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锡伯族节会(刘竹)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17-11-01 | 360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56个民族

 阿昌族   保安族 白 族 布依族 布朗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德昂族 东乡族  族 独龙族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H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回   族 

 基诺族  京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珞巴族 拉祜族 黎 僳僳族 

 毛南族 满 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 族 仫佬族 

 纳西族 怒   普米族 Q 羌 族  撒拉族 畲 族 水 族 

 塔塔尔族 塔吉克族 土 族 土家族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锡伯族  瑶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 族 壮 族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作者授权)

  
                                                            锡 伯 族 节 会

                      锡 伯 族  
                            

  锡伯。古籍又称“鲜卑”、“犀毗”、“师北”等,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其余散居东北沈阳、开原、义县等地,有人口八万三千多,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相传曹有过文字,但早已失传。
  习箭,是锡伯的一大风俗。锡伯祖先原为狩猎部落,十八世纪中叶,三千名锡伯官兵及家属奉清政府之命迁往伊犁戍边,弓箭又从生产工具变成了抵御敌人的武器,使其对弓箭有一种特珠的感情。当一个男孩呱呱落地之时,父母要在门口用红丝线悬挂一副小弓箭,五、六岁时就开始骑马学射箭。现在,射箭又成了全民族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了。
  解放前,锡伯一般人住的是又矮又窄的“马架子”,靠有限的渔猎与少量粗粮维持生活。妇女在家庭中没有主权,丈夫则可任意休妻。解放后,在政府的扶持下,当地的农业生产已有了很大发展,家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舍,涌现出大批夫妻互敬互爱的新型家庭。

          杜因拜专扎坤节

  锡伯族的历史上,曾经历了三次大迁移。公元一七五七年,清政府举兵平定了阻挠祖国统一的准噶尔部,一七五九年又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乱,为加强对新疆伊犁地区的防卫和统治,清政府于一七六四年农历四月,从盛京管辖的十七个地区,抽调锡伯兵一千人,防御校、晓骑校各十人,连同眷属共三千二百多人,迁移到新疆伊犁一带屯垦戍边,这是他们历史上的第二次迁移。农历四月十八日这天,锡伯军民盛宴告别东北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征途。沿途经历酷暑严寒,沙漠高山。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屯于伊犁河以南驻防。从那以后,每年农历四月十八这天,就成了伊犁地区锡伯族人的传统节日,人们称它“杜因拜专扎坤”。
  锡伯西迁至今已有两百多年了,但节日仍久盛不衰。每当节日来临这天,锡伯就要在家庙举行庙会,以表达对家乡的深情眷念。庙会上,还要举行赛马、刁羊、射箭、摔跤等体育项目的竞赛;有的年轻人则相约着骑马郊游;许多年轻的妇女和老人也坐车或徒步到野外踏青、摆家宴。这一天,每一桌宴席上都须有鲜鱼和蒸肉,人们都以此特别的食谱,来回忆、来纪念这个不平凡的日子。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

本栏目文字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作者:liuzhu09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