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棵树(贾梁)
来源: | 作者:probf84e9 | 发布时间: 2020-04-18 | 5651 次浏览 | 分享到:

                                       贾     
                                            作者授权

这段时间,一棵树总是缠绕在我的脑际,久久不肯离开。这棵树,在我们村子被称作“三川柳”。

我不止一次想过,是它在想我了吗?要不,为什么它总是走来我的枕边,伴我一夜好梦悠长。或者是我想它了,要不为什么我总是那么清晰地记起它的模样。长在我们大窑洞门前右侧,红薯窖的边边上,不算太粗的树干,平时里光秃秃的没有树冠,树皮像农村老人干皱的手背,四处裂开了,疙疙疤疤,很粗糙的,也不好看。

过了三月节,那如同一颗小绿豆一样的眼睛,在沉睡的枯干上或泛青的枝枝桠上慢慢地,慢慢地睁开了。不几天,绿色瀑布一样的枝条轻轻地,轻轻地低垂着,有点婀娜。那时候,我只知道,这棵其貌不扬的“三川柳”在我们那个村子里仅此一棵。

我第一次认真地去认识它,是阳春三月里一个丽日暖阳的午后,那一年,我七岁。同班的一个小女生火急火燎地跑到我家,说是要在树上扯下点树枝或者叶子送往邻村的亲戚家,他的一个小表弟发高烧了。女孩说话间,妈妈利索地扯下些树枝,用一根小绳子绑好递到女孩手中。因为是同班同学,我也讨好地正准备爬上树干再弄几枝粗壮的送她,妈妈眼睛示意我一下,阻止我继续上爬,口气蛮坚定地说:够了,够了,多了用不着。边说着边催促女孩赶紧送去。女孩走后,我在树上足足爬了五六分钟,心想:妈妈怪小气的,不就是小树枝吗?往下爬的时候,我故意折断了几枝,胡乱扔在地上表示不满。这时,妈妈恰好从屋里出来,看见了,先是数落我几句,弯下腰捡起树枝,还是用细绳子捆了放在窑洞的窗台上。

一个下午也没有好心情,看见那女孩,好像做了对不起人家的事情一样。晚饭胡扒拉几口就要出去疯玩了。大头叔从隔壁连声喊叫,“赶紧,扯几枝树枝扔过来,小毛头发烧了”。没等话音落去,妈妈就把中午搁在窗台上的一小捆树枝塞到我手中,催我立马送去。妈妈说“这一茬“糠疮”要来了”。


在五六十年代,“糠疮”是农村周岁以内小孩必得的一种常见病,还有“水痘”,幼童必须过了这个关口,就有了免疫力,以后就不会再犯了。为了这篇短文,前天,我专门在百度里搜寻查找了有关糠疮的一些常识。“糠疮,一般发热三天,出疹三天,多见于麻疹,热退疹出,是幼儿急疹,最好先查个血常规看看炎症情况,注意伴随症状,应看皮肤科,积极抗炎,清热解毒处理,多喝水

互联网上查遍所有的关与糠疮问题的专家回答,找不到有关“三川柳”治愈糠疮的只言片语。但是,那个年代,在我们那里农村三川柳的确是治愈糠疮的首选唯一药品。

本来,春天里就是“糠疮”的集中发病季节,再加上农村的卫生条件差,家长们忙完地里忙屋里,也顾不得土坷垃娃儿的精心照料,一感染就发烧,患了糠疮的孩子一大片。方圆十里八乡的都知道我家院子有一棵三川柳,没过多长时间树枝树叶都扯得差不多了,刚开始的时候,奶奶和妈妈大人们只顾关心问问人家孩子的病情,扯多扯少随人去了,眼看枝叶快光秃了,大人们也会说上一句:够了,够了,多了也没用,有时人家也会有些许的不悦,也会说:过了这个季长在树上也是烧柴。话不错,但他们却不知道随后还会有多少孩童罹患此疾。到最后枝叶扯光了,有些家长也会剜下一些树皮或截下一段老枝。

医书上介绍,糠疮原本是一种不治自愈的幼儿病患,在我们那里,好像医生也不屑于或者说更不善于处理此种病症。家长孩子都知道“去扯几枝三川柳”。往往年轻的家长们不知道三川柳的使用关节,需在公公婆婆或街坊邻居老年人的指导下卡住关口使用。病发时,三川柳枝叶熬汤在幼儿疹子刚上身时服用并擦身,有发汗、解表、透疹特效。为孩子缓解浑身瘙痒痛苦。疹子一半天出透了,便大功告成。疹子出的慢或者出了一天又缩回去了,孩子便瘙痒难耐,哭闹不止。

这一个漫长的春天里,总会有几茬子“糠疮”来袭,好像是上帝捉弄一般,一个村挨着一个村子发作。我家院子也就有些热闹了,有连家长们也不认识的生人,言来语去却又成了拐了几道弯的亲戚,这些人一般来去匆匆,说话间扯了几枝便走。客气地留人吃饭,便说:赶紧回去,熬了汤给孩子用上。最高兴的是我们自家的亲戚来了,说是替邻里跑腿,总不是太急的样子。也会带些我们爱吃的稀罕物,柿饼了,花生核桃等分给我们,我们便围在她的身边姨长妗短的叫着。妈妈开始做饭了,不一会热腾腾的饭菜就好了,卤面,捞面或是别的,总是我们平日里不常能吃的饭食。

有一年春节,我去七八里外的一个村子里走一门老亲戚,亲戚的邻居过来串门,说到我们村他不无惊喜:东王村?东王村我知道,你们村有一棵三川柳。到我十来岁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洛河沿边上,十几个村子一溜摆开,我家的这棵三川柳还是一件并不多见的宝物。

我还挺自豪的。我家怎么有这福气?它从哪儿来?是南飞的大雁衔来的果实落地生根长成大树?还是北行的商贾丢弃的拐杖遇土生发长成,或者干脆就是上天的恩赐,把福佑这一方儿童的神奇之树播种在一户善良人家。想来想去,我美滋滋地笑了。

到了端午前后,糠疮多发季已经过去,这棵树似乎圆满地完成了年度任务,它的枝叶业已基本全无了,这算是对农村医疗事业的贡献吧。农村的赤脚医生们在一段疫情结束以后或许还会有一次评先表模,以资鼓励。而这棵树,这棵能为方圆十里八庄的婴幼儿多发的糠疮疾患解除症状的唯一的三川柳,在五月过后再也不会被人提起,更不会有人光顾。夏季来了,看着枯枝老干像光着脑袋,光着膀子的农夫在炎炎烈日暴晒中一动不动的矗立着,挺可怜见的。有时,我会打上一桶凉水浇遍它的全身,想让它在水的滋润下重新长出葱绿的枝叶和细嫩的枝条。

那一年,我家要新盖一处房子,按匠人的规划,这棵树理所当然要除掉,房子朝向会更好,也会更宽敞一些。奶奶妈妈他们说啥也不愿意,宁愿房子紧窄也要保住这棵树。因为他们知道农村家庭手头紧巴,孩子害了糠疮可住不起县医院,三五枝三川柳就能使孩子们欢实起来,也会让因孩子的哭闹而心烦焦躁的的媳妇们露出笑脸。无论咋说也要保住三川柳的性命。

三川柳保住了,可是它的地位却下降了不少。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的医疗事业发展了,抗生素,扑尔敏解决了皮肤发炎、瘙痒等问题。年青的父母们更相信西医西药的功效,他们基本上不会再来扯几枝三川柳为患了糠疮的宝宝们熬汤擦身了。

三川柳也老了。半边树干已经空洞成了朽木,春来的时候,枝叶也不如原来繁茂了。偶尔有几家老人过来扯上几枝,说是吃过药了,再熬副汤催催。你看看,连使惯了三川柳催发麻疹的老人们也把它当成了拾遗补缺的额外之物了。

能不伤心吗?三川柳低垂着半光秃了的头颅,病病恹恹的,无精打采。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奶奶都把它当成外人了,它还能说些什么?它想:再等等,明年四五月或许还是个机会。

出了正月,应该暖和了。二月二突然一场大雪。厚厚的积雪,水气挺大,覆盖在早已倾倒成四十五度斜角的树干上,中午时分,嘎吱一声细响,三川柳树干五尺左右高度处突然折断了,树干早已成了朽木,树木的纤维应该已死亡多年,断头较为齐整。树干断处没有了一丝勾连,但奇怪的是树干光秃的头部还算从容的落地,折断处反而还搭在树桩子的上面,好像不愿与同生共死的骨肉兄弟就此诀别,各奔东西。而树桩子依然稳稳地斜插地里,一脸的肃穆,似乎还带着疑问。应该说它们比较尽心地完成了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为什么你还心存不甘?我们都看了看,没人言语,也没人理会。是不是老人与孩子们都在成全两截枯木的最后握别,总有要分开的时候,有什么贴己的话可以多唠上两句。

无论如何,那一个日子,我记得非常清楚。不是因为一棵树的黯然离去,而是因为这棵三川柳的死亡与我的命运转折发生了十分巧合的勾连。下午的时候,两个邻居伙伴和我的弟弟他们正准备把上面的一段破成劈材,下面的树桩子怎么处置,我们都还没有明确态度 。邮差大声喊叫着进院了,我收到了省内某师范院校的录取通知书——那是一九七八年农历二月初二。

刚刚,当我还以农村娃的心态担忧着以后糠疮疾患再发,三川柳或许有可能以备不时之需,在为这棵树桩子规划着命运的时候,这一纸通知却明显地改变了我的初衷。小兄弟们说过了祝贺道喜一类的话之后继续讨论树桩子的问题,是就此原位,还是另择新居。我似乎以为这半截子树桩子已经与我没有多大牵连了,装模作样走近那棵正为自己前途未卜而忧心忡忡的树桩子看了一眼,大大咧咧地说:除了吧,除了吧,活不了啦。兄弟们似乎并没有理睬我的态度,继续为三川柳寻找更合适的安乐之窝。现在想来,那种心态的微妙变化,粗心的农村娃们或许不去猜得。而我面对此种变局的轻浮与草率是否有一种幸灾乐祸小人得志的阴暗呢?

接着,我满怀豪情地奔赴数百公里以外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读书走了。春天里,几个弟兄还是选择了一个风调雨顺的良辰吉日为这棵已与我关系不大的三川柳举行隆重的移居仪式。据说,一年以后已经枝叶纷繁生机盎然了。在以后的更多日子里,我曾经不止一次回过老家,面对青枝绿叶蓬蓬勃勃的这棵三川柳,似乎有点生疏,有时也会有一点愧疚。怎么办呢?培点新土,浇点肥水算了。说实话,现在三川柳确实也用处不大了。弟弟他们说,院里有棵稀罕树,权当纪念。

说起纪念,我还正有点诚惶诚恐,这棵被我们的祖辈以及他的儿孙土里土气喊叫了几十年,在我们那一带名气挺大的三川柳,他的家族谱系,郡望分野,连他的名号我们都不得而知。必须给出一个交代,为了我的弟兄们对这棵三川柳的绵绵情义,也为了我对三川柳的愧疚与敬意。

通过互联网图片介绍与我记忆中的三川柳形象反复比对,我确定三川柳即是植物学上的柽柳,“三川柳”的叫法,只是我们那里不见经传的俗称。

  柽柳落叶小乔木柽柳的嫩枝叶是中药材。产于中国各地。鲜用或干用。柽柳枝条细柔,姿态婆娑,开花如红蓼,颇为美观。常被栽种为庭园观赏植栽。可用于痘疹透发不畅或疹毒内陷,感冒,咳嗽,风湿骨痛。


贾梁,笔名甲O河南洛宁人,作家,诗人,曾任全国散文诗歌大赛组委会秘书长。教育部一级学会直属华声朗诵艺术团团长。 

             千年唐诗(雨打芭蕉、走过小桥的诗行)((贾梁)
                    怀念小溪((贾梁)                                                 京杭大运河考(贾梁)
心向宝泉(贾梁)                                我们不敢呼唤你的名字(贾梁)
                            在农村当民师(贾梁)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