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文具
河患(贾梁)
来源: | 作者:probf84e9 | 发布时间: 2020-04-24 | 5209 次浏览 | 分享到:

                        贾 梁

                      作者授权


        河,在中国秦代以前是一个专有名词,他的全名是黄河。

黄河是中国北部最大的河流,滥觞于青海省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由山脉南麓的查哈西拉山的扎曲与北麓的卡日曲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多道细流汇聚而成。全长大约5464公里的黄河称字形自西向东奔腾而去,经由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山东北部垦利县注入渤海

黄河似乎是一条神秘的河流,是一个千百年来任谁人也摸不清猜不透的上天馈赠。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过,祖国的高山大川有序排列中是否有一种超自然力量的精心设计?如果黄河从兰州向东直冲西安再至风陵、三门峡,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山河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广袤的平原,我们丰沃的田畴,我们智慧的人民,我们灿烂的文明将会在哪一片皇天后土上生长壮大。

多情的黄河必须北上,是一个母亲,她肩负了孕育黄淮海平原的使命,它要与粗旷辽阔的黄土高原有一次灵与肉的交合,它们的精子与卵子结合的胚胎是泥沙,泥沙逐渐长成了至今占中国耕地面积约五分之一的三十万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平原。

黄淮海平原是黄土高原和黄河唯一的儿子。

黄淮海平原也是黄土高原和黄河值得骄傲的儿子。

黄河每年差不多有十六亿吨泥沙俱下,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就永远留在了黄河下游,制造了开封以下的地上悬河。流入大海的一部分,在大海的边缘积造新的陆地。形成新的冲积平原。据山东省地矿局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完成的《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与岸坡稳定性灾害防治》研究项目显示,黄河三角洲造陆最快的时段是19561985年,在此30年间三角洲新增陆地1496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新造陆地近50平方公里。

几十亿万年前的黄河出三门至孟津以后并不是现在的河道,三门峡也曾经是大海与陆地的接壤地带。也就是说,站在崤山之巅可以东望海天的浩淼。

没有黄土高原和黄河,现在的河南东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江淮地区和天津将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远古时期,广袤无垠的黄河流域,就一直是先民们的繁衍生息之地。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农耕文明首先在这里诞生。中国社会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布集,反映中华民族伟大智慧和一系列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着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在这里诞生。

母亲的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养育了数以万计的炎黄子孙。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母亲河是一个包含了丰厚人文内涵的至高称呼。

母亲有时也会任性,也会蛮不讲理,会以种种的暴虐历练着儿子的成长与壮大,考验着儿子在未来的岁月中应对天灾人祸的本领与胆量。黄淮海平原上,黄河母亲好像有着肆意滚躺的特权,在北至天津南达江淮这一千里广阔的的扇面上她使尽了八面威风。

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48年的2550年中,黄河在下游决口的年份达548年,平均约四年半有一次决堤。有时候一年中多次决溢,总计决溢达1593多次,较大的决溢改道又26次,其中,有6次影响巨大。大的决溢逼使黄河改道,最北边经海河至天津入渤海,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汇注黄海。因此,水灾波及黄淮海平原冀、鲁、豫、皖、苏五省区,总面积差不多是河南与江苏之和,达25万平方千米之多。

这一次黄河下游改道,形成汉志河。其主河道在中下游分界区域大概经今荥阳北、延津西,进入濮阳境内,经新习、张庄、乜固、戚城北去出境,呈东北走向。自然状态下的黄河自此或人为干预或地形因素,在造福人类的同时,洪灾的不断发生,带来了灾难性的恶果。

本文是对汉志河以后的屡次重大迁徙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公元11年是王莽篡汉后的第三个年头。王莽改制以来,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盗贼四起,社会极不安定,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非常艰难困苦的时期。这一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清、惠民等地,至山东利津一带入海。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记载,王莽为了魏县元城祖坟免受水灾,故意不堵修黄河决口。这种说法,不见于其他史籍记载,也不知是故意为悲情英雄王莽的脸上抹黑,还是当时情况确实如此。

   这是黄河有史以来的一次重大改道迁徙。这次改道,致使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鲁西北和东北部大面积良田损毁。大批灾民失去了田园难得温饱,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走他乡。老弱病残的,经不起长途奔波的劳累和餐风露宿的颠簸,只有困死在大水漫漶的家乡,据有关资料推算大约有九百五十万人(西汉末的公元2年全国人口6000万)直接居住在遭受洪水袭击的水道上。也有学者认为,这次黄患是导致西汉王朝灭亡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黄河,就这样在无声无息的流淌中打发着岁月。

   黄泛区的灾民,泪流干了,一代接一代,还得过活。它们已经没有了哭天喊地的力量。

一个甲子的轮回,六十年后的一个肃杀冬季,鸣锣开道的喧天声响打破了魏庄村的宁静。朝廷命官带着水利专家王景穿过死寂的村落向黄河决口处迤逦而去。

   史载: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春,汉明帝召见王景,派他治理黄河、汴渠。临行前,汉明帝把三本珍贵的古代山川河流经典著作《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放进王景干瘪的行囊。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四月,王景与助手王吴率数十万民工治理黄河。一匹棕色的高头大马,驮着日渐老去的王景,沿着黄河两岸从东海之滨到魏都故郡来来回回的逡巡。王景在认真勘察黄河两岸的地形后,排除任水自流的思想,反对恢复禹河故道,与王吴相度地势,开凿山阜,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乘口即今山东垦利县一带)千余里,改善了汴口水门工程,使河汴分流。第二年,所有工程完成,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的巨大效益。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

王景的做法是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开挖部分丘陵山地,将黄河水引到地势低洼的地方,再修筑千里大堤,让河水乖乖地从河堤拱卫的河道中潺湲而下。不仅如此,王景还创造性地在黄河沿岸设立水闸,让祸害千年的黄河水成为人们亲密无间的朋友。水闸发挥了多重效益,黄河水不仅灌溉沿岸的农田,成为通航河道,在汛期打开水闸还能泄洪排涝。王景率先使用推广的这种方法,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从此黄河两岸尽是良田,百姓不再担心黄河水害之苦。东汉王景开挖疏通的河道与现在的黄河河道基本吻合。王景的历史贡献,得到后人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近现代的水利科学普遍认为,这是一条最为科学最为理想的黄河河道。

汉章帝亲自来巡视,对王景的成果非常赞赏,王景也由此进入仕途,从一个来自偏远地区的平民一下子成为东汉朝廷的官员,最后还坐上了刺史的重要位置上。

   王景治河以后,黄河进入一个相对安流时期,此后的八九百年该河道基本保持不变。历经魏晋隋唐北宋前期,虽多有决溢,但大的改道未曾出现。

   辽宋金时期的三百多年间黄河决口泛滥由210次之多。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十月)、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先后在濮阳、孟州、温县、滑州、澶州等处决堤泛滥,黄水横冲直撞走进每一处村庄,每一处农舍,每一片土地,造成中原地区一片泽国,稀稀的泥浆到处流淌,田野里,高高的玉米只伸长了瘦瘦的脖颈,可怜四处张望。

    终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东决口,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一脉经今山东河北在今天津市东南入海,这就是宋代两股河的北派。另一脉流经西汉大河故道和笃马河(今马颊河,在山东无棣县黄瓜岭一带)入海,是为东派。大河趋向北派的时间较长,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东流断绝,全河都向北脉流去。

    这是黄河第二次在天津境内注入渤海。

黄河按照自己发疯时的想法恣肆汪洋,偌大的一个宋朝束手无策。

每一脉暴虐的洪水都要在肥沃的土地上冲出一条新的河道,吞噬了田园,吞噬了屋舍,吞噬了即将成熟的庄稼,也吞噬了苦难的百姓生儿养女过日子的希望。

今晚,柔和的灯光漂白了四壁,开阔的房间里音乐低回,余音绕梁。当我们坐在宽大的写字台前平静的叙述这段往事的时候,你可知道,这黄河的流淌,裹挟了神州大地多少个炊烟缭绕的村庄?多少户生龙活虎的人家?多少个血气方刚的男人与柔情似水的女子?多少位童颜鹤发的老人和天真烂漫的孩童?多少位挑了一担柴火正要走进家门的青壮汉子?多少对刚刚拜完天地走近洞房的新婚的夫妇?多少个临盆待产的母亲?……黄河里有太多的血泪,太多的哭喊,以至于黄河改变了颜色,灰黄的浊流彷佛就是死难者皮肉的碎片,黄河下游滩涂的盐碱彷佛就是无数民众的眼泪凝结。

    北宋一朝,由于此前的五代时期战乱频仍,轮流坐庄的割据朝廷没有治理黄河的雄才大略,近百十年时间,黄河中下游已形成悬河,水流缓慢,淤塞严重,黄河泛滥最为频繁,整个北宋的167年间,泛滥的年份就达67年之多,为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北宋中后期治黄问题与当时的宋辽对峙、朝庭纷争交织在一起,使黄河治理防止洪涝灾害受多种因素掣肘。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北堤决口改道北流以后,40年间,围绕着任由黄河北流还是恢复故道这一问题,上自皇帝,下至群臣都卷入了一场无休无止的争论之中。黄河北流,以自然条件而论,顺应南高北低水流低处的河势,从防御北边劲敌契丹(辽)的角度,就有诸多不利。自然北流淤塞了北宋边境上的湖塘,影响了迂回作战,即所谓失中国之险,为契丹利。从农业生产而论,北流路线太长了,占用土地资源过多,宋朝廷上层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议,最终没有达成一致共识。

期间,也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强行改道工程,强制黄河恢复东流。然而,每一次挽河东流都以随后发生地决堤事故而不了了之,不仅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带来巨大的洪水灾害。最后,黄河仍然复归改道后的天津入海路线。

傾其北宋一朝没能出现汉代王景、元代郭守敬明代宋礼一样大手笔式治河人物。反而在神宗时代,出现了王安石小爬犁一样的小儿科游戏。当时有一个叫做李公义的人,献给朝廷一种叫做铁龙爪扬泥车的方法用来治理黄河淤积。 王安石就按照这个原理制作了一种叫做浚川杷的东西。这个浚川杷用长达八尺的巨木做成耙子的主体部分,然后在巨木的上面安装上长达两尺的牙齿,像一个耙子。然后用石头压在耙子上面增加重量,耙子的两端系上粗大的绳子,链接在两条大船的绞车上面,然后同时开动绞车,拉着耙子运动,以清理黄河水底的淤泥。多年之后著名的文学家黄庭坚在写作《神宗实录》时曾写过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这样一句话,这个评价是非常的中肯的。

这么偌大的一条黄河,用木制耙犁钩走淤泥显然是可笑的。而统治者只沉湎于眼前的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灯红酒绿中,有谁还能看得见流离的灾民在凛冽的寒风中颤抖的身影。

1127年的靖康之难使得北宋退出了历史舞台。康王赵构匆匆忙忙中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继位,一个在国难家仇裂缝中的王朝诞生了。康王就是南宋的第一任皇帝——宋高宗,年号建炎。

时隔一年,杜充继宗泽之后担任了汴京(开封)留守。杜充是个昏庸残暴的家伙,尽废宗泽生前的防务,为金兵再次南下留下了破绽。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秋,金兵从山东、河南、陕西三路南犯,是冬,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杜充决河的地点,史无明文。《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定在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李固渡。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迁徙的范围,主要在今豫北、豫东和鲁西南地区。此次决河,使黄河结束了天津入海的历史。从此,黄河下游河道,又经历一次重大的变化,开刷长期南泛夺淮入海的局面。

扒决黄河历来都是伤天害理的罪恶勾当。公元前359年,楚国出师伐魏,决黄河水灌长垣。公元前332年,齐、魏联合攻打赵国,赵国决河灌敌。公元前281225年,秦军两次进军魏国,久攻不下,决开黄河洪水淹没大梁(今开封)。五代时,政权更换频繁,人为的黄河水灾更是空前。后梁朱温父子多次决开黄河对付劲敌李克用,造成一次次人为地水漫中原,良田沃土成为泥淖。这等丑恶的罪行都将铭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历史上几个人为扒决黄河制造祸端的朝代大都是短命的。他们有置人民水火于不顾的任性,人们也就有抛弃他们的权利。

杜充扒决黄河不但没有给金兵造成任何损伤,反而,让受灾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人们认清了南宋王朝统治者真实面目。这也是南宋在后来收复失地的百十年叫喊中难以实质性推进的原因之一。

这一次黄河改道是人为的故意扒决,再加上南宋朝廷迁都江南,偏安在虽然风雨飘摇但暂时风和景明的烟柳花巷,他们更没有了堵修决口的意愿。

黄河就这样肆无忌惮横冲直撞着。

 

黄河第四次大规模改道是在元代崛起以后头几十年间。这次改道与前几次相比,分支多,细流长,危害也大,占用土地资源更多一些。此时的金国正行走在风雨凄迷的黄昏路上,步履蹒跚地一步步迈向黑洞洞的坟墓。

1232年(金开兴元年、蒙古窝阔台汗四年)三月,正是中原大地春风杨柳飞燕衔花的大好季节。金国首都南京(今开封)看不到一点春和景明的景象,元军从郑州一线攻来,势如破竹。南京城(今开封)危如累卵,人心惶惶。元大将窝阔台命部将速不台、塔察儿率军3万围攻而来,以土炮数百门攻城。守城军民使用震天雷、飞火枪等奋勇抗击,激战16昼夜。这个时候瘟疫发作,双方死伤惨重,遂暂时议和。八月,蒙古军在郑州附近歼灭金兵10余万,至此,金军主力所剩无几。十二月,金哀宗见南京(今开封)粮尽援绝,率少数臣将仓皇辗转奔赴归德(今河南商丘)。攻势凌厉的蒙古军急欲攻下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县),在今商丘县西北决河,河水夺濉水入泗。稍后蒙古军又在今开封市北决河,河水夺涡水入淮。

大约在这次改道五十年后,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黄河在今原阳、中牟、延津、开封、杞县、睢县、陈留、通许、太康等县15处决口。据记载,当时黄河分成三股:一股经陈留、杞县、睢县等地由徐州入泗水;一股在中牟县南流,经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县,再由安徽北部的颖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县由今安徽北部的涡水入淮。这也是黄河历史上迁徙改道范围最大的一次。河水共侵夺了颖、泗、涡、淮四条河流入注东海。泛滥的河水遍及今河南东部、中部、安徽及江苏两省北部广大地区。黄淮平原大部分沦为泽国,受灾人口有550万之多,100万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死亡数十万人。

元朝政府为了征服江南的需要,也觊觎于江浙富庶之地稻粱丝帛,在京杭大运河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涌现了诸如郭守敬等一大批水利专家。对于黄河的治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据不完全统计,元朝150年间兴修的大型水利工程达260多处,元顺帝时期的贾鲁治河被传为一时佳话。

黄河多次泛滥,给沿岸人民生活带来了许多灾难和痛苦,也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至正九年(1349),身为丞相的脱脱,找到了贾鲁并将其引荐给皇帝。贾鲁是今山西高平人,幼负志节,谋略过人,曾担任过地方官和都水监等官职。在被脱脱发现之前,就曾对黄河决口附近进行过实地考察,往复数千里,并把考察结果画成地形图。因此,当脱脱找到他商议治河之事时,他便为图上进二策:其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工省;其二,议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复故道,其功数倍。于是,经朝廷批准确定了第二套治河方案。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朝廷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征发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名两地的15万民工及庐州路(治所在今安徽合肥)戍军2万人,开始了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从四月二十二日开工至十一月十一日合龙,前后计一百七十天左右,动用人力近二十万,合计用工约三千八百万,疏浚河道二百八十多里,堵塞大小决口一百零七处。修筑了上自曹县,下至徐州黄河堤防七百七十多里,工程之大,为我国前朝历代治理黄河之罕见。

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统一王朝,能在黄河治理上有这么高的建树,是难能可贵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认为,异族统治中国,如元朝,清朝,是汉民族的最大耻辱,不能写进中华民族的历史。现代民族思想与之则大相径庭,他们认为,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推进了社会前进,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状况,他就是先进的。元朝在治理黄河,疏浚大运河方面的历史贡献能使扒决黄河危害人民的那些汉族败类在九泉下一阵阵猛抽自己的耳光。

                                                                                                                                                                                                                                                     明朝初年,黄河的下游河段流经河南的荥泽、原武、开封,根据史书记载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然后在经过宿迁向南流入了淮河。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在原阳原武的黑羊山决口,(那时原阳县还在黄河的东南边)向东经过了开封的以北,大约到今兰考一带又折向东南。原来流经曹县、单县的贾鲁所治的旧河淤塞了,黄河只有新选河道,流经陈州、项城、太和、颖上,在东面的寿州正阳镇流入了淮河。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先是在新乡八柳树决口,漫过曹州和濮州,冲抵东昌府,冲过了张秋,流至张沙湾,破坏了运河航道,又东流入海。其后黄河又在今郑州西荥泽决口,流出另外一股。洪水漫流于原武,经过开封、祥符、扶沟、通许、洧川、尉氏、临颖、郾城、陈州、商水、西华、项城、太和,沿颖水流入了淮河。二河分流之初,北边的水势较大,在沙湾(今台前县)屡次堵塞不成。景泰四年(1453年)以后,南流的一股水势渐渐强盛,原武、西华都迁移县城以避开河流的侵扰危害。不久,又在今新乡八柳树以东开挖一条新的河道,流经徐州旧道入海。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北河由于在沙湾堵塞,黄河主流复回开封以北,沿商丘、徐州一路旧道,经宿迁、淮阴入淮。弘治二年(1489年)以后,白昂、刘大夏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孙家渡旧河,从而舒缓了下流水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于黄河南岸的故道被全堵塞,这样黄河水便全部从徐州一带流出,侵入了淮河和泗水注入东海。隆庆六年(1572年),黄河南岸的河堤加固,这样就断绝了黄河向南决口的危险,从而使黄河的河道变得比较稳固。此后,黄河归为一条河道,由开封、兰阳、归德、虞城,下徐州、邳州再次进入淮河,这条河道一直维持了280余年。

历经宋、金、元、明和清代前期,黄河夺淮入海已有七百年之久,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已明显抬高,决堤事故时有发生。自清中期以来,黄河下游的决口日渐频繁。据统计,清初至鸦片战争近200年间,黄河决口达361次,平均约每6个半月一次,与明代平均约7个月决口一次相比,情况糟了许多。

康熙十五年(公元一六七六年),黄河又发了大水,扬淮地区七个州县成了一片汪洋,康熙就委派靳辅治理黄河。靳辅带着陈潢从黄河河口溯流而上,沿河视察了湖堰闸坝,勘测水情地势,亲自找两岸百姓和工匠了解情况。他们往返几百里,经过三个多月的调查研究,终于拟定出大修黄河的方案。它们提出,必须把黄河、运河、淮河视为一体,通盘治理。征集成千上万的民夫在黄河下游挖河三百里。一方面筑堤固堰,一方面又清淤疏浚,把大量泥沙引进河岸的低处造田,用挖出来的黄河泥土筑坝,填堵大小决口,使河水安然入海。然后,他们又在河南等地修筑堤坝,以控制黄河中游大小河流进入黄河的水量。

经过八年的努力,黄河大修和增修工程结束。并绘制了黄河全图,这是我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踏查而绘成的黄河图。

靳辅是我们中国治理黄河史上杰出的人物之一,靳辅治理黄河,黄河30年没有大的泛滥和灾害,成绩是很大的。

进入近代,国难与河患同作。黄河在1841184218431851年发生了4次大的溃决。就这4次黄河溃决的原因而言,除特大洪水外(1843年洪水被认为有历史调查以来的最大洪水),下游河道淤垫是最主要的原因。黄河在近代之初连续大范围的溃决,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那就是黄河已经到了改道的前夜。其实,自清初以来,让黄河改道北流的呼声就不绝于耳。魏源在1842年就建议用人工的方式,使黄河改道北流。由于那时清廷内忧外患加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伤口尚未愈合,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又勒紧了脖颈,统治者就根本无心搭理黄河的事情。

185581日(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大堤溃决,到二十日全线崩溃。肆意的黄河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为三股,一由赵王河向东漫流,一经东明县往北而下,一经东明县席卷南流。北行东行的两条河流至张秋冲断了运河,流入了山东境内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蔓延的黄水扑面而来,一夜之间,黄水奔腾漫流,水面横宽数十里甚至数百余里。豫、鲁、直(河北)三省的许多地区遭受灾害。当时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根本就不把黄水造孽、人民疾苦当成一件事情。文宗谕示: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无疑更加剧了这场灾难的严重性。这次河患,今河北的东南部和鲁西北、鲁西南受灾严重,河南主要受冲的灾区只有兰仪、祥符、陈留、杞县等。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以前黄河的流经路线大体是,经过现在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山东的曹县、单县,安徽的砀山、萧县;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阴、涟水、阜宁、滨海等入黄海。这次改道,原本注入黄海的黄河迅即销声匿迹,铜瓦厢以东数百里的黄河自此断流,结束了黄河趋向东南夺淮入海的历史,走进了山东北部偏东垦利入海的河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一直在义愤填膺地控诉着黄河的改道给人民来的灾难,这似乎对黄河有所不公,你总不能等着黄河把积造黄淮海那么富饶的平原,孕育那么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好事都做完了,再来数落黄河的种种弊端吧!时至今日,中华民族绝不能把黄河抛弃,我们会让母亲的河流重新焕发出母性的温柔。

我们在为黄河精心地打扮。

我们让黄河世世代代永远成为惠泽人类的一条福河。

黄河中上游,我们建起了十三座以上的大坝,这些大坝发挥着防洪,防凌,灌溉,发电的综合效益。(黄河的最大支流洛河在我的家乡穿过,洛河中上游故县水库也与十五年前建成)

黄河中上游水保工程也在逐步落实。

黄河应该不会再有自然地溢绝改道的现象发生。

但愿母亲的黄河,万古长流,此身安澜!


贾梁,笔名甲O河南洛宁人,作家,诗人,曾任全国散文诗歌大赛组委会秘书长。教育部一级学会直属华声朗诵艺术团团长。 

             千年唐诗(雨打芭蕉、走过小桥的诗行)((贾梁)
                    怀念小溪((贾梁)                                                 京杭大运河考(贾梁)
心向宝泉(贾梁)                                我们不敢呼唤你的名字(贾梁)
                            在农村当民师(贾梁)                                       妈妈看戏(贾梁)
                      跟着叔叔去放牛(贾梁)                                                 初夏,一个芳香氤氲的早晨(贾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