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莲托主页
www.suliantuo.net
A 阿昌族 B 保安族 白 族 布依族 布朗族 C 朝鲜族
D 达斡尔族 德昂族 东乡族 侗 族 独龙族 傣 族
E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C 高山族 仡佬族
H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回 族 汉 族
J 基诺族 京 族 景颇族 K 柯尔克孜族
L 珞巴族 拉祜族 黎 族 僳僳族
M 毛南族 满 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 族 仫佬族
N 纳西族 怒 族 P 普米族 Q 羌 族 S 撒拉族 畲 族 水 族
T 塔塔尔族 塔吉克族 土 族 土家族 W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X 锡伯族 Y 瑶 族 彝 族 裕固族 Z 藏 族 壮 族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作者授权)
基 诺 族 节 会
基 诺 族
“基诺”,汉文又译为“攸乐”,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县的基诺洛克(又叫攸乐山)区,有人口一万一千九百多。基诺民间相传其族为三国时随孔明南征而来,但他们的服饰,至今还与青藏土著民族相似,证明很可能是从西北迁入南方的氏羌群的一部分。文献中直至清初才有了关于“攸乐”人的记载。
解放前,基诺社会发展缓慢,基本上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生产以农业为主,刀耕火种,生产力十分低下。自一九五四年人民政府派出工作队进入这一地区后,三十年来,基诺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不仅有了几十所小学,还办起了中学,有了本民族的大学生、医生和各种专业的技术人员。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基诺也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当他们年至十六、七岁时,家人要为其举行成年礼,此后,才可加入“波勒”组织,参与维护习惯法和村社利益,并有了谈情说爱的资格。穿耳、黑齿、纹身,也是基诺古老的遗俗。穿耳年幼即始。青年们喜欢在耳洞中插一束鲜花以为美;黑齿主要是靠嚼槟榔和石灰的混合物自然形成;纹身的方法与傣族相同(参见傣族),过去他们认为如不纹身,死后就不能进“鬼寨”与祖先会聚,如今,这些风俗已不流行了。
新 米 节
每年的深秋季节,西双版纳漫长的雨季方告结束。如果你此时来到依然山青水绿的基诺山,就会看到三三俩俩的基诺人,背着鸡笼,上插各种娟丽的野花,兴冲冲走在绿荫遮蔽的羊肠小道上。不知情的人,准误会他们是去赶集卖鸡!其实是基诺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过新米节。
此时,基诺家家新米入仓。富足,象支兴奋剂,使基诺山欢动起来。各山寨趁此时机,择日举行新米节。不过,节日里他们不穿新衣也没有统一的主持者,而是一家一户单独举行。主人身背鸡笼,到田边采野花儿,他手拿一只细蔑盒,内装银币或银手镯,边摇边唱道:“谷魂来哟,谷魂来哟。谷根留下,谷魂不留。谷壳留下,谷粒不留。谷杆留下,谷灰不留。我背的金谷象‘僧苗果’一样闪亮,我用鲜红的公鸡,用树浆般白的银子,用南瓜样黄的金子,来叫你的魂。”当叫完谷魂向家中走去时,不能回头看,以为回头会使谷魂因害羞而不肯与人一同回到谷仓,来年的收成也将不好。每到一个岔路口,还要在路上放一捆插满鲜花的稻草。一到家,便杀鸡宰猪,鸡头、猪头挂在谷仓门上献给谷魂,桌上摆出节日的宴席。就餐前,全家在家长的带领下虔诚地念诵寨神咋米色巴、井神依切阿色和祖先阿布皮腊、阿英皮勒之名,清神灵来共享佳肴,以祈佑护。青年们在节日里还纷纷邀约外寨的青年在山间对歌玩耍,在幸福的日子里选定终身伴侣。
特 莫 克 节
基诺民间通行太阳历,一年以十三个月计算,岁时过年,基诺语称“特莫克”,大约与农历的腊月相对其体时间由各寨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决定。所以,各寨的特莫克节日期是不统一的。节日前,过节的村子要把“年牛”牵到大树下剽了,砍下牛尾巴挂在大树上,又把牛身的全部按将邀请的村子数目分成若干份‘派人送往邻寨发出邀请。使者一到卓巴家,首先唱一曲”请客歌”,然后卓巴回唱“应邀歌行.使者才微笑着将礼物举至额前,送给卓巴。被邀的寨子均派出三至七人的代表团前去参加。
节日一早,各家都把野兽、飞禽、山味野菜烹调完毕,装在竹筒中,插上鲜花放在竹桌上。全体成员盛装完毕.便手持一束鲜花,站立在各家竹楼的阳台上,静听卓巴敲木鼓。木鼓是基诺最神圣的器物,平时放在卓巴、卓生家里,严禁动用,只有过年时才得拿出敲击。相传就是木鼓救了基诺的相先一一一对兄妹。他俩躲在木鼓中才未死于洪水之中,安居于攸乐地方,繁衍出这众多的子孙。他们所乘木鼓落在基诺山的这天,便是基诺纪年的起始。
节日的第一餐饭,是各家携带食物,会聚占巴、卓生家共进。饭毕,大伙儿把木鼓抬到广场上,给它插满花儿。先由卓巴、卓生为它唱一曲颂歌,舞蹈一周。接着,男子汉们抬起鼓,妇女们敲打着鼓尽兴地唱起来,跳起来。他们所唱的歌一共三部:一部叫《普真资》是基诺族的史诗、一部叫《沙抄》,叙述伦理道德;一部叫《巴生》,叙述一个爱情故事。这三部诗都很长,每部都要三、四天才能全唱完。
基诺的节日娱乐也充满了独特的山野气息。有的用牛尿泡做成球踢着玩;有的成群结伙地在打陀螺;有的用粗藤和竹竿为“绳,进行拔河比赛;而用鸡毛和泥巴做成“毛毛球”对打,是姑娘们最喜爱的游戏;此外还有“扭竹竿”、“顶竹竿”等名目繁多的游戏。有的人玩了一样又玩一样,有的人却乐于充当观众,煞是热闹。
节日的最后一天中午,全体来宾又集中到卓巴家。卓巴杀一条狗、两只鸡设宴为客人饯行,各家家长也携带酒肉等食物到这里为客人饯行。散席前,全体高举酒杯向木鼓敬酒,以示敬意。当宾客们离去时,全寨人殷勤相送,赠与他们狗腿肉、鸡肉、槟榔等物。至此,该寨“特莫克”方告结束,新的生产活动又开始了。
打 铁 节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基诺妇女怀了九年零九个月的孕,连巫师“末丕”也没有办法使她生产。突然一天,她只觉肋巴骨“喀巴,直响,浑身疼得汗如雨下,一个时辰后,肚里的孩子咬断了她的七根肋骨跳了出来。只见那孩子一手拿火钳,一手拿铁锤,“砰嘭! 砰嘭!”打起铁来。从那以后,基诺人才学会打铁,那孩子的生日就是打铁节。
打铁节,基诺语称“特毛且,,是基诺民间又一个盛大节日。,过去,基诺山曾分为阿细、阿哈、乌攸壳三个部落,每个氏族部落都有各自的父寨、母寨,故打铁节一般是父、母寨先举行,子寨后举行,一般都选择在白花树开花时节进行。届时,卓巴、卓生.敲起牛皮大鼓,召集起全寨人,先由大家凑钱买水牛,准备举行剽牛仪式;再由卓巴、卓生指定剽牛人“巴啰”(一般为外寨人)。然后每户出一人持弓箭、火枪上山捉黄嘴老鼠两对,献给卓巴、卓生;再捉竹鼠一对,献给打铁匠,作为新年备耕砍树仪式的礼物及使用铁器的纪念。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
本栏目文字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作者:liuzhu09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