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 十五、女排万岁)网络小说(晓屿)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25-07-02 | 24 次浏览 | 分享到:


                       网络小说


                                                   

                       作者:晓屿


                        作者授权


                         、女


这段日子,学校里非常热闹,不论哪里,学生们都在谈论着一个话题: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锦标赛。

1981年11月6日,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锦标赛在日本东京开幕,赛期十一天。11月16日结束。参加这次比赛的有八个国家:中国、日本、美国、古巴、苏联、巴西、保加利亚、韩国

这次赛事要经过七轮二十八场的激烈比赛,最后决出冠军。

中国中央电视台也要直播这次比赛。因为中国女排经过多年的努力、刻苦的训练,有可能会在这届世界杯女子排球锦标赛中夺得冠军。无论结果如何,全国人民亲眼看见中国女排进入国际赛场,与世界排球强国较量也是一件大事。

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的发展,电视机已经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大家能够在家里,在公众场合如商场,城市主要地段看到电视,这是很让普通百姓开心的事。

学校也重视这场比赛,也知道学生们都关注这次比赛,想全程观看这次比赛。学校各系都买了电视机。平时都放在系办公室里。

现在,各系将电视机搬出了系办公室,有的系在大阶梯教室播放,有的系在教学楼外的空地上播放。

中文系将电视机搬到大阶梯教室。下午、晚上播出比赛实况,不少学生都挤在那里看电视。

大家看电视情绪高涨,不时地欢呼、高叫。似乎他们看的不是电视转播,而是现场实况比赛。

从十一月六日起,中国队在各场比赛中一路领先,已经六战六捷了。

如果中国女排七战七胜,那冠军就是中国的了。建国数十年,改革开放不太长的几年间,中国的排球能够站在世界顶端,中国的体育项目能够冲到世界前列,那是一件大事了。全国人民都非常期待,在校大学生更是充满激情。

全国人民和学校学生叫了很久的口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今天就要成为现实。激动之余,同学们期待着十六日的决赛。

决赛是中国队对日本队。日本队实力强大,作风顽强。赛场又在他们的本土上,优势颇大。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中国队要打赢这一场,非常不易。所有的同学心里为中国队捏着一把汗,同时分析着世界杯女排大赛的比赛情况:

在阶梯教室里,校足球队队员张鹏鹏说:

“中国队夺冠是有可能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整个赛期唯有中国队是六战六胜。”

“对!”李松林接口道,“日本和美国两队各输一场,其余的队输两场以上。是否获得冠军,以得分多少而论。”

“是啊,得分标准是:胜一场得两分,负一场得一分。现在日、美两队各得十一分,只有中国队获十二分。如果中国队输给日本队,而美国队赢了苏联队,那么,中、日、美各负一场,三队积分相等。”罗勇接着说。

听这对话,他们对时局清楚得很,几个人交流分析得滴水不漏。

郁小明也发表自己的意见:“积分相等 ,怎么判胜负?根据规则,以胜负局数的比值决定冠军属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队就是输,也可能得冠军。”

郁小明和他们在一起,已经融入了他们之中,他可以与他们自然地交流,过去的自我封闭已经与他越来越远了。

张鹏鹏接口道:“当然,这要看怎么个输法了哟。如果中国队以0比3或1比3输给日本队,中国队就与冠军无缘;如果是以2比3输给日本队,冠军仍属中国。所以,这场决赛是非常关健的。”

几个人都赞同张鹏鹏的看法,事实已经很清楚地摆在这里了,他们只是把客观事实表述了出来。

共同的关注点让他们都不愿意落下每一场比赛了。

教室里其他的学生,包括77级、78级的同学也在议论着这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锦标赛的赛事。

 

十一月十六日到了,晚饭后,各系都在放电视,有的在教室放,有的在教学楼外放。几个年级的学生合在一起,全然没有生疏感和年龄差距感。

中文系最大的阶梯教室挤满了学生。龚学山、宋为民、米莉莎、柯霞、张恒见教室太挤,相约到数学系去看电视。

数学系教学楼离中文系不远。数学系楼外的空地上摆放着一张大办公桌,办公桌上又放了一个课桌,一台十八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放在课桌上。这电视虽不如中文系的二十一英寸的彩色电视机,但效果还不错。

几个人各自找了合适的位置站好,看着电视里的讲解员在作赛前介绍,也看着电视节目中不断切换画面,表现中日两队正在作着的赛前准备。

不久,比赛正式开始了。一开始,中日两队就激烈地拼博起来,竞争激烈的场面,不能不让人激动。

中央电视台著名的体育节目主持人流畅而又准确地解说着比赛情况。他的解说与电视画面完全一致,有时还能够预见性地作出判断。大家完全沉浸在赛场上那激烈拼博的气氛里,不时情不自禁地和主持人叫着“好球!”

第一局,中国队以15比8获胜。大家一下欢呼雀跃起来。

第二局,中国队又以15比7获胜。学校各个电视播放点顿时欢腾起来。室内的欢呼声大有把房顶震穿的气势。大学生们心中涌起无限感慨:

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已非中国队莫属了。这是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蓝、排、足三大球比赛中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怎不让人激动?多少年来,中国人一直想在世界体育比赛中获得冠军,并且为此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

各系电视播放点的欢呼雀跃、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让大学生们的情绪毫无遮掩地爆发出来。教室播放点里灯火通明,大家的气势高涨。有同学干脆站在了椅子上,甚至站到了桌子上去,蹦得老高。

这里面七九级中文系的小同学,包括张鹏鹏、李松林、罗勇等,他们的情绪表现得非常直接,态度非常鲜明,他们觉得自己是在看现场比赛,他们的叫喊,在日本比赛现场的女排队员们是能够看见的。

幸好桌子是老式的木桌,用料好,用料厚,椅子和桌子是连在一起制作的,坚固厚重,深红色的油漆涂抹得平整、厚实,让连体椅桌看上去更加结实。平时因为特殊情况需要挪动一下这连体桌椅都挺费劲,两个强壮的男同学抬这连体桌椅可能都要耗费他们的体力,如果是女同学,四个人抬都费劲,如果两个女生,就只能抬着挪动一点再放下,再抬起来挪动一下位置,如此这般多次,才能将连体桌椅转移到需要的地方。

这坚固的连体桌椅毫不费力地承受着学生们站在它上面疯狂的蹦跶。

七九级大些的同学就不会站在桌椅上了。一班班长丰宁、李进、龙力山、钟明禅、胡广隆等看着这群激动的小同学,笑笑,表示理解。

教室里,七七级、七八级的学生也是一组一组的聚在一起

教室里站在桌椅上肆无忌惮地释放情绪的学生,都是年龄相对较小的小年轻们,“老三届”和“新三届”的大学生虽然开心,也有叫好的,但已经不会有那种站在桌、椅上蹦跶的冲动劲儿了。他们的成熟和稳重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此时,站在数学系门前的龚学山、宋为民、米莉莎、张恒、柯霞及所有在场观看的人也激动,大家都在欢呼,很多情绪是在特殊的情境中产生共情后自然而然地流露的。

米莉莎也随着大家在叫好,但声音没有那么大,没有像别人那样有大的肢体动作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此时,大家有共情,有共识,有共同的感受。

米莉莎也觉得,大家与她一样有着同样的内心感受:

回首中国人曾经历的耻辱,每一个有血气的中国人都不能不激动。

许多年来,西方列强将中国人称作“东亚病夫”,肆无忌惮地用大炮和鸦片轰击中国的国土和人民。甚至就在今天,也有不少人在攻击和污蔑中国人民,这不能不让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中国人感到愤慨、愤怒。

现在,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上,中国女子排球队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的历史风采,为中国全面走向世界树起了一面鲜艳的大旗。

天早已经黑了,但学校的路灯明亮,教室灯火通明,各教学楼观看点前的大灯也亮着,气氛热烈。

电视转播中出现了新的一局的比赛实况,大家相对平静下来。

第三局比赛开始了。

赛场上的情况与战场一样,瞬息万变。

大家从眼前比赛的情境分析、预测,这一局更为艰险,更为玄妙。

果然,新的比赛情况不容乐观。日本队总结了赛场经验,一开始就抢占主动,频频得分。

中国队也勇猛、顽强,赛场上每一次换发球,每一次扣球、每一次反击,对博弈的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机遇,又都是一种危机。

 

大家在叫“好”、叹息、“加油”、“用力”、“狠狠地打”的叫喊声中,观看着双方比分的变化,战局焦灼、拉锯,一环一扣,比分咬着彼此你追我赶。

日本队也表现出顽强拼命的态势,第三局打下来了,日本队以15比12板回一局。

电视里,第三局结束,镜头切换,日本本土的赛场上,日本民众也在欢呼,他们在欢呼他们取得的领先的一局。这一局的取胜,有可能实现他们的意图与退而求其胜的构想,也就是:表面看是输了,实际是胜利了。

而且,日本队第三局胜出,就又要进行第四局比赛。他们想在与中国队的比赛中胜过中国队。

这一点,观看比赛的人也都知道。

所以,看比赛的大学生们心又开始提到嗓子眼

镜头再一次切换,切换到中国队队员与教练交流总结、战术更新的聚集场景。

数学系门前的几个女生也在交流了

“看日本队的架势,是要拼力打赢这场比赛呢。”张恒说。

宋为民接话:“得冠军他们是不可能了,他们想的是,尽管中国队得了冠军,只要他们日本队打赢了这场比赛,日本仍可称为世界最强队。”

宋为民是校羽毛球队队员,也不时要和校羽毛球队外出与其他高校羽毛球队比赛。她自己也是体育迷了。

“而对中国队来讲,如果中国队输给了日本队,即使获得冠军,这冠军的含金量也是不足的。”龚学山道。

“谁愿意自己的冠军是打了折的?”柯霞接话。

米莉莎听着他们的交谈,认同。

短暂的休息、调整时间到了

第四局开始了。

排球场上,每一次发球,每一次换发球,每一次一传、二传都牵动着大家的心;

每一次扣球,每一次越界,每一次失误,每一次扣球成功,每一次排球出界,每一次违规,每一次一传不到位,无论是哪一方,都牵动着场内和场外双方观众的心。

双方观众的心不比场上的排球队员们轻松,甚至旁观者清,观众还更激动、紧张。

在电视播放点观看排球比赛第四局的大学生们又激动起来,叫喊声不断,“加油!”“好球!”的喊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叹息声、遗憾声也不时能听到。

阶梯教室里,郁小明也站在桌子上与李松林、罗勇、张鹏鹏们大喊大叫“好球!”“加油!”!

数学系大楼门前的场地上众多的学生也一样痴迷地在喊大叫:“好球!”“加油!”!

当然包括宋为民、张恒、龚学山、柯霞、米莉莎等。

让大家遗憾的是:第四局日本队又以15比7获胜。大学生们不停地叹息,不停地对此局进行评价……

就是说,这次中国队对战日本队,前四局二比二打平了。

再打第五局,谁再胜出,谁就赢得了这次对决。这一局俗称决胜局。

第五局——决胜局开始了。

用不着说,隔着电视屏幕观看远在日本本土的中国女排队与日本队对决,大家的心紧张得不得了。这一局谁也无法预测,因为是在日本的本土上,对于日本队来说,在自己的本土打比赛,用中国传统思维来评说,就是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而对中国队来说,挑战更大,压力更大。

还真别说,此时的日本队信心勃勃,士气大增。

 

第五局一开始,日本队又三次拦网成功,一次扣杀成功。比分以4比0领先。

中国队没有气馁,沉着应战,勇猛拼搏。

学生们也没有气馁,各系所有在电视观看点观看比赛的学生们都在高声叫着“中国队加油!”全然没有想到这是在看电视转播。好像他们的叫声真的能够传入在异国拼博的体育健儿耳里。

接下来的赛况果然不错,中国队连夺8分,以8比4领先交换场地。欢呼声和鼓掌声再次声震校园。

可是赛况对中国队又出现不利。顽强的日本队拼命化被动为主动,比分再一次冒了起来,以15比14多出中国队一分。

大家紧张的心都要跳出口腔,空气仿佛凝固了,连体育节目主持人的解说频率都紧张得加快了。此刻,只要数秒钟或一分来钟,结果就出来了。

就在这关健时刻,铁郎头郎平高扣成功,15比15。随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队两次拦网成功。终于以17比15拿下了关健的一局。中国队赢得了名符其实的冠军。

电视里,日本比赛现场的体育节目主持人在宣布着这一喜讯,现场的气氛也很热烈。日本队没有按照他们的构想在与中国女排比赛中胜出,现场镜头对准日本排球女队的时候,能够很明显地看到他们情绪上的失落。

校园里各电视播放点的鼓掌声和欢呼声长久不息,所有在教室里观看比赛的学生,很多都激动得站在椅子上和桌子上大喊大叫……

“中国队万岁”、“女排万岁”、“胜利了”、“庆祝胜利”……

自发喊出来的口号还有哪些,都不知道,没人统计,喊叫声震耳欲聋,真有掀开房顶之势。

女排的夺冠已经不仅仅是女排的胜利,也不仅仅是体育项目排球的胜利,这是一个民族精神上的胜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竞赛上获得胜利的精神展现。

中国队第一次在世界级的比赛中夺得冠军,中国排球队第一次在世界排球强队中脱颖而出,这种民族的自豪感在人们心中油然而生,学生们心中的激情迸发至顶点,豪情也升华到极致,大声欢呼,大声呼口号,是一种激情的自然表现。

可是这大喊大叫仍然不能把他们的激动心情表达出来。一些学生离开教室兴奋地向寝室跑去……

很快,他们拿出自己的脸盆,折下一些较粗的树枝,叮叮当当地敲着盆子结队走了出来,很快有些学生如法炮制,加入这个队伍……

从各个宿舍楼和教学楼出来的学生汇集,走向了学校大门口,在这个过程中,沿途都有学生加入,形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站在数学系门前的龚学山、宋为民、米莉莎、张恒、柯霞及其他学生也自然地跟着一群人加入了这个队伍,向学校大门口走去。

当然,队伍里也包括了李松林,张鹏鹏、罗勇、郁小明们,还有77级、78级的同学,77级、78级的同学中也有一些“老三届”“新三届”的学生。

游行队伍出了大校门向城区中心走去。众多的搪瓷盆子被当着中国传统的铜锣整齐地敲起来:锵,锵,锵锵吃,锵锵吃锵吃锵吃……兴奋激动的大学生不时地高呼着口号“女排万岁!”“中国万岁!”“中国队万岁”……

在市区,附近几所大学的学生队伍相会了,气氛更加热烈。大学生们彼此挥手,招呼,几个大学的队伍混在一起,队伍更加壮大,场面更加热烈。

街上的市民被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激情所感动,欣慰地笑了,同时还有一些市民自动跟着学生队伍在市区里转了几圈,街上看热闹的人也多,难得看到这样浩大的场面……

学生们回到学校,各自回了自己的宿舍。文科宿舍楼的学生仍没有尽兴,尽管宿舍已经熄灯,他们仍没有睡意。男生一舍的学生从过道里接出灯线,在女生宿舍和男生一舍之间的空地——三八线上点起了几盏100瓦的大灯,空地被照得通明。很快,一些学生聚到空地上,继续欢呼。女生宿舍楼双号寝室的学生往单号跑,男生一舍的学生往双号寝室跑。大家都挤在窗口。两幢宿舍楼出现了建楼以来的奇观:五层楼高的两幢大宿舍楼,每个窗口都挤满了脑袋,女生和男生对面相视互相叫喊。人多嘴杂,不知喊些什么。

过去,这里曾是敏感地带,女生宿舍的学生尽量不往窗外望。稍有不便,便将窗帘放下。男生寝室的学生,谁要是往窗口一站或多往窗外望几眼,无论是否在看女生寝室,都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哄笑。现在,这种戒备自动解除。

男生寝室有人将日本砖头似录放机放在了窗台上,乐曲声音大起。

一些男、女生走出了寝室,在“三八线”上跳起了迪斯科。

有男生找来拖把、雨伞,在“三八线”上点燃、挥舞,灯光、火光把夜晚照得通明。

突然,“啪”地一声脆响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男生寝室里飞出的一个水瓶炸裂了。这鞭炮一样的响声启发了同学们。很快,男、女寝室无数的水瓶接二连三地飞出宿舍楼,在空地上无人处爆炸:啪、啪、啪、啪……“鞭炮”齐鸣,热闹异常。

女生寝室出现了奇迹,一群披着宽大红绸的女生出现在“三八线”上。显然这“红绸”是用大红丝绸被单撕成的。男、女生一见这情景,鼓掌声音和喝彩声一下增大,搪瓷盆的“锵吃”声响得更欢了。这群身披红绸的女生兴高采烈地在“三八线”上扭起了秧歌……

208寝室的学生挤在207寝室里,看着下面的情景,笑着,不时地叫几声“好”。米莉莎和大家一起开心地笑着。女生们看见腼腆、内向的郁小明也和罗勇、李松林、张鹏鹏在下面叫喊,也和众人一起跳着迪斯科。

窗口只有那么大,不可能一下装下两个寝室的女生的脑袋,大家轮流在那里观看,或坐在207寝室的凳子上,或同学的床沿边,张恒拉着米莉莎坐在自己的床沿边,和同学们交流着喜悦的心情。

米莉莎感觉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开心过,思维、心胸完全放开、放松,没有戒备,无拘无束。她发现,这就是生活。生活是美好的……她久久地和同学们在207寝室里聚集、观看,直到下面的狂欢结束……

第二天,学校小卖部里的脸盆和水瓶脱销。

很长一段时间,同学们都沉浸在中国女排夺冠的喜悦之中……

     

                                            (未完待续)



小说曾发在“榕树下”网站,“小说网”网站 

  内容简介


    《冶炼》反映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前三届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即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以七九级的学生为主。这三届大学生们的年龄参差不齐,有“老三届”(六六年、六七年、六八年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学生,有“新三届”(六六年、六七年、六八年的小学毕业生)的学生,有“新三届”之后的下乡知识青年年龄段的学生,有“文革”结束后的高中毕业生,有应届高中毕业生。这几届学生同处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级,彼此性格、年龄差异很大。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他们互相影响、互为点缀,成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特殊群体,一个前所未有的、以后也不会再有的特殊群体。

   小说反映了“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起这段时间大学的状况,反映了社会的新旧更替对学生的影响。同时,学校的变化、学生的表现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小说在一定层度上揭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冶炼》网络小说(一)《冶炼》(二、我们十八岁)《冶炼》(三、温柔敦厚)


《冶炼》(四、普通话比赛)《冶炼》(五、承 受

《冶炼》(六、春天里的回首)《冶炼》 (七、画展            


《冶炼》(八、爱情的寻觅)《冶炼》(九、求索)《冶炼》(十、匀 泉)


《冶炼》( 十一、竞 选)《冶炼》(十二、红五月歌咏比赛)


《冶炼》(十三、情谊无价)《冶炼》(十四、美学课的启迪)


《冶炼》( 十六、新年晚会)     《冶炼》(十七、远 足)


《冶炼》(十八、“冲出亚洲”)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