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阿昌族 B 保安族 白 族 布依族 布朗族 C 朝鲜族
D 达斡尔族 德昂族 东乡族 侗 族 独龙族 傣 族
E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C 高山族 仡佬族
H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回 族 汉 族
J 基诺族 京 族 景颇族 K 柯尔克孜族
L 珞巴族 拉祜族 黎 族 僳僳族
M 毛南族 满 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 族 仫佬族
N 纳西族 怒 族 P 普米族 Q 羌 族 S 撒拉族 畲 族 水 族
T 塔塔尔族 塔吉克族 土 族 土家族 W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X 锡伯族 Y 瑶 族 彝 族 裕固族 Z 藏 族 壮 族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作者授权)
瑶 族 节 会
瑶 族

瑶族,其先民是奉汉时“长沙武陵蜜”的一部分。《隋书》中的“莫摇”,就是今天的瑶族。其原始居地除长沙、武陵外,还广布于庐江、九江、湖南、湖北、河南等省,是我国古代人口众多的一个民族。后由于民族排挤和历代统治者的歧视压迫,他们逐渐向南迁徒,定居于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的山区地带。
瑶族历来自认为盘瓠后裔。男子十六岁须举行名曰“虔诚”的成年礼,女子的成年礼称“牛达”。但不似“虔诚”那样又念经又跳巫台的隆重。“牛达”只邀约相好的女伴,帮她把眉毛铰细,理齐鬓角和后颈,再戴上一顶成人的帽子就成了。只有经过成年礼,他们才有恋爱的权力。
瑶族现有人口一百四十万两千多,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没有文字,多通汉文。过去,瑶族因世居山区,生产力十分落后,疟疾流行,一向被视为“烟瘴之地”。如今,瑶区不仅遍布商店,建立了医疗卫生网,设立了多种类型的学校,还建立了自己的中、小型民族工业,其中,具有悠久历史的蜡染工艺更为精湛。展望未来,瑶族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赶 鸟 节
相传,很久以前,江华山区,林木茂密,很适宜鸟雀的繁衍生息,待耕山人一走,它们巧妙地试探一下守地的“棕衣人”和“芦草人”后,就放心大胆地飞到坡地上。啄啊,揪啊,把耕地糟踏得不象样子。那时,盘山寨有个盘英姑。歌儿唱得最甜。她的歌,可让山泉听得呆,可让鸟儿羞开口。耕山人都想,要赶鸟,英姑的歌还真是条路子。于是九山九十九寨的人都来学盘英姑唱歌。
第二年的二月初一,耕山人唱着山歌向白头山走去,鸟儿果真追着山歌到了白头山,鸟儿多得可以遮日挡雨。当鸟儿听得如痴如醉之时,耕山人悄悄走了。当它们醒过来后,耕山人已把粮食收进了寨门。从那以后,二月初一就被定为赶鸟节。无论日晴天雨,岭西半边方圆五、六十里的青年都在这天聚会白头山,他们或俩男俩女,或四男四女对坐青草坪、岩头上,偎依茶树苑、松树下,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谜语歌。直唱到夜露湿透头帕,才男送女、女送男地依依告别。
在家里,老人们把连夜舂的粑粑捏成铜钱般大小,戳在竹枝枝上,插在神堂边和堂屋边,谓之“鸟糍粑”,任邻居小孩取食,以为“鸟雀”啄了粑粑,就会把嘴壳粘住,再不会糟害五谷。晚上,耕山人都去“串火塘”,品尝各家的鸟糍粑,希望辛劳一年能有个好收成。
妇 女 节
在黑暗的封建时代,瑶族妇女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地们政治上受歧视,不得参与村里的社会活动;经济上无支配权,只能做艰苦的农活家务活,生儿育女。有个叫盘金妹的妇女,在经历了买卖婚姻的痛苦后,不久又守了寡。按俗规,她须在丈夫的坟堆长满青草后,征得族长与公婆的同意,方可改嫁。那时,有句俗语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寡妇的加倍歧视:“野味(兽肉)不算肉,寡妇不算人”。盘金妹为了维护人生的权利,也为了广大姐妹的自由平等,召唤大家起来斗争。但她的反抗激怒了头人,被撵出山寨,赶进深山,失去了做人的权利。姐妹们同情她,敬佩她,常用芭蕉叶合猪肉剁细加米粉蒸成粑粑送给她吃。然而,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受尽磨难的盘金妹死去了。但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她们都要休息,做芭蕉粑粑,但做好以后,既不敬神也不互相赠送,只是各自默默地吃着,以此缅怀死去的女英烈——盘金妹。
干 巴 节
农历三月三,是云南河口蓝靛瑶人独有的干巴节。从农历二月的下旬开始,他们就忙碌节日的准备工作:决定节日上山打猎的寨子,就烧炭、修枪、充火药、打码子,决定节日下河捉鱼的寨子也忙着备办有关工具。各家各户都用最好的糯米,备办干巴节的米酒、粑粑。
节日清晨,去狩猎的男子,扛着火药枪上山了,妇女们留家宰鹅杀鸡,染制各色糯米饭。猎获的野兽,仍按原始公社时的分配制分配——见者有份。若是节日这天打不到野兽,特别是“门胞”(小伙子),会十分地难为情,还会被姑娘们笑话。去捉鱼的寨子,人们天蒙蒙亮就出发,其渔获物也按参与人的数目分配。
傍晚,大家互相串门,祝贺节日愉快,取出香甜的米酒,尝着香味浓郁的糯米花饭,把当天猎获的野味和鱼做成各种佳肴,美美饱餐一顿。那留下的部分,就挂在火炉边,烤成喷香的野味干巴,用以招待亲朋。酒足饭饱,大家又围在火炉边,合唱起动人的瑶歌。
达 努 节
“达努”,意为“不要忘记”,其民间又称盘古王节、祖娘节、瑶年、夕九等,是瑶族民间最盛大的节日,时间虽固定为农历五月二十九,但周期并不固定,往往是据当时当地的收成等情况决定,有三、五年一次的,也有十二年一次的。
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古老的传说。
一说,天地洪荒的远古时代,有两座一样高大的宝山,对峙相望。它们渐渐靠近,终于碰撞合并,成了一对夫妻,男的叫布洛西,女的叫密洛陀。密洛陀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扛着犁耙到平原耕地,成了汉族;二女儿挑着担子去读书,成了壮族;三女儿拿一升小米,一面铜鼓到山里开荒,繁衍出了瑶族。密洛陀越来越老了,她十分惦记三个女儿,就让鸟儿给她们捎信儿:五月二十九是我的生日,你们都要回来。从那以后,达努节就一直流传下来,瑶家要以此表示“永不忘记。各族母亲的生日”。
一说:瑶家先祖盘王,是在五月二十九日这天外出打猎时被野羊触死在梓树上的。盘王的七个儿子恨透了野羊。他们追了十二年,终于猎到了野羊,剥下羊皮,砍下那棵梓树,制成长鼓。长鼓发出了“澎——伸冤!澎——伸冤!”的响声。从那时起,每隔十二年,瑶家就要闹一次盘王节。
一说:很久以前,瑶家也生活在平原地区,过得和睦幸福。一年,将近年关之时,异族统治者突然率兵袭来,烧杀抢掠。全体瑶胞奋起反抗,浴血奋战,但因寡不敌众,只好退却。当他们披荆斩棘,经过艰苦跋涉到达新居地安定下来时,已是新年的五月二十九。为庆祝再次新生,大家仍按过年的形式庆贺一番,因为这天是农历五月的二十九,故又名“夕九”。
今天的达努节,比过去红火多了。节前家家扫除,然后带上丰盛的食物,来到预定地点共同聚餐,其中最富特色的文体活动是铜鼓舞、点花炮和‘兴郎铁玖舞”。
铜鼓是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以此为伴奏的铜鼓舞,是达努节的主要民间舞蹈,并带有竞赛性质。演员为两男一女。一男子敲铜鼓,他按传统的鼓点和节奏边敲边舞,另一男子敲皮鼓相伴,有的皮鼓手还不时施展绝技,忽侧身忽反背,鼓声一阵紧似一阵;女子手拿雨帽在铜鼓手身后,她边扇边舞,配合默契。优胜的演员,众人争相祝贺,赠送纪念品,并美其名日“鼓王”,他将被人们在往后的节庆日或婚嫁喜事时;请去作精彩的表演。
“冲天炮”是一个装满火药的小铁筒。主持人按一定距离在场上摆出数十枚乃至数百枚,让若干男女赛手来点。他们同时启点炮捻,直到第一声炮响为止,谁在这一瞬间点得最多,就算优胜。开始,观众都紧张得屏住呼吸,注视着他们的动作,炮一响,全场骤然欢腾,冠军者还会被众多的崇拜者欢呼着抛向高空。
“兴郎铁玖舞”,意为“庆祝达努节的纪念舞”,流行于桂西的布努瑶山区,由十个可以独立成段的舞蹈组成,有猴鼓舞、藤拐舞、猎兽舞、开山舞、南瓜舞、采茶舞、丰收舞、牛角舞、芦笙舞。猴鼓舞和藤拐舞,反映了瑶族远古之时,迁徙不断,攀岩附藤,与猴为伍的辛酸生活;猎兽舞、开山舞则反映了他们定居初期艰苦创业的生活;南瓜舞、采茶舞等,反映的是瑶家经过艰苦的奋斗,终于获得丰收,安居乐业,同欢共庆的景象,是一套有歌有舞,内容完整,风格独特而极罕见的民间大型舞蹈,每当达努节之时,都要隆重上演,从节日开始的头天晚上,直演到最后一天晚上(二十六——二十九日)。
此外,达努节还有射箭表演、捉 迷藏、吹锁呐、对山歌等活动,都为这古老的节日,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半 年
传说从前瑶家在山里过日子,成天忙于打猎种地,把祭祀神灵的事忘了,长年累月不烧一柱香,不化一匹纸钱,八方神仙享不到祭牲,嗅不到香火,很不甘心,一齐跑到天上,向玉帝告了瑶家一状。玉帝得知十分恼火,就派了疟神和痧神下人间作祟,但限令其过了年就为止,怕瑶家因之绝了后。
两个瘟神落到了瑶山,疟疾、泥鳅痧、绞肠痧顿时在这里横行起来。瑶家吃尽了苦头。一天,两个瘟神在石榴树下闲聊,却被盘家老大听到了,瑶家方知两个瘟神要过了年才走。瑶家如何受得了。聪明的瑶家想出了个好办法,他们在六月初六——土地公公的生日这天,象过年一样,大操大办,杀鸡杀鸭、宰猪宰羊,贴对子、放响炮、唱瑶歌、走亲戚……全都做出正经过年的样子。两个瘟神很奇怪,又在石榴树下打商量,却被躲在树上的周家老二听到了。瑶家方知瘟神不见吃萝卜,不见下大雪,心中有疑。于是他们砍下葫芦煮一大锅,故意扯起嗓子喊娃子吃“萝卜”,端起白生生的石灰田间、房头…… 遍处撒。这才彻底骗住两个瘟神,提前离开瑶山。希奇的是,由于田里撤了石灰,当年的谷子格外饱满,于是六月六过半年的习俗就传了下来,每年的这天,瑶家都要贴对子、走亲戚、撒石灰、放响炮… …
倒 稿 节
农历十月十六,江华山区,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均已收毕。之所以定这一天作为倒稿节,其实是要催促大家早早收割完毕,因为过了这天谁有没收完的庄稼,任何人都可以去收割他的丰收果实了。
节日里,人口较多的寨子,都要举行大规模的斗牛赛。首先选定一块平地做赛场,然后牵一头骠肥体壮的水牯牛到赛场,牛角系一条鲜红的绸带。待瑶家吃过鸡鸭鱼肉皆备的“倒稿饭”后,便邀约宾客,倾家涌向斗牛场。一切就绪,主赛人高声宣布斗牛开始。只见一个个剽悍的小伙子都自告奋勇站出来,长辈人给他们在头上扎一个“英雄结”,鼓励一番。待长者一退场,后生们便手持棍棒与牛角斗起来,直把牛斗得精疲力尽,自动退场方罢。
倒稿节之夜,亦十分迷人。瑶家青年自动集合一起,唱起欢快的“倒稿歌,(丰收歌)。其歌唱形式一般为两种:一种为事先约定某坪场为歌堂,饭后在此生一堆笼火,大家纵情齐声歌唱。另一种形式为小伙子先在姑娘家的大门口唱“引歌”,姑娘则在房内唱“迎歌”,最后把他们迎进歌堂,摆出“瓜飘酒”(糯米酒掺凉开水合成,以瓜瓢斟酒),摆出五色土产,边吃边唱,通宵达旦。瑶家“倒稿歌,, 几乎每首都有“咪咪嘿―耶了啊也”的配词,从始至终充满欢悦的情调。青年们若在对唱中有了情意,还要互赠电筒、背带、提篮等物,相约再会。
歌 堂 会
粤北的“八排瑶”最盛行歌堂,当地又叫“耍歌堂”,按传统习俗,每三、五年举行一次,时间大多在农历十月十六,历时三天至九天不等,歌会的目的主要是娱乐休息,让青年们结交相识,又因各排(村)的举行年份不同,青年们便有了更多的结交机会。
节日将来临时,各家都发出通知,请远近的亲友皆来观光,巷头街尾,一时间塞满了穿新衣、戴新帕、插雉鸡毛的人们。“耍歌堂”的第一项仪式为祭祖先。大家虔诚地从庙中抬出“祖公”巡游、拜祭,同时有阵容可观的锣鼓队、腰鼓队相随,和不时“轰、轰!”作响的土炮助威。不过,当你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里多半是老年人或中年人。风华正茂的青年们,都聚到排外的广场去了。多情的小伙子们三个一伙、五个一堆地朝着姑娘们唱起来。姑娘们却不作声,只是用心地暗中物色意中人。待后生们唱得口干舌燥时,姑娘们大都选定心上人了。晚上,有幸得到姑娘欢心的小伙子就可以到姑娘家去独自对歌表情。
歌堂会每天的活动都是祭祖先和对歌并行。参加耍歌堂的青年,可达八、九十对之多。所唱情歌的内容亦十分广泛,有单身苦歌、赞美歌,祝愿歌、历史来源歌等等。不少青年就在这里初结情谊,最终成了夫妻。节日期间,好客的主家还要做上几十斤糍粑和大灌美酒置放于公共场所,唱累唱渴的人们,可随意取用,提神润喉,那欢悦融洽的气氛,真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
本栏目文字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作者:liuzhu09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