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 二十一、无形的纽带)网络小说(晓屿)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25-07-09 | 10 次浏览 | 分享到:


                       网络小说

                                  

                       作者:晓屿


                        作者授权


                       二十一、无 形 的 纽 带

 

1982年9月,大学四年级上期了,转眼毕业在即。同学们抓紧这最后一年的时间,努力学习。

中文系各班聚在一起的时间已相对减少。从大三开始,必修课减少,选修课增多。

四年级上期,南方大学中文系七九级除明清文学课和外语课必修以外,其余皆为选修。而外语因同学们各自选修的语种不同,上课总是分散的。唯一能将七九级各班聚集在一起的,就是每周一上午的三节明清文学课。当大家整整齐齐聚集在教室里的时候,这个集体鲜明地呈现在众人面前。但是一下课,这个集体就消融、隐没在南方大学的大集体中。

全校那么多教学楼、那么多教室,偌大的图书馆、众多的阅览室,哪里不会散落着中文系七九级的同学?

学习是紧张的,时间是宝贵的,相聚是短暂的,友情是长久的。短暂的大学四年一结束,同学们将散落到全国各地。

此时,中文系一班有同学向班长丰宁和团支书龙力山建议:以班为单位搞一次集体活动。一来体现劳娱结合,二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丰宁和龙力山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于是召集班委和团支委开会。开会的结果是:活动要搞,而且要快,因为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了。天一冷,活动就不方便。

活动形式是野炊,地点是江边河滩。设立锅灶组以原有的学习小组为单位。活动内容分几个方面:一、野炊中餐;二、自由活动;三、野炊晚餐;四、篝火晚会。

班委和团支委的同学分别去考察踩点。

丰宁和龙力山就踩点提了几条要求:

班长说:“各位注意,出去考察要有目的,要适合野炊的地方,这就涉及到几个问题,第一,有水,这个我们已经确定在江边。

“第二,适合我们这五十来个人集中活动的场所。

“第三、要能够就地找到烧火的柴火,说具体点吧,就是干树枝。”

班长丰宁说完,李进就班长说的第三点谈到自己的观察情况:

“说到柴火,我看这不成其问题,我去江边多次了,主要是去拍照片。两岸都去过。我发现,江边最不缺的就是柴火类的树枝。两边江岸上有不少的树,大树、小树都有,一年四季被风吹断的,或是因为什么原因掉落的都多,而市民们不烧柴,烧煤,没人捡拾,所以通常就自己腐烂掉。

江流的上游有很长一段,两岸都保持着自然状态,即坡岸,树林、森林,非人口密集的生活区,所以上游不时会有树枝、木块、石块等等顺着江流飘下来,在这一段平缓地带飘流上岸。现在汛期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自然又多了一些树枝类的柴火。这大热的天,很多树枝、木条、木块已经自然风干。所以搞野炊应该不缺柴火的。”

班长说:“那就好。”

然后,班长转向龙力山:“你看还有哪些需要注意?”

龙力山接着说:“要安全指数高的地方。这个说具体点,就是江边河床要浅的地方,二是江边水流平缓,在江边洗碗、洗菜的地方要能清晰地看见河床即水底的情况,包括水的深度。”

大家表示认可。

龙力山继续说:“还有一条,活动期间安全第一。班委和团支委的成员都是分散在各小组的,要在小组中强调安全,同时注意,如果发现有安全隐患的情况,要及时阻止,做到万无一失。”

大家赞同。

 

星期一,早饭后。大家先先后后来到了教室。

同学一多,教室气氛就活跃起来,大家三三两两地在交谈,有同学在教室里随意走动。

胡广隆拿着餐具背着书包跨进了教室,对着门的几个同学一下将眼光集中在他的身上,还没来得及调整思维,李进已从后排的座位上一下站到了胡广隆的面前,双脚一个立正,右手行了一个举手礼:“报告首长,前面发现了敌军!”

随着李进的声音,大家的眼光转向了他俩。原来胡广隆穿了一件崭新的仿军服。银灰色的新衣服轮是轮,廓是廓。衣服扣子是金色的。两肩上各有一个布做的仿肩章,肩章上有一个金色的圆扣,四个口袋也各有一个金色圆扣。这衣服大小合适,胡广隆穿上它,英俊多了。

大家听了李进的话,已经知道他又在开玩笑,不约而同地彼此相视一笑。

胡广隆憨厚地笑笑,准备向自己的座位走去。

李进拍拍胡广隆的肩:“衣服很合适,也很好看。真的!”

胡广隆微笑着点点头。

大家都知道,上周胡广隆又收到家里寄来的三十元钱。这是他上大学以来第二次收到家里的钱。尽管大家没有像第一次看到他收到钱那样大发感慨,但大家心里都为他高兴。他身上的变化体现了农村的变化,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变化。短短几年,大学生们在自己身边,在大学校园里明显地感受到时代的变革。大家心里达成了一个共识: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出路,而且是唯一的出路。

宋为民、龚学山、柯霞、米莉莎在一起就刚才发生的事简单地交谈了几句。

柯霞说:“李进就喜欢开胡广隆的玩笑,也不怕伤害别人。”

龚学山说:“李进敞着嘴说惯了。有时还是该体验一下别人的心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胡广隆的衣服还是很有特色。这几年,女式服装变化的样式多些,男式服装变化的样式较少。胡广隆敢于穿新潮时装,说明他很有个性,内心具有一种潜在的开拓性。我们班其他男生还没有这样穿过。”

宋为民说:“只要有条件,人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只是胡广隆还没有从适合自己气质的角度来选择服装。”

米莉莎说:“也不能一下要求太全,刚才龚学山不是说了,男式服装变化还不尽人意。”

大家笑着表示赞同。

宋为民又说:“我觉得胡广隆穿这衣服,怎么有点‘小镇上的将军’的感觉。”

三人一想宋为民的话,觉得憨厚朴实的胡广隆和端庄威武的仿军服是有一些反差。宋为民用《小镇上的将军》小说名来作评语,还有点儿形象,三人不约而同地笑了。

班长丰宁见一班的人到得差不多了,于是向一班的同学宣布了班委和团支部的决定:

“大家注意,上课前先发一个班委和团支部的通知:这周末,星期天,全班同学去江边野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小组组长负责自己小组的食物菜品问题,注意安全。”

其实,这个消息大家已经知道了,只是作一个正式通知而已,大家当然很高兴。

 

星期天,天公作美。一个美好的艳阳天为大家助兴。

早饭后,同学们出发了。

提前一天,各小组就作好了准备。锅、刀、菜板、原料等等一应俱全。

早晨,太阳出来了,太阳光穿过稀薄的云层向四面放射出金色的光辉,东边的天空一片金色,山川、林木、城市、乡村、江流尽数披上了霞光,红红的、艳艳的,霞光温暖柔和,轻轻地抚慰着大地。

在美好的晨光中,大家兴致勃勃地背着野炊的原料和工具穿过区中心地带,向通往江边的石阶走去。

从公路边下到江边去有数十级台阶,清晨,还没什么人往江边去,这一队学生自由、随性地向阶梯下面的江边走去。

 这一面的河滩并没有多宽,因为江这边公路上面有区府,还有几所大学,人口比较集中,平时有人想到江边玩耍,时间不太多,就在这河边溜溜。

这野炊嘛,就要找人少的地方,河滩宽阔的地方。而在这一段地方,只有江对岸下游的河滩才算开阔,也适合野炊。

所以,大家按照计划向轮渡趸船的方向走去。轮渡趸船固定停泊在连接江边与公路石阶的下游处,大家到了江边继续向下游不远处的轮渡趸船走去。

今天星期天,没有上班的,上学的,时间又早,所以,过往的轮渡上的人不多,这也正适合这群身背不少东西过江的学生。

清晨的太阳并不刺眼,初升的太阳倒映在江水中,两个太阳把天空和水面都染成了橘红色,橘红色的光芒把人们目力所及之处的万物都披上了一层温柔的红色纱衣,美艳无比。

对岸的轮渡过来了,下船的人并不多,而上船的主要是这群学生。

沐浴在晨光中的学生乘坐渡轮很快到达了对岸。

下得船来,不少同学沿着上、下游河滩举目望去,寻找着适合大家野炊的位置。

丰宁指着下游一处开阔的河滩对大家说:“大家注意,我们活动的地点就在那边,现在大家就往那边去。”

这里是班委、团支部成员考察好的地段。

 

 

大家来到江边这片开阔的河滩地。

各小组找好自己的位置,摆开了架式。

男同学挖灶、烧火,女同学洗切,安排。

丰宁、李进、宋为民、米莉莎、柯霞、龚学山等在一个小组。

班上女生少于男生,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女生。

班长和李进开始挖灶。一个小组至少挖两个灶,一个煮饭,一个炒菜。

其他几个小组的男同学也在忙着为自己的小组挖灶。

挖灶嘛,在沙滩上挖个洞,然后垒上合适的石块、石头,上面灶口的大小适合放上煮饭的锅,放上炒菜的锅就成了。

有男同学到河滩上去找适合垒灶的石头和石块。

还有同学到沙滩上或江岸高一些的地方去寻找烧火的树枝、木块。

这些东西其实不难找到。来考察的同学已经确认过了,实际情况正如前面李进说的一样。

各小组的同学很快找齐了所需的柴火。

大家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下一个程序。

女同学们在江边洗菜、洗锅、洗碗了。

清清的江水缓缓地流着,阳光撒在江面上,江流波光跃动、闪烁;天空中的蓝天、白云映在清亮的江面上,被晨光浸染着的天空此时成为一幅浅浅的、渐变的彩色画,从东向西由浅粉渐变到浅蓝,再渐变到蔚蓝;江水中倒映出的天空画面也是浅浅的彩色画;只是江水的波动将倒映在水中的画面震荡得不停地晃动。

江中不时有着不大的货船上、下行。

船过,水面泛起一排一排的波浪,波浪荡到岸边,拍击着江岸,然后碎了,又一排波浪荡过来,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有节奏的“哗、哗、哗……”的波浪声。

站在河边向下游看去,开阔的河面、两岸的沙滩随着江流向远处延伸,奔涌的江水在这段平缓、开阔的地段并不湍急,看上去不慌不忙地向前流淌。

举目看向上游,江流越往上,河滩逐渐变窄,两岸的坡度逐渐升高。远处的山势突起,随着江流缓缓转向的弯度出现山峰层叠的景象。

江风吹着,江边的树木摇曳,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一小组米莉莎、宋为民、柯霞、龚学山在江边洗菜、洗锅、洗碗……

二小组的女同学、三小组的女同学、四小组的女同学在江边一字排开,洗菜、洗碗、洗锅,给江边增添了美色。

她们穿着塑料凉鞋,裤腿挽到膝盖处。任江水冲刷着他们的脚,任江风吹起她们的头发。

江水清澈见底,河底是沙,河床缓缓地斜斜地向江心倾斜。

这江景还真美。

几个女同学在洗菜洗碗的过程是,双手浸在江水里感觉凉爽舒适。

其实,班上所有的女同学都在这江边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女同学。

面对这江边的美景,一首出名的歌在大家心里升起。

一小组的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声音: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号子,看惯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副歌响起,歌声一下增大,其他三个小组的女生都加入进来,在附近江边的男生也入进来,气氛一下热烈起来,大家情绪高涨,一下就吸引了附近江边的路人。路人看着这群学生,心中也升腾起激情。

这首歌是电影《上甘岭》插曲,电影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期间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们的英勇事迹,在与美军激烈战斗后的间隙,战士们在坑道里想到祖国时,唱的一首歌。

电影一经播出,全国人民都会唱,也是全国人民喜欢的歌。

所以,共同的乡音,共同的情怀,共同的思绪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歌声在继续,第二段又是一小组四人同唱,虽然声音小了些,但是不失优美。

其间,柯霞的声音尤为突出,她那独特的嗓音,独特的歌唱方式让她的声音辨识度高,同时,在这宽广的河滩上,她的嗓音还极具穿透力。

很快,不远处的钟明禅走了过来,他走到一小组所在的河边,等待副歌部分响起,他很快接上,与大家同唱,他那浑厚,低沉、节奏感强、富有磁性的声音一下就突出出来,带动大家的合唱更有节奏美和旋律美。

……

江岸上有路人停下脚步,看着江边忙碌的一群人,一下就看出,这是是一群搞野炊的学生。

他们听着大家的歌声,有人小声附合着哼唱,有人在心里哼唱。

歌唱完了,歌声停下了。路人和学生们都鼓起掌来,学生们快乐、开心地为自己鼓掌。

……

该洗的洗完了,四个小组的女同学,该回到各自的小组,进行下一个程序了。

这个时候,四个小组的女同学在做饭炒菜这个行当上,都是主力,整个流程是她们在布局,在安排。

打来江水煮饭、切菜、切肉、炒菜、烧汤……

新鲜蔬菜和新鲜的肉类是学生们一早到市场买的。猪肉已经放开,不需要肉票了,当然,蛋类、鸡肉、鱼类也不需要票证了。

一小组炒菜的主力是龚学山,她在家里是老大,在家里,煮饭是她的主业,她自告奋勇地挑起了这个担子。其他三个女同学,米莉莎、柯霞、宋为民都在给龚学山打下手。

切菜、切肉都听龚学山的指挥,她叫几个人怎么切,几个人就怎么切。

炒一个菜要洗一次锅,用水桶提来江水,用吃饭的碗舀起桶里的水,米莉莎站在龚学山旁边看她炒菜,炒好的菜放在碗里,米莉莎舀水在锅里,用洗碗布洗干净,又进行下一个程序。

班长和李进帮着烧火的同时,看着他们做,同时说着一些炒菜的话题。其实,男同学也会做的,但,通常有女同学,男同学就不做,而女同学也不放心男同学做。

其他组的男同学有烧火的,更多的男同学在一边聊天,有闲不住的男同学去各小组巡视,观察各小组的特色菜品。

不多久,各小组的锅灶点都飘出了饭菜的香味。

菜品“上桌”,所谓的“上桌”,就是把菜品装在学生们吃饭的大碗里(学生们吃饭的器具通常就是大搪瓷碗、大的搪瓷盅、不锈钢饭盒类的器具)放在事先已经铺在沙滩上的塑料布上,李松林、罗勇、张鹏鹏等男同学开始走东窜西地“审查”、“品味”了。

可他们选择的“职业”并不十分受欢迎,不时受到别组的排挤,有遇到对路的人,他们可以享口福。

不过,在不受欢迎的地方他们也会乘其不备而有所收获。于是,他们的“职业”习惯显露出来,大谈特谈菜肴的长短,虚张声势,夸大其词。看着他们不顾脸面的样子,班上同学都忍不住笑了。

有人在喊丰宁去尝尝他们的手艺。丰宁和自己这一组的组员在一起,边做边谈话,听着有人喊,嘴里应着,脚下没有动。

宋为民看着丰宁催促着:“别人喊你呢,你怎么动都不动?”

丰宁说:“算了,心领了。最好不去吃别人的。各小组那点东西,还不够他们自己那一组的男生啖之。”

“别人是真心的呢,看你说的。”柯霞笑着说。

“他们如果实在要请我去,我就不拒绝了。我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我们家乡有句俗语:“‘吃得的东西天都不究’究就是推究、讲究、追究之意。我还客气什么?”丰宁也笑着说。

米莉莎看着丰宁笑了:“说来说去,你还是想去。你只不过是‘猫不吃鱼——假正经’。”

丰宁见几个女同学都说他,忙回答:“你们都说我。好,如果再有人喊,我就去了。反正这时候不论我去不去,你们都要说我。不如理所当然地享点口福。”

正说笑着,女生张恒走来叫丰宁去他们那组打分,丰宁笑着看了看自己的组员说:“各位,我走了,别把我那份吃完了。”

张恒说:“让他们吃好了,我们那里有的是。”

丰宁笑着走了。

结果,丰宁、龙力山和应邀而来的七九级辅导员成了“品评专家”,专给各小组打分。好家伙,这顿野炊各组都较上了劲儿。

各组用一张大塑料布铺在河滩上,各种餐具——饭盒、瓷盅、瓷碗、饭盒盖等盛着菜。一组十余个人,男男女女坐在一起,尽情说笑,尽情吃喝,没有约束,不讲礼节……

大家吃得畅快,喝得畅快,笑得畅快。其实,看看各组的菜肴,也不过就是炒肉丝、炒肉片、炒蔬菜、鸡蛋汤、肉片汤之类的东西,大同小异。市场上肉、蛋已经敞开,不再凭票了。但按学生们的经济条件和野炊的自然条件,也只能做这些家常菜。

评比嘛,还是要评出一个名单的吧,于是各组有一些特色菜品列出来了:

一小组,虎皮卤鸡蛋;(就是鸡蛋卤制好,再放在油锅里炸,油炸到皮起皱)龚学山的手艺。

二小组,什锦;张恒的手艺。大家一听菜名,听都没听说过,走去一看,哦,原来是四川说的三鲜,菜里配搭的内容不完全一样,就是用多种不同的肉制品与蔬菜拼出来的一道菜,取了一个高雅的名字。不过,班长丰宁说;什锦比我们小组的三鲜好吃哟。张恒做菜的手艺出名了。

三小组,肉丸子汤;

四小组,凉拌白肉

大家开心、快乐地吃完、笑完。

吃完了,男同学们理所当然地撇下了一切。

女同学在江边洗着炊具、碗筷,愉快地说笑着……

 

一艘木船逆流而上,过了面前这段江流,上游有段江流变窄,水流流速相对较急,没有安装发动机的运货木船上行吃力。一队纤夫排着队拉着木船上行。

这内陆跑短途的货船,通常没有船桅杆,但在船桅杆处有一根不太高的木杆。一根长长的纤绳固定在这木杆上,长长的纤绳上面从前端开始,依次栓上纤夫所需的肩带纤绳,有多少纤夫就栓多少根肩带纤绳。当然,从船上的木杆处到纤夫肩带纤绳栓结点,有很长一段就是直直的一根绳子。

大家看见纤夫们肩挂纤绳,弯腰在岸上拉着木船过来了。

刚好走到了大家野炊的地方。

学生们看见很是好奇,现在还有需要拉纤的船?还需要拉纤的纤夫?

几个男女同学跑来加入了拉纤的行列。

班长、李进、钟明禅、胡广隆、李松林、宋为民、米莉莎、张恒……

他们在纤夫们的后面,排成一排,用双手拉着绷直的纤绳,侧身与纤夫脚步一致地上行……

 

这纤绳真不好拉,逆行的船不是凭一时的冲劲可以拉走的。这需要的是耐力、毅力,是众人的同心协力和步调一致。

米莉莎试着松了一下纤绳,船继续在前进。米莉莎知道这是纤夫在拉动,纤夫中没有南郭。

拉纤的学生中钟明禅率先唱起了《伏尔加船夫曲》,很快拉纤的同学都响应:“哎哟嗬,哎哟嗬,齐心协力把纤拉,哎嗨哟嗬、哎嗨哟嗬,拉完一把又一把,穿过茂密的白桦林,踏开世界的不平路……齐心合力把纤拉,我们沿着伏尔加河,对着太阳唱起歌……齐心合力把纤拉,伏尔加可爱的母亲河,河水滔滔深又阔……”

这是俄罗斯著名的歌曲。

钟明禅的声音尤为突出,他的嗓音浑厚,低沉、富有磁性,很适合唱这类歌。

同学们唱着歌,拉着纤绳,心里增添了一层感悟,大家都知道这首歌的历史背景与内涵。

米莉莎也很喜欢这首歌,她在回味着这首歌。

《伏尔加船夫曲》是俄罗斯歌曲。

这首歌曲产生于19世纪沙皇统治时期,在沙皇残酷统治的重压下,人民生活困苦,特别是伏尔加河上从事沉重劳动的纤夫们。旋律带着忧伤,忧郁,带着深沉。

伏尔加河是位于俄罗斯的西南部的河流,全长3692公里,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俄罗斯人民也把伏尔加河看着他们的母亲河。

这首歌既反映了伏尔加河的船夫们在沙皇统治下的痛苦与愤怒,表现了他们对命运的反抗,与对命运抗争的坚韧毅力和决心。

是啊,纤夫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对未来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对着太阳唱起歌”,太阳象征光明,象征美好的前景。纤夫们立志用自己的双脚“踏开世界的不平路”。纤夫们那契而不舍的精神、坚定不移的步伐是人类进步的崇高的精神写照。

 

同时,另一幅画面也出现在大家的脑海中: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他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展现了沙皇统治时期俄罗斯人民的苦难,特别是伏尔加河上的船夫和纤夫们的苦难。

钟明禅说:“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也是俄罗斯的艺术财富,它表现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们的悲苦生活与困境。纤夫们的年龄由小到老,神情各不相同,千百年来,纤夫们的命运就这样悲苦地延续。历史的发展与延续丝毫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

俄国有纤夫,中国也有,这是人类在特殊的地理与相似的大自然中面临的相同或相似的命运。”李进说。

李松林说:“咱中国也有船夫曲,船夫号子。”

“对,咱中国也有,唱点咱中国氛围轻松点的船夫曲,俄罗斯这首歌太沉重了。”胡广隆说道。

钟明禅想了想,“那就唱中国的《船工号子》吧。这首《船工号子》就是才上演的电影《漩涡里的歌》插曲。”

于是他带头唱了起来,其实也是起音定调。

《船工号子》

哟哦哟哦哟,嗬西左嗬西左,嗬西左嗬西左,嗨

穿恶浪哦,踏险滩呐,船工一身都是胆啰,闯漩涡哟,迎激流嗬,水飞千里船似箭啰,乘风破浪嘛奔大海呀嘛,齐心协力把船扳哪,吆嗨吆嗨吆嗨……

涛声不断歌不断,回声荡漾白云间啰,高峡风光看不尽哪,轻舟飞过万重山哟,吆吼吆吼吆吼……

 

中国的这首《船工号子》有点难度,钟明禅为首在唱,几个男女同学合着他在唱。

唱完,钟明禅解释道:

“这首歌有4/4拍、3/4拍、2/4拍,在旋律处理,歌词意境上与《伏尔加船夫曲》不同。《伏尔加船夫曲》在旋律处理上保持了4/4拍,整个节奏以进行曲的方式表现。

“而这首《船工号子》在节拍上有所变化,不全是进行曲调式。在歌词意境上表现也不一样。

“这首歌表现了中国船夫们战急流、冲险滩的豪迈气慨。表现船夫们齐心协力战胜困难,在船过急流险滩后,见到风光无限时的欣喜之情。”

“的确是这样,解释正确。”班长首肯。

这下大家情绪轻松多了。

“中国还有《川江号子》。”宋为民说。

 

“《川江号子》的调调就多了。”张恒接话。

“说得对。”钟明禅说。

 

“《川江号子》,没船夫、纤夫唱了。在中国,纤夫的职业都没有了。”李松林道。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川江号子”,是特指一段江流的纤夫(船夫)号子。川江指的是中国另一条母亲河长江上的一段。

即重庆——湖北宜昌这一千多公里的江段。

历来这一江段,险滩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有很多地段必须人工拉纤才能通过。而且人工拉纤也很危险,为能够顺利通过这段江流,船工、纤夫们总结出了一整套拉纤的口号,大家同心协力,共度难关。

这些口号就成了一种歌唱形式,一种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的合唱形式。同时还根据上下行,根据不同河段的具体情况分了很多不同的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在重庆——湖北宜昌这一千多公里的江段上,清理航道,炸毁突起的礁石、炸毁暗礁,清理险滩,长江航道这一地段的通航自此畅通无阻。

纤夫这个行业从此消失了,数千年来给这一地区的人们,给从事为个行业的人带来无尽灾难的行业再也没有了。

“现在还在唱《川江号子》的是艺术团体的职业演员,民间唱的人也有,在特定的地区还有人不时要唱起。”宋为民说。

“文革十年没人唱这个哟,大家都唱八个样板戏去了。”李松林说。

“的确是这样。不过,目前,有些地方在开始恢复民间艺术了。”李进插言。

“我们还有《黄河船夫曲》,还有地方性的船夫号子。”胡广隆说。

“还有《乌苏里船歌》,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的,带有民歌色彩的船歌。”张恒说。

“这些都是值得发扬光大的。”米莉莎在心里想,没有说出来。

不知不觉,大家唱歌、拉纤、交流已经走了好长一段路程了。

班长抬头看看前面,前面纤夫们的路还远,而且根本不知道他们上行的目的地在哪儿?大家也没问。再看看后面,他们集体野炊的地方远远落在了后面。

于是,班长对大家说:“我们应该回去了,他们在等我们了吧!”

这一路,有大学生与江上货船纤夫们一同拉纤,纤夫们最初没有什么表示,这一路走,一路唱歌,并不时地交流一些话题,让纤夫们的行程多了一些乐趣,仿佛觉得拉船也轻松些了。他们脸上的神情由沉重、漠然变得精神而充满兴致,还认真地听学生们的谈话与交流。

现在听学生们要走了,他们神情上现出些许不舍,但分手是必然。他们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只是回应大学生们:

“谢谢你们了。”

与纤夫们告辞后,同学们放弃了纤绳,纤绳仍然保持着紧绷的状态。

纤夫们迈着稳健的步伐继续上行。

 

在回程的路上,大家继续交流着纤夫的话题。

学生们在这内陆的江流上又看见有纤夫拉船,除了好奇,也觉得似乎不是那么不可思议。

张恒说“长江上的纤夫消失了,中国这么大,内陆能够通航的河流运送短途货物也是正常的。”

班长说:“这种内陆河道局部存在的纤夫情况,目前来看,应该还要存在一些时间,但应该不会太久。有些地方像这种小的货船都已经装上了电动机,根本不需要人力拉船了。”

大家觉得班长经历比较丰富,下农村、当兵、转业、在政府部门工作,对国家的整个发展动态关注较多,他的见解有道理。

“这种内陆的船,没有装上电动机,有多种情况,一是没有普及,一是经济原因。”李进道。

“我们家乡也有一条国内出名的江流,也存在局部通航的情况,像这类货船也装上了电动机,我们家乡那条江流江水要湍急一些。”张恒说。

“现在国家开始发展经济了,想来,各方面的都会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吧。”胡广隆对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发展方向持乐观态度。

米莉莎听着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同学的谈话,知道了国内内陆江流的通航情况及目前通航船舶的现状。回头看看上行的船,船在纤夫们弯腰拉动纤绳后慢慢地移动。她心里产生一种沉重感,国家需要快速发展,长江上的纤夫没有了,但内陆通航的江河里仍然有拉船谋生的纤夫,河道虽然没有过去川江河段艰险,但工作的艰辛和劳累还是存在着。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水上交通和陆上交通快速发展,满足货运的要求。国家各行各业需要发展和改善的地方太多了,只有一步一步地坚持往前走。

 

大家回到河滩上后,同学们自由组合,谈天说地,思想完全放松,轻松自在,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该做晚餐了,其实,晚餐都没有多少事要做,中午煮得多,还有剩余的菜、饭,还炒些蔬菜,煮点面就够了。

 

晚餐后的篝火晚会也非常热闹。全班同学围着一大堆篝火,唱歌、跳舞,各小组自由出节目,气氛轻松、热烈……

最后离开河滩,准备上过河的轮渡前,大家将河滩恢复到来时的状态。

 

同学们恢复了正常的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的紧迫感越来越明显,大家一扎进书堆里就忘了时间。

 

                                                                                                      (未完待续) 




                     小说曾发在“榕树下”网站,“小说网”网站 


《冶炼》(四、普通话比赛)《冶炼》(五、承 受

《冶炼》(六、春天里的回首)《冶炼》 (七、画展            


《冶炼》(八、爱情的寻觅)《冶炼》(九、求索)《冶炼》(十、匀 泉)


《冶炼》( 十一、竞 选)《冶炼》(十二、红五月歌咏比赛)


《冶炼》(十三、情谊无价)《冶炼》(十四、美学课的启迪)


   《冶炼》( 十五、女排万岁)       《冶炼》( 十六、新年晚会)


         《冶炼》(十七、远 足)《冶炼》(十八、“冲出亚洲”)     


《冶炼》(十九、暑期采风[1])  《冶炼》(十九、暑期采风[2])


          《冶炼》(二十、变 化)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