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莲托主页
www.suliantuo.net
网络小说
作者:晓屿
作者授权
十四、美 学 课 的 启 迪
中文系七九级的美学课在大学三年级作为选修课开课了。大家喜欢的丁老师担任这门课的任课教师。同学们喜欢丁老师,也喜欢这门课程,半数以上的同学选修了这门课,一些没有选修的同学也来听课,教室里总是坐满了学生。每次上课,大家都渴望从课堂上得到新的收获。
这天又是星期五,上午前三节课都是丁老师的课。
上课铃响了,丁老师准时走进教室。大家一见丁老师走进教室,精神为之一振。
丁老师像往常一样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头发吹得整整齐齐。他留给学生们的印象是完美的。他的经历,他的言谈,他的举止,他的风度,他的为人,他的仪表,他的学术水平都吸引着大家。学生们把他看成是高等学府里完美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尽管学校里有人说他穿着过分西化,仍改变不了学生们对他的崇敬。
丁老师走上讲台,迅速地环顾了全班同学。
一班班长丰宁发出一声宏亮的口令:“起立!”
全体同学迅速起立,齐声向老师问候:“老师好!”
丁老师有礼貌地行了一个弯腰礼。
一班班长喊:“坐下!”
全体同学坐下后专注地注视着老师,身板不自觉地挺得笔直。
丁老师宏亮而又浑厚的声音响起:“今天我们讲艺术美,在讲艺术美之前,从审美欣赏的角度谈一点移情作用。这对于我们认识艺术美、创造艺术美、欣赏艺术美有着重要作用。”
全体同学在笔记本上开始记录。老师讲课的速度不快不慢,语言干净,语调具有感染力。同学们专注地记录着,有记录要点的,有记录大意的,不少同学是把老师所讲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他们发现:老师的课每次一讲完,记录下来的内容可以说是一篇完整的论文。
老师对“移情作用”作了如下讲解:
移情作用是近代德国美学家讨论最剧烈的一个问题。我国一段时间曾全盘否定它,批判它。
“移情说”产生于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美学中。“移情”这个概念最初使用它的是德国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家费舍。大力倡导移情论的是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有人把美学上的移情作用和生物学上的天演说相比,认为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立普斯被称为美学上的达尔文。
什么是移情作用?通俗一点说是把人的生命移注于外物,于是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如平常的一朵花,在这个人眼里只是一朵花,对于那个人或许凝愁带恨,对于另一个人也许就意味着欣欣向荣。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泪来表达出的那么深的思想。”
从艺术欣赏角度看,移情作用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或为作品中人物的悲惨遭遇而哭泣,或为人物的欢乐而欢乐,或根据作品的意境体会出崇高。这是把自己的情感注入了文学作品中。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1822年8月,有一个士兵在巴尔梯摩剧场院内值勤,他看见奥瑟罗在同名悲剧第五幕中亲手掐死戴斯德蒙娜,不禁大声惊呼:“从来没有一个该死的黑人当作我的面杀害一个白种女人”他立即开了一枪,打伤饰演奥瑟罗演员的手臂。
这就是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把我放在物里,设身处地,分享它的活动和生命。
对于自然界的生物是不是就不能产生移情作用?答案是否定的。
……
在艺术创作中,移情作用也有很大影响……
我们在讲艺术美之前介绍西方美学理论中的移情说,对后面的问题有一些启迪作用。
移情作用讲完了,老师接着讲艺术美:
什么是艺术美?
艺术美就是艺术作品所呈现的美,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性劳动对社会美、自然美的反映和升华。因此,艺术美是美的集中体现,是美的最高品质,也是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最高、最集中的反映。
艺术美的基本性质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一是艺术美的构成基础;二是艺术美的构成内容;三是艺术美的构成依据。
艺术美的构成基础涉及两个方面的物质前提,一个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现实,一个是用来物化和传达艺术意象的物质材料。
艺术美的构成内容也包括两方面,一是客观的现实对象,一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思。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审美反映。
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在艺术创造里,心灵的方面和感性的方面必须统一起来。”所以,艺术美的内容就既不是客观现实的模仿、再现,也不是艺术家主观心理的自我表现,而是主、客观的交流和统一,是客观外在的美和主观内在的情结合在一起。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作品中不管作者本人是否出场,艺术家自我都是这一作品的第一角色。因为在这个作品的背后隐藏着作家自我的形象。
艺术美的构成因素有两个:一、形式因素,二、内容因素。
艺术美是这两个因素的完美统一,是内容和形式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
教室里学生非常安静,只有老师那富有影响力的声音在教室回荡。
美学课是专业理论课,一般人乍一听,这些理论枯燥而无趣味。可是在已经有了一定文学理论基础的大学生听来,却是那样的有滋有味。这些理论是众多实践和现实的概括和总结。你要想联系实际,可以找出一大堆现实的实例。而此时,最重要、最有实在意义的是:这些在知识海洋里求索的学生,渴求获得这种系统的专业理论的引导。这种系统的专业理论的引导把他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一个新的境界就是一个新的至高点。学生们在向新的境界跃进时,不断地产生“山顶千门次第开”的感觉。那辉煌的新发现,那崭新的大世界不断地从依次洞开的山门里射出金光,使人欣喜,使人心胸辽阔……
课堂上的学习,老师的讲课,对学生就像一种知识和思维上的引领。
导师走在前面,声音在传播着;学子跟在后面,笔尖在纸上沙沙地响着……学生们的大脑在理性思维的空间里向前,扩展,向前,扩展……
叮玲玲玲……第三节课又下课了。
这倒霉的铃声怎么响得这样不合适,每次美学课它都响得这样早。
老师的声音随着下课的铃声结束了,一班班长口令响起:“起立!”全体同学放下笔,站起来,齐声喊:“老师再见!”
丁老师行了一个弯腰礼,直起身,微笑了。他站在原地没动,他知道学生们不会这么快放他走的。
不少学生站起来,向老师靠拢。随即连珠炮似的问题又向老师掷来:
“丁老师,你认为艺术美有没有阶级性?”
“你认为在我国恢复美学的地位以后,应如何在人民中树立新的审美观念?”
“你认为我国‘文革’十年美学实践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
丁老师不停地把眼光转向对他提问的同学。他总是要等大家停下来才开始说话。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问得差不多了,总算停了下来。
老师开始回答学生的提问。他回答提问有一个特点:对学生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但绝不是像回答中学生的提问那样一清二白。对有些问题他解释得很清楚;有些问题他是边问学生的看法边作引导性的回答;有些问题则是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学生听他的课和听他解答问题总感觉意犹尽而韵无穷。
同学们提问时,米莉莎每次都是站在老师后面,她不提问,也不需要老师注意她,她只是想听其他同学提问和听老师解答。她认为能从其中得到很多有益的东西。
罗勇待丁老师回答完一个问题后,突然问:“丁老师,你认为我们有没有可能创造艺术美?”
丁老师眼光移向罗勇:“怎么不能?你认为你们是学生?你没有二十三岁吧?曹禺先生写出《雷雨》才二十三岁。只要有信心,肯努力,就能创造出艺术美。我听说你们这个年级有不少同学给报刊杂志投稿。丰宁的小说还在某杂志社举办的征文赛上获得一等奖。这不是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吗?”
宋为民接口说:“那是小说《故乡的情》。罗勇还不是投了稿的,还发表过散文诗呢。”
丁老师看看大家说:“你们看,你们个个都不错。”
罗勇得到老师的首肯,心里像吃了定心丸。他看了一下同学们,用沉稳而略带激励的口吻说:“努力呢,同学们!”这话是对他自己说的,也是对大家说的。
大家笑笑,表示赞同。
老师继续回答大家的提问。
……
米莉莎久久地沉浸在老师今天讲的内容里。她对移情说很感兴趣。她认为自己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总易产生移情作用。下午,在图书馆,她借出了《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此书中对移情作用有论述:
关于演戏和看戏,朱光潜先生说:“从名戏角的传记看,戏有两种演法。一种是取‘分享者’的态度,忘记自己在演戏,仿佛自己扮成所扮演的角色,分享他或她的情感。”“另一种演法是取旁观者的态度,时时明白是在演戏,表情尽管生动自然,而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用心揣摩得来的,面上尽管慷慨淋漓,而心里却非常冷静。”
“看戏者也有分享者和旁观者两种。分享者看戏如看实际的人生,到兴会淋漓时自己会同情某一个人物,便把自己当作那个人物,他成功时陪他欢喜,他失败时陪他懊丧。”“这一班人看戏最起劲,所得的快感也最大。”
“真正能欣赏戏的人大半是冷静的旁观者,看一部戏和看一幅画一样,能总观全局,细察各部,衡量各部的关联,分析人物的情理。”“经过这番衡量分析之后,整个作品所现的形象才俞加明鲜,美者俞见其美,所得的美感也俞加浓厚。”
米莉莎在思考,丁老师简略地介绍了移情作用,而朱先生对移情作用作了具体的阐述。照朱先生看来,要欣赏到整个作品的美,还是应该有旁观者的态度。哦,也许是这样。自己很喜欢乔治·桑的《比克多尔堡》,每次看都要沉浸在作品中,把自己和作品的主人翁荻安娜联系在一起,很久都不能从作品的情节里走出来。这是典型的“分享者”态度。那么,作者写这本书的真实意图自己把握没有,这本书所表现的美自己认识没有。朱先生说要“总观全局,细察各部,衡量各部的关联,分析人物的情理”才能观察到美。对照朱先生的看法,自己显然没有走到这一步去。
丁老师在课堂上讲“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作品中不管作者本人是否出场,艺术家自我都是这一作品的第一角色。因为在这个作品背后隐藏着作者自我的形象。”
我应该仔细审视一下乔治·桑在《比克多尔堡》中到底表现了什么?米莉莎想到这里,从书包里拿出乔治·桑的作品集《祖母的故事》,再一次翻看起《比克多尔堡》。
小说的主人翁荻安娜回到父亲的别墅,和父亲、后母一起生活,心灵上十分苦闷。当父亲面临破产,后母准备把她送回修道院时,善良而正直的老医生接受了她。在医生的鼓励下,她执着于自己的艺术追求,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
荻安娜和继母生活在一起,生活并不愉快,继母的贪欲、自私,父亲的懦弱、忍让,给小荻安娜的心灵增添了沉重的负担。但是她总是往好的方面去想,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父亲和继母。
比克多尔堡的小主人布朗士和荻安娜年龄差不多。这个封建没落家庭的后裔傲慢、庸俗、爱慕虚荣、嫉妒他人,不满意自己的命运。她幼年时在荻安娜面前傲慢无礼,成人后在荻安娜面前奉迎而又不愿丢掉自己的“高贵”面子,荻安娜宽厚地对待她,并尽力帮助她。
作品中乡村医生费隆是一个品德高尚、兴趣高雅,医德高尚的人。荻安娜被他收为养女。他还有一个养子——自己的侄子。他把这两个人都塑造成了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乔治·桑写这部小说表现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根据作品分析,乔治·桑提倡:人们不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和追求真、善、美;要勇于探索,成功只属于那些勇于实践、坚韧不拔的人;在待人方面,要诚实、善良,善待他人,(包括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真、善、美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真、有善,美自然蕴于其中。没有善,就谈不上美。作品中的比克多尔·布朗士子爵夫人就是一个例子。乔治·桑描写她外表非常美丽,但由于她的庸俗、傲慢和不学无术,她没能给读者留下好印象。显然,这是作者告诉小读者及大读者,心灵的美更甚于外表的美。且唯有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永恒的美。米莉莎突然又想到英国十六——十七世纪的哲学家、科学家培根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心智若在仁爱中行动,在天意中休息,在真理的地轴上旋转,那可谓他已到了地上的天堂。”真、善、美在历代优秀人物那里都是大力提倡的。
米莉莎经过一番思考,心情经松了许多。再翻阅《比克多尔堡》,那种多愁善感的哀怨心情很少有了。是啊,看书要看它的灵魂,看它的实质。小说是用情节、人物性格来揭示主题的。
恩格斯1885年11月26日写给致敏·考茨基的信中说:作者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
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观点是隐藏在作品中的。我们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时应认真思考,找出作品的深刻含义,找出作品的真正内涵。米莉莎认为自己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未完待续)
小说曾发在“榕树下”网站,“小说网”网站
内容简介
《冶炼》反映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前三届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即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以七九级的学生为主。这三届大学生们的年龄参差不齐,有“老三届”(六六年、六七年、六八年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学生,有“新三届”(六六年、六七年、六八年的小学毕业生)的学生,有“新三届”之后的下乡知识青年年龄段的学生,有“文革”结束后的高中毕业生,有应届高中毕业生。这几届学生同处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级,彼此性格、年龄差异很大。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他们互相影响、互为点缀,成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特殊群体,一个前所未有的、以后也不会再有的特殊群体。
小说反映了“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起这段时间大学的状况,反映了社会的新旧更替对学生的影响。同时,学校的变化、学生的表现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小说在一定层度上揭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冶炼》网络小说(一)《冶炼》(二、我们十八岁)《冶炼》(三、温柔敦厚)
《冶炼》(八、爱情的寻觅)《冶炼》(九、求索)《冶炼》(十、匀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