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德昂族节会(刘竹)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17-11-01 | 297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56个民族

 阿昌族   保安族 白 族 布依族 布朗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德昂族 东乡族  族 独龙族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H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回   族 

 基诺族  京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珞巴族 拉祜族 黎 僳僳族 

 毛南族 满 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 族 仫佬族 

 纳西族 怒   普米族 Q 羌 族  撒拉族 畲 族 水 族 

 塔塔尔族 塔吉克族 土 族 土家族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锡伯族  瑶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 族 壮 族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作者授权)

                     德 昂 族 节 会

                  德 昂 族
              


  德昂族是居住在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跨国境而居,绝大部分居住在邻邦缅甸境内,我国境内有一万二千二百多人。他们的居住极为分散,云南的澄西、盈江、瑞丽等地都有分布。据古籍记载,他们的先民最早居住在怒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后来迁到了永昌郡(古哀牢地区)。德昂前称崩龙。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德昂又有不同的自称二十几种之多,如“崩龙”、“汝买”、“昂”等等,此外还有红崩龙、花崩龙、黑崩龙等。德昂没有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崩龙语支。
  德昂人服饰殊异,妇女扎“腰箍”,男子佩耳坠。妇女衣着青素,紧身,腰间都系红黑两色腰摧。腰箍多用藤蔑做成,有螺旋形的银丝相连,行走时腰箍就能随着双脚的运动而伸缩弹动。在他们看来,腰箍是美的象征,少则十数根,多则二、三十根也不觉累赞。男子的耳坠硕大沉重,有的穿洞大得可以伸进一个大拇指,另外,还佩戴一个银项圈。“水鼓”,是德昂绝无仅有的民族乐器。鼓身一般用较软的木料挖空后制成,侧面刻有花纹,分为大小两面,蒙上牛皮。敲打前要先从鼓身的一个小孔中灌水,待把鼓心、鼓皮润湿后,又把余下的水倒出来,因此称之“水鼓”。水鼓鼓声十分别致,音色深沉庄严。由于水鼓是德昂舞蹈时的主要伴奏乐器,因此德昂舞蹈又叫“水鼓舞”。
  德昂因与傣族长期杂居,节日多与其相同,不过在相同的节日中也有各自的特色。

            采 花 节

  采花节,德昂又称“堆沙节”,于清明后的第七天举行,为期三天。
  除夕(傣历)的晚上,家家都忙着煮些黄色糯米饭和糖米粉粑粑;小伙子们用小刀雕刻着精美的倒水竹筒;姑娘们在编织着精巧的小花篮和小花筒、
  初一清晨,德昂男女老幼就提上花篮,踏着晶莹的露珠,身披雾纱,赶着山路去采花。花山上,花林中,数不清的花朵由人挑选,任他们采摘:红山茶似朵朵火焰,白米兰似花浪飞卷,丁香花在春风中点首摇臂… … 德昂人民最喜爱的是丁香花。丁香干后清香依旧,恋人们喜欢用它做信物,以示永不变心。采花休息时,在幽静的林间草坪上,小伙子和姑娘们总要纵情地跳一阵水鼓舞,爱情的花朵,就孕育在这欢乐的旋律中。
  德昂采来的鲜花,一用赠友,以表示深厚的友谊和良好的祝愿;一用点缀房舍,以志欢庆。
  节日的小佛寺,也很热闹。全村的人几乎都聚到这里,绕场舞蹈。舞毕,由佛爷诵经,全村人合掌跪拜。念经后,佛爷喊声“沙土”,泼水仪式便开始了。人们争先将竹筒、水桶里的水倒进龙槽,水又顺龙口流进“转水花筒”,清亮的水花顿时从许多细小的孔中喷射出来,洒向四方。直到节日的第三天,人们才互相泼水,以示吉祥如意。
  关于采花节,德昂民间有不少优美的传说。一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勤劳的德昂妇女,丈夫早丧,只有一幼子阿佛,母子相依为命。十几年过去了,慈祥的母亲身子累得象酸巴果树一样又弯又曲,阿佛却长得象青杆树一样又高又壮。但是被溺爱惯养的阿佛却忘本负情,对阿妈不但不孝敬且欺老嫌丑。母亲为此痛心疾首,悲愤离开了人世。
  一年清明后的第七天,阿佛上山砍火地,偶然看见一只老鸹衔了一条虫喂着一只又瘦又老的老鸹。啊!这就是“老鸹含食报恩娘呀!”.此时此景,使他突然醒悟。他心如刀剖,羞愧自己连老鸹都不如。于是他精心雕刻了母亲的木像,供奉终身。每年清明时节,还上山采来鲜花,用花蘸水擦洗木像。从那以后,发展传袭,就成了今天的采花节。
  一说:远古时候,天上有几个仙女,羡慕人间美好,夜深人静时,就悄悄地飞到人间。有次她们正在沐浴时,被人发现。仙女们含羞披衣,告诉德昂人,若是思念她们,就在每年清明节后,用花水给她们沐浴,她们就将降福人同。从那以后,德昂就有了采花节。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

本栏目文字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作者:liuzhu0917@126.com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