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概况
藏族节会--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刘竹)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17-11-01 | 369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56个民族

 阿昌族   保安族 白 族 布依族 布朗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德昂族 东乡族  族 独龙族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H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回   族 

 基诺族  京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珞巴族 拉祜族 黎 僳僳族 

 毛南族 满 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 族 仫佬族 

 纳西族 怒   普米族 Q 羌 族  撒拉族 畲 族 水 族 

 塔塔尔族 塔吉克族 土 族 土家族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锡伯族  瑶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 族 壮 族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作者授权)

                                                                   节 会

                         藏    族
                

  藏族,自称“博” 、“ 博巴 ” 、“康巴”、“安多哇”等,汉代以后的汉文史籍称“吐蕃”,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 几 省,人口三百八十七万余人。藏族源于古代游牧民族羌人,与西羌的“发羌”、“唐羌”有渊源关系。这支羌人的后裔后来逐渐迁居到青藏一带,以“博 ” 为中心,经长期融合成了藏族先民。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藏、康、安三大方言。藏文是七世纪 初 创造的拼音文字。

  藏族特别喜欢饮酥油茶,用于帮助消化和解渴。酥油茶是用砖茶加土碱熬成浓汁后,再和上盐巴酥油放在桶里,经冲击搅拌做成。在藏区,不管谁家请客,只要茶好,酥油多,就能得到称赞。藏族家庭有三个特点:无姓氏、无宗族,以四五口人的小家庭为主。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丧葬有火葬、 天 葬、水葬和土葬几种。火葬用于上层宗教人物和统治者,天葬通行于一般贵族和普通百姓,水葬用于小孩和传染病死者,土葬则用于难产致死的妇女和受 刑 而死的人。藏族的礼仪中,最讲究的是赠送哈达。

  藏族世居的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高山大本营”。这里,过去与内地只有崎岖便道相通,耗牛和马是主要的运输工具。现在,已辟通了拉萨到北京的航线,修通了川藏、青藏、新藏、滇藏等公路干线,自治区内部,也建立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现在,所有藏区的各项事业都在迅速发展,可谓蒸蒸日上,前途无量。 

            藏 历 年

  藏族很早就有了天文历法。公元六四一年,唐朝与松赞干布缔结姻好,文成公主入藏后,藏历便以夏历为基础推算制定,夏历元月一日正逢藏历十一月,从而,藏历十一月算作新年的开始,形成过新年的习俗。

  但十三世纪中叶,元世祖忽必烈统一西藏,西藏萨 迦 寺大活佛卓贡曲杰帕巴封为皇帝恩师,并授以管理西藏三区(“卫藏”法区、“杂堆”人区、“朵梅”马区)的权力,因此,萨 迦 改藏历为蒙历,并宣布与夏历春节大致相同的蒙历元月一日也要作为新年欢度。这就是现在藏历新年的来历,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新年到来前一个月,大家就开始操办年货了。二十九日晚以前,要在打扫干净的灶房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徽”,有的还在房梁上画白粉点,以示粮食满屋。除夕夜,各家的橱柜桌上都放有层层垒起的油炸果,装有小麦的双斗、青棵苗、涂有各种颜色的绵羊头或面捏羊头,糖果等,供在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画像或信仰神及名人像下面,以示虔诚。

  初一凌晨,家庭主妇要到水井或泉边撒 糌粑 ,并背回第一捅洁净水,让全家起床洗漱,供牲畜 饮 。待全家老小坐定后,母亲端起吉祥双斗道:“扎西德勒 丕 松措”(祝吉祥如意又圆满)。大家抓点斗中的 糌粑 对空抛撒,品尝少许并回祝:“阿妈巴珠贡康桑”(愿慈母 安 乐健康)。然后,大家共饮“除杜”(碎肉、奶渣等煮成的麦粒粥),吃绵羊头。此外,家家都还要贡一种叫“切玛尔”和“德玛尔”的艺术性礼品。它是各种食物做成的“花”和水果,意在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过年时,熟人相见均热情互道“扎西德来”和“洛桑尔沙”(新年好),更为亲近的朋友,还互献“哈达”,哈达越长越宽越显出自己的诚意。

  正月初二,不少地方还为十七岁的女孩“上头”。礼仪完后,姑娘头上的五、六条辫子,就要改梳成十 几 条,并让她佩上事先备好的装饰品,以示女孩子的成年期已到。有的地方还举行赛马、射箭、赛 牦 牛、演藏戏等丰富的娱乐活动。 

          塔尔寺灯节

 著名的佛教圣地——青海省湟中县的塔尔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要举行盛大的灯节。

 “塔尔寺”藏语叫“拱本”,意为“十万佛象”,是一座由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和僧舍组成的古老寺院,似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坳里。

  塔尔寺在西宁市东北二十五公里,原址本是一片游牧地区。一三五七年,喇嘛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于此。“宗喀巴”是其信徒对他的尊称,意为“徨水之滨人 ” 。传说他生下来之后,胞衣埋在地下,上面长起一棵小树,他母亲就在树旁建了一座小塔。一四二四年,又有人在此修建了较大的塔。宗喀巴圆寂于拉萨后(一四七九),其弟子和信徒才在原址建筑了宇殿。此后的四百多年间。又有多次的扩建和修饰,才建成 了 这一规模宏大,具有高超藏族建筑风格的建筑群。

  来到塔尔寺,首先看到的是屹立广场的八个高六米的如意宝塔,塔腰雕饰着经文。据记载,这些塔是为纪念释 迦 牟尼于一七七六年间建造的。佛殿有二十多处,主要建筑为大金瓦殿,面积达四百四十多平方米。它高高的屋顶全用馏金铜瓦盖就, 殿 脊饰有金轮、金鹿等。进入大殿,迎面矗立的是一座高十二点五米的大银塔,塔面裹着洁白的哈达,殿内供着一座宗喀巴神座,高丈余,系纯金 铸 造,是件稀世珍品。

  正月十五清晨,远近的藏、汉、土、回等各族群众或坐车、或骑驴、或步行,成群地涌向塔尔寺。其中有人是来自千里外的西藏、甘肃、内蒙等地,可多达二十万。

  灯节期间,塔尔寺所有佛殿都装饰着绚丽的灯盏,供奉灯香、净水 、 粮食、干花,并展出“油塑”。油塑即“酥油花”,是塔尔寺的“三绝”之一(另有绘画堆秀及木刻两绝),为该寺部分僧 迦 世代相传的特殊技能。他们构思新颖,手法灵活,用松软细腻加油彩的酥油,塑成山水、建筑、人物、花卉、鸟兽等各种造型,色彩艳丽,神态逼真,线条精致,规模宏大。作品题材年年都要更换。有时采用拉萨景物,有时采用佛经所载的天竺佛国风光,有时采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或现代新事物,艺术水平之高,使所有观者皆赞叹不已。

  此外,灯节还有传统的“跳神,活动。。跳神”是一种以舞蹈形式出现的宗教仪式,在讲经院里举行。以大喇叭、琐呐、牛皮鼓、锣、 钹 等乐器伴奏,演员有二、三十人,头戴假面具,身穿盔甲和绣花袍。此外,如意塔前还举行“高跷会”,观众不时被演员所扮的神话人物和古装戏曲人物生动的脸谱逗得捧腹大笑。舞狮、舞龙灯、舞 牦 牛、跑早船等游乐场,也笑声不绝。

  塔尔寺周围,还有文娱团体的精彩表演,大规模的物资交流会也同时进行。节日夜晚,佛殿阁楼灯火灿烂,昼夜不灭,使人仿佛置身于神仙宫 阙 ,留连忘返,一直持续七天七夜。 

           转 山 会

  传说农历四月初八是佛教创始人释 迦 牟尼的生日,于是四川甘孜康定城藏族要举行“转山会”。

  节 日 这天,名扬中外的跑马山,云絮莹绕,清秀俊丽,满山遍野的杜鹃花,艳媚动人。康定成千上万的藏、汉、回等各族人民,扶老携幼,带着帐蓬和美酒,喜气洋洋,登上“跑马溜溜的山。从早到晚,富有民族风味的帐蓬里和风景如画的绿树丛中,到处是笑语欢声。欢乐的“锅庄气优美的“弦子”、动人的“踢踏”,使跑马山变成了歌舞的山。漫山遍野都是爱美的姑娘,他们嘻戏、摘花、追逐玩耍……,富有起来的主妇、男子汉和孩子们则围在货摊边;许久不见的好友亲朋,在此欢聚一堂,互祝 “ 扎西德勒 ” ,(吉祥如意),共进丰盛的野餐。沉浸在幸福、欢乐、自豪中的各族人民,和着悦耳的手风琴节奏, 愉 快地唱起来:“跑马溜溜的山哟,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抒情优美的“康定情歌 ”, 从那跑马溜溜的山,飘到康定溜溜的城里,带给各族人民多少的欢乐,多少的喜悦。

           萨格达瓦节

  西藏藏族,每年四月戒杀,戒食肉,四月十五日时,活动达到高潮,这便是萨格达瓦节。有人认为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释 迦 牟尼的成道而举行的;有的却传说是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到达拉萨而举行的。

  整个节日活动,集中在拉萨龙王塘美丽的林卡中进行。龙王塘位于布达拉宫北侧。传说修建布达拉宫时,所需要的泥土,就是从这里挖取的,由于取土很多,就成了一个湖。湖周围白杨挺拔,柳丝轻拂,鸟语花香,浓荫蔽日。欢度节日的藏族人民在林中搭起了饰有吉祥如意图案的帐蓬,成群结队在此游玩,举行郊宴。龙王塘里漂荡着一只只富有藏家风格的牛皮船。牛皮船结实又轻巧,你如果有机会坐上它在龙王塘里荡上一会,定会觉得心旷神怡。人们要尽兴在这里玩一至三天!

  云南藏族在萨格达瓦节期间则是各地分别举行盛大的法会,朝拜维西县的达摩山,举行“转葛拉”的宗教仪式。 

         达 玛 节

  江孜,水草丰茂的六月,古老的达玛节来到了美丽的草原。

“  年楚河有长长的流水,达玛节也有长长的来历”。

  五百多年前,江孜建成了雄绝一时的十万佛塔。法王贡桑绕丹帕向当时的明朝皇帝呈表请功,明皇派大臣送来了赏赐和贺表,并参加十万佛塔的开光大典。为欢迎使臣,藏历大龙年的四月十九日,贡桑绕丹帕在江孜举行了热闹非凡的达玛会(骑马射箭之意)。从那以后,每年藏厉四月十九(大致农历六月中旬),当地就要举行闻名全藏的 江 孜达玛会。据说,白居寺墙上用金粉记载的节日来历至今还保留着呢!

  赛马开始了,草原远方,顿时扬起滚滚烟尘,隐约可见几粒黑点在颤跳。那些小黑点象是会变幻的魔豆,转瞬间就变得有野兔大、 麋 鹿大、雪豹大,再一眨眼功夫,面前已出现几匹奔驰若飞的骏马。马儿多是嫩口仔马,一匹比一匹打扮得俊俏:头上插着五色羽毛,长鬓被梳成十几根短辫儿垂挂在两边,长长的尾巴用绳子扎成短短的“捶衣棒”,再缀一串绒线小花,马背上是系着红领巾的小骑手,他们口 哨子,“ 、 ”地吹个不停,两手各执一根马鞭,闪电般抽打坐骑,英俊的仔马四蹄腾空,疾如流星,直向终点线冲去。观众们向冲在最前面的小骑手呐喊助威,兴奋地高喊着他们的名字。比赛一轮接一轮,人们象喝醉了酒似的狂欢不息。

  牦牛比赛开始了。远处传来一阵急骤的铃挡声。头戴绣球花的耗牛挺角纵跳而来。他们的四腿是那样地短,但却是那么敏捷有力。披挂全身的长毛飘飘洒洒,象是一片随风疾飞的流云。骑手多为壮年汉子,其中也不乏老当益壮的骑手。

  比赛结束后,按传统风俗,凡荣获名次的骑手,都要在本区乡亲的簇拥下绕场一圈。人们先给凯旋的骏马和耗牛在颈上、角上挂满哈达,然后 喂 他们 糌粑 和奶渣。有的骑手还给自己心爱的坐骑喝青棵酒,直灌得忠厚的耗牛摆动长角,神气的马儿连连摇头,才哈哈大笑着把它们牵进游行队伍里。

  骑马射箭开始了。几十匹骏马四蹄生烟,在靶场上往复驰骋三次,然后立马靶场南端,遥对一字儿摆开的羊皮圆形靶。只见射手们有的腰佩箭壶,插支支鹰翎箭,有的身背火枪,也气宇非凡。“ 、 、 ”火光闪烁,火药味弥漫,这是乌 铳 枪射击比赛。“嗖、嗖、嗖”利箭支支射向靶心,这是跑马射箭的绝技表演。“呵啧啧”!欢呼声、喝彩声、马铃声,似年楚河水潮翻滚。

  黄昏,坝子上升起了袅袅青烟,宗山堡投下了巨大的身影,晚风飒飒吹过,送来高原的凉意,也从张挂银幕的地方送来悠悠歌声。

  月亮从东山后升起,坝子上泻满了银辉,一对对年轻伴侣的身影,隐进了密匝的林卡。

  飒飒夜风,轻轻送来动人的歌声。

  雄鹰羽毛做翎的竹箭,

  箭声向布谷鸟的叫声一样好听,

  六弦琴弹出的吉祥祝福,

  绕着节日的月亮飞鸣。 

          射 箭 节

  “是男子汉就会射箭”!这是云南德钦藏族男子汉的响亮口号。

  在德钦,民族射箭运动相当普及,而规模最大最隆重的,是每年二月里举行的射箭节,当地称“达觉罗色”。节日的具体日期由当年的节日主持人择定,而主持人的条件是他的生肖必须与当年的生肖相同,并且被村民公认是德高望重的人。

  射箭节,是一项娱乐性的民间体育运动,由民间自发组织。据说,很古的时候节日就产生了,是藏民为了纪念英勇善战、打败侵略者的民族英雄格萨尔王而发起的。节日一般进行二至三天,各村都有专门的射场,比赛从早到晚不停,连午饭和晚饭都在射场吃。有的村子在节日期间还搭起帐蓬,男子的吃住全都在这里。村里男子汉都必须到场参加比赛,男童和老汉可请人代射。

  射箭前,先敬酒,然后由射手唱射箭歌。歌词大意是:假如我射出的第一箭不中,第二箭岂不白费我的力气 ! 意在祝愿自勉两箭都中把。比赛时,全村男人每人交出一支箭,主持人把这些箭集中起来,高举过头,以表尊重。然后主持人又把箭分成两组,人们就按箭的分组成为对抗的两组进行比赛。射的姿式为立射,每人一次射两箭,以每组射中靶的箭数计胜负,若一轮已结束而两组还胜负未分的话,就再射一轮,直至能分出胜负。

  有趣的是,射箭节的比赛不但有奖励,还有惩罚。比赛中成绩最好者将由主持人敬献一条哈达,每个男人在赛前就要准备好一根一尺长、手指粗的小木棍,每输一轮,主持人就在他的本棍上刻一个记号。一轮比赛结束后,主持人又将箭重新合起来分组比赛……一直到节日完毕。节日结束时记号刻得越多就意味着输得越惨,输者得在来年的射箭节前为节日准备好青棵酒、肉、蛋、酥油及面食。当然,除那名独一无二的射箭状元外,其余都是“败将”了! 

          赛 马 节

  赛马,是许多民族的人民都喜好的一项体育活动。四川阿坝地区的藏族人民依地区不同,每逢正月或农历七月择日举行赛马节。据说,这是沿袭藏民中流传的民族英雄格萨尔王时代的赛马盛况形成的传统节日。

  农历七月,阿坝草原,正是鲜花遍野的美好季节。藏族男女老幼相邀着骑马或骑耗牛来到草肥水清的草原,扎上帐蓬,支起锅、架起灶。 剽 悍男子的皮领藏袍,年轻姑娘颈上的 琥珀 珊瑚项链和葱绿的牧草、“阿麦让朵”花相映,色彩斑斓,火红灼目。骑手们把坐骑的鬃毛剪得整整齐齐,马尾挽成一个结,加上艳丽的马鞍,神气活现,十分精神。

  赛马一开始,人们纷纷围拢在赛马道旁,提踵翘首,为自己的亲朋好友呐喊加油;骑手们不断地挥鞭催马,力争夺魁。赛完后,人们给优胜的马儿戴上大红花,让骑手牵马绕场一周,得胜的马儿将得到格外优待,不再让它干重活,专门喂起来供赛马或是给贵宾当座骑。

  赛马节除七月外,农历正月也要举行。 

          藏北赛马会

  每年的七八月间,是藏北高原最美好的季节。清清的雪水,带着响声流过草原。牧民们的黑牛皮帐蓬、白布帐蓬,成群的羊儿、耗牛、星散在草原上。这些帐蓬突然在一天内集中到了藏北首府那曲镇四周,原来,藏北赛马会又来到了。

  小伙子们骑着高头大马,梳着乌黑的长辫,带棱带角的脸庞反射着太阳的光辉,透一股野性的豪迈。姑娘们在额前、耳垂、辫梢、胸前、腰际间,叮叮 当当 挂满了银饰。有的还用羊血和酥油,淡淡地在脸上抹了一层,又红又亮,显出一种质朴建康的美。 当

  名日赛马会,其实节日的活动内容远不止此一项,还有男女赛跑、举重、文艺演出、骑术射击表演等。内容虽无甚奇特,但你可知道,这一切都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高原上进行,人们付出的力气将几倍于平原。

  第一天,是赛马和赛跑,不少人还是赤脚奋力跑完一百八十米的碎石“跑道”,就是把世界冠军请来,也未见得就能跑赢这些高原健儿!

  第二天的举重比赛,同样有着浓郁的特色。草原上没有杠铃,却有取之不尽的沙。不知当初是谁发明:把沙装在麻袋里,用绳子捆好,要求运动员把这个难于抓拿的沉重沙袋抱起来,举过肩膀,扔到身后才算胜利,堪称为韧与力的竟赛。据说,有的冠军可以对付三百斤重的沙袋。了不起的大力英雄,总是赢得观众的尊敬与祟拜!

  节庆日里,人们 没 了时间的观念,哪里热闹往那里跑,看比赛,买东西、跳舞……美丽的草原,欢乐迷人,喜气洋洋。

         雪 顿 节

  雪顿节,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之一。“雪”即“酸奶子”,“顿”即“宴”,雪顿节的原意即“吃酸奶子的节日”。后来,节日活动又逐渐演化成以演藏戏为主,故也称”藏戏节”。在日喀则,节日时间稍晚于拉萨,当地叫“色本钦顿”。

  十七世纪以前,“雪顿”活动还是一种纯粹的宗教活动。那时,按佛教的清规戒律,夏季有几十天禁止“比丘”(和尚 ) 出门。到了开禁日,他们就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要准备好酸奶子施舍。“比丘 ” 除享受一顿酸奶子佳宴外,还要尽情地玩耍,节日便于此起源。

  十七世纪中叶,清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到了加强,这时,雪顿节的活动已逐渐丰富,开始出现演藏戏,但活动仍局限在寺庙内外。先以哲蚌寺为中心,故 旧 称“哲蚌雪顿节”。五世达赖从哲蚌寺移居布达拉宫后,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顿节,总是先在哲蚌寺进行藏戏会演,然后第二天到布达拉宫为达赖演出。罗布林卡建成至十八世纪活动内容 已 形成固定形式:藏历元月二十九日,各地藏戏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政府主管藏戏的官员报到,并进行简单的仪式表演,然后赶到夏宫罗布林卡向达赖致意,当晚又返回哲蚌寺。七月一日,由拉萨,日喀则、穷结、雅隆、堆龙、德庆、尼木等地的四个藏戏团,六个“扎西雪巴”(藏戏的一种)的戏班子,一个耗牛舞班子,一个“卓 巴 ” ( 打鼓舞)班子,在罗布林卡进行联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林卡、拉萨等四个地方的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

  第五天,噶厦政府机关放假,全体官员集中布达拉宫陪达赖看戏。中午,噶厦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子。可见随着西藏农奴制度的发展,雪顿节 已 由纯宗教活动演变成了三大 领 主寻欢作乐的节日了。

  一九五九年平叛改革后,百万农奴彻底翻身解放,雪顿节也才真正成为广大藏民的节日。节日中,除演藏戏外,还有其他各专业文艺团体和业余文艺宣传队的演出,罗布林卡内外,还有大规模的物资交流会。

          望 果 节

 “望果”原意为“转地头 ”, 流行于西藏农区,但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谷物成熟之际进行。旧时西藏约定俗成于 “ 鸟王 ” (大雁)南飞之前过节,解放后,根据农事的安排,各地节期又有不同。拉萨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节期三五天不等,江孜、日喀则于农历七月中旬开始。

  望果节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一千五百年前的山南穷结、乃东一带(史称“雅隆向布”),就有了“转地头 ” 活动,那时,当地藏民信仰“苯教”(系原始宗教)。由于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不理解,认为系天神降灾作祸,于是,每当庄稼快成熟时,村民们成群结队绕本村地头转圈,祈祷“天神”保佑,不要降灾。这是节日来源的一说。

  又说:公元五世末,雅隆地区的农业生产已比较发达,为确保粮食丰收,藏王布德贡坚向“苯教,教主请求赐与教旨。教主根据“苯教”教义,教农人绕田地转圈,求天保丰收。但此时的“望果”还不算正式节日,只是藏民开镰收获前的一种例行宗教活动。

  这两种解释相差不远,都共同认为望果节起源于苯教。苯教统治西藏时期,“望果 ” 活动以村落为单位进行。届时,全体乡民一齐出动,绕田地游行。队伍最前,由棒香炉和高举蟠杆的人引路;接着由苯教教主举“达达”(绕哈达的木棒)和右羊腿领队,意为“收地气,求丰收 ” ,再后面是手 拿 青裸麦穗的乡民。绕完田地后,人们把谷穗放在谷包上或是供在神 龛 上,以 祈 求粮食满仓,然后又进行角力、斗剑、耍梭标等一系列娱乐活动。以苯教教义为指导的“望果 ” 活动,一直衍行到八世纪中期。

  公元八世纪后,以莲花教主乌坚白玛为首的宁玛教派当权,“望果”活动又带上了宁玛教派的念咒色彩,活动以念咒来保佑丰收。

  公元十四世纪,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来到了西藏,通过对各教派的整顿,佛教又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居统治地位。于是“望果”活动又逐渐渗进更多的佛教色彩,游行队伍以举佛像背经文的仪仗为前导,娱乐活动的内容也比过去有所发展,又增加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活动,此时的“望果”活动,开始定形成初具规模的节日。

  解放后,随着广大藏民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望果节的活动内容又增加了有助于娱乐、团结的各项文娱体育活动和偷快的郊宴。藏族人民用青棵、小麦搭成“丰收塔”,喜滋滋地转游于芳香四溢的原野,尽情地抒发着丰收的喜悦。 

         沐 浴 节

  初秋的拉萨,天空湛蓝湛蓝,山 巅 闪 耀 着积雪的银光,金风送 爽, 秋色宜人。藏家男女老少,兴高彩烈地背上帐蓬、衣服、卡垫,,带上青棵酒,酥油茶、糕点饼干,离开城镇,奔向河边溪畔,搭起帐蓬、古老的“嘎玛堆巴 ” 沐浴节开始了。

  节日一般进行七天。每天下午,金灿灿的阳光柔和地撒满大地,撒满拉萨河,眉飞色舞,喜气洋祥的人们就赤身裸体,毫无顾忌地走进河里尽情地洗开了,也有的趴在河边做日光浴。河岸上到处是谈笑饮酒的人。其中许多都是阖家而出,有的还带了录音机。

  沿河向西,人越来越多。年过半百的老妈妈站在河里,慈爱地为已成年的儿子擦背,洗头;年轻的夫妇也亲昵地互相擦着、洗着;小伙子是连洗带游;姑娘们永远是勤快的,过节也忘不了洗衣服。每个沐浴的人,尽管赤身裸体,但都庄重、大方,无所顾忌的。

  据老人们说,沐浴节在西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一说;从前有位医术高明的医生,他生前不辞劳苦为人民治病,死后他成仙了。为能继续消除人民的疾病痛苦,他就在每年初秋“弃山星”出来的时候,将百草化为仙水,洒在河里,这时人们洗了澡就可以一年不生病。

  二说:从前有位美丽的姑娘,因为搭救百姓而被魔鬼关在山上。直至每年“弃山星’出来时,她才能出来到河边洗次澡。善良的人民为表达刘她的敬意,也在这时到河中陪她洗,形成了今日的沐裕节。

  “弃山星”其实就是金星,它的出现,是季节变更的标志。从西藏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来看,选择初秋作为沐浴节是有一定道理的,西藏的春天,冰雪融化,水寒刺骨。夏天又大雨倾盆,河水混浊。只有进入初秋时节,河水才清澈。加上这里日照时间长,到了下午,水温上升,正是洗澡的好时光。而这时的水还具有八大优点:甘、凉、轻、清、软、不臭、不损喉、不伤腹。可见,一些长期存在的民族风俗,除带有一些神密的传说外,总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天渐渐黑了,洗澡的人们仍未离去。他们一直要等到“弃山星”在拉萨河畔的“花瓶山 ” 上出现后。才依依地离开河边,回到家中。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

本栏目文字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作者:liuzhu09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