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莲托主页
www.suliantuo.net
网络小说
曾发在“榕树下”网站,“小说网”网站
作者:晓屿
作者授权
内容简介
《冶炼》反映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前三届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即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以七九级的学生为主。这三届大学生们的年龄参差不齐,有“老三届”(六六年、六七年、六八年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学生,有“新三届”(六六年、六七年、六八年的小学毕业生)的学生,有“新三届”之后的下乡知识青年年龄段的学生,有“文革”结束后的高中毕业生,有应届高中毕业生。这几届学生同处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级,彼此性格、年龄差异很大。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他们互相影响、互为点缀,成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特殊群体,一个前所未有的、以后也不会再有的特殊群体。
小说反映了“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起这段时间大学的状况,反映了社会的新旧更替对学生的影响。同时,学校的变化、学生的表现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小说在一定层度上揭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十、匀 泉
又是一个星期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下午又该米莉莎这一组前往公园搜集民间文学资料了。
民间文学选修课开课不久,担任该课的副教授林老师给选修这门课的同学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周日下午到市人民公园里去搜集民间文学。
建国三十多年了,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已中断了十多年。一些民间歌手,民间故事的传播者已进入高龄,再不加大力度抢救民间流传的文学,就有可能失去一大批文学精华。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关于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指示精神,本市文联和大学民间文学教研组作出了联合搜集民间文学的决定。
市文联和大学民间文学教研组约定:搜集的组织牵头工作由市文联做;记录、整理工作由大学做。市文联没有那么多人手来从事这项巨大的工程,而大学生来做记录和整理工作对他们既是一种实践锻炼,又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好机会。为了便于工作又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林教授将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分为若干组,并选了小组长,定出时间,让学生们到时前往。资料整理完成后再交给他。
米莉莎被指定为组长。老师在指定她为组长时,眼里流露出温和而又信任的目光。看见这个目光,米莉莎接受了这个任务。
她这一组一共五个人,除米莉莎这个组长外,还有四人:柯霞、龙力山、张小玉、龚学山。
搜集工作下午两点开始。吃过中饭,208寝室的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出发,张小玉叫另三人先走,她有事晚走一步。于是,米莉莎、柯霞、龚学山三人在暧暧的阳光中出发了。
人民公园离学校步行有四十分钟的路程,乘车大约十多分钟。她们每次都选择步行。在市区里步行,对于她们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她们说笑着不一会就到了公园。
也许是天气好的缘故,公园里游人特别多,气氛温暖、和睦。
她们没有考虑到其它地方去玩,径直往公园深处的一个小亭走去……
小亭周围的环境很好,三面有花园环绕,小亭的背面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泉水流出来,估计这泉水和地下水有关。因为无论天多旱,这泉水始终不紧不慢地往外流。泉水旁边的岩壁上,有两个草书体字:匀泉。
大学生因有任务常到这里来,也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远远地看见小亭了,亭子里坐着几个人。大家走近一看,原来是龙力山和几个老人,龙力山正微笑着和老人交谈。
龙力山笑的时候不多,他笑起来给人轻松的感觉。
米莉莎认为他不笑更好,他不笑的时候容易给人一种信任感,看上去庄重、严肃、有力量。
走近小亭,龚学山叫着龙力山的名字说:“龙力山,你抢在我们前面工作了?你想吃独食么?”
龙力山转头看是三人来了,笑着说:“我们在拉家常。老人上了年纪,想和年轻人说说话。他们的许多话带有深刻的哲理,那是他们几十年生活经验的总结。不信,你们可以来听听。不过,也许你们不喜欢听。”
“谁说不喜欢听了?你先给我们下定论么?”龚学山回答龙力山。
说话间,三人走进小亭坐好。老人们看见这些年纪轻轻的大学生,眼睛里充满了爱意和欣慰。
一位头发全白的老大爷说:“年轻人,你们真是赶上好时候了。我们年轻时要有你们这种运气就好了。”
一位老大娘说:“我儿子在家里对我说:要不是文化大革命,他大学早毕业了。他读高中时,成绩是他们班上最好的。”
四个学生一听,就知道老人的儿子是“老三届”的。
柯霞问:“前两年他怎么没去考大学?”
大娘回答:“说来话长了,前两年他要去考,都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没考成。到了第三年,好不容易争取到机会,可报名时才知道,结了婚的不能考,而且还有年龄限制。气得他在家里跺脚。他两头都不够格,既结了婚,年龄又三十岁了。唉,还是你们好。”
米莉莎一听老人的话,自然地联想到阳光院里的那些老师的孩子——她所熟悉的“老三届”学生,他们中只有一个考上大学。当他们得知她考上大学时,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大家都称她为“状元”。
老人为她的儿子失去考大学的机会而遗憾,米莉莎和老人有着同样的感受。米莉莎为这一代众多优秀的、没有机会进入大学的人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惋惜,同时心理上和这些老人的距离也拉近了。她开口问老人:“大妈,那你儿子现在做什么?”
老人看着这个外表沉静的姑娘说:“他现在工厂上班,每天忙得很。我担心他忙坏了身体,他说他喜欢忙,不会有事儿的。”
……
说着话,市文联和某地区街道委员会的一位女同志带着几个老人来了。几个大学生站起来迎接这些老人,扶的扶,搀的搀,把老人安排在座位上坐好。
张小玉此时也急匆匆地赶来了。
市文联的同志按惯例讲了几句话。每换一个地区的老人,他都要来一次。他的话带有启发性,使老人能很快进入回忆状态。四十多岁的街道委员会女同志亲切而自然地看着这些老人,看得出来,她在下面已经作了很多工作。
大学生们则开始准备在本子上速记。这种收集、整理民间文学的第一个要求是“忠实记录”。
第一个老人讲了一个“傻女婿”的故事。所谓“傻”,是和文人们相比傻,而他的一些“傻”话则让文人们无以答对。
接下来几个老人都讲了“傻女婿”的故事。
其中有在地主老爷面前“傻”,而让地主老爷难堪的。
有两个“傻女婿”是和自己媳妇相比“傻”,媳妇非常聪明、能干。
有老人讲了本市一些地名的由来。
大家感觉气氛不够活跃,可又不知道怎样调剂才能使气氛活跃。
这时,街道委员会的女同志开口说:“我给你们讲一个‘杏’(音:恨)船的故事。她一张口,这群中文系的学生就知道她是四川人。她用四川话讲道:
解放前,国民党水上稽查队如狼似虎,经常在江上横行霸道,过往船只都要强行检查。老百姓恨透了他们。
一天,一艘载粪的粪船开来了。船仓里装满了粪,船仓上盖着一张用竹篾编的粗席。国民党水上稽查队一看,以为又是打渔的或载货的船只。
于是,检查船上的首领拿着喇叭对着小船喊:“喂,小船靠过来,我们要检查。”这个首领是个因鼻孔堵塞而发音不清的人。
哪知道粪船上的老大也是一个这样的人。老大听到检查船上的喊声,忙用手做成话筒对着检查船喊:“我们是‘杏’(音:恨)船。”(粪船)
检查船上的首领一听“杏”(音:恨)船,以为是载杏子的船(四川人说水果杏子是“恨”读音“恨”)。心中一阵大喜。他一脸正色道:“杏(音:恨)船也要检查!”
于是两船彼此靠拢,待两船接近时,检查船首领耐不住了,一下从他那检查船上往粪船上跳。这一跳就跳在船仓上的篾席上。一瞬间,检查船首领连人带席陷进了粪仓里。满仓的粪一下就把敌首领淹没了,敌首领急忙往上一窜,待他“不吃”(扑哧)“不吃”地站稳之后,船仓的粪刚好淹到他的下巴。
粪船上的几个船工见他那狼狈相,哈哈大笑……
船老大边笑边说:“我说我们是杏(音:恨)船(粪船)。你说杏(音:恨)船也要检查。”
而检查船上的士兵一阵惊恐之后,看见长官的狼狈相,想笑又不敢笑,一个个忍出一副副怪相。士兵们七手八脚地将长官拖上船去,浑身臭气的长官熏得他们想捂口鼻又不敢捂。突然,他们想到没对,忙把长官放进江里……
从此以后,凡过往船只的船工只要说:“我们是杏(音:恨)船”。这检查船的长官会挥手放行。
听着居委会同志绘声绘色的讲说,听着她那浓厚的四川口音带出的谐音,所有在场的老人和大学生全都笑得前仰后合。欢乐的场面引得路人都往这里看,奇怪这些老人和年轻人怎么相处得这么和谐。
笑过之后,龙力山想还应收集一些顺口溜。于是转了话题:“民间还有一些顺口溜,也可以说说。”
老人们一听,顺口溜都算,于是又勾起了一长串话题。
接下来讲话的气氛保持着活跃。不知不觉,太阳开始偏西了。大学生们急忙打住话头。街道委员会的女同志负责把老人们送回家。这是她那个片区的。
大学生们谢过老人和居委会的女同志后往学校走去。一边走,一边对讨论今天收集民间文学中的一些话题。
小亭后面的匀泉还在滴滴哒哒地发出悦耳的响声。
晚饭后,五人相约来到林教授家。
林教授住在校园里的一个小院里。院里有三家人。林老师的家门正对着院门。
老师像知道学生要来似的,已在等待他们了。
坐定后,米莉莎不得不先说话。她觉得她这个组长不先说话就没有尽到责任。其实,她最不想抢先说话。而这个林老师像是喜欢听她说话似的,每次到他那里去,他都会有办法让她说话。米莉莎觉得奇怪,在林老师面前说了很多的话,反而有一种轻松感。
现在她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林老师,今天搜集的材料中有两类有疑问:一个是‘傻女婿’的故事。这类故事不全是你讲课和教科书中提到的那几类。如‘傻女婿’以‘真’衬‘假’,以‘诚’揭‘伪’,戮穿自作聪明的有权势者的假面;揭露封建礼教、‘礼数’习俗的虚伪性;匡正被统治阶级颠倒了的‘智’‘愚’观,等等。这次有两个‘傻女婿’是和其媳妇相比显得傻。赞扬的是女子的聪明、能干、贤惠。还有一类是没有多少实在意义的民间歌谣,这种歌谣只有一种轻松、娱乐的意味。”
林老师听她说完了,说道:“这是很自然的。民间流传的文学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样的。通过收集,我们会在实践中得到很多收获。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这几千年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男人统治社会,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物,生儿育女的工具。古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而男人一旦出了差错,就全数推到女子身上。小到女子‘不贤惠’,大到‘女人误国’、‘女人是祸水’。大家知道,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占统治思想。因而封建时代不少女子都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封建礼教。当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这样,几千年来有不少女子在这方面具有反抗意识。‘傻女婿’和聪明媳妇的故事就是这种思想意识的表现。”老师说到这里停住了。
龙力山接过话:“我们还是这样想的,只是不知道这样认识是否得到老师的认可。“文革”开始以来。这么多年来宣传媒体总是要给某个东西定个调才算了事。”
龚学山说:“我们在回来的路上一直都在讨论。”
“我就倾向于不要给什么东西都定调。”张小玉说。
“那么,我们在整理这类无所谓‘性’与不‘性’的作品时,就还是按照‘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不强调它的倾向性了。”柯霞说。
“当然,这种倾向性是自然流露就让它保持着自然流露的原汁原味。”教授说。“至于你们说到一些没有多少‘实在意义’的民间歌谣,我想,你们认为的‘实在意义’大概是指倾向性和思想性吧?”
大家点点头。
教授看着大家继续说:“人民的思想是广阔的,兴趣爱好是非常广泛的。民间文学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斗争和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认识民间文学,而不能仅以‘阶级性、思想性、倾向性’这把尺子去衡量它。如果用后者去衡量民间文学,硬给每个作品定‘性’,那就走到‘左’的路线上去了。生活中那有那么多‘阶级性、思想性、倾向性’。人都要吃饭,那是为生存。如果像‘文革’中什么都上纲上线,那么,你们一日三餐是什么阶级的?”老师说到这里环顾了一下大家,大家笑了。
老师继续说:“至于民间文学中的糟粕,我们通过整理当然要去掉。只保留精华。在整理民间文学时仍要求做到‘四个不改变’。”
大家都知道“四个不改变”是什么。即:不改变原作的主题思想;不改变原作的基本情节和结构;不改变原作的体裁;不改变原作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风格。
于是大家分了工,谁谁负责整理某篇。然后又在老师那里谈起搜集民间文学时的趣事,师生同时笑得合不上嘴……
学习、搜集民间文学,米莉莎的感慨很深。
民间文学一开课,米莉莎就喜欢上了这门课和这位老师。民间文学课除发理论书籍外,还发了《民间文学作品选》。厚厚的两大册。米莉莎一看了就丢不下,她觉得这些作品亲切而似曾相识。而教这门课的林老师已界中年,外表温和、慈祥,对学生的态度介于孩子和学子之间,这使得学生和他的距离迅速缩短。米莉莎在他面前没有丝毫的拘束感。在别人面前不会说的话,在他面前会说,而且说得非常自然。因此,米莉莎平时也常到林老师家里去。
这晚,大家在林老师家里呆到很晚……
他们也都习惯主动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在学校里会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想参加就可以一个接着一个的参加,当然,通常这些活动是学生们自主选择的。
《冶炼》(三、温柔敦厚) 《冶炼》(四、普通话比赛)《冶炼》(五、承 受) 《冶炼》(六、春天里的回首)
《冶炼》(十二、红五月歌咏比赛) 《冶炼》(十三、情谊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