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京族节会(刘竹)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17-11-01 | 293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56个民族

 阿昌族   保安族 白 族 布依族 布朗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德昂族 东乡族  族 独龙族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H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回   族 

 基诺族  京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珞巴族 拉祜族 黎 僳僳族 

 毛南族 满 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 族 仫佬族 

 纳西族 怒   普米族 Q 羌 族  撒拉族 畲 族 水 族 

 塔塔尔族 塔吉克族 土 族 土家族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锡伯族  瑶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 族 壮 族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作者授权)

                             京 族 节 会

                               京  族
                      

   
  我国沿海北部湾内、珍珠港边,有三个鼎足而立的岛屿:巫头岛、山心岛和 尾岛,它们就是著名“京族三岛”。据尾岛“村约,和“哈亭”碑的记载,京族祖先原在北部湾沿海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约四百年前、因追逐鱼群漂流到这里,方定居下来。京语语系尚未定,没有民族文字.但许多人通汉语文,经济文化水平也与当地汉族相当,现有人口一万一千。京族男子,个个都是捕鱼能手,饮食也以水产为主,喜欢用鱼汁调味或下饭。他们酷爱歌唱,不但有盛大的歌节― 哈节,连平时生活中也离不开歌。青年们从相识到相爱直至结成姻缘,均须以歌为媒,极少用语言表达。正式结婚那天,迎亲的队伍还须用歌攻下三道“关卡”才能迎到新娘呢!

             
哈  节
  “哈”是京语,意为“唱歌”。传说,七、八百年前,京族人民在残酷的压迫剥削下,生活苦不堪言,有位歌仙来到这里.见此情形,便借传歌为名,鼓动大家起来反抗。她的歌声悠扬动听,深为京族人民所喜爱。后来,京族人民为了纪念歌仙,就兴建“哈亭”,供奉她的神位,并在这里定期举行歌唱活动。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今天的哈节了。
  哈节的具体日期各岛不一。 尾、巫头于农厉六月初十举行,山心于农历八月初十举行,地处海边的红坎村,则于农历正月二十五举行。日期虽不同,但节日的基本活动内容却是相同的。
  节日之前,京乡家家户户都抓紧完成各种农活,大力美化环境,把“哈亭”袋饰一新。
  “唱哈”,是节日中最隆重的活动,固定在哈亭举行.这哈亭全用上好的木料建成,结构严谨,外形美观,室内宽敞,极富民族色彩,的确是“唱哈”的理想场所。哈节所唱的歌又叫“哈歌”,它有固定的手抄本,并由专人演唱,平时一般不唱。“唱哈”的角色通常为三人:一位男歌手称“哈哥”专司操琴伴奏之职;两位女歌手称“哈妹”,轮流进行演唱。
  演唱时,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正堂,手拿两块小竹片,边唱边敲;另一哈妹则坐于一旁,轻叩竹邦子押拍;哈哥持琴依曲调奏和。他们演唱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少还颇受汉文化诗词歌赋的影响,既有咏述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的,也有歌项友谊和爱情的,歌声悠扬婉转,陶醉人心。
  除隆重的“唱哈”外,哈节期间,还要举行大规模的祈神祭祖活动、斗牛活动等。不仅本地的京族来赶节,附近的汉、壮群众也纷纷赴会。平时寂静的海岛,顿时成了沸腾的闹市。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

本栏目文字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作者:liuzhu0917@126.com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