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概况
彝 族节会--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刘竹)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17-11-01 | 374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56个民族

 阿昌族   保安族 白 族 布依族 布朗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德昂族 东乡族  族 独龙族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H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回   族 

 基诺族  京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珞巴族 拉祜族 黎 僳僳族 

 毛南族 满 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 族 仫佬族 

 纳西族 怒   普米族 Q 羌 族  撒拉族 畲 族 水 族 

 塔塔尔族 塔吉克族 土 族 土家族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锡伯族  瑶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 族 壮 族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作者授权)

 

                    彝 族 节 会

                       彝  族
                   

  
我国彝族,有人口四十五万三千多,主要分布于西南三省及广西一带,除川、滇两省交界处的大、小凉山呈大片聚居外,其余均与其他民族杂居,支系近百个,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状态,至今民间亦保留着许多自称与他称。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有六种方言。彝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卷帙浩繁的彝文经典记录保存了彝族哲学、历史、天文、医药、农技、工艺、礼俗、宗教文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
   彝族习俗,因地因支系的不同而异。其服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大、小凉山为代表,男子着大袖口、宽裤腿衣着,外披“擦尔瓦”(披毡),头缠青布包头,上扎一束“天菩萨”。女子上着右开襟短衫,下为百褶长裙。另一种以云贵等地为代表,男子服饰与汉族大致相同,女子穿开襟长衫和裤子,上戴鸡冠帽,或用花线、黑布为包头,束围腰。因其居地多为山区,故饮食主要是荞子、洋芋、燕麦等,特别喜欢饮酒。
  过去,彝族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封建制、封建领主制、奴隶制几种形态。由于地处海投两千米以上的高寒山区,绝大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落后,靠卜卦祭鬼治病,靠人背马驮运输。解放后,这里建立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成昆铁路横穿彝区,为彝区经济的发展展现了无限的前景。现在,商业网点密布彝区,各类型学校和初具规模的医疗机构纷纷落成,彝族人民一穷二白的生活,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 月 八
  农历二月初八,是云南彝族的年节。除晚上举行盛大的“踏歌”活动外,山区彝族在白天还要举行惊险的秋千比赛。
  荡秋千的地点,一般选择在两个山头之问。勇力过人的彝家壮汉,手握莽藤,从一座山头飞荡到另一座山头。彝家儿女,自幼便在山林险崖中练就了一身爬山飞涧的绝技,二月八更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此时,全寨人都争先恐后地前来观看,姑娘们则暗中选择着坚强果敢,机智敏捷的小伙子。这天,各寨还要在每条进入村寨的路口上,用树枝、石头等设障,不许外人进入,以保障节日能平安吉祥度过,谓之“扎大路”。相传,有一年的二月八,鲁古洼山寨的小伙子旺庆正在荡秋千时,一个坝子上的土司突然带打手闯来,要抢走旺庆美丽的情人凤妹。凤妹的惊呼使正“飞”在空中的旺庆一惊,不幸跌落山涧,摔死于乱石丛中,悲愤交加的凤妹见状也一头撞死在大石下。悲惨的一幕,产生了“扎大路”风俗。如今,再也不会有谁胡作非为,此风俗已逐渐消失。
  “踏歌”亦称“打歌”。相传古时,彝族在与外族的土地纠纷中发生了战争,二月八这天被外族团团包围,若当夜不能突围,天一亮就将全军覆没。这时,彝族头领急中生智,他指挥士兵在山顶、路口上烧起几堆大火,全体围篝火尽情地唱啊,跳啊,大造声势。外族官兵竟误认为对方援兵从天而降,就匆忙撤退了。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彝家从那时起就把二月八定为年节,并在当晚燃起舞火,载歌载舞。经过若干代的沿袭,歌曲舞蹈逐步丰富多彩,形式也逐渐固定下来,发展成为令日男女老幼皆喜祠乐见的一种民族歌舞。


             
祭 山 会
 
 滇南弥勒、泸西、路南一带山区,居住着彝族支系阿乌人,每年农历二月的祭山会,是他们独有的节日,它集庄重与风趣于一身,令人耳日一新。
  节前,按古俗由一办事老练而公道的长老出面召集村人商议,择定祭山日。之后,又由大伙凑钱买上一头肥猪,以备祭山之用。参加祭山的人,必须是每个家庭中最精壮的男人,因为节日中一项名日“撵雀”的活动,是老弱妇孺之辈不能胜任的。
  祭山这天,参加者都穿上漂亮的服装,携带简单的供品,在祭场聚齐。这时,主祭的长老吩咐大家把事先备好的青钢栗树枝插在神树四周,让负责杀牲的人在每根树枝上挂一块份量同等的鲜肉。据说,他们通过观察被太阳晒卷的青钢栗叶的形态,便可预卜出当年每个家庭的粮食收成情况。一切就绪,长老就从附近石缝里取来一枚“山祖石”;用净水洗过后包上一匹绿叶,恭恭敬敬地把它放在神树下面,相传这就是猎神鲁特的化身。接着,人们依次把带来的供品放在猎神面前,叩头膜拜。至此,仪式方告一段落。大家又撤下祭品,有说有笑地准备宴饮。进酒之前的小仪式也十分有趣:两个小伙手端酒碗,口中学着布谷鸟的叫声和马的嘶鸣绕场转,大伙儿便异口同声回答:“听见啦!听见啦!种得庄稼啦!丰收在望啦!”然后,“布谷”与“骏马”带头举杯,众人也争先开怀畅饮。不一会,大家又十个八个地凑成一圈,玩起有趣的游戏,这时,无论谁挨了别人的冲撞,都不许发脾气,因为节日里的行为,即使有些过分,大家都会认为是一种友好的表示,谁也无心去计较。
  “撵雀”开始了。参加者分成几股,个个手持齐眉短棍、竹竿之类,吃喝着朝满山遍野的鸟雀发起了进攻,直追得鸟儿精疲力尽,纷纷坠地被捉住为止。大家把捕到的鸟儿用细藤子穿成一串串,撒上花椒、辣子、盐挂于火塘木柱上,慢慢烘干,待到种荞时节再取下食用。据说,那时全寨一齐油炸雀千巴,浓烈的气息可使侥幸逃脱的害鸟再也不敢糟害庄稼。


              
插 花 节
  
农历二月初八,云南大姚昙华山区的彝家,迎来了传统的插花节。
  此时的昙华山区,满山是一簇簇、一片片的马樱花、山茶花、杜鹃花和许多叫不出名的野花。清晨,山涧幽箐里的濛濛雾气还未消散,成群的男女青年,衣着整洁,满面春风,歌儿和着孩子,纷纷登山爬岩去采花。丛林里,泉水边,弯弯曲曲的小路上,都是采花觅香的人们。采回的箩箩鲜花,被分插在门上和房子周围,连牛角上都插满了鲜花。山寨的主要通道也搭起彩棚,插满了花,那鲜花的世界,以示春天来临人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在年轻人看来,插花节还是一个美好神圣的爱情节日。许多钟情人互插鲜花以作订婚礼。小伙子把朵朵鲜亮的山茶花插在姑娘的包头上,姑娘把朵朵马樱花插在小伙子的芦笙上以示他们的爱情如花一般纯洁、美好。
  晚上,人们在村寨旁的山坡上燃烧起堆堆舞火,随着一阵阵欢乐的芦笙乐曲,“跳歌”开始了。一群群的男女青年手拉着手,围着篝火以欢快的舞蹈倾诉节日的喜悦;上年纪的老阿波、老阿膜则蹲在大树下、火塘边吸着辣烟,喝着包谷酒,品尝着鲜美的煮羊肉,谈古论今……
  相传很久以前,昙华山上有个勤劳美丽的姑娘咪依鲁。一天,她放羊时唱起了悠扬婉转的山歌,歌声在深山白云间悠荡,打动了猎人朝列若的心。后来他们相爱了。那时,昙华山上有个极其残暴荒淫的土官,他欺骗百姓说,要建一个天仙园,让仙女下凡,教姑娘们织布。园子修好后,不知底的百姓纷纷把女儿送了进去,结果全给土官糟踏了。大家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想不出整治土官的办法。这时,勇敢的咪依鲁挺身而出,她劝大家不要难过,并在二月初八这天上了天仙园。咪依鲁对土官说:“老爷,我愿意伺候您,愿我们白头到老。不过在我嫁给你之前,还要按彝家的风俗与我共饮一杯酒。”土官从未见过如此美貌而爽快大方的女子,喜得抓耳挠腮,满口应允。咪依鲁神色平静地从头下取下事先备好的含毒马樱花泡于酒中,与土官一饮而尽。土宫终于被除掉了,咪依鲁也为彝家姐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猎人朝列若听到这个消息,悲痛欲绝。他在身上捆满了雪亮的尖刀,冲进天仙园,把土官的喽啰杀得死的死,伤的伤…… 在一棵开满白花的马樱花树下,他找到了心爱的咪依鲁,滴在树干上的眼泪,使满树白花顿时变红,从那以后,彝山上才有了红马樱花。为了纪念这对坚贞勇敢的情侣,人们就把二月八这天定为插花节,马樱花也成了坚贞爱情的象征。


             
 祭 倮 会
  
相传远古之时,猿猴很多,它们能仿照人的样子撒种、 助,却又常常把禾苗当草拔掉,把未成熟的果子打落,弄得人们没办法。万幸,彝家出了个名叫阿保的英雄,他力大胜牛,胆大如虎,智多如树叶。一天,他充领众人抬两个大木盆,提着钢刀木刀来到树林里。他在一个盆中盛满了水,另一盆盛满了酒,然后与众人边喝水边用木刀厮杀,又一个个装佯躺倒在地。猿猴看着有趣,就手握钢刀喝着酒厮杀开了,越喝越醉,越杀越凶,终于全部死光,山民的日子才平静了一段时间。
  不多久,彝山。上又来了一个老“压嫫”(妖魔)和一群小“压嫫”。这些“压嫫”专吃人肉,喝人血,闹得人人胆颤心惊。阿倮又挺身而出,用他的神力,与“压嫫”血战七天七夜,终于杀死了这群害人精。阿倮的灵魂升天后,彝家每安一个寨子,都要首先种树立石,象征着阿倮的英灵,视为寨子的守护神。每年的开春时节,还要举行祭倮会,以此纪念祟拜的英雄。
  祭倮这天,各家都要备办丰盛的酒菜,端到街心。当年结婚的夫妻,还要一个托盘、一个盛酒的向祭主和寨老敬酒敬菜。当年生了小孩的夫妇也要背着孩子,向祭主和寨老敬酒敬菜。祭主、寨老则为他们祝福,收下所敬酒菜,在每桌上都分一点,让全寨人都分享到他们的幸福。这天,寨里人可自由参加宴会,外村人也可参加。人们都争先把客人拉到自己的席上,亲热地边吃边喝边叙家常,团结和睦,亲如手足。


              
三 月 会
  
传说很久以前,牟定(云南)城外龙潭中恶龙每到农历三四月人们忙于耕种之时,就兴风作浪,淹没大片农田和房舍,恨得大家咬牙切齿。有年的三月,大家都相约在二十八日这天,每户拿出粟炭数斤集到潭边点燃,待燃得通红之时,投入龙潭,又抬石挖土,填平了龙潭。从那以后,人们安居乐业,三月二十八日这天也被当地葬家定为赶会打跳的传统节日。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20 年)修订的《 定远县志》 记载说:“三月二十八日,就城外南郊东岳宫赶市,四方远近,商贾汉彝,买卖农器货物,至四月二日方散……”“…… 彝族奔城南东岳宫赶会,卖棕笠羊毡麻线,至晚,男女百余人吹芦笙,弹月琴,唱彝曲…… 环围跺左脚至更余方散。”由此可见,三月会至少也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并且在当时就是一个规模盛大的物资交流会和歌舞大会。
  今日的三月会,沿袭古老传统,仍于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开始,历时三天,届时,牟定县城内外,临时搭棚设摊,供附近各县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赴会进行物资交流。然而众多的彝家姑娘和小伙子的心思并不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上,也无心去做生意,只是一心盼望太阳落山,盼望“左脚舞”会的开始,“左脚舞”,彝语称“古蔗”,是一种独具风格的彝族民间舞蹈。它不限人数,少则十来人,多可数百人。舞蹈者围成圈,中间是吹笙伴奏的人,他边吹笙,边做一系列的快速旋转,矫步顿足,跳步搓脚动作,向反时针方向旋转领舞。其余人以芦笙曲为节奏,动作以腿部变化为主,双手时而前后摆动,时而拍腿,全身又旋又转… … 这种集体舞动作虽然简单,但步调整齐,动作热烈奔放,节奏明快,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其歌曲内容也十分丰富,有生产斗争、飞禽走兽、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婚姻爱情,可谓应有尽有。
  一待日落西山,性急的青年们就迅速烧起了篝火。小伙子弹起龙头四弦琴,“叮咚、叮咚”的节奏,引得姑娘们身不由己地跺起左脚狂舞。他们跳呀,唱呀,曲调热烈奔放,舞步整齐轻盈,舞圈也越围越大。他们在狂欢中送别星辰月光,迎来火红的朝阳。那真是令人心醉的三昼夜!欢舞使许多男女青年相会又相爱。此时是他们憧憬幸福生活的美好日子。


            
 采 药 节
  
提起端阳节,人们就会联想到雄黄酒和粽子,联想到赛龙舟。但是,居住在小凉山的彝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却以采药卖药为节日活动的中心内容,别有一番风彩。
  农历五月初五,彝家三人一群五人一伙,肩扛药锄,身背药筐,在蒙蒙的晨色里纷纷进了山。他们出没于高山深谷,河边箐口,遍尝百草,辛勤采集。据当地人说,农历五月,雨水已下透,百草蔓生,大多数中草药都根深叶茂,进入了成药期,是最佳的采药季节。难怪那些白头老翁即使到不了远处,也要拄上拐杖到田边去采上几味。至于采药活动的起源,大约与过去小凉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大有关系。当时,彝胞因缺医少药,智慧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产生了自己的土医法。他们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与的天然药库,防病治病,并使这个健康有利的乡规民俗,形成为一项盛大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不衰。

              
跳 宫 节
  
跳宫节是舞蹈的节日,舞蹈的中心,就是金竹。传说,远古时代,彝家还是一个地窄人少的民族,族中头领有九个儿子,可只有老九长大成人,他便是赫赫闻名的九公。一次,九公率领彝家壮汉和异族统治者作战,因寡不敌众,九公只好率众人突围进了金竹林。浓密的金竹林顿时发出了一阵叫噼噼啪啪的响声,敌人以为九公施了什么法术,就匆忙地撤走了。那以后,彝家总忘不了金竹的救命之恩,每安下寨后,就要由长老在广场中央种一篼金竹,每逢节日,彝家就打起铜鼓,吹起葫芦笙,围着金竹欢快起舞。九公还遗训后人:彝家后代,在强暴面前,要象金竹一样宁折不弯。金竹在彝家的心目中,永远都是勇敢和正义的化身。
  跳宫节的活动由两个领导班子指挥,彝语统称“造粑”。一组是两个师公:喃公与吆公;一组是正副麻公巴。“造粑”之下还有正副邦郎总管一切事务,还有“马脾”负责督舞。师公之职为世袭。节日的第一大早晨,喃公郑重地打开土地庙门,带领所有“造粑”把刚宰的肥猪摆好。猪头前倒四碗酒,由政公“益在别’(吆生),尔后又割几块猪肉边吃边煎,谓之“益免别”(吃熟),意在祭祀所有鬼神和先辈的头人祖宗。仪式结束,吆公登上广场中央的竹台,郑重向天地神明宣告:金竹舞会开始!总之,节日程序每逢转折,他都要照老规距吆一吆,一丝不荀。
  正副麻公巴,是节日舞队的领头人,在农历的二月初由吆公卜卦选定。在当地,谁中了选都会似中状元般高兴,起码都要杀头猪或是杀只狗请大家吃一顿,大家也争相来贺。节日将临之时,家家都给他送来新衣裳、新鞋袜;节日这天,众人都赶来帮他从头到脚地打扮一番,他须不避臃肿之嫌,把大家送来的新衣裳都穿上。若是一天穿不完,还得分成几天穿,以示不负乡亲的一片好心。常言道:“夫贵妻荣。”麻公巴的夫人此时也超群出众了。她穿上了精心缝制的长袍,头插四排花械,一身珠光宝气。她和儿女们撑一顶长柄纸伞,如官人的华盖般为丈夫遮阳,寸步不离,那姿态确是鹤立鸡群。
  “马牌”是个厉害的角色,职责是催促人们跳舞。他从始至终,手拿一把带毛刺的魁让草沿着场子转游,若有谁偷懒跑了出来,他就用魁让草扫你归队再舞。在这个人集如市的大节日里,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的亲友和外族,围满了舞场。“马牌”有时兴起,也去扫他们的脚,请他们也进舞场跳一段,共享节日欢乐。有不会跳者见了“马牌”就开溜,有脚板早已发痒的,自然盼着“马牌”的这一招了。
  彝山地高水少,难得见鱼虾,因此虾米却是彝家最诊贵的食品。跳宫节名月繁多的供品上,几乎全都撒有虾米。在舞会进行时,还专有一位老奶奶不时地抓一把熟虾米分给孩子们吃。据说,过去彝族因为人口少,希望后代能象虾子一样繁衍,才产生了这一风俗。
  舞蹈是跳宫节的主要活动。舞场上,人人一身新装。姑娘们穿花戴金挂银,格外美丽。小伙子们也不孬,穿上了四件崭新的短衣,翻出了左衣领,以示一件不少。吆公一声令下,盛大的舞会开始了。铜鼓“埪达埪达”,葫芦笙“呜呜咈咈”。人们围着金竹,一步一划,一步一靠,三步一悠,四步一靠… … 舞姿变化多端,花样不少,有时轻盈得几乎浮离地面,有时沉重得象要把大地踏陷,有时快得象漩涡飞转,有时慢得象平水缓流。难怪他们能眺上两昼夜还不疲倦,这一张一驰本就是生活的基本规律嘛。
  在集体舞中,还要穿插一些“小品”。如:众人扮谷穗,从喃公面前走过,喃公以棍佯打,大家又赶紧低下头,以示谷穗勾头,粒粒饱满。再如:一人扮着害鸟偷谷,用棍子挑几穗小米,东窜西逃,几人在其后持竹竿呐喊追打。有趣的小插曲,表现了彝家对祖先的怀念,对未来的憧憬。
  节日的第三夭称“三朝”,主要活动是举行敬山仪式。时近正午,所有户主都聚到了寨子附近一座高山顶上。大家用一只狗一只鸡敬奉祖先,感谢他们选中了这块宝地定居,在这老林覆盖,虎蟒横行的高山上开出了土地,建起了家园,使后代有了今日的幸福。

             
火 把 节
  
火把节是彝族各支最普遍的节日,但不同聚居区在时间、节日活动内容乃至节日传说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其中,又以四川凉山彝族和云南滇西、滇中三地的火把节较具代表性,所以这里就据此综合介绍。
  凉山火把节:凉山彝族的火把节,在彝历“虎月”(公历七月)的中下旬举行,现有的地方已固定于公历七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举行。第一天,各村堡都要杀牛,因宰杀前先用木棍将牛打昏,故名“打牛”。牛肉砍成大小均匀的砣砣煮吃,谓之“吃砣砣肉”。第二天和第三夭为节日高潮,各村男女老幼都穿上了新衣,聚集在宽敞的坪子上开展各种娱乐活动。男子的活动有唱歌、斗羊、摔跤、跑马和弹月琴;女子的活动有唱歌、跳“东格舞”、弹四弦琴和敬酒。傍晚时分则以堡子为单位举火把游行。只见条条火龙绕着堡子和庄稼地转,山山岭岭到处是火龙、火圈、火花、火环……时隐时现,颇多变幻。当节日将宣告结束时,就由少数人把灰渣扫起,用酒肉远送。
  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个最大的凶神叫斯热阿比,常奉天王安天古兹之命,到人间搜刮民财,激起了彝家的愤怒。为了战胜凶神,彝家的英雄阿提拉巴挺身而出与凶神作战。拉比与阿比既斗智又斗力,斗了九天九夜,最后终于杀死了凶神。阿比被杀的消息传到天庭,天王大怒,立即下放“天虫”想把彝家的庄稼全部毁光。那时正是彝历“虎月”,千里凉山洋芋结果、荞子开花、包谷正长穗,铺天盖地的“天虫”吃了三天三夜。眼看天王的阴谋就要得逞,可智慧的彝家又想出了“举火把,烧天虫”的对策。火把举了三天三夜,人人烧了三十三把,终于保住了庄稼。可是还有少数没被烧死的“天虫”钻进了地里,到第二年的“虎月”又钻出来吃庄稼。因此彝家又在第二年举起火把烧“天虫”……害虫烧不完,火把举不尽。火把节就是这样传下来的。
  滇西、滇中火把节:滇西、滇中的火把节,于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届时,不仅人手有火把,家家有火把,还要以村为单位,合立一炬三、四丈高,两三人合抱的大火把,用草绳系上火把梨、莲花、三角彩旗等饰物,实可与西方的“圣诞树”媲美。过去,有的地方还要合村杀猪宰羊祭神;有的则抱一只鸡到田里祭“田公”、“地母”,点燃火把挨家挨户走,边走边朝火把上撒松香,谓之“送祟”。现在,这些活动已极少见,“送祟”活动己演变成“泼火”的娱乐活动。他们乘人不注意时悄悄靠近,然后朝火把上撒一把松香粉过去。火花四起,飞向对方,对方也马上以此回敬。这是一种类似傣族“泼水”的祝福活动,被泼者是不能生气的。此外,当地还要举行集体歌舞、捧跤、斗牛等活动。滇中撒尼支系的摔跤活动,尤为著名,电影《阿诗玛》中已有生动描述,恕不赘述。
  当地传说,古时有个土司无恶不作,常巧立名目,横征暴敛。为了防止穷人的反抗,他在高山上筑起城堡,又有众多的家丁防守,难攻难破。这时,有个放羊的扎卡,想出了智取城堡的计策。他串连起九十九个村子的穷人,让大家把羊儿都关在厩里,只喂水,不喂料,并备好兵器,约定六月二十四日夜晚造反。起义的时辰到了,穷人们在羊的每只角上绑个火把,然后打开羊厩,鸣号擂鼓。饥饿难忍的羊儿,借助火光,飞奔上山。被羊角号惊醒的土司见山下一片火海,惊恐万分,喽啰们更是吓得浑身筛糠,穷人们一鼓作气,很快就攻下了城堡。为了纪念起义胜利,这天就被人们定为火把节,世代流传下来。
  此外,广西,贵州一带的彝族也过火把节,但皆与上述内容大致相同,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剪羊毛节
  剪羊毛节,又称“赶羊会”,是凉山彝族畜牛、畜羊之家的传统节日,于农历六月中旬举行。
  相传,很久以前,大小凉山,水草丰茂,到处都是蓊郁的森林,它象摇篮一样舒服。象母亲一样仁慈。她用比羊奶还甜的雪水,比小葱还鲜嫩的青草,哺育着勤劳的彝家儿女,哺育着白云般的牛羊。彝家祖先常吆起几里长的马帮,赶着千百头牛羊群,去山下换取盐巴和布匹。渐渐,山外的衙门眼馋了,竟派了个凶神恶煞般的抵乌拉依强迫人们献出牛羊、毛皮、山珍和木材。抵乌拉依的嘴巴,比凉山的山谷还深,彝家无论如何都填不满衙门官绅贪婪的肚皮。那时,彝家出了个英雄赤鲁皆,他从小放牧,武艺超群。他托人转告抵乌拉依与他进行摔跤比赛,如果输了,愿受三倍处罚。贪得无厌的抵乌拉依果然来了。摔跤场设在鹫鹰不敢落脚,猴子不敢攀登的地方。一再被摔倒的抵乌拉依硬要“再来一次!”最后,一败涂地的抵乌拉依竟在挣扎中自己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波脑都山箐。几个月后,抵乌拉依的白骨旁,遍地是害虫、鹫鹰、毒蛇。赤皆鲁告诉大家,这都是抵乌拉依恶魂所变,以后定会来伤害彝家的牛羊、庄稼、森林。于是,大家在赤皆鲁的率领下,点起火把驱害虫,这就是后来的火把节。此外,大家还在赤鲁皆的带领下赶起羊群向背风向朝的草地云集,在那里查看病畜,喜剪羊毛,这就是现在的剪羊毛节。
  每到农历六月中旬,养牛畜羊之家,无论男女老幼,都赶着畜群来到黄茅埂喜剪羊毛,遍山皆是。剪羊毛的日期,相差不过十日,太早或太迟,都没人去。

               剽 羊 节

  剽羊节,是一个风格原始古朴的节日,盛行干云南鹤庆西山区一带,于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举行。当太阳西落,红霞满天时,村中心的坝子上烧起了一大堆柴火,火堆后立着一棵三丈高的松树,上悬一只剥了皮,掏尽了五脏的绵羊。接着,村里所有猎人均在百步之外,用弩箭射击系羊的麻绳,中者不仅会被大家推祟为英雄,还将得到一只绵羊的奖励。
当绵羊落到火堆中被烤熟以后,主持者又把烤羊悬挂到一丈高处,全体到会者,人手一把亮闪闪的短刀跃跃欲试。待主持人一声令下,大家争先冲向烤羊,争剐羊肉。剽羊仪式结束后,人们拿出随身带来的无数美味,统统交与主持人,由他分给大家。最后各人都拿到了自己的一份美食,围着火堆饱餐一顿。待酒足饭饱后,大家亲密地手拉着手,脸庞映着通红的火光,尽情狂舞,通宵达旦。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

本栏目文字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作者:liuzhu09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