《冶炼》(二十三 走向未来)网络小说(晓屿)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25-07-11 | 83 次浏览 | 分享到:


                                        

                  网络小说

                                  

                   作者:晓屿


                   作者授权



                  二十三  走向未来


大家期待已久的毕业分配方案终于下来了。这天下午上课时间,大家怀着激动而又有些不安的心情来到中文系七九级上大课的教室里。一些同学在小声议论着分配方案的小道消息。

上课铃响了,七九级政治辅导员手里拿着一叠纸走进了教室,面对流露出过多期待的三个班的学生,他知道他现在手里的东西份量有多重。他简单地讲了几句开场白后,展开手里的分配方案,开始读起来。

全体同学专注地听着,选择着自己愿意去的地方。

大家发现,分配方案里的去向有好的,有不好的。所谓好不好,当然是以同学们的眼光在衡量。

分配方案里出现了一些一次性分配单位,其中有北京国家部委级机关,若干个省会城市的企、事业单位,一些大中城市的企、事业单位,若干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有一些二次分配的名额,即到某地报到,再由该地分配。这些地区开出的是总人数。如大学所在城市有十多个名额。

还有老、少、边穷地区和交通不便的内陆地区的名额。

在大家眼里,所谓好的地方自然是北京和大中城市,不好的自然是边远山区和内陆纵深地区。可是,屈指算来,所谓好地方的总名额在150个学生中还超不过半数。

辅导员把方案一读完,大家静默了一瞬间,然后议论开了。

辅导员没有再说什么,他拿出一些表,分别交给三个班的班长,让三个班的班长发给同学。

表发到了同学们手里,大家一看是分配志愿表。

辅导员见大家都拿到了表,讲了填表的要求:每个人可以填三个志愿,大家充分考虑好,两天后的此时在这里交给他。

然后,辅导员将分配方案交给了一班班长,叫他抄在黑板上。

大家都关注着自己的去向,彼此的联系少了。

郁小明申请去了西藏。

罗勇已接到东方戏剧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不参加这次分配了。

可能是彼此的一些思绪上的不一样,同学之间有了一些隔膜与猜忌,又有一些依依不舍的情绪。

 

米莉莎留在本市,不需要特意关注考虑自己的去向。心中多了一些离愁别绪,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排遣。傍晚,她一个人在校园的坡地果园漫步,长长的斜坡上长满了果树。

果林沐浴在傍晚的霞光中。放眼望去,一大片果林的底部有一片平地,平地上伫立着几栋二层小楼,那是学校后勤处的保管室,还有一部分是员工的住宿点。

再外面就是学校的围墙了,围墙的外面是平坦的田野,绿油油的庄稼生长旺盛,一些乡间小道有规律地将这些庄稼地划分成了长方形或正方形。

一些农舍间杂其间,黑瓦青色的砖墙衬托起自然形成的乡间小村落,每一幢房屋的四周有一些青青的树木环绕,一幅绝美的乡村图画。

再往远处,就是平地上隆起的小山,小山不规则地、错落地延伸出去。南方的山,好像什么时候看上去都是青山,让人感到清爽、舒适。

天上飘浮着一些云彩,仔细品味这些云彩,发现它们在随着太阳的光线在变幻。

天上的太阳在把它的光辉无私地奉献给地球之外,还在这里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红红的太阳没有了白天的炽热与明亮,此时变得羞涩了,整个脸变得红红的,像少女的稚嫩、纯静与羞涩,在把她最美好的一面留在这傍晚时分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藏在山坡的后面去。

为了让人们记住它,它的脸色由炽热变得微黄,再变得微红,再变得全红。

随着它的脸色的变化,整个傍晚的景色也由明亮转微黄,再转微红,再转红,这个转变是由落日的光芒来完成的,金黄灿烂到红霞漫天,斜放出去的光,那真是光芒万丈,因为不规则的云彩、云朵、云层的间隙性的阻碍,让那光芒绚烂无比,直线型的光线划破天际射向远方,若隐若现闪烁的七彩光芒将天、地、空间、云彩、及所有的万物都换成了红色。

 

在米莉莎所站的这片果林处,晚霞的余晖为这片果林披上了的橘红色外衣,果树上开始结出的青绿色的小果子,在橘红色余晖的映照下变得微黄。可以想象,当这些青绿色的果子成熟时,果林树上结满金黄色的橙子,该是多么壮观。

   从现在青绿色果子挂果的情况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记得他们四年前跨进大学的时候,正是漫山果子成熟的时候,学校没有安排他们马上上课,而是安排劳动。

地点就是学校的这片果林,任务就是采摘橙子。

这一大山片坡都是橙子,大家来到这里,站在坡顶,居高临下地举目望去,漫山的橙子树,茂盛的绿叶中点缀着无数的金黄色的成熟的橙子,漫山果子成熟丰收的景象让人心情激动。说实话,这群学生90%以上的人都是第一次看见漫山的成熟的果林。就是下过农村的学生也没有见过这么大面积的果林吧。

新入校的学生,看见学校满山的橙子,那兴奋劲真是别提了。

学校发给学生们剪子,还有木梯。

把木梯靠在果树杆上,男同学爬上木梯,剪下高处的橙子,或把高处的树枝拉下来,让树下的同学剪下橙子。

剪下的橙子放进箩筐,大家把装满橙子的箩筐抬到坡上路边,再抬上路边停着的小型运货车。

一车一车的橙子运走了,不知道运到哪里去?奇怪的是,没有一个学生问起这些橙子运往何处?送给哪些人?或是卖给哪些人?

反倒是学生们采摘橙子的兴致很高,当然采摘的过程也是愉快的。

中文系79级150个学生,几天时间摘完了全校所有果林的果子。

几天时间采摘完毕,学校给每一个学生发了五个大大的、金黄色的橙子。大家开心无比,剥开、吃着自己亲手采摘的果实,甜蜜、快乐、开心。

以后,每一届新生到校,中文系的学生第一个议程就是采摘成熟的橙子。

为什么总是中文系的学生摘果子,可能中文系的学生最多的吧。

新生们很是为自己的学校自豪,第一次知道这南方大学还有这么多的果树,还有这么大一片果林。这在全国除了农业大学以外,南方大学也许是唯一种有果树的大学吧。

四年大学一晃就过去了,真的要离开的时候,竟然这么多的不舍。过去的一点一滴都浮现在了米莉莎的脑海中。

不知道怎么的,此时的米莉莎心中竟然还生出了惆怅。这种惆怅与当初送别七七级、七八级同学的感觉又不一样。

 

太阳落在了远山的后面,金色的余晖逐渐暗淡,面积逐渐变小,最后只剩下太阳落山那一部分天边还现出金色的余辉,不多久,连最后的余辉也消失了。四周变得朦胧,山朦胧、树朦胧、云朦胧、房屋朦胧。朦胧渐渐地由浅入深,当视觉受到阻碍的时候,米莉莎认为是应该离开的时候了。

 

米莉莎信步向中文系教学楼走去。

不知不觉地走到民间文学教授——林老师的住处。

在米莉莎眼里,五十岁左右的林教授既有学者胸怀的宽广,又有慈父般的温和、慈祥与宽厚。在他身边,米莉莎感到轻松和踏实,同时还有一种安全感。因此,她时常在不知所措的时候自然地往他那里去。老师会很巧妙而又自然地谈一些问题,然后根据米莉莎的答话摸清她的思路,她的情绪,她的心境,继而恰当地解除她的心理包袱,消除她波动的情绪。

米莉莎踏进林老师住的小院,看见林老师家门是开着的。林老师有一个特点:只要他在家,门总是不会关的,好像随时都在准备着接待学子。

林老师家的灯光从开着的门里射出来,米莉莎轻轻地跨进了林老师的家门。

林老师听见声音从里屋走出来,一见是米莉莎,竟然露出了惊喜的神情:“是你呀,米莉莎,快来坐。有段时间没有看见你了。”

老师一下就看出了米莉莎情绪的变化。但他装作什么也没有看出来,仍然和蔼地叫她快来坐下,并把清凉饮料递给她:“来,先喝点水。”

米莉莎看看老师递来的水,又看看老师。老师的态度一如既往,她的心稍稍安定了。她接过杯子,坐在了沙发上,把杯子放在唇边,喝了几口清凉饮料。清凉、甘甜的饮料顿时给她带来了舒适感。她又喝了几口,就将杯子放在了小茶几上,抬头看着老师。

老师在她对面的椅子上坐着,正微笑着看着她。米莉莎心里安定了,神情松驰下来。

老师似乎看出了一切,知道她有很多话憋在心里不便说出来,于是说:“我知道你,你别担心。要走了,老师给你准备了一件礼物。”

老师站起来,到里面的书房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笔记本,递到米莉莎的手里:“这件礼物作为一个纪念,无论你在上面写不写字,记住:生活永远不会是一片空白,生活的道路也永远不会是平坦的。只有坚定不移地往前走,才能发现其中的真谛,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老师的话和老师的礼物,让米莉莎感动不已。她觉得什么也不需要说了,也觉得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她站起来双手接过老师的礼物,轻轻地抚摸着封皮。精装的硬质封面显示出这个笔记本不便宜。但米莉莎觉得,老师送这么好的礼物给她,既表示出老师对她的信任,又表示出老师对她的希望。她对着老师点了点头。

老师叫她坐下,她没有坐,站着翻开了笔记本。第一页一翻开,只见几行清新而有力的笔迹留下了老师重重的嘱咐:

 

任何时候都不要被一时的现象所迷惑。放开思维,全面地看待世事;留住真诚,你会发现很多美的东西;站立起来,你会看见一个立体的、多维的世界。往前走吧!不要回头,生活的真谛将会出现在往前的探索中……

                              林维中

                                一九八三年   夏

 

米莉莎的眼泪又一下涌上了眼眶,这时她完全明白了老师的全部心意,这是老师对学子的鼓励和鞭策,这是父辈对晚辈的厚爱和牵挂。深深的师生情谊刀刻般地印在了她的心里。

老师见状,知道她心里的感受,此时似乎不时宜说什么,他只是叫她坐下。

米莉莎看看老师,镇定了下来,看看门外的夜色,想到自己该走了,不然要影响老师休息。于是向老师告辞。

老师见她执意要走,没有再挽留,将她送到小院门口。

米莉莎走出几步,回头看着老师还站在小院门口目送着她,她向老师挥挥手,转身平心静气地走了……

 

今天要发派遣证了,大家盼望、期待、竞争已久的结果就要下来了,心中自是不平静。

下午二点半在七九级大教室宣布分配结果,有些同学两点钟就到教室来了。

这是大家最后一次坐在一起。熟悉的教室、熟悉的校园、熟悉的同学马上就真的要分别了。

柯霞、米莉莎两点就到教室来了。二人坐在一起静静地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刚坐下不久,班长丰宁走了进来,他径直走到二人身边,将手中两本书送给二人一人一本:“作个纪念吧,该说的都写在上面了。我们永远是同学!”“永远”两个字他说得很重。

二人对班长的行为始料不及,都感到突然。

班长镇定而又自然地看着二人。二人看出了班长的真诚,柯霞接过书忙说:“谢谢!”

米莉莎接过书一看:《毕克多尔堡》单行本,乔治·桑著。她心中一震,班长送给她的书正是她喜欢的。急忙抬起头对班长说:“谢谢你!”

班长对二人的“谢”以微笑作答,随后走回自己的座位上去了。

柯霞的书是《牛虻》。她拿着书想到班长说的“该说的都写在上面了”,于是翻开书,扉页上两行字映入她的眼帘:“走你该走的路,做你该做的事!”

柯霞一下感到更加充实。班长比我们要成熟得多。你看他在任何时候都非常沉稳。这也许和他的军人履历、和他的年长有关吧!算起来,丰宁今年二十九岁了。我也应该像他那样任何时候都要沉着和坚定。

米莉莎翻开扉页找寻班长已“说”的话,啊,在这里,班长那碳素墨水写出的字粗黑有力:“真、善、美永远是时代的主旋律。作为个人来说,坚强和执着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

米莉莎明白了丰宁的意思,这既有书所显示的内涵,又有丰宁的思想。她感谢丰宁对她的鼓励。是的,坚强和执着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

二人各自翻看着书,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同学们陆续到齐了,此时教室里居然很安静,大家都没有说话。

二点半的上课铃一响,七九级辅导员准时走进了教室。

辅导员看了看大家,简单地说了几句开场白,就开始宣布分配去向。

……

 

教室里很安静,大家静静地听着辅导员宣布分配去向。辅导员宣布完后,通知大家在两天内自己到系办公室去拿派遣证及有关材料。

大家很快离开了教室。

 

出发了,这天早晨太阳似乎升起得特别早,它要为这批学子送行,它祝愿他们像早晨的太阳生机勃勃地走向新的岗位,走向未来。

惜别了。学校派了若干辆解放牌汽车来为学生送行。

汽车还是停在四年前进校时的大门口学校内侧。进校时是秋季,此时是夏季,校内大门口阶梯的斜面花园及两旁的花圃仍然鲜花盛开,美艳无比。

此时,在这里准备上车离校的同学,与进校时的心情不一样了。多了充实与另一种憧憬,也许还有更多的情愫,那是每个同学心中的不同心绪的表现。

停在校门口的解放牌汽车,后档板是放下的,同学们相互帮助将行李搬出来送上汽车。

真的走了,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在告别。

丰宁、李进帮助米莉莎、柯霞把行李搬上汽车。几个人自然地站在一起。

一会儿,罗勇、龙力山、龚学山、宋为明、张恒等也和他们站在了一起。大家静静地等待着出发的那一刻,该说的都说了。大家彼此希望对方工作好、生活好、事业有大的发展。

要开车了,丰宁向大家挥手告别:“再见了!各位保重!”

大家彼此挥手告别,然后上了各自的汽车。

出发了,汽车有的开往火车站,有的开往市区,有的开往长途汽车站……

新的道路铺展在前面,新的前程展现在前面……

 

                                 小说全文结束


小说曾发在“榕树下”网站,“小说网”网站 

  内容简介


    《冶炼》反映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前三届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即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以七九级的学生为主。这三届大学生们的年龄参差不齐,有“老三届”(六六年、六七年、六八年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学生,有“新三届”(六六年、六七年、六八年的小学毕业生)的学生,有“新三届”之后的下乡知识青年年龄段的学生,有“文革”结束后的高中毕业生,有应届高中毕业生。这几届学生同处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级,彼此性格、年龄差异很大。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他们互相影响、互为点缀,成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特殊群体,一个前所未有的、以后也不会再有的特殊群体。

   小说反映了“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起这段时间大学的状况,反映了社会的新旧更替对学生的影响。同时,学校的变化、学生的表现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小说在一定层度上揭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冶炼》网络小说(一)《冶炼》(二、我们十八岁)《冶炼》(三、温柔敦厚)



《冶炼》(四、普通话比赛)《冶炼》(五、承 受

《冶炼》(六、春天里的回首)《冶炼》 (七、画展            


《冶炼》(八、爱情的寻觅)《冶炼》(九、求索)《冶炼》(十、匀 泉)


《冶炼》( 十一、竞 选)《冶炼》(十二、红五月歌咏比赛)


《冶炼》(十三、情谊无价)《冶炼》(十四、美学课的启迪)


   《冶炼》( 十五、女排万岁)       《冶炼》( 十六、新年晚会)


         《冶炼》(十七、远 足)《冶炼》(十八、“冲出亚洲”)     


《冶炼》(十九、暑期采风[1])  《冶炼》(十九、暑期采风[2])


          《冶炼》(二十、变 化)                         《冶炼》( 二十一、无形的纽带)



           《冶炼》(二十二、提前召开毕业晚会)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