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文具
成都简阳石桥会馆兴衰录(高亚夫)
来源: | 作者:probf84e9 | 发布时间: 2019-07-22 | 4933 次浏览 | 分享到:

                                                              高亚夫
                                                            作者授权

   
明末清初,四川战乱几十年,人口锐减,十仅存一。为此,康熙(1694年)下诏,令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移民主要是三种方式:1、奉旨入川(有的是强行捆绑);2、求生;3、经商。之后,移民而来的外省同籍人组成了同乡会,由经商的有钱人领头捐资,各自修建了聚集的会馆。 

 

      石桥会馆修建时间不会早于康熙下诏移民后的二三十年(约1720年),最初来的人不多,没安顿下来的移民也没有建馆的资金和需求;不会晚于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刊印的《乾隆.简州志》上,六个会馆已经历历在目。估计多建于乾隆五年(1740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之间。

 

     常听石桥老人将广东会馆叫南华宫,福建会馆叫天后宫,会馆为啥又称“宫”呢? 在此,简要分辨一下寺、庙、宫、观的区别。寺,最初指官舍,后演变为佛教建筑;庙、是祭祀祖先圣贤的地方,因为佛教建筑内都有佛的缘故,寺庙可并用。道教建筑则称作观、宫或庙。

 

       由此可见,会馆是道教建筑,信奉的是道教,但它与宗教信仰的道观又有很大区别。道观常年有人驻守,祭拜的是老子(太上老君)、三清、六御、财神、吕祖等,而会馆修建之初,虽也请了道士或龛师看守,有一个殿堂纪念神祗(其余的作为住房和仓库),那神祗多是同籍本土人士。每年虽以庙会的形式举办多次祭祀,但更多时候是把会馆作为同乡人聚会、议事、接待同乡、互通信息、扶助乡人、调解纠纷,维护同乡人利益的场所。会馆的内部组织大多采用“会首”制度,由同籍捐赠费用开展活动,会首由本籍中德高望重并捐款最多的劳绩人士担任。会馆的商业性远远大于侧重于宗教信仰的道观。

 

       商业性最突出的是石桥的两湖(湖南、湖北)会馆,它直接将学校、同乡、商贸与神祗融为一体。

 

       两湖会馆又名禹王宫,俗称禹王庙。相传汉高祖十二年,刘邦经安徽涂山巡视大禹遗迹,令刘长在山顶建禹庙,使后人永怀大禹治水之功德。因大禹治水经过了很多地方,全国到处都有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因而各地都有禹王宫的建设。石桥的禹王宫规模位列六个会馆之首,面积近三十亩。前门位于上大街,离上回龙桥十丈远,往后依山就势延伸近两百余米直到宝峰山半山腰。门壁宽三十多米,远比洛带的禹王宫高大气派很多。三个气势恢宏的拱券式(上面是圆形的)大门斜向东北,与其他会馆门一样,面向家乡,有不忘先祖之意。会馆常年只开放右边的一个侧门。进门后是两湖小学,(主要招收湖南、湖北籍的子弟),它位于会馆的前半段,占据了会馆近半的面积。 

 

      1928年修建成简(成都至简阳)公路时,禹王宫被前后切割成两段,前面“两湖小学”完整保留,原来比学校高一丈也宽近一倍的前殿被公路占据。会馆在公路边新建了一堵围墙,新开的大门没有面对公路,而在向东的侧面,原来前殿的神像被移到新建的围墙边。此地比公路还要高近一丈,比学校要高近两丈,俗称二堆殿。半山腰有丘突起,名斩龙垭,中国银行于抗战期间在此租借了一些房屋办公(商业性再次体现),会馆只余山腰的中殿和后殿。1951年修建成渝铁路,会馆进一步被吞噬,凿掉宝峰山嘴和半山腰原来学校的大操场及篮球场,斩龙垭被推平,中国银行迁走,仅存后殿及旁边的几间厢房。前面的两湖小学被再次改道的成渝公路全部占据。1970年石桥镇修建年产万吨的国营水泥厂,残存在宝峰山腰会馆的后殿及数间房屋被彻底毁坏。 

 

       贵州会馆:贵州元时为黔州,故简称黔。它由贵州黔西人修建,又名黔属会馆、黔属宫或黔西宫,位于现在石桥西郊九曲铺右侧路口。它修建时间估计最晚:1、独自位于人口密度较小的栅子门以外,人气不足;2、与东大路有几丈的距离,进出不便;3、背靠乱坟累累的官山,风水欠佳。

 

       从上栅子门出去后往东大路右边一条小道进去二十余步,就是贵州会馆面向东南方的大门,大门后是一个宽敞的院坝。坝左是牛市街,坝右是糖市街。院坝尽头,是一个高四尺宽三丈余的戏台。戏台后面是大殿,里面供奉的黑神不知是明代按察御史刘本,还是唐代将军南霁云?问所有老人,都不知答案。大殿左右和后面有许多厢房,是接待同乡和客人的住地。1942年,简阳女子中学迁此办学,建国后女中迁回简城,县粮食局所属粮修厂取而代之,房屋进行了全面改建。除庙门保持原状外,里面建起了幢幢楼房和轧油车间。道路也扩宽,汽车可以通行。2018年,该位置矗立起了数幢电梯高楼,让一段两三百米长的东大路也改了道。 

 

       福建会馆:福建人地处海边,信奉天后(又称妈祖),所以福建会馆又名天后宫或妈祖宫。位于现在的福建街石桥中学内,面积近22亩,是仅次于禹王宫的第二大会馆。会馆是一个前后殿与万年台(戏台)组成的一个连体建筑群。像石桥其它会馆一样,也采用叠梁式构架,以垂直木柱为房屋的基本支撑,木柱顶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架起数层叠架的木梁。福建会馆的大门与街道没有平行,而是侧向东南方,紧邻右边是一堵高大的风火墙,与大门一样,墙头也侧向东南方。跨进大门,是门楼,它与戏台融为一体。穿过门楼,前行二十余步,回头是戏台的正面,卷棚顶的檐下有较宽的檐廊。戏台前面是一个宽大的石坝,左右两边各有排成一字形的厢房数间。走过石坝,拾阶而上前殿,墙上有精美的历史典故绘画,后殿紧邻前殿,殿内有三尊神像。天后娘娘端坐中间,造型美观、庄重,颇有特色,两旁是金精将军(千里眼)和水精将军(顺风耳),正殿的两旁和后面都有房屋数间。进门后的右边是一个高四五尺的院坝,以荆棘作围,有小门与之想通,上面有住房数间。 

 

       民国三十四年(1942年),私立诚明初级中学校(石桥中学前身)全部占用了福建会馆,对部分殿堂和房屋进行了改造。建国初期,大反封建迷信,三尊神像被打碎。之后学校进行了多次改造和扩建,旧戏台被拆除,大门由现在的福建街43~46号位置,变动到福建街与市场巷交汇的地方,昔日的天后宫再也寻觅不到一点蛛丝马迹了。
                                                  

 

       陕西会馆:宋朝以后皇帝开始追封关羽,明神宗正式赐以"圣"。山西、陕西人都崇拜关羽,在会馆内塑有关羽造像,所以陕西会馆又名关公庙或武圣庙。陕西会馆位于陕西街往西尽头的右边,紧邻上栅子门,过小溪就是现在的九曲铺,占地近三亩。大门在宫的左边,没有与街道平行,斜对东南方。迈上十个台阶,跨进两边石狮镇守的双合木门后是一个宽大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株高大的香樟树。前殿在进门的左边,背向街面,有上下两层,上面是戏台,也背对街面。单檐卷棚硬山式瓦顶的“凸”形高耸,坡度很大的黑灰色瓦梁用石灰凝固,至今还没有损坏。房脊上塑有精美的飞龙、祥云等,飞檐是一个好似壁虎的变形动物。斗拱上也绘有精美的花草、云彩浮雕图形,上面的涂金在几年前还在闪烁。前殿两边是稍低的耳房,风火墙上的半浮雕至今保存完整。戏台面对正殿,两边各有数间厢房,跨过宽大的天井沿九级石梯上去是正殿。屋顶为重檐结构,第一重卷棚和歇山相互勾连,第二重为歇山顶。昔日威风凛凛的关公放下了青龙偃月刀,像帝王一样身穿黄袍、头戴流苏垂面的冕冠,双手持笏,在神龛上文静地端坐,两旁站立的是关平、周仓。正殿后面是围墙,小门后一条陡峭的石梯伸向天后宫。 

 

        建国后,陕西会馆被地方政府接受,交给部队做仓库和家属用地。因不再归属地方,无形中延缓了它的生命。大殿虽被拆除,但前殿与大门至今尚在,是石桥仅存的会馆。几年前窗户和大门用砖头封闭,但还能大体窥见前殿当时的造型。

 

       广东会馆,又名南华宫。庄子著《南华经》,故有南华老祖传说,南华宫美名由此而来。清康熙乾隆年间,富有闯劲的客家人为了生活相继来到了四川安居,他们的建馆时间多在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6年)。石桥的南华宫估计也在这一时期,早于其它会馆。南华宫位于下大街,水巷子(现在的和平街)码头出来的丁字路口。在中和桥没有修建的两百多年前,这条街道最热闹,最宽敞,离沱江码头最近,无疑是石桥最好的地段,只有早来的客商能抢占这一先机。 

 

       南华宫总面积三亩多,大门在门壁的右边,斜对东北,门前有石狮一对。进去不远是一个厕所,灰砖墙上醒目地写着“东池”(东池是山东淄博的一个湖泊)两字(或许想免俗吧)。进门后的天井非常宽敞,左右各有古树一株,右边有厢房数间。前殿有一个戏台,戏台后是正殿,殿内有右手持青龙偃月刀左手捋胡须的关公站立塑像,雕刻精美。墙上刻画中国古代名人事迹典故,画工精细。它的后门在戏台后向北的一条小巷里,出门不远是一口水井,水质清冽,附近的住户都在此取水。抗战时期,中央银行曾在此租借了临街厢房改为营业场所,建国后到七十年代作为粮食仓库,现在这里已是居民住宅高楼。

 

       江西会馆:又名万寿宫。万寿宫是为纪念江西的地方保护神——俗称“福主”的许真君而建。许真君是晋代著名道家人物,他居官清廉,为民兴利除害,为了纪念他,当地乡邻和族孙在其故居立起了“许仙祠”,宋真宗赐名并亲笔提“玉隆万寿宫”。历经许多朝代,宫中香火不断。此后,但凡有江西人聚住的地方,经营瓷器、茶叶、大米、木材和丝绸的江西人就会在经营地修建万寿宫,全国数量不下几百座,万寿宫与江西会馆成了同义词。

 

       江西会馆是石桥六个会馆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占地只有两亩多一点,从江西街面没有贯穿到现在的公路,背后还有一家廖大爷经营的“逸逸茶馆”。它的东面是宝华剧院,与之相隔一条宽仅六尺两边墙壁高耸的青砖小巷。它的侧门开在小巷的后段,拱券式。离门两丈开外的墙边有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万寿宫毁坏最早,建国前很久,它的前面已经是王氏经营的一家颇有声誉的玉龙饭馆,后面成了几户人家的住宅小院,一堵墙壁与前面饭馆一分为二。建国后公私合营,前面饭馆更名为复胜饭店,又称上宾馆(人民饭店称为下宾馆),文革时又改成红旗饭店。现在它和宝华剧院一并被改建成“宝华小区”民宅。楼上的住户或许不知道,他们高居在两座古建筑地基上。至于江西会馆初始是什么模样,所有人都不知情,或许只有记忆中那株古榕树和沧桑的青砖墙在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默默地诉说它曾经的格局与辉煌。 

 

       六个会馆介绍完毕,还得说一说六省会所。六省会所不是一个会馆,而是六个会馆各派出人员组成的一个管理机构。是协调六个会馆的事务、解决各个会馆彼此纠纷及其它问题的场所。地点在民族街(现在的福建街)的火神庙内。办公地只有几间房屋,一个横着的招牌贴在不大的火神庙拱券山门上方。平时只有一两个人值守,需要有事商讨时,才通知当事人前来办公。

 

       谁能料想,仅仅过了两百年,石桥会馆就画上了休止符,与四川各地会馆一样迅速地结束了生命周期。它的短暂、迅猛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1、各地移民客居他乡日久,逐渐融合,昔日的同乡感情日趋淡薄,会馆功用减弱;2、民国以后,政府功能日渐加强,民族意识的勃兴和社团组织的出现,加速了会馆的式微(有的改作学校、仓库或公用场所,会产转卖,活动渐止);3、建国后新政府解散所有民间社团,“接收”其财产,扫除其影响,给予了会馆最后沉重一击。

 

       石桥亦然,已经衰落的会馆或变卖,或被民国地方政府征收改为它用,余下的广东和陕西会馆在建国时被新政府代管,同乡会宣布解散,1954年会馆被正式“接收”,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岁月真是无情,仅仅又过去七十年,石桥六个曾经昌盛喧嚣的会馆已被磨蚀殆尽,那些断垣残壁只依稀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且印象越来越模糊,只偶尔在茶余饭后,才成为老者或文人闲聊的话题。


本页插图(钢笔淡彩)曾承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