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佤族节会(刘竹)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17-11-01 | 515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56个民族

 阿昌族   保安族 白 族 布依族 布朗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德昂族 东乡族  族 独龙族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H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回   族 

 基诺族  京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珞巴族 拉祜族 黎 僳僳族 

 毛南族 满 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 族 仫佬族 

 纳西族 怒   普米族 Q 羌 族  撒拉族 畲 族 水 族 

 塔塔尔族 塔吉克族 土 族 土家族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锡伯族  瑶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 族 壮 族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作者授权)


                佤 族 节 会
                   佤  族
                 

  滇西南,怒山山脉南端,湍急的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的绵延山岭,便是著名的“阿佤山”。这里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众多的珍禽异兽,丰富的银、铁、铅、云母、石棉等矿藏,佤族就是这块沃土上最早的居民,现有人口二十九万八千多。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内部有四种方言。过去,佤族无文字,以结绳、刻木记事,用实物表情达意。比如以芭蕉,盐、牛肋骨表示友好,以辣子表示气愤。帝国主义传教士曾设计过一套佤文,但始终未被接受。解放后,政府又创制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佤文,得到了推广和运用。
  佤族日常喜欢饮水酒,逢年过节则更甚。此外,穿耳、纹身、黑齿亦为其主要的风俗。
  佤族历来以强悍勇猛著称。一九三四年发生的“班洪事件”,就是他们不忍外侮,勇于反抗精神的集中体现。过去,当地因山高谷深,交通极为不便,没有任何工业,更谈不上医疗条件和文化教育。解放后,这里修通了到达内地的公路,乡乡有小学,县县有中学,医疗网遍布城乡,伍族人民的生活的确今非昔比,蒸蒸日上。

           播 种 节

  播种,佤语称“惹岛”,故此节又叫“惹岛节”。传说,当人类刚从葫芦里走出来时,还不会种庄稼。后来人们住进“司岗里”(岩洞),又从“司岗里”走出来分成许多种民族时,才会种庄稼的。小米种是小米雀送来的,谷种是老鼠送来的,一起交给了佤族叶柳奶奶保管,又由叶柳奶奶的女儿们一代一代传下来,每年的第一粒谷种总是她们最先播下去,为了感谢她们的传种之功,阿佤每年都要在她们播种的那天,举行“惹岛节”。
  佤历“梭面月”(阴历三月),春天来到了阿佤山。密林中传来布谷鸟亲切的叫声,人们忙着耙整好田地,迎接快乐的播种节。节日当天,大家七脚八手地修筑好村中的道路,把房舍里外打扫一新,修好房屋,使村寨变得干净又清爽。村中的青壮年自动分为几个小组,有的上山打猎,有的下河摸鱼,所得猎物,统统和米煮成稀饭,大家共享。当猎手们抬着猎物返寨时,全寨人都到寨门迎接,唱着热烈的赞美歌:
    我们第一个欢迎你来,
    给你住温暖的草房,
    给你泡上最甜的水酒,
    欢迎你带来更多的伙伴。
    格楞啊约!格楞啊约!
    ……
  此外,全寨还要在广场上举行剽牛仪式,然后将牛肉切成块,按户各分一块,用以祭祀祖先,祈求来年谷物丰收,同时以示全族团结和睦,互相帮助。接着,各家主妇又到自己的田里,作一些播种的象征性劳作。
  傍晚,全寨人聚集在通红的火塘边,饮着香醇水酒,唱起祝福的歌:
    古棕披新装,
    松树发嫩芽。
    我们要走祖先的路,
    吹起葫芦笙唱起歌。
    阿达(爷爷)先耕地,
    奶奶来播种。
    棉桃似白雪,
    稻谷如黄金。
    我们盼兴旺,
    我们庆丰收。
    让阿佤人的儿女象麻雀一样多,
    让阿佤人的寨子象鹦鹉一样热闹。

           宗 教 节

  阿佤过去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认为山川、河流、生物所有他们不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主宰。这些‘精灵”会给人们带来安乐或灾祸,他们对这些冥冥中的力量无限崇拜,频频祭祀,由此形成了众多的宗教节日。这些节日虽然如今已是历史的陈迹,但这里仍把它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能更多地了解佤族的历史。
  祭水与取火:佤族祭水,意在祁求来年风调雨顺,有充足的水吃用,一般在年初进行。仪式仅限男子参加,由祭司为新引来的水祈祷。祈祷完毕后,他接上第一筒水,并用这筒新水在专司管水之职的窝朗家煮饭。有的家庭为确保自家水源充足,还要再单独祭祀一次。
  古老的取火祭典,也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仪式一般由头人主祭。他用竹子相互摩擦的方式取火,当火苗燃起后,人们欣喜若狂地鸣土炮庆贺,然后又用事先备好的火把到新火上点燃,手举火把到自家升起新火。
  拉木鼓:木鼓,原是佤族原始氏族时期祭祀用的乐鼓,同时也是祭器之一。后来,木鼓又成了战争的报警器,跳舞时的伴奏乐器,召集氏族成员的讯号用具等等。由于木鼓的多种用途,它逐渐被神化,被视为通天的神器,每个村寨,都要盖一个专门的木鼓房。每年播种之前,都要剽牛祭鼓,一年或三四年换一次新鼓。届时,全寨男女老幼齐动手,把做好的木鼓拉下山。整个节日期间,人们皆举杯狂饮,日以继夜地唱歌跳舞。
  祭谷:祭谷,是佤族解放前最神圣的祭祀,在每年的春季举行。它通过战争,猎取敌对部落的人头。人头猎到后,放于木鼓房前盛人头的竹箩上,由头人代表全寨虔诚地对人头祈祷:
    我们这里酒美饭香,
    请你饱餐一顿,
    望你把全家都请来享受,
    保佑我们村寨安全,
    庄稼丰收。
  在盛人头的竹箩下,他们放上一些火灰,让血水淋在上面。祭毕,每家象征性地取一小振,待播种时和拢谷种撒到田里,以为这样便可五谷丰登。后来,有的地方又改为用牛头祭谷。解放后,这种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迷信活动已彻底地绝迹了。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

本栏目文字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作者:liuzhu09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