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文具
《冶炼》(五、承 受)网络小说(晓屿)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25-06-21 | 44 次浏览 | 分享到:


                                                                                

                      网络小说


             曾发在“榕树下”网站,“小说网”网站                                   

                       作者:晓屿

                       作者授权

                       内容简介


《冶炼》反映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前三届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即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以七九级的学生为主。这三届大学生们的年龄参差不齐,有“老三届”(六六年、六七年、六八年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学生,有“新三届”(六六年、六七年、六八年的小学毕业生)的学生,有“新三届”之后的下乡知识青年年龄段的学生,有“文革”结束后的高中毕业生,有应届高中毕业生。这几届学生同处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级,彼此性格、年龄差异很大。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他们互相影响、互为点缀,成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特殊群体,一个前所未有的、以后也不会再有的特殊群体。

小说反映了“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起这段时间大学的状况,反映了社会的新旧更替对学生的影响。同时,学校的变化、学生的表现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小说在一定层度上揭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五、承   受


1980年初轻松而又令人愉快的寒假结束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学校,大家见面像久别重逢的朋友,非常高兴,彼此谈着寒假见闻和同家人欢聚的乐趣。

柯霞、龚学山、宋为民带来了家乡的特产。柯霞家乡的一种手工做的糖,松脆、香甜。这种特产驰名全国。龚学山带来了家乡的新鲜核桃和一些糖果。宋为民带来了家乡——本市驰名全国的水果糖,并拿出煮熟的香肠一人发一节。大家开玩笑说:“又过年了。”

张小玉也带来了糖果。

单云、米莉莎是大学所在城市的人,没有想到带什么。单云特地去买了一些瓜子放入大桌子中间,桌上又增加了一个品种。

宋为民、米莉莎、张小玉觉得山里的新鲜核桃很好吃,别有一番滋味。

单云吃着这新鲜核桃,心中涌起一股特殊而又复杂的情感。她有几年没有吃到这新鲜核桃了。这带有浓厚乡土味的核桃让她回忆起下乡的那段经历。

 

农村她住的那坡上的房子简陋而粗糙,黄土垒砌的土墙、顶部由木头横梁搭起支架房梁,也就是说房梁放在大墙上,房梁中间高、房屋前后两端低,房梁再托住木头檩条,檩条上面放上木头椽条,在形成斜面的框架上的木头椽条上铺上土烧制的青瓦,房子就建成了。在室内抬头就能看见横梁、檩条、椽条、青瓦。这种房子既不隔热,也不御寒。时间久了,土墙顶端的土风化掉落了,土墙与顶部房梁之间出现缝隙,冬天,山风吹起,呼呼的风从这缝隙处直往屋里灌,农村地广人稀,就算是有多户人家的房屋建得相对集中,在她看来,也是荒凉而凄婉。她也不擅于与人交流,也不想多与其他人交流。就更显得孤立。

加上特殊的情况下去的农村,无法与父母交流与倾述,且父母本身与他们那一批人去了远离城市的农场,强制性劳动改造。

她去的地方也要产这种核桃,核桃是生产队的经济作物。农民家里也有一些核桃树,但不是很多。核桃收获时节,生产队要叫知青们参与。从树上打下来的核桃,堆在一起,上面铺上桔杆或杂草,浇上水,4——6天后,核桃外面的青果皮离壳或开裂后,或用下肢踩、或棍棒敲打,使其青果皮脱离核桃。但还是有一部分要借助刀子、剪子人工去皮,搞得满手黑。

新鲜核桃与干燥以后的核桃口感略有不同。

当然,在农村吃到一些应季的蔬菜与农作物,也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在城市里是不可能有的。如:玉米、红苕、新米、新麦子打出来的面粉等等。

从新鲜的一些食物来说,特殊的体验也感觉不错。

但从总体来说,想起下农村,个中感受真不知道如何形容。

是留恋?是怨恨?是亲切?是诅咒?是……她无法理清这其中的头绪。欢乐的心情中很快塞进了烦恼。笑容离开了她的脸,她不想再吃了。

大家都看到了这种情况,没有在意。因为大家已经大致了解了她的脾气。她的情绪变化是没有定准的。

龚学山笑着说:“我们家乡真正的特产是酒。我们的酒驰名中外。我们也不知道我们的酒为什么特别醇香。有人拿来了我们的配方去做,就是做不出来。也许是我们的水质更好吧。”

“那你该带点酒来,让我们品尝品尝,看看怎么样?”张小玉笑着说。

龚学山一听,忙回答:“你们又不喝酒,我带来干什么?再说,火车那么挤,酒瓶碰破了,还是件麻烦事。不过你们真要喝酒,欢迎各位到我们家乡去玩儿。我会用最好的酒招待你们,让你们一醉方休。”

大家嘻嘻哈哈地笑了。

张小玉又说:“为喝你那点儿酒,跑那么远,你们家的人还认为我们很馋呢。”

“嗨,去玩儿呀,说明你瞧得上我们山里人,你不说我们也会用好酒招待你。”龚学山仍然笑着回答。

宋为民说:“到时我们全都去了,玩儿个十天半月,你还招架不住呢。”

“不成问题,只要你们去。”龚学山环顾所有的同学。

“好,一言为定,我们说去就去。”宋为民笑着回答。

……

大家边吃边说笑,气氛非常欢快。欢快的气氛感染了单云,她的情绪开始好转。

 

晚饭时,米莉莎在食堂碰到李松林、张鹏鹏和另一个男同学。三人拦住米莉莎,请求她去帮他们缝被子。米莉莎看着这三个大小伙子,爽快地答应了。

张鹏鹏见米莉莎答应得如此爽快,那一双细长眼睛又成了弯月,嘴角也翘了上去,他高兴地对米莉莎说:“谢谢你,米莉莎。另外,我还想请你办点事。等会儿你回寝室时,顺便帮我带点东西给宋为民。”

“咦,什么东西?专门给她的?”米莉莎开玩笑地问。

“没什么,她请我帮她买的生日小蜡烛。”张鹏鹏解释。

米莉莎笑着点点头。

从男生寝室出来,已是晚上八点过了,米莉莎径直回到寝室。

寝室里只有单云、宋为民、张小玉三人在看书。

米莉莎一见宋为民,马上将张鹏鹏托她带给宋为民的小蜡烛递给宋为民。宋为民接过一看,一下子想起自己对张鹏鹏说过的话。心中不免为张鹏鹏的细心和遵守诺言而高兴。其实自己只不过随便说说,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她谢过米莉莎后,递给米莉莎一张纸。

米莉莎接过一看,原来是一张成绩表。班里同学各科成绩都列在表上。她先看自己的五科成绩:有考在前面的,有中等的,但没有达到她的预期。再看其他同学,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同学好,有的同学一般,有的同学不够好。

先秦文学没有一个上九十的,现代汉语补考的七、八个。

柯霞、龚学山回来了。

大家都看到了成绩表。

有如意的,也有不如意的。

大家都不愿多说话,洗漱完毕就上床了。寝室也熄灯了。

单云似乎察觉到几个同学有些不爽的情绪,就说:“别为考试忧心了,事情都过了,想那么多干什么?”

第二天是古典文学课,这期内容是两汉(东汉、西汉)文学了。大家知道两汉文学还是李老师上。

大家走进教室,看见李老师提前来了。不少同学看见李老师就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地给李老师提起了意见:

“李老师,你把我们考得那么严,我们班一个都没有上九十的,面子上真过不去。”

“李老师,其他两个班大多数都是九十以上,别人还以为你教得不好。”

“我们班上还有几个补考的,别的班上一个也没有,你何必把我们考得那么严。我们考得好,你脸上也有光。”

李老师微笑着看着同学们,始终一言不发。

同学们看着他不发言以为他心动了。

“这期你又教我们,我们很喜欢听你讲课,但是考试时别再把我们考得那么严。”

“李老师,听说系上表扬了现代汉语课老师。他对学生严格,考试不讲情面。全年级二十多个人补考。你是不是和现代汉语课老师一样,对我们也特别严格。”

“李老师,严格是可以的。你平时严格点,考试的时候还是稍微放松一点。怎么样?”

……

李老师仍然笑而不答。

“叮玲玲玲……”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很快坐在座位上。热烈的情绪还没有平息下来。他们没有听到老师的回答,心里不踏实。

李老师知道同学们的心情,待大家坐好,安静了,他收敛了笑容,准备上课。

“上课之前,先说两句话。”李老师的声音平静、温和而又缓慢。

“大家没考好,心里不畅快。老师理解你们的心情。要说严格嘛,我是主张严格的。不严格就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古文要学好,要讲究两个字:严、实。‘严’嘛,就是严格;‘实’嘛,就是实在。离开了这两个字,要想凭小聪明,凭运气,是学不到知识的。”在我这里其实也能得高分,只要你按这两个字去做,一定会得高分。至于别人嘛,不要去管那么多。不等于别人都得九十几,别的老师就不严格。我们应当更多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于你们说的‘放松’——老师拖长了声调,观察着同学们的表情……

同学们上课前期待着老师考试时真的放松自己,但在听了老师的一番肺腑之言后,心里感受已经在转变了,尽管还保留了一点“放松”的因子,但一多半都变成了不置可否。

老师看出了同学们期待的因素明显减少,于是加重了语气,进一步给同学们打着“强心针”:

“你们想都不能这样想,当然,不能这样想就不能这样说!”

同学们听到这里,心“咯噔”一下沉了下去,不知道是失落,还是心放回了原处,亦或是心里更踏实。反正“想都不能这样想”在同学们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不少同学幽默地笑笑,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也许现代汉语老师也这样认为吧,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老师似乎看出他的话起了作用,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停了片刻,开始了正式上课。

老师教学上的严谨、求实,已经给同学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学们专心地投入了学习,

 

中文系下午的课不多,都是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图书馆、教室、寝室到处都有七九级的同学在自习,校园里几乎看不到闲逛的学生。

 

李进喜欢到图书馆和教室自习,到教室自习又不喜欢四周有熟悉的人,于是他专门出入那些本系、本年级少有人去的教室,而且喜欢不停地变换地点,他觉得这样有利于自己思维驰骋。这天,他在四教学楼三楼的一个教室看书,看着看着,书中的某一个问题引起了他的联想,他的思维离开了书本。他不经意地抬起头,看见教室里众多的同学都在认真地学习。他看看表,快四点了,于是站起身,向教室外走去……

教学楼四周生长着茂盛的树木,整个教学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李进顺着教学楼旁边的一条林荫小道走去,走了一段路,前面是一段下坡道,坡道下去是一片开阔的林地。。

李进在下坡道上停住了。站在坡道上视野开阔,极目望去,天阔地远。林地的尽头是围墙,围墙的外面是起伏很小的坡地,坡地上生长着一些大小不等的树木,一片油绿。因为天气转暖,树木新发的绿叶青翠、醒目。而地表上的绿草也大片大片地冒出,展现出盎然的生机。

排列整齐的电杆从学校林地和围墙外的坡地斜着穿过。天的尽头,幽蓝的山峰和天相接……

李进看着这片独特的景色,任自己的心沉浸在淡淡的忧郁之中。他有时喜欢这样独处,让身心放松地处在自己特有的氛围中。

他这样静静地站着,那边路上来了一个人,他全然不知。

这个人走到他面前停住了,看了看他:“你在想家呢?还是在想Dear?”

李进闻声转过头来,看见单云站在他旁边,于是回答:“我在这里休息一下,你也出来休息吗?”

单云从侧面看到李进眼里流露出忧郁的神色,意识到他一定有不愉快的心事。于是回答:“也许我们有同感,才在这里不期而遇。”

李进和单云同是大学所在城市的人,见面后彼此有一种熟悉感和亲近感,因而李进见到单云并没有掩饰自己的神情。

他俩站在小路边上,自然地交谈起来。

李进和单云都下过乡,这一共同的经历使他俩心理上的距离再一次缩短。交谈中涉及彼此的经历和童年。

于是单云了解了李进的情况。

李进进校时23岁,七五年高中毕业下农村,回到城里教育部门刚一年就考进了大学。

李进很小失去了父亲,在他的记忆里依稀记得父亲对他的痛爱。他家有姐弟俩。姐姐已经成家。母亲是小学教师。母亲性情温和,心地善良。这么多年来独自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她爱孩子,爱她的工作。她把她的爱全部给了她的孩子和她的学生。

李进说:他小时候常淘气,时常引得他妈妈生气。他妈妈生气时从不打他,就是不理他。他看见妈妈眼镜后面露出的白眼仁,就知道自己又做错了事。“也许是父亲早逝的缘故吧,妈妈一不理我,我就害怕。小孩子的心理是很奇特的,那时我想:妈妈不理我,就没有人爱我了。现在想来,心里有很重的负疚感。我妈妈很辛苦,工作之外还要照顾两个孩子,经济压力也大,我还总是给他惹麻烦。”

单云听到这里,看了看李进那沉重而认真的神情,突然意识到李进性格中存在着另一面,平日里幽默风趣的李进还有着内向和忧郁的特征。

单云突然联想到米莉莎,她对李进说:“米莉莎的情况和你类似。米莉莎很小就失去父母,她是在一所福利院里长大的。”

李进说:“难怪我有时看见她眼里流露出一种孤独无助的神色。”

单云说:“她太软弱,我有时觉得她缺少弹性,真恨不得像拍球似地把她拍弹起来。”

李进从单云的口气中听到一种特殊的韵味,心里很不舒服。他已经知道了单云的家庭情况和个人经历,知道了她因为家庭而经历的沉浮,也知道她对社会和人都有一种无可名状的体味。他没有说话,心中升起一种对米莉莎的怜惜之情。

他们又谈了一些别的话题,不觉时间飞逝而过,晚餐的铃声响了,他俩离开了谈话的地方……

 

临时班委和临时团支部的工作结束了。改选班委和团支部的工作同时定在今天下午进行。七九级一班的同学聚集在教室里。各小组先分组提出候选人名单,然后临时班长丰宁将各小组选出的候选人名单集中起来,写在黑板上。正式班委由六个人组成: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文体委员。班委成员实行差额选举,候选人有九个。选举规定:投票人亦可推选候选人以外的其他人,最后以超过半数的前六位为班委。各小组推出的候选人出现了米莉莎和宋为民。

投票结果,原来的班委成员龚学山和钟明禅落选。班委成员为丰宁、胡广隆、米莉莎、张恒等。

班委干部选完后,团支部改选。非团员离开了教室。团支部改选情况很快。大家一致认为:龙力山、李进、柯霞称职,继续当选。

龚学山一看自己落选了,一肚子委曲。她愿意为大家多做工作。但很明显,大家在餐票事件上对她有意见。她心里很难过,泪水直想往外涌,她尽力克制自己。那次餐票事件曾经带给她很大的压力,父亲知道后曾接二连三地来了好几封信,唯恐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的她承受不住这种挫折,承受不了同学们异样的目光。父亲不停地鼓励和安慰她。在那段日子,她感到自己抬不起头,但又必须抬起头。无形的压力让她的脊梁倔强地挺立起来。不久,她发现这种挺立使她的心性变得高傲起来,她不再注意这件事了。可如今,在她自以为已经通过那艰难的一关以后,她却突然发现当初的一切仍然是静止的。她不知该怎样思维,心里痛苦得倾于麻木。接下来的团支部改选她没有说话,只是机械地举着手。此时,她需要安慰,这种安慰到哪里去找呢?她突然想起落选的并非她一人,还有钟明禅。于是她自然地在同学中寻找钟明禅……

钟明禅坐在那里,脸上表情没有任何异样,似乎压根儿就没有不顺心的事。龚学山想:男性就是和女性不一样,他们的承受力似乎天生就要强一些。我怎么就不能像他那样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和我一起落选,说明大家在餐票事件上对他也有意见。他都不怕丢面子,我还怕什么呢?干部不当,我还落得轻松。想到这里,她居然不由自主地对着钟明禅微笑了一下。

钟明禅无意中看见龚学山对自己笑了一下,不知道她笑什么,也不知道是不是对自己笑,他没有作出回应。他在想自己的事。他知道餐票事件的失误主要在自己。他当初应当根据女生的实际人数发放餐票,而不应根据辅导员提供的报到名单。就是餐票发下去以后,也应及时核实发放情况,将多余的一份收回来。查找时也缺乏整体考虑,零碎地东问西问,致使事态扩大。他觉得有点对不住女生,也对不住辅导员。现在,任何举动都不能纠正已经出现的偏差。干部也选掉了,有损自己的自尊。不过,以后我要争取再一次担任干部,要让同学们举手投我的票。好了,眼前的事别管它了,去它的吧!

这边的米莉莎一看自己以绝大多数票当选为班干部,心中既高兴又为难。高兴的是大家投自己的票,说明大家信任自己,相信自己能干好。可是不知怎么,另一个思维冒了出来,她认为自己似乎不该当干部。班上人人都比自己强,不是吗?龚学山喜欢集体活动,爱好跳舞;宋为民热心社会活动,活泼可爱;柯霞能唱会跳,工作积极……我有什么特长呢?

当同学们走后,新班委和新团支部成员留下来开会时,米莉莎把丰宁叫到一边,提出了自己不愿上任的要求。丰宁看着她说:“这是大家的意愿,你还是接受吧!”         

米莉莎想了想,觉得自己没有特长,担心做不好。

丰宁看她的担忧太多,就说:“这样吧,我们和辅导员交换一下意见,再通知你。今天的班委会就不开了。”

米莉莎点点头走了。

丰宁进教室对新的班委和团支部成员宣布:开会延期。然后,丰宁叫上龙力山、李进、胡广隆到辅导员那里汇报改选情况。这几个同学年龄较大,平时显得稳重、踏实些。

辅导员在系办公室,四个同学走进去分别找椅子坐下。

丰宁首先谈了改选的情况,并交给辅导员新的班委和团支部成员名单。

辅导员接过名单在看。

丰宁又说话了:“米莉莎刚才告诉我,她不愿当干部,我看她担忧太多”

辅导员抬起头来:“她话是怎么说的?”

丰宁将米莉莎说的话及神情叙述了一遍。

辅导员在沉思。

胡广隆说:“其实米莉莎还是很不错的,我看她有能力做好这个工作。是不是找她谈谈,让她出来担任这个职务。”

辅导员犹豫着,米莉莎是他亲自去录取的学生,她看过米莉莎的档案。她过去是不错的,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怎么进了大学有点变了,他还没能体会出个中的原由。

李进听了班长的话,心中很快明白了事情的实质。米莉莎在没有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心里缺少安全感,没有依赖形成孤独的心态,孤独会使人失去自信。他自己有过这方面的体验。另外,他从当小学教师的母亲那里学到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母亲的工作笔记上记录着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实例,其中有两句话是“在孤独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自卑,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自责”。对于前一句他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但在妈妈的呵护下逐渐消失了。妈妈教育孩子是有很多经验的。遗憾的是:“文革”十年,一切教育成果都被动乱毁灭了。他想,也许自己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好妈妈,心灵上的伤害才降到了最低点。

想到这里,李进说话了:“米莉莎觉得是一种压力就算了。其实我也相信她有能力做好工作。但是如果一个人把某件事当作负担的时候,别人却强迫他去做,这对他是一种伤害。”

辅导员想了想,同意了李进的意见。辅导员想起丰宁在汇报改选情况时谈到宋为民也是候选人,于是提议叫宋为民顶替米莉莎的位置,大家表示同意。

 

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大学生们在学校安心学习的同时,也关注着国家发展的情况,清早、中午、晚饭到晚自习前,学校广播里都要播放一段时间的新闻、时事、音乐节目等,大家也能关注到国家在继续处理“文革”遗留下的一些问题,国家发展的方向、大事等等。而议论和讨论相关时事也成了同学们生活的内容之一。


 《冶炼》(一、向往)          《冶炼》(二、我们十八岁)


《冶炼》(三、温柔敦厚)《冶炼》(四、普通话比赛) 


《冶炼》(六、春天里的回首           《冶炼》 (七、画展)  

《冶炼》(八、爱情的寻觅           《冶炼》(九、求索       《冶炼》(十、匀 泉)


《冶炼》( 十一、竞 选)  《冶炼》(十二、红五月歌咏比


《冶炼》(十三、情谊无价)《冶炼》(十四、美学课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