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 十六、新年晚会)网络小说(晓屿)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25-07-03 | 16 次浏览 | 分享到:


                       网络小说


                                                   

                       作者:晓屿


                        作者授权


                      十六、新 年 晚 会

 

1981年即将过去,1982年匆匆走来。

1982年对于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七七级、七八级的同学将在这一年同时毕业。七七级的毕业分配工作已在进行,七八级的毕业分配工作即将到来。学生会的主要领导工作已移至七九级。

九月份开学不久,新选的学生会成员七九级一班占了三个,他们是班长丰宁,学生会主席;团支书龙力山,学生会文娱部长;班内无职务的钟明禅,他由上届竞选进入学生会,这次继续当选,他担任学生会体育部长。

自己参加竞选进入学生会的单云,在选举前递交辞职书而未再当选。大家对她的举动没有任何评论。因为她是不是学生会成员都一样,情绪好时,对什么都热情;情绪不好时,对什么都很冷漠。现在,大家越来越难得看到她对什么事情表现出热情。所以对她的任何举动都不以为意

新年到来,学生会要准备迎新年的活动。

78级学生会成员召集以下几个年级的学生会成员开会,虽然,学生会成员79级的要多些了,但78级的学生会成员不忘他们的职责,工作要做到离开时为止。

几个年级学生会成员开会的结果是:各年级自行举行年级迎新年年会,形式不限。

其实,79级下面已经入校的学生就是80级、81级的学生。

七九级的新年晚会决定在新落成的学生一食堂举行。学生一食堂造型独特。就餐部呈圆型,面积有八百平方米。

听说七七级、七八级准备在圣诞节这天在圆形食堂开舞会,圣诞舞会的组织工作由七八级承担。如果他们真的开舞会,他们布置的某些设备可以留待几天后的元旦晚会使用。交涉工作由丰宁去做。

丰宁是“新三届”的学生,他与七七级、七八级“新三届”的学生有联系。当然,也与学生会七八级的同学有联系。

七九级新年晚会的内容如何安排,七九级几个学生会成员商量后作出决定:晚会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节目表演,后半部分是舞会。三个班各自组织节目,一个班的节目以二十分钟——半小时为宜。这样三个班的节目演出时间在一个半小时之内。预计七点半开始演出,九点钟开始舞会。为鼓励各班搞好节目,学生会将对节目评出名次。评委由学生会文娱部长、三个班的文娱委员以及各班自推的二名评委组成。

一班几个干部一合计,决定由柯霞和钟明禅来一个男、女生二重唱;龚学山和张恒来一个傣族舞;罗勇排练一个短剧。

龙力山对罗勇一说,罗勇欣然应允。罗勇还称剧本早已写好,题目是《走出冥府》。内容是反对封建束缚,走向新的生活。同时再来一个改编剧,改编鲁迅的作品《头发的故事》。还搞一个哑剧小品《洗衣》。

龙力山向罗勇交待了节目的时间安排,罗勇表示首肯,提出将小品《洗衣》作为候选节目。

罗勇积极为他的话剧物色人选。话剧《走出冥府》需要五人。一对反对封建礼教、争取自由的青年男女;两个阴间的小鬼,一个阴间的判官。罗勇选中宋为民为剧中女主角,李进为剧中的男主角,罗勇叫瘦瘦的郁小明和李松林作小鬼,自任判官。《头发的故事》人物不多,可以就在这个班子中定人。

罗勇通知这几个人来排戏,大家欣然前来。为取得轰动效应,罗勇叫排练者务必保密。

其它班也在准备节目,据说也有保密的规定。

其实,保不保密已不是很重要的。此时,七九级的节目准备工作已被七八级的圣诞舞会组织工作的气氛淹没了。

这组织者嘛,大家都知道应该就是学生会成员加热心人。以七八级为主,七七级已经开始毕业分配的工作了,但七七级还是有一些人参与了进来。

张远明,易之宇、林大民、刘欣欣(女)等。

同学们传得沸沸扬扬:七八级用松枝扎成的圣诞树非常漂亮,树上扎有各种小玩意儿和彩灯。据说由圣诞老人主持晚会,参加者有可能得到一件圣诞礼物;有说圣诞晚会是化妆舞会,七七级、七八级的同学正在准备各种面具……

大学生们知道圣诞节是西方的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再宣传过,也没有像民国时期,国内有些城市要过圣诞节。数十年过去了,人们已经不再关注,也不清楚圣诞节的具体情况。也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内容和意义了。

当然,在这个时间段,西方帝国主义、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连变成蚊子飞进中国大陆都是不可能的。

现在,中国开放了,各个领域都有西方的东西进入中国大陆,圣诞节及相关的一些内容也不例外,但真正要过圣诞节,还没有看到哪个城市在把圣诞节当作节日来宣传,也还没有中国人在中国大陆的区域内大范围地过圣诞节。

因此,圣诞节在年轻一代眼中多少具有一种神密感、新奇感。现在,不少同学想借七八级组织的圣诞晚会了解一点西方圣诞节的气氛。

所以大家特别关注这件事。

在七九级、八0级、八一级的小同学眼中,七七级、七八级的“老三届”同学具有一种成熟美。他们庄重、踏实,给人一种深沉感、信赖感。十年动乱对他们是一种灾难,也使他们变得成熟。造反的疯狂、下乡的冷静和锤炼、大学的探索和思考,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深厚和宽广。十年既短又长的风雨吹打,给这群已到或将近而立之年的学子烙上了历史的印痕: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这是空前绝后的印痕。这些赶上恢复高考制度的“老三届”是幸运的,他们学习勤奋、踏实、努力,为后面的学生树立了榜样。小同学们认为,只要他们出面办的事,没有不成功的。

七七级、七八级“新三届”学生也相对多一些。他们在“文革”中一段时期部分参与了某些行动,同样初中毕业,甚至没有毕业就下农村,支援边疆。生活阅历较为丰富,也让他们变得成熟。“新三届”中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主要是年龄偏小的学生升入了高中。

在学校里,“新三届”“老三届”的同学沟通较多,相处更容易。在认知上有着某些相同点,在好些事情上都有较高的参与度。

圣诞晚会的组织也有他们参与其中。

12月24日平安夜这天晚上,圆形的学生一食堂热闹非凡。空中吊着红、黄、橙、绿、蓝、紫等多种鲜艳颜色绉纹纸剪出的形式多样的花环和彩带,花环和彩带从圆形食堂中间向四周发散,牵拉到周边,食堂内周边也环绕着绉纹纸剪出的花环与彩带,色泽漂亮、气势热烈。食堂的顶灯周边也被装饰一新。

食堂正中有一棵一人多高的圣诞树,圣诞树是用松树做的。

学校所在地属于丘陵地带,在周边的山上,随处可见松树、柏树及南方随处可见的常绿树木。

组织者们——78级的“老三届”和“新三届”的同学,他们选择松树作为圣诞树,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吧。

眼前这松树做成的圣诞树还真漂亮,在场的同学绝大多数还是第一次见到“圣诞树”,至于这富有创意的“圣诞树”是否正宗,已经不重要的了。这“圣诞树”让大家开了眼界。

仔细瞅瞅,这新鲜、翠绿、带着松树香味的“圣诞树”, 外观做成了的样子,大概本来就是选择的呈小松树,或者砍下或锯下的呈的大树枝,以达到美观的视觉效果。

“圣诞树”种在一个陶瓷花盆里,里面培了土,这样“圣诞树”可以保鲜一段时间。

“圣诞树”树枝上扎了一些彩色的小花,这些彩色的小花是用不同颜色的绉纹纸剪出形状,再用细线绑扎组合而成的。还有一些彩色漂亮小气球。

这使得“圣诞树”越发漂亮、博人眼球。

在没有先例可循的前提下,在有限的材料可以利用的前提下,做到这样,很棒了。

此时,食堂里面正对大门可谓主席台的地方,有三张并排放着的课桌。中间一张桌上放着一台时髦的收录机,这东西是目前最时新的玩意儿。

这不算大的长方形收录机金属框架是玫瑰金色,机身部分是银色的。

泛着金属光泽的玫瑰金色与银色配搭,美观高雅,也显出了收录机的高档。

此时,要买到这机身漂亮,功能一流的收录机,没有特殊的渠道,没有足够的银子,还真是不可能的。

77级、78 级工作了的同学,还真是藏龙卧虎,生活水平还真有走在前面的呢。

收录机正用磁带放着圣诞节的热门歌曲《铃儿响叮当(Jingle Bells)》汉语版与英文版,这首歌近两年已经在中国大陆流行。

 

啊冲破大风雪,我们坐在雪橇上,
快奔驰过田野,我们欢笑又歌唱,
马儿铃声响叮当,令人精神多欢畅,
我们今晚滑雪真快乐,把滑雪歌儿唱。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今晚滑雪多快乐,我们坐在雪橇上

嘿,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我们滑雪多快乐,我们坐在雪橇上

……

Dashing through the snow, in a one-horse open sleigh. 

Over the fields we go, laughing all the way.

Bells on bob-tails ring, making spirits bright, 

Oh,What fun it is to ride and in a one horse open sleigh. 

Hey,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 jingle all the way. 

Oh what fun it is to ride in a one-horse open sleigh. 

Hey,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 jingle all the way. 

Oh what fun it is to ride in a one-horse open sleigh. 

……

这首欢快的歌曲把舞会气氛调动起来。

这首歌曲是由美国的詹姆斯·L·皮尔彭特(James Lord Pierpont,1822——1893)作于1857年1889年,成为第一首圣诞节热门歌曲

 

圆型食堂里的四周有规则地放着一圈椅子,留有更多的空间是为了容纳更多的人。全校各个系、各个年级都有人到这里来。

此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参加舞会的七七级、七八级同学,他们不是像传说中那样带着假面具来参加舞会,而是化着演出妆。

12月底,大学所在城市的气温在C8°——C12°之间。

77级、78级的女同学穿着尽可能鲜艳的衣服,尽可能着装别致,体现不同的风格与样式。穿什么的都有,裙子、毛衣、外套、大衣,长风衣(有的人披着厚衣服。应该是跳舞的时候要脱掉的)

……

她们身上尽量还配带装饰品,胸针、项链、头饰。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感觉。

瞧,那鲜丽的色彩把他们装扮得多么漂亮,那些“老三届”的同学已不像进入了而立之年的人,他们生气勃勃,光彩照人。

男同学也尽量穿得端庄、整洁。有男同学化了淡妆。

他们在会场里出现、走动、在周边或坐、或站。

一些不太熟悉的生面孔,应该是外系或外校的吧。

 

站在主席台正对着的食堂大门处的几个七九级的学生,兴致勃勃地欣赏着这一切。看着参加舞会的七七级、七八级的同学穿得五花八门,这比较冷的天了,穿着春天、秋天的衣服,色彩鲜艳,配饰漂亮,化妆后的女同学个个看上去都美丽、鲜靓,比平时素面时高出几个档次。

宋为民张口就赞:“人是桩桩,全靠衣装,看看他们,这一装扮,个个都漂亮。”

“当初传说他们要以特殊的方式出场,亮瞎人的眼球,原来是这样,是亮瞎我眼了。”张恒道。

“主要是没想到,这么多人一起打扮亮相,花花绿绿,风采各异,是有点打眼。”龚学山说。

“听说,他们中有的人曾经不想这样打扮出场。是有人动员的。动员的人还叫大家保密,要形成轰动效应。”张恒说。

“就是,现在有人传出来了。”柯霞说。

“传出来了,他们是怎么说的?”龚学山问。

米莉莎和大家看着柯霞。

柯霞说:“刚才,我和我们78级的老乡在一起时,问起他们怎么全部都打扮得时髦、漂亮,还都化了妆。她们说,是组织者动员了的,本来还是有人不想这样。”

“组织者怎么说的,竟然让大家都同意了。”龚学山再问。

“他们说:学生会刘欣欣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还要藏着掖着。我们最美好的年华在畸形的审美观中度过。穿着青蓝二色去闹革命,到处去找绿军装穿上去宣传革命。那个特殊的时代结束了。我们又大了十岁。到现在,又大了不止十岁了。如今,爱美之心回归本体,回归正常,没人再把美好的东西都归结给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我们要永保青春,把自己装扮得漂亮、自信。

“这圣诞舞会就要把自己装扮得美美的去参加,才有舞会的样子。穿着老气横秋的衣服,穿着大棉衣,穿着厚重的衣服,穿着运动鞋、穿着球鞋,穿着布鞋去舞会上跳舞,会产生美感吗?舞会会是什么样子?

“舞会是青春的舞会,是靓丽的舞会,是轻松的舞会,是美的舞会,说是圣诞舞会,就是一个名称,其实就是新年舞会,迎接新年的舞会,在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我们要以美好的姿态去迎接它,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所有参加舞会的人都按照我们的提议进入舞场,大家想想看,舞会是不是自然就活跃了?”

“她说得好呢,难怪大家都同意了她的提议。”宋为民说。

米莉莎想,刘欣欣说得对。她一下就想起“文革”初期时红卫兵的一些举动。

在交通要道,人员流动密集区,拿着剪刀巡视路人。

看见穿体现身材的小裤脚裤子的人,几个人上前,强行将别人的裤脚剪坏。

看见留长辫子的女孩或女子,几个人上前强行将别人的长辫子剪掉。

有的红卫兵给女孩子和女子留面子,只是剪短长辫子就行。而有的红卫兵就乱剪一通,剪到头顶上去了,弄得头发与人都成了一副怪像。有些女孩子就哭,成年女子就心有不甘,愤而不敢言地回家去,大体剪出个样子,再戴上帽子,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自然成形。

“男生为什么也愿意化妆呢?”龚学山又问。

“这个应该好理解了,一个是组织者中的男同学带头,有化演出妆的,有化淡妆的;另一个是女同学都打扮漂亮,男同学白着一张脸,打扮随意,自己都不好意思,作舞伴就不般配了。”张恒说。

“哦,是这么回事。”龚学山点头。

 

七点半,一个“圣诞老人”装束的人不知从哪儿冒出来。

大家看见“圣诞老人”的装束、打扮就笑了。下面响起了嗡嗡声。

圣诞老人穿着红布衣服,红布裤子。

头上戴着红色毛线尖顶帽,顶端用白毛线做了一个小绒球。

脚上穿了一双黑色的高帮皮鞋,高帮在脚裸骨以上约二、三寸的地方。

脸上画着演出装,鼻梁上架了一个黑框眼镜,嘴上套了一个戏剧演员的化装道具——白胡子(应该是在剧团去借的吧)

五官的具体表象是:白眉毛,白胡子,包括嘴唇上的白胡子,红嘴唇。

 

“圣诞老人”全身上下三种颜色:红色,红帽、红衣、红裤;白色,红帽顶的白绒球,白手套,白胡子;黑色,黑皮鞋。

节日的红色颇具中国传统元素,尖顶红帽子加上一个小白绒球也具有中国传统元素。这种帽子是中国儿童戴的。也许东、西方在节日文化的某些方面有着相似的节点。

无论西方真正的“圣诞老人”是不是这样装扮,但节日的喜气元素有相同的地方吧。

猛然看见“圣诞老人”这身装束,大家感觉新奇、博眼球,搞笑,喜气。

现场气氛更活跃了。

 

“圣诞老人”走到主席台的麦克风前用英语致起了新年祝词:

Happy new year, University students! Today we ceiebrate the coming of new year in this way. the new year will bring everyone of you hope, joy and good luck. please come into the new year and warmly embrace it! Dear children,the future is of yours.

英语说完了,顿了一下,又用汉语致起祝词:

“同学们,新年好!今天,我们以这种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新的一年会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带来希望、带来欢乐、带来幸运。请大家走进新年,拥抱新年吧!孩子们,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说完这末一句,“圣诞老人”用慈祥的表情环顾圆形会场的全体学生,做了一个祝福的手势。

收录机里的音乐响起,《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以其欢快、热烈的旋律把整个会场旋转起来。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创作于1866年,乐曲是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欢快、优美,高雅、节奏感强。

圆舞曲既是音乐体裁也是舞蹈形式。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优美、欢快的三步舞曲音乐响起,会场周边或坐或站的77级、78级的同学率先站起来,成双成对的步入了舞池。

 

有男女成对的,有女女成对的。

很快,随着乐曲的节奏、律动,节拍,强弱弱,强弱弱、强弱弱的点击,大家随着音乐的节拍,步伐一致地一对一对地有序移动。随着左右脚交替前进、后退、移动,他们的身体也随之起伏、跃动、旋转起来。

此时,舞场中间最大的亮点是“圣诞老人”和他的舞伴。

 

“圣诞老人”带着一个20来岁的天真、纯洁、貌美的少女(这应该是77级、或78级入校时最小一类学生,入校时十五、六岁吧)在会场里旋转,他们成了会场的核心。“圣诞老人”那一身红色的圣诞装,黑色的高帮皮鞋,白胡子、黑框眼镜,独具风采,博人眼球。

少女则穿着红色的修身的毛衣,穿着白色的刚过膝的半身裙,裙子扎在毛衣外面。肉色的长袜,白色的皮鞋,乖巧玲珑,身轻如燕。

“圣诞老人”带着美女姑娘在舞场中间转动,有时候步伐动作跨度大,有时候相对较小,有时就地转圈……

身材标准的“圣诞老人”高出小姑娘一头,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自信随和,脸上带着微笑,领舞动作到位,舞步铿锵优美,身、手舒展灵活,豪放、稳重。

小姑娘应该是一个舞蹈爱好者,此时,她脸上洋溢着快乐和轻松的笑容。在“圣诞老人”的引领下,轻盈自如,脚尖轻踮,身腰柔软,无论是大步跃动、旋转,还是原地旋转,舞动,舞姿优美,如春燕展翅,欢快、优雅,韵味无穷。刚过膝盖的白色摆裙随着舞姿的变换,随着脚步的跃动,自然的开、合、抖动、飘飞,动感十足、美妙无比。

这一对红色的身影转动到哪里,就有无数双眼睛追随着他们转。他们成了整个舞场的灵魂:快乐、祥和、喜气、优雅。

舞场上更多的舞者,穿着节日的美装,画着美丽的演出妆容,或男女配对,可女女配对,男士庄重,女士优雅,整个会场气氛典雅,热烈。

化妆者们,所有的男同学都英俊,所有的女同学都漂亮。

新年的氛围浓厚、优雅。

中文系79级的几个女同学站在一起,觉得自己白着一张素脸站在这里,还真是有点不好意思,仿佛在这特殊的场景中,自己成了另类。

宋为民、龚学山、柯霞、米莉莎、张恒在欣赏英俊哥、美女们跳舞的同时,自然地寻找着自己熟悉的人。

这引人注目的又一对舞者,是77级的“业余华侨”。

他俩身材都标准,个子又高,平时穿着就时髦,这时也显得突出,男“业余华侨”穿着白色的裤子,上身里面穿着白色薄毛衣,外面穿着一件的米黄色的长风衣。脚穿黑色的皮鞋。

这一身全白是一个亮点,除了一些专业演出的演员,穿着全白的演出服装,一般人是不这样穿的。这长风衣也是一个亮点,因为长风衣还没有在社会上流行,偶尔能够在市中心的街上看见有人穿这类长风衣。显然,男士穿着敞开的长风衣跳舞,那是非常拉风的。

随着舞步跃动、舞姿的展示,风衣像仙衣一样轻盈、飘飞、摆动,散开、合拢,真是一种美的展现。

“业余华侨”上穿着一件薄白毛衣,下穿黄色偏深稍长的裙子,色系与男“业余华侨”的浅色风衣相配。“业余华侨”毛衣自然地放在裙子外面腰部。个子高挑的她,裙子稍长,裙摆稍大。脚穿有跟的白色皮鞋。

二人配对跳舞,风衣舞动、飘飞、展开、合拢、发散;半身裙张开、合拢、旋转、抖动、飘飞。

加上二人的舞姿优美、步伐轻盈、大幅度的跃动,与小跨度的舞动都恰到好处,同时,二人还在舞动的过程中加入、编排一些优雅的舞蹈小插曲,就更加出彩:

二人放开手,面对面配合着起舞,舞姿各异、优雅、和谐;

男伴和女伴舞蹈过程中,男伴双手扶住女伴的腰向上托举,女伴顺势向上跳动起来,然后落下,配合着男伴展臂就地旋转,偏长、偏大的裙摆像伞一样张开,随着舞者的旋转而旋转,动感美尽显无余;

男伴单手高举女伴的手,女伴随势自我原地旋转,长裙迅速张开、旋转;

男伴和女伴大幅度的跃动旋转以后,男伴左手托着女伴的腰,女伴向后大幅度的弯腰,优美的造型让人为女伴在舞蹈方面的功底赞叹。

……

整个三步曲舞动中,二人体轻如风、轻步曼舞、舞姿优雅、变化多样,随着圆舞曲音乐旋律,其双人交易舞欢快、飘逸、优雅、律动尽显其中。

也让学生们开了眼界。

 

中文系79级几个女同学看着他俩的舞蹈别具一格,别出心裁,优美典雅,啧啧称奇。

喜欢跳舞的龚学山和张恒都忍不住称赞,她二人对交易舞并不熟悉,也没时间和机会去参与学习和练习。

张恒说:“他们两人跳得好,说明他们俩人喜欢舞蹈,喜欢交易舞,平时有机会时没少参与或练习。”

几个女同学表示赞同。

又一对大家熟悉的人舞动过来了。

这是一对女女配对,单云和刘欣欣。

刘欣欣是78级学生会的,也是文学社的,79级的女同学基本上认识这个出众的女同学。

刘欣欣画着演出装,穿着一件黄色的薄毛衣,下面穿着一条浅黄底色带红花的花裙子。

单云穿着普通的长衣长裤,又没有画妆,和刘欣欣比起来,衣着显得单一,脸色显得苍白。

在跳三步交易舞中,刘欣欣是跳的男角——领舞的。

单云是跳的女角。

不过,他们二人跳舞时在边跳边交流,也许是没有专门训练过,或练习太少的因素,她们不能与圣诞老人和红衣舞伴相比,也不能与“业余华侨”相比。

但,她俩的舞步协调,轻松自如,舞会上大多数同学都是这样。

要不是78级中文系举办这次圣诞舞会,中文系的大多数同学还没有时间和机会参与这种交易舞会。

有小部分人参加过外校或外系组织的类似舞会。

场上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还在响着,蓝色多瑙河清澈的水流,微微的波浪随着音符跳动在有节奏的奔流、涌动,美丽的异国情调在变换着不同的画面,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激发出人们内心最美好的、最温馨的情怀。

场上群舞的同学们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舞动的身姿散发出朝气与青春的活力,舞伴们配合默契,他们变换的舞姿,跃动的舞步,更为优雅、和谐。

 

一曲完毕,同学们开始往周边移动。

“圣诞老人”跳了一曲,暂时离开了舞场。

不多一会,“圣诞老人”又出现在场上,现在,他肩上搭着一个布袋,有意放慢脚步,微笑着向四周的同学们招手,在走向主席台左侧的墙边,同学停歇的地方,左手把肩上搭着的布袋拿下来提着,右手,伸进布袋里抓了一把花花绿绿的小东西出来,向同学们面前的空中一撒,他退向一边,大家一看,是漂亮、小巧的各色、各式的小花,小花也是彩色绉纹纸做的,精致喜气。

小花是用皱纹纸做的。学生们,特别是女同学们通常都会做这种花,在物质不丰富的时代,需要装饰个体或装饰会场时,彩色皱纹纸就是最基本的、也可以说是能满足较大需求量的唯一原材料。

这种皱纹纸有十几种颜色,可以随意的搭配。这种花根据需要的大小,将皱纹纸剪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从正反两个方向折叠成条形状,对折找到中心点,在中心点剪掉一个小三角形,注意不要剪断,然后在这个中心位置用一小段缝衣线缠绕、打结,留出一小段线备用。再将条状的两端左右各剪一刀,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尖角。

然后在剪去三角形一面将皱纹纸展开,将线两边的皱纹纸一层一层地揭起,整理成一朵花的形状,花就成形了。

这些花根据需要可以3——4层一朵。一朵花可以用一种颜色的皱纹纸,也可以用不同颜色皱纹纸配搭。

大家一看,就知道这花应该怎样使用。

 

哦,这就是传说中的“圣诞老人”发礼物了。

大家开心地去接,去拿,喜庆嘛,领着“圣诞老人”的礼物会有好运的。

大家开心的笑,会场气氛又增添了一重喜气。

圣诞老人沿着圆形会场的边沿走,边走边撒花,他走过的地方,没跳舞的同学就接到花,有些刚好舞在“圣诞老人”身边的人,也领到了小花。

一圈下来,花撒完了,大家开心地欣赏着自己接到的小花,小花上留有一小段线绳,有同学将小花系在自己领口下的纽扣上,有同学将小花系在胸口部位的纽扣上,有同学头上有发夹的,就将线挂绕在头上的发夹上,鲜艳的皱纹纸花别在头上也漂亮。

……

 

米莉莎和柯霞不跳舞,都得到了一朵艳丽的小花。二人将小花系在领口下的纽扣上。好看,还有特殊的情趣。

 

收录机的曲目换了一曲又一曲,舞动的人群一波又一波的出现在场上。

三步曲和四步曲的舞曲交替地播放。

三步舞曲还有:

《山楂树》

《情深意长》

《月光下的凤尾竹》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

四步舞曲还有:

《红梅花儿开》

《沂蒙山小调》

《金梭和银梭》

《敖包相会》

……

舞曲放了一曲又一曲,不少七九级、八0级、八一级的同学加入到舞场中间去了。七九级一班的宋为民、张恒、李松林、单云、钟明禅、龚学山、李进等加入进去了。米莉莎和柯霞像以往的舞会一样,只是作为观众在看。

一曲末了,宋为民和龚学山像约好似的走到柯霞和米莉莎身边。宋为民对着柯霞说:“加入进来吧!柯霞,你又唱歌,又跳舞,就是不跳交际舞。下一曲我带你跳。”

柯霞连忙推辞:“不行,不行。我跳不来,会踩你的脚。”

“哪会踩我的脚?你乐感强,只要踩着拍子就行。即使踩一下我的脚也没关系。别那么保守。”宋为民笑着说。

柯霞一听宋为民说“保守”,忙说:“也谈不上‘保守’,我不习惯跳这种舞。”

柯霞最怕别人说她“保守”。她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身上有着某些谢惠敏(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似的痕迹,可嘴上不愿承认。她认为要说开放么,什么叫开放?现在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激进地偏向西方是开放吗?到处交异性朋友是开放吗?不分场合地嘻嘻哈哈是开放吗?抨击中国当代的封建意识是开放吗?一切都和建国几十年的宣传唱反调是开放吗?……

就个人与国家的开放和保守她已作过多次思考。似乎国家的开放要好理解一些。国家的开放就是:敞开大门,允许别国进来,让自己走出去。同世界各国多方面的往来,包括思想意识形态往来,经济往来,外交往来,政治往来,学术往来等等。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听说是资产阶级的,忙关上门。

但是,作为个人来说,她认为自己对西方的不少观念实难苟同。如:弗洛伊德的泛性欲观、萨特的存在主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以及许许多多学者的一家之谈。他们的学说总是从一处着眼,故弄玄虚,将简单的问题神密化、复杂化。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从全民的、大众的、国家的、世界的、全局的方向着眼,阐述问题细致、全面。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也是非常高尚的。让我思想上开放去接受他们的东西。自己实难认同。从社会现状来看,西方国家那么多失业人口,那么多无家可归的人,说明了他们的制度有着落后的一面。而我们的国家平静、安宁,人民安居乐业,这不正是它好的一面吗?所以,什么是开放?什么是保守?她认为目前还不好说。在寝室,在教室,同学们谈起这类问题时,她常常不表态。

现在舞会上,宋为民无意中的一句话触到了她的敏感处,她略加犹豫以后说:“好吧!就照你说的,开放开放,来跳一曲吧!”

龚学山在米莉莎面前站定:“米莉莎,你该来跳跳舞。来,我教你。别这么文静,你身上应该注入一点活泼开朗的素质。”

米莉莎笑了:“我可没有你跳得好,踩着你的脚别叫痛。”

龚学山拉着米莉莎的手:“你会跳得好的,你平时小声唱歌唱得那么好听,我们到音乐系去弹琴你也弹得不错。你那么多文艺细胞,还跳不好舞么?今天跳会了,过几天我们年级办舞会时,你再打主力。免得你每次都守在录放机旁放乐曲,像受了虐待一样。”

米莉莎听到后一句,捅了一下龚学山:“少说点好不好,越说越不像话。”

二人笑着手拉手进入了舞场。

在龚学山的指点下,米莉莎很快找到了感觉。她觉得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舞很有乐趣。

舞曲在响着,米莉莎和龚学山身边的舞伴在移动着、变化着。

单云和李进跳到了她俩身边。单云转过头对着她俩说:“哟,米莉莎都会跳舞了么?你还知道跳舞啊!”语调中明显夹着嘲讽。

米莉莎脸上现出了不愉快的神色。龚学山见状用舞步把她带走说:“别理这人,讨厌!”

李进听了单云对米莉莎说的话,对单云说:“你都会跳,别人不会跳?你怎么说出话来这么重的屎克郎味。”

单云听到李进责备的话,不自然地笑笑,没有言语。

舞曲不停地变化着,一会儿是四步曲,一会儿是三步曲;舞曲节奏一会儿强烈,一会儿舒缓。

晚会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气氛,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

圣诞老人在送完礼物后,又回到舞场,与不同的女伴跳着舞,只是次数相对较少了。

 

十点半,当一段乐曲结束时,圣诞老人走到麦克风前,声音宏亮地说:

“Dear children,our christmas evening party of this year is to be over.Again I wish all of you a greater harvest in the new year. See you the same day of next year!

然后改用汉语说:“孩子们,今天,也是今年的圣诞晚会结束了,再一次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多的收获,明年的今天再见!”

说完对圆形会场的学生招手再见。

会场的灯光一下就暗了,大家一看,头上的灯一下熄了好几盏。

于是兴味未尽的同学们边往外走边议论:

“拜拜,祝你们一路平安,分配到一个好的地方。”

“明年再见?明年的今天还不知你们在哪里呢!。圣诞节是有的,就只能‘千里共婵娟’了。”

“圣诞晚会原来是这样一个晚会,哪里是传说中的那样神密。晚会基调轻松、愉快,不错。”

……

 

还有几天就是元旦,七九级几个班在私下里准备自己的节目。

这天上午课间休息时,班长丰宁把米莉莎和柯霞叫到一起,对她俩说:“新年晚会你俩作为我们班的评委,同时帮助布置会场以及散会后的扫尾工作。今天下午各班的节目要拿到学生会来汇总,到时我们一起定出演出顺序。下午两点在学生会办公室集中。柯霞和米莉莎爽快地答应了。

下午两点,柯霞和米莉莎如约来到学生会办公室。

一班班长兼学生会主席丰宁和一班团支书兼学生会文娱部长龙力山已经在办公室了。二人到了不久,二、三班的班长和文娱委员也到了。一班的文娱委员宋为民因为排练节目没有来。

三个班的节目单汇总到一起,大家讨论着节目的安排,彼此有一种共识:活泼、轻松的节目要和严肃、冷静的节目相搭配。以使晚会节目有起伏感。

这时,系里的主要领导人走进了办公室,笑着问大家:“都准备好了?”

大家站起来点头称“是”。

系领导用手示意大家坐下后说:“我看看你们的节目表。”

丰宁递过节目表时说:“我们的宗旨是:内容健康,形式多样。”

系领导接过节目表流览了一遍,最后指着一班的短剧《走出冥府》问:“这是什么内容?”

丰宁回答:“是罗勇自编自导的短剧。主题是反对封建束缚,走向新的生活。”

“‘冥府’是什么意思?”系领导再次问。

“‘冥府’指的是阴间,以此借寓封建束缚。剧中有五个人物,一对向往自由的青年男女,二个阴间的小鬼,一个判官。最后的结局是:青年男女冲出了冥府,开始了新的生活。”丰宁回答。

系领导略一思忖说:“人死了怎么能复活?排这样的剧,说是反对封建束缚,不如说是宣传封建迷信。还有什么鬼不鬼的。我看这个剧就不要演了。你们一班演鲁迅作品的改编剧就可以了。这个剧也是罗勇改编和导演的吗?”

丰宁回答:“是的。”他似乎还想说点什么,但是没有说出来。

系领导又流览了一遍节目单,微微点了点头又问:“全部工作都准备好了?”

丰宁语气果断地说:“准备好了!”

系领导看了看大家,笑着表示首肯,走了。

大家心里突然感到一种失落,也许领导的本意并不在“阴不阴间”,“鬼不鬼的”,他有话没有说出来。

柯霞和米莉莎直是为罗勇抱屈。成功地做到了保密,结果临到头被枪毙。要是早点说也不会这么遗憾。瞧宋为民在寝室里那信心十足的样子。哦,他们现在还在排练呢。

丰宁看了看大家:“好吧,就照系领导说的,去掉《走出冥府》。好在还有一个改编剧《头发的故事》。”

大家开始排节目演出顺序,没多久,节目顺序排出来了。丰宁安排了一下晚会的其它工作和评分标准,然后宣布碰头会结束。他去通知罗勇别再排《走出冥府》。其他两个班的同学离开了系办公室。

龙力山、柯霞、米莉莎留了下来。

三人开始分析三个班的节目类型和特点。

二班有双人哑剧。

有排球赛解说,这显然是模仿国内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的风格而编出的小品类节目。男同学中的体育迷特别迷恋主持人的解说风格:即不看电视,也能听到一场精彩、完整的球赛。听说这位二班的男同学在寝室里已有过精彩的表演,其模仿的程度可以乱真。这下女生有幸看到他的表演了。

三班有吉他伴奏的独唱歌曲,该男生歌唱得好,在全年级出了名。可是他唱的歌曲却是台湾流传过来的。近来港、台有些通过非官方渠道进入大陆的歌曲,广播里、电视里并没有放过,却有一定的流行范围。

柯霞一看见这首歌,就持不赞同意见。刚才人多,她不便说。现在,她指着三班的这首歌说:“这首歌在新年晚会上演出我认为不合适。怎么你们都没看见吗?”

米莉莎一听就知道她说的是哪首,忙回答说:“我觉得从思想内容来看似有不妥,但大家都没说话,我想是不是认为它形式新颖,表现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也就没有表示反对。如有不同意见,你评分时可以打折。”

“你们说的什么?”龙力山问。

“三班这首独唱的台湾歌曲。”柯霞指着节目单说。

龙力山明白了:“你们认为它不好么?哪点不好?”

“思想内容不健康,宣扬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情调。而且旋律也没有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情绪比较消沉。”柯霞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倒没有看得这么严重。只是觉得它在新年晚会上不太适合。”米莉莎说。

龙力山看看二人,最后把眼光落在柯霞身上,想不到这小姑娘居然有这样的看法。平时柯霞给他的印象是活泼而不失端庄,随和而略带拘谨。不像班上与她同龄的几个女孩子那样好表现自己。原来她还很有见解。

“那么,”龙力山对柯霞说:“你认为什么是健康的、无产阶级的情调?”

“我认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情调是健康的情调。”柯霞说。

龙力山略带一点幽默的口吻说:“革命,革命,造反,造反是健康的,对吧?”

柯霞一听生气了:“你在取笑我,歪曲我的意思。”

龙力山一看柯霞真的生气了,忙说:“别生气,我是开玩笑的。我只是觉得你太规矩了一点。我也不觉得这首歌很好,但我觉得他表现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哦,米莉莎不也这样认为吗?生活不能老扳着脸,不能老是唱高调。生活需要多色彩。‘文革’十年你还没有尝够板着脸的滋味吗?禁锢了十年,以至于一声改革开放,我们都不知道如何放开自己的手脚,如何放松脸上紧绷的肌肉,如何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西方人称中国人是一群‘蓝色的蚂蚁’,这并不仅仅是指服装,含义是深刻的。你同意我的看法吗?”

龙力山在说话时,班长丰宁进来了,他听到了龙力山的后半段话。

当丰宁得知他们谈话的全部经过时,对柯霞说:“你忘了我们的宗旨吗?内容健康,形式多样。”

柯霞申辩道:“正是因为我没忘,我才说。你们又说我说错了。”

丰宁说:“没说错,你的意见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也并不认为台湾的那首歌曲有什么好。只是‘文革’时期我们比你大些。对那种管、卡、压的紧箍咒管理方式体会比你深些。”说到这里,丰宁顿了一下又说“当我们有机会办理一些事情的时候,就尽量地少些框框。很多框框是人为设置的,而人为设置的框框危害性也更大。”

听着丰宁和龙力山的话,柯霞心里想:他俩的认识和他们的经历有关。丰宁当过兵,又在地方上干过。龙力山在企业里作宣传干事。现在想来,那时的政治宣传是太单调。他俩的话有道理。于是,柯霞略为带点委曲地说:“‘文革’开始那年我才五岁,哪有你们那么多体会。”说到这里,柯霞停了一下,改换了口气,“那么,你们认为台湾这首歌曲在评分时,思想内容这一项怎样评?是打满分呢,还是打折?”

龙力山说:“这就随便你了。”

丰宁说:“这我们就不能强求你了,你认为该怎么评就怎么评吧!”

米莉莎突然想起刚才丰宁找罗勇去了,他急忙问丰宁:“丰宁,你去找罗勇,罗勇怎么说?”

柯霞和龙力山听了米莉莎的问话,转眼看着丰宁,眼光中流露出期待。

班长看了看三人,说:“他能有什么好说的,我告诉他系领导的决定后,他一下怔在那里。脸色由红变白。其他几个排节目的人叫起来。片刻功夫,他似乎醒了说:“系领导看都没有看我们的节目,为什么就不让我们演?”

柯霞急忙问:“你怎么说?”

“我能说什么?我只说让你们只演改编剧,那就抓紧时间排这头吧!”

米莉莎说:“当然只有这样了,不过有点扫兴。”

“罗勇就算了?”柯霞带着不平的声音说。

“他说他要写信到《青年报》去反映这件事,讨一个公正的说法。如果说剧中有鬼神就是宣扬封建迷信,那么,历史上不少优秀剧作都有鬼神出现,那也是在宣扬封建迷信吗?”

柯霞想起罗勇每天下午到教室来最爱看的报纸就是《青年报》。他认为《青年报》对很多问题的讨论很大胆,有针对性,是对‘文革’十年道德观念的大胆抨击。他对《青年报》的编辑们很有好感,认为他们说出了大家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

米莉莎对丰宁说:“你应该安慰安慰他才是。”

“安慰什么?有些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也不要说。”丰宁回答米莉莎。

龙力山此时心里感觉和丰宁一样,认为什么都不必说为宜。但他没有说出来。他只是觉得丰宁这种态度用在有些时候合适,有些时候就不合适。

大家在交谈中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四点半过了,柯霞要到系办公室领取报纸和信件,于是大家都离开了系办公室。

 

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七九级的新年晚会如期举行,地点仍在新落成的圆形食堂,效果很好,赢得阵阵掌声和笑声……

 


                                   (未完待续)



小说曾发在“榕树下”网站,“小说网”网站 

  内容简介


    《冶炼》反映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前三届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即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以七九级的学生为主。这三届大学生们的年龄参差不齐,有“老三届”(六六年、六七年、六八年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学生,有“新三届”(六六年、六七年、六八年的小学毕业生)的学生,有“新三届”之后的下乡知识青年年龄段的学生,有“文革”结束后的高中毕业生,有应届高中毕业生。这几届学生同处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级,彼此性格、年龄差异很大。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他们互相影响、互为点缀,成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特殊群体,一个前所未有的、以后也不会再有的特殊群体。

   小说反映了“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起这段时间大学的状况,反映了社会的新旧更替对学生的影响。同时,学校的变化、学生的表现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小说在一定层度上揭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冶炼》网络小说(一)《冶炼》(二、我们十八岁)《冶炼》(三、温柔敦厚)


《冶炼》(四、普通话比赛)《冶炼》(五、承 受

《冶炼》(六、春天里的回首)《冶炼》 (七、画展            


《冶炼》(八、爱情的寻觅)《冶炼》(九、求索)《冶炼》(十、匀 泉)


《冶炼》( 十一、竞 选)《冶炼》(十二、红五月歌咏比赛)


《冶炼》(十三、情谊无价)《冶炼》(十四、美学课的启迪)


   《冶炼》( 十五、女排万岁)     《冶炼》(十七、远 足)


           《冶炼》(十八、“冲出亚洲”)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