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莲托主页
www.suliantuo.net
网络小说
曾发在“榕树下”网站,“小说网”网站
作者:晓屿
作者授权
内容简介
《冶炼》反映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前三届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即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以七九级的学生为主。这三届大学生们的年龄参差不齐,有“老三届”(六六年、六七年、六八年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学生,有“新三届”(六六年、六七年、六八年的小学毕业生)的学生,有“新三届”之后的下乡知识青年年龄段的学生,有“文革”结束后的高中毕业生,有应届高中毕业生。这几届学生同处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级,彼此性格、年龄差异很大。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他们互相影响、互为点缀,成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特殊群体,一个前所未有的、以后也不会再有的特殊群体。
小说反映了“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起这段时间大学的状况,反映了社会的新旧更替对学生的影响。同时,学校的变化、学生的表现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小说在一定层度上揭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十二、红 五 月 歌 咏 比 赛
1981年的春天伴随着新的学期来到了校园。校园里到处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各种树木苍翠、繁茂,在这明媚的春光里蓬勃向上。花园里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争奇斗妍。校园里到处是美的景象。
转眼红五月就要来临,学校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决定照例举办全校性的歌咏比赛。比赛以系为单位。中文系领导照例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学生会。
前两届歌咏比赛中文系在学校拿了第一名。据说,中文系在集体性的歌咏比赛中很占优势。一、中文系的人数是全校之最,有艺术特长的人最多。二、集体性的歌咏比赛人多气势就大,中文系占据了天时、地利。三、合唱技巧处理得好,合唱队配合默契。
这次歌咏比赛,对于新选举产生的学生会成员来说,是一次考验。歌咏比赛是选举产生的学生会面临的第一次大型活动,全系的眼光——领导的、学生的都在看着他们。组织这次活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很快,学生会关于歌咏比赛的会议精神在几个年级中传达。七九级每个班出十个人五个男生,五个女生。星期五晚上七点半,全体参加者在指定的中文系的阶梯教室开会。
七九级一班的班长丰宁、团支书龙力山、团支部宣传委员柯霞、文娱委员宋为民四人碰了一下头,商量了参加的人选,最后决定由丰宁通知五个男生参加,李进和龙力山参加乐队。李进的小提琴在七九级较有影响,他常拉的曲子有何占豪、陈钢作曲的《梁山泊与祝英台》、西班牙帕布罗·德·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女生参加合唱队的人有:柯霞、宋为民、龚学山、米莉莎、张恒。由柯霞和宋为民通知。
星期五傍晚晚自习前,班上五个女生如约来到中文系教学楼指定的阶梯教室。偌大的阶梯教室已经有人在那里等着开会了。她们进去后,被指定坐在教室的一边。她们一看,教室里左边全是男生,她们在右边找了一个较高的位置坐下。
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在讲着话。学生会的几个成员站在进门处的讲台上,看着陆续进来的学生,不时凑在一起讲着话。这几个成员都是七七级、七八级的,这次活动他们是组织者。
讲台上放着一台日本砖头式录放机。
“叮玲玲玲……”晚自习的铃声响了,这表明已是七点半。
全体同学的眼睛自然都集中在讲台上的几个学生会组织者身上。讲话的嗡嗡声小了。
由竞选再次当选学生会成员的张远明,担任文娱部长。
七九级的同学私下里常常不称呼他的名字,而是直接称呼他“贝多芬”。当然这个绰号来源于七九级进校后第一次活动:中文系的“普通话比赛”活动。七七级一班的张远明在他们班上的节目“月光曲”中扮演“贝多芬”一角,也是在这次活动中,大家知道了他会弹钢琴,而且还弹得很不错的。此时,新的学生会组合中,他担任文娱部长当之无愧。
晚自习的铃声一停,他两步走到讲台处,其他几个学生会成员退到门边。他神情严肃地扫视着阶梯教室的全体学生。很快,嗡嗡声平息下去。
他的不算浑厚、但富有影响力的声音在阶梯教室响起:
“同学们,今天把大家召集到这里来,想来大家都知道是为了什么。五月四日全校性的歌咏比赛就要进行。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要拿第一。为系上争光,为我们自己争光。我们一定要全力去争取。前两届歌咏比赛我们系在学校拿了第一,这次仍然要拿第一。我们的参赛曲目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三首歌曲:《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这几首歌虽然大家都较熟,但不能保证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唱。所以,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好成绩,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这一百来人的合唱队如果配合不好,人多就成了劣势。其他系人少,如果组织配合得好,就是优势。”
“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音乐系的学生团队,以系为单位,他们的实力就凸显出来了。乐队他们组合的实力比我们强,合唱队队员的专业素养比我们强出不少,他们的最大的弱势还是在人数上,恢复高考,音乐系招生的学生有限,乐器专业也没有几个,所以,只要我们把握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夺冠应该不成问题。”
“所以,我们要求:第一,在训练期间,所有参赛的同学必须遵守纪律。每次都要按时到达,不得以任何理由迟到、缺席。如果有什么事不能参加,现在就要提出来。第二,训练期间,一切要听从指挥,严格按规定办事。乐队和合唱队先分别训练。然后再配合训练。”
“训练的时间安排,除今天外,还有三个星期多一点。在不影响大家学习又把活动搞好的前提下,我们规定:每周训练两天,每周二、五晚上七点半钟准时开始。最后一周六天,乐队与合唱队天天在这里合,地点都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训练时间。”
“今天先把油印的歌单发给大家,然后教唱几遍。有不会的自己再下去熟悉。总之,下次训练时,每一个人都必须会唱。”
张远明说完。
门边站着的几个学生会成员——易之宇、林大民、刘欣欣等。一人拿一叠歌单分别踏上阶梯教室的过道,向大家分发歌单。
同学们拿着歌单一看,歌单是油印的,是将蜡纸在钢板上垫着,用手工刻出,再用滚筒式油印机印出。印好的几页歌单已用订书机按照顺序装订在一起了。
有同学拿到歌单就开始小声哼唱。
米莉莎一看,歌单的确是选取了三首歌曲。《黄河大合唱》有八个乐章,即有八首歌曲,八首歌曲的前面都有朗诵词。选取的三首歌曲也把朗诵词选了下来。
张远明——“贝多芬”站在讲台上,见歌单已发完,右手举着歌单高声地对大家说:“大家注意了,我们要先讲唱歌的规则。注意这里,注意这里。”
大家注意他。
“大家先站起来,左边男生,右边女生,我们根据同学情况作一下位置的调整,好安排声部。”
于是易之宇、林大民走上中间过道调整男生位置,从中间位置向上走,到达最后一排走向左边靠窗处,最后回到讲台处。刘欣欣走上右边靠墙位置,向上走调整女生位置,走到最后一排顺着中间过道回到讲台处。
看他们调整的顺序是按个子的高矮排列的,中间高,两边矮。
张远明看已经排好了,向几个学生会成员点了一下头,这几个学生会成员插入了队列中间,他们也是合唱队成员。
张远明继续说:“这次参赛的是组曲,一共三首歌曲。其中,《黄河船夫曲》和《保卫黄河》是合唱曲。《河边对口曲》有两人对唱,但考虑到大礼堂的音响效果不一定好,对唱改为八人分两组对唱。这八人我们已有安排。但《河边对口曲》后面有一段的对唱,要加入混声合唱,两个声部。歌单上有提示,女生唱高声部,即“男甲”,男生唱低声部,即“男乙”。
《黄河船夫曲》和《保卫黄河》分了多个声部。大家在歌单上已经看到了。《黄河船夫曲》分四个声部:女高、女低、男高、男低。《保卫黄河》分三个声部。现在我也不知道每个人的具体音高,也不可能去考察每个人的音域。我们大体作一下声部安排。如有个别的不合适,下周星期二晚上编队时再作个别调整。”
他停了一下,抬起手臂指着左边的男生说:“这两组作男低声部,这两组作男高声部。”
又指着右边的女生说:“这两组作女高声部,这两组作女低声部。”
然后又对大家说:“这是《黄河船夫曲》的声部。每个人都要记住自己的声部。”
“下面讲《保卫黄河》的声部,”他又指着男女生进行分配:“这次不是四个单声部,而是三个混声部,我们又要重新来分配,大家听好……”
末了他对大家说:“请同学们都记住自己在不同歌曲中的声部。下去后根据自己的声部进行练习。合唱时要坚定不移地站在自己的声部上,别当‘叛徒’跑到其它的声部上去了。”
他的最后一句话,把大家逗乐了。
“现在开始教唱。我们一个声部唱两遍。我们学生会这几个成员领着大家唱,该哪个声部唱,哪个声部就唱,其余的就听。”
于是,张远明按下了讲台上的砖头式录放机,随着第一首歌曲《黄河船夫曲》的音乐响起,大家按照部署跟着磁带和学生会成员的领唱进入了试唱。
“贝多芬”则双手打着拍子,指挥大家掌握一定的节奏。虽然试唱不太整齐,但关系不大。
这几首歌大家都会唱,只是声部需要注意调整。
没唱几遍,大家基本上熟悉了,而时间也差不多了。
晚自习的铃声一响,训练结束。
七九级的同学看见,单云在整个训练时间都站在门边。她是竞选上的学生会成员,可活动组织者里显然没有她,她关心这次活动,但又没有主动和七九级几个班的班干部商量活动的具体事宜。工作似乎有点被动。
接下来几个星期的训练都非常整齐,最后一个星期每天练习,共五次,合唱队和乐队配合训练,其效果达到了炉火纯清的程度。整个合唱,气势磅礴,令人心潮激荡。
比赛时间到了。
1981年5月4日,这天是星期一,阳光明媚,校园里弥漫着春天的气息,树木葱茏,绿草如茵,花园里各种鲜花绽放。植被丰富的校园是鸟儿们的天下,丰富的植被给他们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五月春夏之交的气息也给他们提供了繁衍嬉戏的条件,此时的校园成了鸟儿们莺歌燕舞的好地方,鸟儿们的鸣叫是大自然美妙、动听的乐音。
学生们美妙的歌声也要在这一天展示。
学校的千人大礼堂布置一新。
学生们按照学校指定的位置在礼堂落座。显然,只能容纳一千多人的礼堂是装不下全校学生的,有些学生只能站在两旁的过道上。
礼堂两侧的几个侧门和两个正门分别大开,学生们可以在这些地方找到观看的位置。
校学生会对本次歌咏比赛的顺序早已作好了安排。
首个上台的是音乐系的学生,这是展示学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们的艺术水准,实际上也有提高学生们的歌咏比赛的档次的目的,长此以往,水涨船高,大家对自己、对系上的活动要求都提高了。
大结局是中文系的节目垫底。学校的歌咏比赛,这两个实力强势的系的节目,是所有学生期待的。冠军通常应该是在这两个系中产生,只是前两届的歌咏比赛冠军都被中文系夺得了,这一次,音乐系的学生们想扭转战局。
大礼堂的第一排、第二排仍然是评委们的。各系的老师代表、学生会代表、文娱部长及音乐系的特殊评委在这里落座。看看这阵势,获得前三名都算是很不错的了。
时间到了,舞台上的大红幕布并没有拉开。
两位校级报幕员走了出来,女报幕员穿着白色的连衣裙,男报幕员穿着蓝色的西装,在舞台中间红色幕布的前面宣布本届歌咏比赛开始,学生们的关注点已经不在他们身上,在幕布后面的群体里了。以至于他们说了什么都不是重要的,好在他们也没有说多少,最后一句是:下面第一个演唱的是音乐系的学生团队,他们的演唱歌曲是:祖国颂。
学生们都知道这首歌是经典歌曲,乔羽作词、刘炽作曲。作于50年代下半期。要演唱好这首歌是不容易的。
舞台上的大红幕布总算是羞答答地徐徐拉开了。
中文系的学生第一个关注的是他们的人数。
舞台上专用于歌咏比赛的长长的四级木质阶梯,铺上了红色的地毯式的盖布。
音乐系的学生团队排成四排站在舞台中间的阶梯上。第一排当然是站在舞台上。每排十二人,四排四十八人,这已经几乎包含了声乐专业的学生,包括80级。
两排女生,两排男生。各二十四人。女生穿着白色连衣裙,男生穿着白衬衣,蓝裤子。
在队列前面还有三个学生,其中两个应该是领唱的学生,一男一女。女生穿着红色连衣裙,男生穿着中式的乳白色的半长对襟中国传统服装,另一个与后面团队的男生穿着一样,白衬衣,蓝裤子,他应该是专管歌曲里的朗诵部分,另外也要参与男声部分的合唱与混声合唱,麦克风前多一人,音响效果又不一样。
左前方有二十人组成的乐队,以西洋乐器为主加打击乐,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他们演唱歌曲的实力不容小觑。
很快,乐队在合唱团指挥的示意下,随着乐队指挥的手势,开始凑起了歌曲的前奏。
前奏与歌曲是一个整体,前奏开始烘托歌曲的意境,带动合唱团成员进入演唱状态。
随着优美旋律的飘出,一个磅礴、大气、宏伟的歌曲意境被烘托出来。
演唱者与台下的听众脑海里已经浮现出歌词与歌词带来的影像。
太阳跳出了东海(男生多声部)
太阳跳出了东海跳出了东海(女生多声部)
大地一片光彩(女生多声部)
大地一片光彩 一片光彩(男生多声部)
河流停止了咆哮(男生多声部)
河流停止了咆哮停止了咆哮(女生多声部)
山岳敞开了胸怀(女生多声部)
山岳敞开了胸怀敞开了胸怀(男生多声部)
一开始,浑厚、充满激情的男生多声部唱出:太阳跳出了东海
紧接着清丽、高扬的女声轮唱:太阳跳出了东海,跳出了东海
一下就吸引了全场。妙、美、好!气势出来了。
下一句紧接着,女生多声部唱:大地一片光彩,迎来男声的轮唱:大地一片光彩 一片光彩。
浑厚与秀丽交互叠出,相互映衬。
再下一句,男生多声部齐唱:河流停止了咆哮,
女声轮唱,河流停止了咆哮,停止了咆哮,
第四句,女生多声部齐唱:山岳敞开了胸怀
男生多声部轮唱:山岳敞开了胸怀,敞开了胸怀
宽广悠长的旋律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画面。
拟人化的歌词把祖国的山水赋予了人的情感,动人的旋律把听众的感情都调动了起来,美的视觉形象与人的内在的情感全都释放出来,让歌者与台下的听众迅速地融入歌声之中……
歌曲进入了轻柔的抒情之中:女生多声部婉转优雅:啊……
由宏伟的气势转向下一个合唱亮点的过渡……
男生一人充满激情地朗诵:啊,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男女多声部混声合唱:
鸟在高飞,
花在盛开,
江山壮丽,
人民豪迈。
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过渡音乐开始转换,由豪迈、雄浑渐入轻柔、舒缓的抒情旋律……
抒情独唱(女领)
江南丰收有稻米
江北满仓是小麦
高粱红啊棉花白
密麻麻牛羊盖地天山外
男女多声部混声合唱:
密麻麻牛羊盖地天山外
抒情独唱(男领)
铁水汹涌红似火
高炉耸立一排排
克拉玛依荒原上
你看那石油滚滚流成海
男女多声部混声合唱:
你看那石油滚滚流成海
音乐系男女生独唱、领唱,那富有表现力的动情的演唱,拨动了观者、听众内心最隐秘的、最美好而又柔软的心弦,让人动情,把人体内潜在的艺术细胞都激活调动出来了,让人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参与到他们的合唱之中。
男女(领)
长江大桥破天险
康藏高原把路开
三门峡上工程大
哪怕它黄河之水天上来
男女多声部混声合唱
哪怕它黄河之水天上来
啊
男女多声部混声合唱
太阳跳出了东海
大地一片光彩
河流停止了咆哮
山岳敞开了胸怀
山岳敞开了胸怀..
鸟在高飞 花在盛开
江山壮丽 人民豪迈
我们伟大的祖国
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我们伟大的祖国
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整个歌曲在4/4拍和2/4拍之间转换,最后转换到2/4拍,在“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一句,最后尾音延长8拍干净完美结束。
音乐系学生《祖国颂》激情澎湃的演唱,唱出了宏大、热烈的气氛,唱出了气势磅礴,壮观震撼的效果,唱出了祖国的美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人民豪迈的情怀。
演唱结束,大家还处于一种余音绕梁的状态,少顷,大家反应过来,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坐在台下的中文系的学生领教了音乐系的水准。
准备参加“黄河大合唱”的中文系学生此时坐在台下,他们反正是最后一个上台,等到中场时再出去集合,准备上场也不迟。
学生们议论纷纷,对音乐系学生的演唱给予首肯。
宋为民说:“就专业素养来说,他们肯定超过了中文系的学生,值得我们学习的。”
柯霞说:“那是,叫我领唱,我不行,那专业素养的女高音,我还唱不上去。”
龚学山说:“这合唱曲复杂,说得准确点,这就是为专业团体写的。非专业团体唱不出那个范儿,唱不出那个韵味。你看这里面,有齐唱,轮唱,有混声唱,独唱,朗诵;声部也多,还有演唱技巧。如果要唱原调,就学生演唱来说,非音乐系的人唱不下来。”。
张恒说:“严格说来,他们这50来个人都不够,如果人再多点,气势还要大些,细节也会处理得更好些。不过,也很不错了,这整体效果很不错的,特别是嗓音很纯的呢,经过专业学习的,与我们这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就是不一样。他们想拿冠军,还是有资本的。”
“是啊,乐队与合唱队配合得很好,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较完整的诠释了歌曲的内涵,演出情绪饱满,激情洋溢,细节处理还很好的。冠军嘛,比到最后才好说。这要看综合实力了。”米莉莎说。
……
听着79级这几个中文系同学的聊天内容,可以看出他们在赞扬音乐系的演唱水准的同时,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比赛的心情和争取夺冠的信心。
接下来,大家继续观看其他系的学生演唱。
半场了,中文系演唱的同学出去集合了,准备他们自己说的:最后的决战。
前一个系演出完毕,大红幕布拉上了。
中文系合唱队的同学在大家的期盼中上台了,大家迅速上台站好自己的位置。
分四排站好,前两排是女生,每排26人,后两排是男生。每排22人。
当然,第一排站在舞台上,后三排站在木制阶梯上。
在队伍的前面还有四个男生,这是为三首歌曲前面的朗诵而组合的小队。在队伍前面朗诵,离麦克风近,效果更好。
合唱队成员刚好一百人。
所有的人拿出自己的领结用别针别在了自己的领口处。
男女生统一做了一个漂亮的黄色领结。
系学生会成员在讨论色系时,认为选择既有亮点又偏厚重的黄色为佳。现在看来整体效果很好的。
《黄河大合唱》,领结用黄色,黄河是黄色。黄色在中国是帝王色,高贵典雅,这里不取帝王寓意,而取高贵典雅寓意。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黄河大合唱》组曲是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表现中国人民反抗、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精神及英雄气概。
此前,系学生会组织者告诉大家,领结保存好,要上台才别上,达到一种演出亮相时的特殊效果。现在看来,真不错。
三十四人的乐队,在前面偏左侧处。
指挥张远明站在了前面,面向合唱团成员。
女报幕员走到前台,背对幕布:下一个节目,《黄河大合唱》组曲,由中文系合唱队演唱。
红色大幕布徐徐拉开,全场竟然很安静。
幕布一开,第一个吸引大家眼球的是那色彩造型都漂亮的黄色领结。这统一整齐的领结是合唱队一个特别的亮点。大家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台上。
女同学统一的白衬衣,花裙子;男同学统一的白衬衣,蓝裤子。统一的黄色领结。
第一首歌曲,《黄河船夫曲》。
贝多芬张远明指挥乐队奏响了第一首乐曲《黄河船夫曲》。
辉煌的乐曲前奏进行到一定的时候,指挥对队伍前面的四个男生用特有的手势轻轻一点,四个男生开始朗诵: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博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
朗诵一完,指挥有力的手势带领大家一齐走进了博击黄河波涛的船工队伍,非常急速但坚定有力的船夫号子响起:
“划哟划哟划哟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划哟……”
台下观众的情绪一下就调动起来,跟着黄河船夫——合唱队的成员一起在心里合唱起来……
号子以后,是四个男生的领唱和混声合唱相配合:
(领)“乌云哪,(齐)遮满天!(领)波涛哪,(齐)高如山……
随着歌曲的进展,又一阵整齐的号子声响过以后,齐心协力的船工驾驶航船渡过了激流,于是笑声响起来,男声:哈哈哈哈……
一种蔑视对手、战胜对手的豪气爆出……
张远明右手拿着指挥棍,有节奏的打着节拍,左手根据歌曲、乐队音乐的需要在辅助右手打着节拍的同时,做着不同的手势。他的手臂一会高,一会处于向前平伸的状态,一会又伸向了坐着的乐队。他的表情也很丰富,有时口型还会随着歌曲开合,大家在他的指挥下,发挥着自己在合唱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时,随着指挥的手势,走向平静、缓慢,带有抒情性的乐句响起:
“我们看见了河岸,我们登上了河岸,心哪安一安,气哪喘一喘。”
乐句含着喜悦和希望,具有起伏感。指挥的手势由有力变为平软,左手手腕和手掌呈完整的一体,像激流过后黄河的平缓水势轻轻地起伏,把合唱队的气势引向了另一个境界……
转瞬,激情再一次迸发:“回头来,再和黄河怒涛决一死战,决一死战,决一死战!”……
号子声再起,逐渐地放慢、减弱,博击黄河怒涛的船工们逐渐远去,博击在继续……
合唱队在指挥的引导下,在歌曲意境的感染下沉浸在对黄河的憧憬和热爱中……
观众也在歌曲意境的感染下沉浸在对黄河的憧憬和热爱中……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哺育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黄河,以它博大的气势、宽广的胸襟陶冶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髓。黄河的名字早已深深地刻在中华子孙的心灵里,黄河的精髓早已流淌在中华子孙的血脉中。黄河的名字早已被全世界所知晓。
可是,侵略者的铁蹄却踏上了黄河孕育的这块土地,在黄河孕育的这块土地上肆意烧杀抢掠,中国的百姓遭了秧,扶老携幼四处去逃亡。
大家熟悉黄河大合唱的内容,知道下一步应该出现什么画面及合唱曲。
短暂的沉寂以后。
这时,四个男生的朗诵再起:“妻离子散,天各一方,我们难道永远逃亡?你听听吧,这是黄河上两个老乡的对唱:”
从阶梯的第三排队列左右两端各走出来的两个男生,已经站到了队列的前面,与前面朗诵的四人合成八人对唱小组。
四人一组的八人对唱开始了:
(甲)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乙)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
……
(甲)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孤凄?
(乙)痛心事,莫提起,家破人亡无消息。
……
(甲)在东北做生意,家乡八年无消息
(乙)这么说我和你,都是有家不能回
两个老乡的对唱再一次激起同学们对侵略中国的日本鬼子的仇恨。对唱一完,合唱队以其特有的气势爆发出蕴蓄已久的决心:
“仇和恨,在心里,奔腾如同黄河水!黄河边,定主意,咱们一同打回去!为国家,当兵去,太行山上打游击!从今后,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
三首歌曲安排非常紧凑,《河边对口曲》演唱最后唱出的决心“为国家,当兵去”,“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斩钉截铁。
这抗日的决心很快化为行动。 中文系选取的《黄河大合唱》曲目,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其独特的合唱曲排列方式,表现出中国人民坚强的斗志,表现出黄河儿女的团结抗争。
合唱队指挥的情绪在前一首歌曲结束的短暂停留中,迅速地带动全体队员进入下一首歌曲的情绪酝酿中。这时,歌曲前的朗诵词恰到好处地起到了中转作用。
“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要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八个对唱的男生此时继续站在队列前开始进入合唱。
三个声部的混声合唱《保卫黄河》在指挥的领导下有序地进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众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这种混声合唱伴随着轮唱,形成一种一呼百应、起伏、跟进的态势,形成抗日战火迅速漫延的态势。
这首歌的歌词在合唱中要重复四遍。
随着演唱的进行,台下好些学生脸上出现了诧异的神情,坐在中间位置的音乐系的学生,有的人脸上神情显得不淡定了,并且变得凝重起来。
为什么?继续观看中文系学生的演唱就知道了。
第一遍
男生三个声部,合唱,唱得坚定有力,果断、铿锵。
第二遍
女生三个声部,男生三个声部轮唱,女生在前,男生在后,前几句男声音量略低于女声,后几句男声与女声音量对等。
第三遍女声与男声轮唱,
“风在吼”,女声起,男生轮唱“风在吼”,女生多声部,相对小音量“龙格龙格龙格龙”
“马在叫”,女声起,男生轮唱“马在叫”,女声多声部,相对小音量“龙格龙格龙格龙”
男声“黄河在咆哮”,女声多声部,相对小音量“龙格龙格龙格龙”。
男声“黄河在咆哮”,女声多声部,相对小音量“龙格龙格龙格龙”。
女声三个声部:河西山冈万丈高,“龙格龙、龙格龙”(相对小音量)男声:龙格龙、龙格龙”(相对小音量)
河东河北高梁熟了“龙格龙、龙格龙”(相对小音量)女男:河东河北高梁熟了,女生三个声部:“龙格龙”,男声三个声部: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男女各三个声部二部轮唱: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龙格、龙格、龙格、龙格”相对小音量)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龙格、龙格、龙格、龙格”相对小音量)
端起了土枪洋枪(“龙格、龙格、龙格、龙格”相对小音量)
挥动着大刀长矛(女声“龙格、龙格、龙格、龙格”相对小音量)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以上此段男女各三个声部二部轮唱,形成此起彼伏的态势,速度较快,精神高昂。
第三遍到第四遍之间,一段过渡间奏气势磅礴,伴随着打击乐的急促鼓点,形成狂风暴雨似的紧迫感,斗志昂扬的精神再次高扬,迎来第四遍的音乐高潮。
第四遍,男女各三个声部混声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整个全曲都是2/4拍子的进行曲调,最后的歌词各声部在对应的强拍上结束。
中文系合唱队的合唱气势磅礴,斗志昂扬,表现出侵略者在中国人民面前绝无藏身之地的气势。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顽强斗志取得了彻底的、全面的胜利。合唱队的合唱效果再一次再现了历史。同学们通过合唱心灵再一次得到陶冶和净化。
合唱气势也感染了听众,能够看到大家的情绪高涨、精神抖擞……
在这里,音乐系和中文系的学生除外,应该也是绝大多数学生第一次听到“保卫黄河”歌曲里出现“龙格”的歌词,过去没有听到过呀!
其实,就是合唱队的人,也有90%以上的人,参加这次“黄河大合唱”时
才知道这歌词里还有“龙格”的衬词。
组织者之一,也是指挥张远明介绍说:“龙格”这在音乐歌词里叫“衬词”,中国传统戏曲里好些剧种也有这类似的衬词。只是根据剧种、剧情和唱段的不同,衬词不一样而已。
衬词作用是对主歌词的一种补充和点缀,起到某种特殊的效果。
这里衬词有一种特有的节奏感,也是一种干净、明确的口号式的符号,可以达到一种轻快、鼓点式的铿锵效果。
学生会的组织者们料到唱出衬词会起到一定的轰动效应。
演唱时,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还有什么“衬词”之说,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合唱,加特殊词语的,肯定是诧异加震惊。有学生还以为中文系自己加的呢,敢在名曲“黄河大河唱”中加词,胆子太大了吧。
当然,不排除在中文系练习时有同学就听到了,只是不确定这“龙格”是什么?
不知道很正常,“文革”十年,除了样板戏,所有的艺术活动都停止了。
“文革”前,这一批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年龄还小,没有听过正规艺术团体演唱的《黄河大合唱》。就是年龄稍大一些,很多人也没有机会听到正规艺术艺术团体的演唱会,那时,正规艺术团体音乐会,普通百姓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而相关的音乐曲目通常通过广播、收音机广为人知。而有收音机的家庭也不多。其他传播渠道非常少。所以尽管人们都会唱《黄河大合唱》的歌曲,但都是唱的主歌单曲。不知道合唱曲里还有配词。同时,一般人也没有合唱曲的乐谱。通常流行的也是单曲歌谱。
现在,开始出现新的音乐传播设施,如磁带、日本砖头式录放机。但拥有这些东西还要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而且有购买渠道才行。
不过,一般人不知道《黄河大合唱》合唱歌谱的整体情况,但作为音乐系学生,他们应该是知道的。
中文系的合唱将这衬词加进去,就是《黄河大合唱》完整的合唱曲,先不说效果,仅仅是这样演唱就是完整地表达了作曲者和作词者的用意,完整地表现了歌曲的内涵、意境和要体现的效果。现在,中文系演唱的效果还很好,他们把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做到了。把不容易唱出整体效果的歌曲处理到位了。音乐系的冠军梦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所以,音乐系一些学生的神情就变得不淡定,变得凝重了。
当然,如果有学生一定要对歌曲歌谱探究到底,学校图书馆是最好的寻找之地。
评委们开始讨论打分了,从前面打分的情况来看,冠军就在音乐系和中文系中间产生。如何评判两者,还真成了一个难题。
组织者和评委们一致认为这此比赛没有共同评比的歌,全由各系自选,这是一个失误,失去了统一打分的共同标准。已经这样,就只能按现有的情况来拟出几个方面标准进行比较:
一、选曲
音乐系与中文系在选曲上不同,一个是单曲,一个是组曲,相比而言,单曲就要显得单薄些,组曲就要丰富些,层次也要多些。
二、技巧运用
音乐系与中文系在合唱技巧运用方面,应该说不分上下。
“祖国颂”的合唱技巧,就学生来说,已经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
而中文系的技巧运用也特别突出。前面两首不必多说。特别的是“保卫黄河”一曲,敢于大胆地加入衬词,在处理衬词的时候,轻重火候把握到位,在主旋律之下,既没有抢占主旋律的位置,又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节奏感明显,字节干净、明确,敲打出口号的乐音,起到此起彼伏的作用。还多了立体感,层次感。
在前面歌曲与乐曲疾风暴雨、排山倒海似演进的过程中,出现另一种铿锵,轻快,鼓点似的喊声,在愤怒地打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中,融入了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浪漫主义的情怀,歌曲内涵提炼到位。
中文系合唱的人多,在合唱技巧的细节处理上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每个声部在合唱队整体结构上,有足够数量的成员来保证声音的饱满和均衡。
在歌曲和器乐方面的处理上,该弱化的弱化,该弱唱的地方弱唱,使得整个合唱效果,根据乐曲的不同与要求的不同处理得恰到好处。
三、歌曲演唱效果
两首歌曲演唱效果各有千秋。
“祖国颂”表现了祖国的壮丽,表现了人民的豪情,表现了美好山河与人民的奋斗的精神,唱出了歌曲画面的流动感,唱出了歌曲画面的变化感,唱出了热爱祖国的激情。
“黄河大合唱”组曲有剧情感,整个过程起伏跌宕,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歌曲的内涵。
四、音色表现
在音色的表现上,音乐系占上峰。
五、服装
服装表现应该也可以说不分上下。
音乐系的白色连衣裙出彩,中文系的黄色领结出彩。
六、吐词和换字
在吐词和换字上,应该是各有特色,音乐系吐词和换字从音乐歌唱的角度来说,表现到位,没有大的瑕疵。
从普通话的角度来说,因为大家来自全国不同的地方,中文系在普通话方面的吐词要统一些、标准一些。当然,从歌唱的角度,音乐系强一些。
换字方面,中文系要弱一些。
最后的结果出来了。
大家——主要是中文系和音乐系的学生忐忑无比地等待着结果的宣布。
通过竞选上岗的校学生会主席,上台对着麦克风向台下的观众宣布名次:
第一名:中文系
第二名:音乐系
第三名:外语系
外语系合唱的歌曲是:《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是一首抗战老歌,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此歌诞生于1938年7月,创作地在武汉。
创作之时,时逢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正在武汉,组织1937年77事变一周年抗战的活动,为活动内容群众歌咏大会作准备工作。听说了桂涛声和冼星海创作了一首抗战歌曲,于是前往冼星海住地,与冼星海同唱《在太行山上》。冼星海唱主旋律,周恩来唱第二声部。
在这次活动中,《在太行山上》通过群众歌咏大会的演唱,影响极大,迅速传播出去。并自此,这首合唱曲作为合唱歌曲的保留节目一直传承下来。
外语系的演唱很好的诠释了歌曲的内涵,唱出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威力与昂扬的斗志。
获奖名次一公布,台下掌声响起,大家心里期待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与他们心里评判的结果相差不大,反正第一名不是中文系就是音乐系,只是学生自己心里的感情因素导致天平的倾斜不一罢了。
除开中文系和音乐系的学生之外,其他系的学生总的认为哪边第一都行。而此时,中文系和音乐系学生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了。
中文系学生会成员包括组织者张远明、易之宇、林大民、刘欣欣等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中文系合唱队的成员包括乐队成员也开心,看这群人脸上洋溢着的快乐就知道他们有多兴奋。
歌咏比赛从1979年5月开始举办,一年一次,79年、80年举办了两次,这两次都是中文系夺了冠军。这81年5月的歌咏比赛就有77级、78级、79级、80级四个年级的学生参加了,人一多,当然更热闹了,关注的人也更多了。
大礼堂里热闹非凡,学校领导、评委们与校学生会组织者也很高兴,这一年的歌咏比赛引起了众多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当然是一件好事。
最后,评委们和校组织者离开后,学生们才全部离去。
大家带着不同的心情离开了大礼堂。
晚上回到寝室后,208寝室的同学又兴趣盎然地提起白天的比赛。
207寝室的张恒也到208寝室来了,她坐在米莉莎的床上,与米莉莎并排。
宋为民说:“音乐系的学生大大的不服气,可是比赛结果在这里放着,他们吃了亏也没办法。”
大家知道宋为民和音乐系的同学刘军关系好。她的信息自然来源于刘军。
顿了一下,宋为民又说:“他们说,校学生会组委会没有说可以多选几首歌曲,全校所有的系都只选择了一首歌曲,唯独中文系选了三首。”
“那就是他们的不聪明了,怪他们自己太老实,没有说的就可以自由选择,中文系还不是在没有明确规定的前提下选择了三首。”张恒接话。
宋为民接着道:“他们说,前两次他们没得到冠军,是因为大学刚恢复招生,年级少,人少。这已经招生四年了,好不容易累计起了这么多人,学乐器的,学声乐的都相对多些了,以为以系为单位合唱,可以出头了,结果还是输给了中文系。”
大家当然记得,去年也就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歌咏比赛。各系先以班为单位比赛,再由各系产生的冠军到学校去决赛。去年中文系79级三个班与一、二、三名无缘。一、二、三名在77级、78级中产生,当然是他们去学校夺了冠军。
“中文系的人好像是脑子要够用些哟。”龚学山调侃似地笑道。
“也不叫脑子够用,应该说中文系的组织者会分析,怎样才能得冠军?这需要避开音乐系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米莉莎说。
“还有,要组织者懂音乐,还不是一般的懂才行。”柯霞道。
“学生会文娱部长张远明,这人称“贝多芬”的会弹钢琴,也还不是一般的懂哟。”一直没说话的张小玉冒出了声。
“乐队的成员也不错,看得懂他的指挥。”龚学山再说道。
“嗨,进入这一行的,都大差不差的了。这么多合唱团队队员,也不是看懂了张远明的指挥手势吗?”柯霞道。
“指挥是一门学问,有专门的手势与规则。只是在具体的乐曲中,指挥有自己的细微的处理方式。通常一个指挥一个风格,像这种既指挥合唱队又指挥乐队,要麻烦些。不过,训练的时候,指挥边讲解,边练习,这就让所有参与的人无形中弄懂了指挥的意图和手势了,很快形成共识。”单云也出声了。她几乎每一次训练时都在场。
宋民民又说:“音乐系的同学还说,‘你们中文系的人,好像是样样懂哟。这次得冠军,也确实体现了你们的实力。上次美术系在葡萄园办画展,也是你们中文系的同学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评说,那幅全黑背景,一个白点,两条白线的画,也能说出那么多道道儿’。我回答,此话不全对,中文系的人就是四川人常说的‘样样懂,门门瘟’,每一样都懂点,没一门精。从整体说中文系的学生有你们音乐系的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精吗?”
宋为民话音一落,所有在场的人,包括宋为民都笑了,大家附和:
“说得对,中文系样样懂,门门瘟”,哈哈哈哈哈哈……
米莉莎也笑了,只不过她不是像大家那样大笑,快乐地笑出了声,她只是微笑而已。她还从来没有笑出过声。
“刘军还说,冠军还不是被你们中文系夺去了,我回答他,这里有其他的因素哟。他当然一副很遗憾样子。看这学校歌咏比赛的冠军,什么时候能给音乐系的学生一点机会。”宋为民还是很为音乐系痛失冠军遗憾,希望他们以后还有机会。
“这得看他们后面的表现,也要看学校在以后的歌咏比赛中的规则,如果以系为单位,他们还可以争取,如果以班为单位,可能永远都难以有机会了。”张恒说话总是那么直接。
大家又笑。
“不过也要看中文系后面的学生自己的表现了。话不能说得太绝对。哪一天,外语系冒出来,杀出一匹黑马,也说不清楚。”张小玉接话。
“也许吧,不过,外语系的人数永远也没中文系人多吧。”柯霞说。
“我们只管我们了,明年——82年,我们七九级就是老大了。七七级寒假毕业、七八级暑假毕业。5月,七八级不参加歌咏比赛了,我们得撑住。我们毕业后,就是后面学生的事了。”张恒再一次说。
大家表示认同。
……
为一个歌咏比赛的冠军,大家兴奋了几天。
《冶炼》网络小说(一)《冶炼》(二、我们十八岁)《冶炼》(三、温柔敦厚)
《冶炼》(八、爱情的寻觅)《冶炼》(九、求索)《冶炼》(十、匀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