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概况
壮族节会--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刘竹)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17-11-01 | 329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56个民族

 阿昌族   保安族 白 族 布依族 布朗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德昂族 东乡族  族 独龙族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H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回   族 

 基诺族  京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珞巴族 拉祜族 黎 僳僳族 

 毛南族 满 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 族 仫佬族 

 纳西族 怒   普米族 Q 羌 族  撒拉族 畲 族 水 族 

 塔塔尔族 塔吉克族 土 族 土家族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锡伯族  瑶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 族 壮 族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作者授权)


                    壮 族 节 会

                    壮    族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现有一千三百三十七万八千多,大部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广东、贵州 , 湖南也有分布。壮族是古代百越各支系经长期融合而成,曾有“布壮”、“布土“、“布侬”等多种自称,解放后曾统称“ 僮 族”,一九六五年又改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内部分南北两种方言,一九五五年创立了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文,不少人通汉文。

  壮族妇女自古就 擅 长纺织、刺绣。誉满中外的壮锦就是她们智慧的结晶,它以细纱为经,丝线为纬,经线为底色,纬线则使用多种彩线,织成蝴蝶扑花、双龙戏珠、凤穿牡丹等精美图案。远在唐宋时期,壮锦就驰名中原,明万历年间,它又跃居皇家贡品之列,如今,它仍是远销日本和东南亚等地。

  壮族的婚姻,至今还保留着“入赞”的古俗。入赘男子须随女方改姓,但并不受歧视,女方 家 都把他们当亲儿子看待。此风俗如今桂西一带还相当盛行。壮族的山歌也名闻中外,当地盛行“歌墟”,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对歌,电影《刘三姐》就曾对此作了精彩的描写。 

            花 王 节

花王,壮语又称“花婆”,是壮族信仰的生育女神,也是儿童的守护神。每当婴儿生下后,他们就要在母亲的床头边立下花婆神位,扎一丛野外采来的花枝,据说,每个孩子都是花婆庭院里所栽的神花朵。孩子一病,母亲就给花婆上供,请巫婆神游花婆庭院,看看孩子属什么花,花儿是生虫还是干水,并请其代为除虫或浇水。由此风俗而产生了农历二月二十九的花王节。

节日这天,妇女们找来本村好友聚会,杀鸡供神,若同心同意者就结拜为异姓姐妹。(亲姐妹、亲姑嫂不能作这种结拜)。她们以年龄大小排辈,一旦结拜,做大姐的就有权调解彼此之间的纠纷和矛盾。

            歌   墟

  “歌墟”,壮语叫“欢龙 垌” 意思是“到田里去唱的歌”,又称”欢寓敢”,意思为“到岩洞外唱的歌 ”, 因为壮族古时曾将神像放于岩渴之中,故岩洞(实为原始寺庙)之外方可唱歌。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八、五月十二等时日,壮乡都要举行歌墟,本文就以最盛大的三月三为典型介绍。

  歌墟的来源,历来有多种解释。有人说:因为唱歌可以乐神、消除灾难,故而形成。有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对青年从小相爱,他们都会唱山歌,是有名的歌手,可惜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未能结为夫妻,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后来,他俩的好友在他们殉情的这天,为他们唱歌致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歌墟。有人说:唐时,壮家出了个歌仙刘三姐。她用山歌赞美劳动爱情,揭露财主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怕又恨,派人在她上山砍柴时砍断山藤,三姐落崖身亡。后来乡亲们就在她被害的这天——农历三月三,唱三天三夜的山歌纪念她,歌墟就是这样形成的。其实,歌墟形成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方能定论。至于其形成的时间,起码是宋代以前。宋人所著《太平襄记》道: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服,聚会作歌。

  如今的三月三歌墟,按传统习俗,要唱 三 天。节日里,人们用枫叶、黄花草、三月花染色做出五颜六色的糯饭,认为人吃了花饭,就可以象花草树木一样兴旺苗壮。歌墟上,人流如海似潮,处处可见一群姑娘和一群小伙子站在草地里或庄稼地里立阵对歌。尽管周围挤满了围观者,但他们落落大方、毫不掩饰、反应速迅、出口成章、内容新颖,滔滔不绝。

  壮歌分壮欢、壮西、壮加、壮 囡 四种,壮欢是最常见的,有五言欢、七言欢、五三言欢、七三言欢等,歌词短小精悍,情味朴实,旋律优美,易于编唱,广泛地流行于广西大部地区,是壮族最喜爱的歌体。

  歌墟上引人注目的还有与壮歌形影不离的歌棚。最初的歌棚,不过是用树枝和芭蕉叶搭成的,目的是使赶墟的人们能更愉快地玩耍。现在的歌棚,架子虽是竹、木,但盖的却是各色长幅布条了。当地风俗,凡未婚女子,每人至少得拿出一幅布来搭棚,哪村的歌棚最宽敞舒适,人们就认为它的主人最聪明能干而且富有。棚中设有长凳,又可避烈日与风雨,故壮家历来有”山歌唱得多不多,就看歌棚搭得好不好”的说法。

  “抛绣球”也是歌墟的主要交际方式(也是娱乐活动)。绣球有方、圆、菱等多种形状,上端连根彩带,下端系上一束尺把长的流苏。对抛时,须全力接住,否规就被认为人笨,还得罚唱山歌或做个游戏。绣球还是爱情的媒介,如果互有情意,一方赠以绣球,另一方则回以手帕。

  广西都安一带,又多个“碰蛋”风俗。节时,家家煮鸡鸭鹅蛋,染上鲜红色,用绳子连成一串串。青年们手握红蛋,在热闹的墟上寻找如意对象,若看中了某人,就用手中的红蛋去碰对方手里的红蛋,(一般是男子主动),若对方也觉如意,就双双隐去谈心,若是对方不愿,就把蛋蒙住不让碰,小伙子只好知趣地走开,另寻相好。此外,不少老歌手也热心地来参加歌会,充当“顾问”,趁此时机把一些传统民歌传给新一代。 

           陇 端 街

  陇端,流行子云南文山川一带,又称“窝端”。相传北宋年间,广西壮族人民因不堪压迫,在首领侬智高率领下起义,曾攻克南宁、钦州、广州等地,后义军失利,退守云南富宁,最终失败。宋朝统治者怕他们再次起义,就把他们分别遣散到贵州等地。离别前夕,大家悲愤集会,长歌当哭,挥沮借别。后来,每到三月,流落他乡的人都要返家探望亲友,这一年一度的大聚会,逐渐形成了今夭的陇端街。现节日一般定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举行,连赶三天。

  街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宰好猪牛,酿好美酒,备好食宿,在田坝上搭好戏台。街期一到,四方八寨的壮、苗、瑶、汉各族人民皆盛装起,骑 着 戴有大红花的马儿,带上粮食,烟草、油茶、蓝靛、糖果等农副产品赶到街场,进行交流。

  陇端街最主要的文娱活动是上演壮戏。壮戏一般由东道主村寨或技艺较好的戏班负责,分“哎伊呀”、“哎的努 ”、 “乖海咧”、“伊嗬 嗨 ”四大音乐 流 派演出。青年间的文际主要有“浇蛋 ”、 对歌两种方式。小伙子们把蛋戳通一洞,用木棍伸入,搅匀。若对人群中某位姑娘中意,就将蛋汁洒在她身上;姑娘若也有意,便偷快地与之对歌;若其无意,则掩笑离去,避开了事。对歌的形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在女青年之间进行。她们分成两排对阵,当对到下午五点左右时,就纷纷取下手镯,全部套在一伞把上,然后再取,若恰好取到了自己的,也就算了,否则就须与取到自己手镯的姑娘互对年庚,拜认姐妹。一种是青年男女间相对,也很有趣。若碰上了一个优秀的女歌手,即使街会结束,男青年们仍追至其村寨,对歌不止。此时,同寨的姑娘可以帮忙,但小伙子却站到外寨男子一方。联合与姑娘对赛。午夜后,同村青年退出,留下外村客人与姑娘一直对到凌晨。临走时,他们在主人家里烧一塘火,用以赞扬主人火一般的热情。 

           牛 魂 节

  牛魂节,盛行于桂北一带,又称“牛王节”、“开秧节”,于农历的四月初八举行。相传节日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对牛的感激、对好吃 懒 做者的憎恨。说的是从前有对夫妇,男人是个忠厚老实的汉子,婆娘却好吃懒做,心肠歹毒,常常在丈夫外出干苦活时偷偷做好的吃。天长日久,他家的牛儿实在看不下去,就对丈夫揭露了他妻子的丑行,歹毒的女人因此怀恨在心,就在四月初八这天,用滚烫的孺饭塞进牛口中,使牛变成了哑巴。事情传出去后,四方八邻都纷纷指责,为了安慰牛儿,后来人们就在每年的这天给牛过生日,以示对那种歹毒行为的抗议。

  每到这天,桂北一带的壮、侗、瑶各族,都要上山采来若干种树叶,熬出色汁,染来糯米上, 待 饭 蒸 熟后,就会呈现诱人食欲的紫红色,当地称“乌饭”。人们就盛上一碗乌饭、放上 几 块腊肉,先送给牛吃后,自己才吃。这天,无论农活多忙,都要免除耕牛的劳役,小孩们清早就放牛出栏,到青草茂盛的山冈放牧;老人们往往还要谆谆告诫其不要挥鞭打牛,要让它自由自在地过生日。当牛放出后,人们为它清除粪便,撒上石灰,专门采集许多鲜草作为一天的饲料,并淋上一些盐水。当牛儿吃饱喝足后,人们就用蓖子为它梳去牛虱,用茶油为它涂擦伤口,精心护理,使它在春耕前保持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 

           娅 拜 节

  相传,远古之时,壮族大多居住在丫翁山上的毛根寨。那时,官家常派兵来烧杀抢掠,壮家过着牛马也不如的生活。后来,毛根寨出了个女英豪娅拜,她和丈夫一起,率领壮家儿女英勇反抗,一次又一次的打败了官军。在有一年四月属兔的一天,官军又大举进攻毛 根 寨,娅拜率全体壮家儿女,与敌人死战,官兵被娅拜的英勇气慨吓得魂飞魄散,节节败退,壮家从者宁河一直把敌人追到了索乌河。娅拜让大家都回去休息,自己留下来监视敌情。此时正当天气闷热,娅拜就跳到河中,想洗去血战后的污垢。 没 想到,她附近的草丛中还躲着几个败兵,他们见此机会,一哄而上,把娅拜杀死在河中。

  说也奇怪,娅拜的尸首既不沉没,也不随水漂流,而是悠悠晃晃朔流而上,停留在者宁河面上。乡亲们见状大悲,他们把娅拜厚葬在一棵终年长青的大树下。从那以后,每逢这天,当地的壮族人民就要用一头牛、一头猪、两只鸡和四十尾鱼来到娅拜山,祭奠他们崇拜的这位民族英雄。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

本栏目文字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作者:liuzhu09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