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十九、暑期采风[2])网络小说(晓屿)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25-07-07 | 22 次浏览 | 分享到:


                        网络小说

                                  

                       作者:晓屿


                        作者授权


                 十九、暑期采风[2]


白天抗旱,晚上是采风的时间,几个男同学带着他们的采访工具,去了山上另一个自然村落,没多远,大概就七、八分钟的路程,最多不超过十分钟。

三个女同学就在住的这个自然村落,而今天是他们住的这家的主人,珍珍的爷爷给大家回忆讲诉过去的故事。

饭后,一家人大人们忙农家事务去了,三个女同学插不上手,帮不上忙。就和一邦孩子们带上凳子在场院上坐着玩耍。

一堆孩子围着柯霞、张恒、米莉莎坐着,开心地听大姐姐们讲故事、聊天。

此时,柯霞对身边的孩子们说:“你们喜欢唱歌吗?”

孩子们大叫喜欢。

柯霞说:“喜欢我们就唱歌哟。”

柯霞清亮的声音唱起来:“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唱完了,孩子们缠着柯霞再来一个。柯霞看看孩子们又唱:“小锄头呀手中拿,手里格手中拿呀……”

孩子们一听,他们都会唱。于是和着柯霞唱了起来:“井冈山下种南瓜,种呀么种南瓜呀,挖个坑呀,下颗粒呀,舀瓢泉水催催芽,阳光照哟,哎呀呀里格阳光照呀哟,雨露洒哟,哎呀呀里格雨露洒哟……”

米莉莎和张恒也跟着唱起来,大家边唱边拍起了手。

接下来,柯霞又在孩子们的催促下唱第三首歌: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嘿啰嘿,

刚唱了一句,孩子们又接上了:

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哟嘿啰嘿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哟嘿啰嘿 嘿

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哟嘿啰嘿

干稻草那个软又黄哟嘿啰嘿

金丝被那个盖身上哟嘿啰嘿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哟嘿啰嘿 嘿

心里暖洋洋暖洋洋哟嘿啰嘿

……

原来这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孩子们会唱的歌多呢。

米莉莎和张恒一起也陪着孩子们同唱,愉快的歌声随着夜色飘向远方……

几首歌唱下来,柯霞说:“大姐姐不唱了,要听孩子们单独唱儿歌。”

孩子们一听,叽叽喳喳地说:

“叫珍珍唱。”

“珍珍最会唱儿歌。”

珍珍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看看三个大姐姐。

三个大姐姐点点头,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

珍珍站起来,扯扯衣服,用山里口音念起了儿歌:

“小狗蛋,数蛋蛋。一、二、三,三、二、一。数来数去数不清。狗蛋又去数红军,红军叔叔有多少?多呀多呀多多呀。白军来了快报信,多少白军多少枪?不多不多又很多。到底是多是不多?狗蛋眨眼望天上,星星星星你说呀,你在天上看得清。星星眨眼做鬼脸:狗蛋应该自己数。狗蛋眨眼望叔叔,叔叔说要拿枪数。集合出发跑得快,噼里啪啦一阵数。狗蛋跑去再一数,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共三七二十一,这下狗蛋数清啦。红军叔叔夸奖他,真是聪明真会数。”

三个学生一听头两句,就知道是民间儿歌,急忙把手中的本子翻开,就着月光开始速记。

珍珍念完了,见三个大姐姐在记她的儿歌,非常高兴。

爷爷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旁边,这时说:“珍珍,你白天多念一些儿歌给姐姐听吧!”

大家一见爷爷来了,都站起来。

三个学生说:“大爷,我们该听您老人家的了。”

大爷点点头,坐在珍珍端给他的小凳子上。

张恒飞快地向屋里跑去,很快从卧室里拿出一个砖头式录音机,另一只手端着一张高独凳。张恒将高凳放在大爷面前,录音机放在高凳上。

此时,一些成年人也聚拢来。

大爷看看大家。沉吟了一下,开始讲述……

张恒按下了录音健。

三个学生就着月光在速记。

随着老人对往事的讲述,大家的思绪进入了红军的时代,四周的孩子和大人鸦雀无声,静静地听着那动人心魄的故事……

深蓝色的的夜空辽远,深邃,无边无际,层叠的山峦在月光下黑兀兀地突起,目力所及的远方幽深、悠远,时间和空间都跳到了那个遥远的过去……

 

月亮慢慢地升上了中天,银白色的月光静静地照着场院。天空中稀疏的星星睁大眼睛瞅着场院;四周草丛里蟋蟀也被这情景与特殊的声音吸引,以其特有方式发出“啾啾、啾啾、啾啾……”的声音,给老人讲的故事加上了动人心魄的伴奏曲。

四周草丛中上下闪烁、移动的星星点点的亮光,是众多被吸引过来的萤火虫,它们以特殊的方式加入了这个特殊的群体。

它们似乎也想听听那过去的故事,听听那在这大山里让普通老百姓世代相传、永志不忘的故事,听听那令老百姓开怀激动、令老百姓倍感温馨和亲切的故事……

场院上不知什么时候又围上了许多人,就着月光从人们脸上那沉醉的神情,

就知道所有人的思绪都飞回了红军的时代,所有的人似乎都又置身于那个特殊的年代……

这个山上较为平坦的自然村落,在月光的映照下的清凉、优雅。

在这明月之夜,微风把老人的声音传送得很远很远……

 

第二天,天亮了,学生们又加入了抗旱的队伍。

临近中午,大婶对张恒米莉莎、柯霞说:“你们三个同我回家去做家里的事吧。这里暂时别管了。”

回到大婶家,三人才知回来是推磨。大婶一家要推豆花招待三个大学生,也借此机会让三人回家休息。

三人来到磨房——堂房右边、厨房左边的屋里。

大娘已把泡好的黄豆淘洗干净,用一个小木桶盛着,并漂上清水。石磨也冲洗干净了。

石磨不算很大,它的磨杆很长。磨手处用木条钉成三角架。有较粗的棕绳从房梁上垂下来吊住手柄的两端。

张恒先上阵,扶着磨手。柯霞来舀豆子。她用一个带把的长勺舀一点豆子并带点水,倒进磨眼里。

石磨转起来了,隔二、三转,柯霞又倒一点豆子和水,二人配合默契。

米莉莎在旁看着,过了一会儿,米莉莎叫张恒休息,她来推推。

张恒让米莉莎站到她的位置上。米莉莎双手扶着磨手推起来。她觉得这么大的石磨比她想象的要轻。一走神,磨杆转到对面拉不过来了。

柯霞说:“你推出去时要用点力,磨会随着惯性转回来,然后你又一拉一推。这样你会省力。”

米莉莎照着柯霞说的做,果然轻松多了。

三个学生换来换去的推。没多久,豆子就推完了。大婶熟练地把豆浆过滤出来。

大娘舀了点豆浆在锅里,又加进些水,淘了米在锅里。米莉莎又去烧火,这次烧得熟练多了。

没多久,大娘舀起煮好的稀饭,又蒸了一锅麦馍。

该轮到大婶做豆花了。大婶把豆浆倒在锅里烧开,把火熄了。在瓢里装了点卤水,慢慢地、均匀地倒在豆浆面上。过一会儿,又不时地用瓢在豆浆面上来回地移动。渐渐地,锅里开始起变化,清清的略带黄色的水出现了,豆花开始呈现。大婶轻轻地舀起出现的清水缓缓地倒入锅中的某个地方,反复重复这一动作。水越来越多,豆花越来越紧。最后,轻轻的略带黄色的水中,雪白、细嫩的豆花做成了。这豆花像一个精细、易碎的艺术品,让人喜爱,让人珍惜。

三个学生赞叹大婶的手艺好,说凭大婶这做豆花的手艺可以到城里去开豆花饭馆了。

大婶笑笑:“开饭馆手艺怕不够。城里人喜欢吃好的,哪像我们乡下人什么都吃。这粗茶淡饭做来没人吃,不是白赔钱么。”

柯霞笑着说:“大婶别这样说。城里人不是都要吃好的。对一般人来说,只要卫生、干净就行。你到城里去卖点这豆浆稀饭、小吃豆花,说不定真能赚钱呢!”

大婶说:“这豆浆稀饭谁没吃过,有啥稀奇的。”

米莉莎接口说:“大婶你就不知道了,没吃过豆浆稀饭的人多着呢。我就没吃过。我们那城市里就找不到一家卖豆浆稀饭的。我还从来不知道豆浆可以用来煮稀饭。”

大婶说:“真的吗?那今天你多吃点。豆浆稀饭既清热又解渴。哪一天,我真的到你们那里去开一个卖豆花小吃的小店,你天天来吃我不收钱。”

米莉莎高兴地说:“真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一定帮你跑腿,帮你拉客人来。”

大家笑起来。大娘在门边笑,并说:“到时,我们的稀饭如卖不掉,赚不到钱,我们就上你们家吃、住去。”

米莉莎说:“欢迎,欢迎,你们全家到我们那里去都住得下。”

大娘略带惊讶的口气说:“真的?你们家有那么宽?你是说笑的吧!”

“真的,我们那可是一个大家。不信,你问问她俩。”米莉莎认真地说。

柯霞和张恒笑着点点头。

大娘似有所悟地说:“哦,你们家的人一定是大官。”

三个学生又笑了。

米莉莎说:“也许是吧。大官管我们的家。”

“以后有机会,我们真到你们那去看看大城市。至于开饭馆么,那就不一定了。饭馆哪有随便开的,那不乱套了。”大娘又说。

米莉莎高兴地对大娘和大婶说:“欢迎你们到我们那里去。你们去了就知道什么叫小吃店。你们这手艺已经可以吸引顾客了。我说的是真话。”

“好吧!瞧这同学在当真呢。就是不知道我有没有这福气。”大娘对大婶说。

“妈,人家不当真还说着玩么?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保不准今后真有那么一天呢。”大婶对大娘说。

大娘看见大儿媳妇都持肯定态度,心里升起一种希望。她这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这个山区,根本无法想象外面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她的娘家在山里面,距这儿还有百十来里路。嫁到这儿来,看似离县城近了,但哪有时间逛城?她这一辈子只到县城去过两次。这两次都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家境好些了。做生产队长的大儿子提出带母亲到县城去看看。于是大儿和儿媳陪着她到了县城。她觉得县城非常好。县城里街道平平整整,干干净净。街道两旁的房屋排列得很整齐。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大商店,什么东西都有卖的,花花绿绿。玻璃镜子反射出各种商品,闪亮闪亮的,剌人眼睛。哦,前不久第二次去,那新修的商店还有楼呢,爬上楼去,嘿,楼上也是平的,那么宽。真是过去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县城都这么好,大城市更好。想到这里,大娘更兴奋了。她对大婶说:“这要看你们的了,真要有那么一天,我这一辈子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大婶看着充满希望的大娘,忙说:“会的,妈,我们一定争取去。”

米莉莎看着大娘的神情,听着大娘和大婶的对话,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情感。看看大娘满头的银丝,想到这山里离大城市那么远,不知……

大叔、大爷及两个孩子回来了,一家人开始吃饭。

大婶用自制的豆瓣作豆花调料,舀一大碗放在桌上,需要多少自己取。每人面前放一个小碟用来盛调料。蒸馍、咸菜、豆花端上来了,豆浆稀饭也端上来了。

米莉莎首先喝了一大口豆浆稀饭,啊,感觉好极了。温度合适、鲜香爽口,吞到胃里舒畅、爽快。没想到这豆浆稀饭这么可口。

大娘看着米莉莎的模样,笑了:“同学,这豆浆稀饭那么好吃吗?瞧你那模样,像吃着山珍海味一样。”

米莉莎没想到大娘在注意自己,听大娘一说,不好意思地笑了。她想自己是不是太不讲究礼貌了。于是,放文雅了一些,她对大娘说:“真的好吃,这感觉不同寻常。”

大娘用慈爱的眼光看着米莉莎:“你这城里同学到我们这里来,什么都好吃,我就喜欢这样的人。”

米莉莎抬头看见大娘眼睛里流露出母爱,一股温暖顿时充满全身。她体会到一种被人痛爱、被人挂念的幸福,眼泪一下涌上了眼眶。她连忙低下头,端着碗喝着豆浆稀饭。

大娘看着米莉莎喝稀饭,说:“吃吧,孩子,多吃点,我没说你喝稀饭的样子不好。”

“孩子”,米莉莎心中一震,大娘不经意地转换了称呼。她心中更是激动。她不能抬头,她知道自己一抬头看大娘,眼泪就会流出来。她只能埋着头端着碗点点头,一口又一口地吞着稀饭,把幸福和激动的泪水吞回去。

珍珍说话了:“大姐姐,我妈妈做的豆花也很好吃呢。”

米莉莎埋头又吞了一口稀饭:“我知道的,珍珍。”于是吃了一点拌上家庭自制豆瓣的豆花。是的,豆花细腻爽口,豆瓣香辣可口。

大家轻松愉快地说笑着吃完了午饭。

下午继续抗旱,晚上又听大爷讲述故事。

三个学生在大爷家住了三天。第四天,她们跟着联络员到另一个自然村落去了。

告别珍珍一家时,珍珍一家和三个大学生都有依依不舍的感觉。

整个采风过程都是这样,白天抗旱,晚上采访。走了好几个区。

不知不觉,采风结束了。坐了一段山路的汽车,大家坐上了回校的火车。

火车票是买的团体票,大家自然都坐在一起。因为采风收获很大,大家都很愉快。火车上大家高兴地相互交流着采风的情况。

柯霞心中感触颇多。自己今年“七·一”刚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这次革命老区之行,实际上给自己上了一堂丰富而又生动的党课。老区人民对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感情,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给了自己很多的启迪。她想,自己应该肩负起历史的责任。要踏实努力地工作,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想着想着,她情不自禁地小声哼起了歌:

“唉,红区干部是好作风,唉,(哩格)自带干粮去办(呀哈格)工。唉呀,日穿草鞋分田地。唉呀,同志(格)夜打灯笼访贫(呀哈格)农……”

大家听她唱起了歌,叫她唱大声些。柯霞稍稍加大了音量。大家说她唱得好,有陕北味。

钟明禅提议来个对唱,大家起哄说让钟明禅和柯霞对唱。钟明禅笑着说:“唱就唱,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丰宁说:“既然是男女对唱,就唱点对路的。”

“对,对。”大家起哄。

“唱《九九艳阳天》。”

“唱《阿诗玛》。”

“唱《婚誓》。”

“唱《敖包相会》。”

“先来一曲《九九艳阳天》吧!”林教授提议。

大家同意林教授的提议,这歌给人的感受就是年轻。

钟明禅和柯霞对唱起来。歌声欢快、活泼。车箱里气氛异常热闹,车上的旅客也被吸引过来。一曲终了,大家鼓掌,一些旅客也鼓起掌来。

钟明禅和柯霞又唱起来,唱到后来,大家都加入了进来……

这期间,唯有米莉莎坐在靠窗的位置,她似乎没有被这欢乐的气氛所影响。她两眼望着窗外逝去的景物,独自沉思……

列车在行进,山区越来越远。

蜿蜒的铁轨在山区里穿插、延伸,绿色的火车像一条龙在山区里蜿蜒穿梭前行,穿洞、过桥、过河、越岭,绿色的山峰、高耸的石峰、层叠的山岭、山区成排延伸高耸的高压输电塔、路边的村庄、路边的庄稼,一排一排的电线杆,一切的一切像电影快镜头似的快速地向后退去。

米莉莎心里升起了不舍的情绪。

山区的生活、山区的景色、山区的人民、特别是珍珍一家深刻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竟然挥之不去。多种思绪纷至沓来。

过去,她总认为自己多么孤独、多么悲伤,常常陷在自己掘出的陷井里不能自拔。山区之行,打破了她的思维模式。山区人民生活那么艰苦,他们仍然乐观,百折不挠。红军长征时条件那么艰难,他们从不随便动老百姓一根柴草。老百姓把红军当作自己人用生命去保护,红军同老百姓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多少年来,只要一提到红军,老百姓始终充满崇敬,对前程也充满信心。这是红军精神留传的活生生的教材。

看看山区人民吃的条件,住的条件,自己该是多么幸福。自己从未经历过艰难日子。连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人民甚至中央首长都在饿肚子的时候,自己也没有饿过肚皮。如今,党的政策又改变了自己的生活道路,使自己能够跨进大学校门,成为一名大学生。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人的心血。如果没有阳光院里的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和体贴,没有教过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特殊照顾和指导,自己能有今天吗?去年市里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水,阳光院被水淹了,全班同学自觉地把阳光院看作自己的家,为自己捐钱捐粮,连吃补助的胡广隆都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不是大家在想着自己吗?看看山区里的那些孩子,他们可没有自己这么好的运气;看看大爷、大娘,终身劳作,从没走出过山区。大娘把能到大城市看看作为自己平生的最大愿望。自己同他们相比,该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幸运……

 

火车轰轰隆隆地前行,车轮和铁轨有节奏的碰撞声,像隐形的弦,长而无尽地伴着米莉莎的思绪不断地延伸、延伸……

    绿皮火车载着旅客和大学生向着南方大学所在城市的方向飞驰……

 


                             (未完待续) 


小说曾发在“榕树下”网站,“小说网”网站 




《冶炼》网络小说(一)《冶炼》(二、我们十八岁)《冶炼》(三、温柔敦厚)




《冶炼》(四、普通话比赛)《冶炼》(五、承 受

《冶炼》(六、春天里的回首)《冶炼》 (七、画展            


《冶炼》(八、爱情的寻觅)《冶炼》(九、求索)《冶炼》(十、匀 泉)


《冶炼》( 十一、竞 选)《冶炼》(十二、红五月歌咏比赛)


《冶炼》(十三、情谊无价)《冶炼》(十四、美学课的启迪)


《冶炼》( 十五、女排万岁)       《冶炼》( 十六、新年晚会)  《冶炼》(十八、“冲出亚洲”)


         《冶炼》(十七、远 足)   《冶炼》(十九、暑期采风[1])                     《冶炼》(二十、变 化)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