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师范圆了我的梦(邓治简)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25-02-13 | 347 次浏览 | 分享到:

                                     

                                                                                          邓治简


                   作者授权


                                        

                                                            简 阳 师 范 61级 学 生 同 学 会

             

       幸运考起师范;简阳师范之范;三年受益匪浅


我出生于1939年,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我父亲是一名私塾老师,一生是爱书、读书、教书,也希望他的子女能继承他的衣钵。他去世时,留下的唯一遗物就是一背篼书,并嘱咐母亲说:这些书是留给孩子们将来读书时用的,一定要教育孩子们好好读书。父亲的遗愿便成了母亲的信念,她把她的全部心血都倾注于我的读书上。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读书、教书就成了我梦想。 


幸运考起师范


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我和比我小两岁的妹妹艰难度日我的家地处简阳龙泉山脉的五指山和罗汉山之间的夹槽沟里,名叫邓家沟,山高地不平,土地瘦薄,十分荒凉,加之十年九旱,生活十分穷困;学校稀少,上学不便,我仅读了两年私塾,四年小学,半年初中就失学了。

小学高年级我是在贾家小学读的。家距学校12华里,走读困难,就自带被盖住校,自带粮食、柴火和炊具,用三个石头顶口锅,自己煮饭吃;家里有3亩多耕地,我就半耕半读,农忙请假,平时五天上学,周日和周三回家劳动。

半年初中我是在石桥中学读的,是母亲变卖家里的烂铜烂铁、棉被衣裤和废旧农具家具等筹集的学费。明知把家里的这些东西卖光也读不满一个学期,但我还是拿着那点钱去报了名。最后那一个多月,钱不够在学生食堂缴交伙食费,我就每天中午去馆吃一碗饭,喝一碗汤,管24小时。有一天,我想再喝一碗汤,堂倌吼道:“啊!门厅左席靠右,再上一碗汤,让同学吃饱点,好上课!”我感觉天机被泄露,羞愧得无地自容,从此再也不好意思多要一碗汤喝了。我曾饿得低血糖休克,昏倒在学校学生宿舍外面的坝子里。放寒假后,我就此失学了,“读书梦”也就破灭了。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简阳师范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扩大规模,向社会招生,我才幸运地考起了简阳师范,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会成为一名“中师生”。

入学那天,我挑上行李,从老家步行70余里来到简城。当我走到学校大门口时,看见学校校门上方刻着的“简阳师范”四个大字时,热血沸腾,我想我真的降生于人民教师的摇篮了!看见校门两边贴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对联时,我陷入了沉思:哦,这就叫“师范”!于是师范学校在我的脑子里显得更加神圣了。

我入学后,被这座校园所陶醉。整座校园由内外两个操场和4横4纵的8栋主体建筑所构成。正对校门的中轴线上是“三重堂”部局,宏伟壮观;房屋多是穿斗结构的古式建筑,古朴典雅;楼房之间相互连通,形成“走马转角楼”,师生们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不晒太阳不淋雨;各楼栋之间的花园,种有桂花树、罗汉松等观赏树木和花卉,郁郁葱葱。整座校园坐落在鳌山脚下,被园艺场的果树和花卉所掩映,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学校原校址是在人民公园的文庙,我入学的那个学期才搬迁过来。这是30年前建造的,已破烂不堪的原简阳国立中学校舍,经过改建和维修后才落成的一座简阳师范新校园。

 

简阳师范之范


校长的专业思想教育课

报到注册后,我被编入61级三班。开学的第二天,我们61级三四班的同学在阶梯教室听了张允武校长讲的第一课:“专业思想教育课”。据说每年都是这样,新生一入学,校长就要给大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张校长是南下干部,大学毕业,学的师范专业,对教育理论很熟悉。这节课他以校门口那副对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题,对大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他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他主张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更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所以人们把教师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学高)和“高尚的道德”(德高)。我第一次听到对教师有这么高的要求,真是耳目一新。过去认为读师范不花钱,学点知识就可以教书,是谋生的捷径。这种认识太肤浅了。

接着他讲述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师观在教育史上的深远影响。他还讲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列举了一些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论述。我这才理解了“师”和“范”的内涵,理解了对教师的要求,德才兼备的教师才算是真正的教师。

这堂课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张校长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不愧为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这以后他便成为了我心中的偶像,我们都很崇敬他。

第二学年下学期,雷文源老师教我们班的语文课,有一次的作文题是:“做一个又红又专的人民教师”。我觉得这题目的要求与张校长讲课的内容完全吻合,就把那堂课所做的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加上我自己的感受写成一篇文章交给雷老师。他修改以后拿到班上来作为范文,叫我给全班同学听,他还进行了认真的评讲。

凑巧的是,本学年末,内江地区师范学校的统考试题,语文试卷的作文题与雷老师命的那道题一字不差,结果我的作文得了满分。我很庆幸,我想这成绩应当归功于张校长。


留下第一印象的学长


报到注册那天,我完成报到手续后,

  一位胸前佩戴引领员标志的学长,引领我去宿舍,沿着走马转角楼,拐了几个弯,上了楼梯后,又拐了一个弯,才来到我们班的宿舍。一路上,她不断地问候我从哪里来,走了多少路,你辛苦啦等,显得非常亲切。来到宿舍后,她先向宿舍内所有的同学打了个招呼,把我的床位和有关事项交代清楚后,又和所有的同学打个招呼,挥手告别,退出宿舍。她走后我想:她还是位学生,年龄或许还没有我大,说话这么有水平,一举一动这么讲究,对人这么有礼貌,令我十分钦佩。

宿舍里的同学大部分已经到了,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整理床铺。不一会,有三位学长来到我们宿舍。一位学长介绍说:这是我们学生会主席汪良同学(59级学生)来看望新同学们啦!紧接着汪良同学亲切地问候大家:同学们好,大家一路奔波劳累,辛苦了!都安顿好了吗?还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可向学校反映,尽量给大家解决。他还说:我们学校刚从河那边搬过来,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请同学们暂时克服,相信会很快好起来的。

主席的一席话说得同学们内心热乎乎的,让我对这位学长顿生敬意。我想:学生会主席也还是一位学生嘛,说起话来很像是一位学校领导,这么有水平,真是训练有素。

两位学长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简阳师范的校风不一般,学生的能力不一般,处处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塑造教师职业形象的语文老师


我们61级三班一二学年的语文课任课老师是雷文源,三十多岁,中等身材,儒雅青年,很注重自己的仪表。他是教中文的,所以随时都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中山装,头发梳理得特别光亮,一丝不乱,在学校比较出众。

                                     


195978月的庐山会议之后,全国掀起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运动。这场运动也波及到简阳师范,学校领导召开了全校学生的动员大会,发动学生揭批学校的“右倾机会主义”。一时间,在办公楼和阶梯教室周围贴满了针对教师的大字报。在雷文源老师的宿舍门上,贴了一幅对联。


上联:精心梳妆,头发溜光,苍蝇停下杵拐杖。

下联:认真打扮,皮鞋耀眼,蚂蚁爬上溜滑板。

横批:赛过貂蝉


这是个别同学受“运动”的影响,失去理智,哗众取宠而为。在“运动”过后,当同学们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我们班团支部以“如何塑造教师职业形象”为题,开展了一次团日活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谈了许多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如道德修养、人格魅力、专业知识、教学风格等等,还特别针对那幅对联,重点谈了教师外在形象对学生的影响。不少同学认为教师的整洁、得体、专业的外在形象,是对学生无声的文明教育,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样板。作为一名教师,外在的文明形象,是不可缺的。雷老师穿着得体,仪表端庄,不是缺点,而是难得的优点。他塑造了师者风范和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学校风气的反映。

  这次活动之后,我们全班同学形成了爱整洁,讲卫生,注意个人形象的良好风气,个别从农村带来的邋遢形象和不修边幅的习惯有很大的改变。

雷老师还有许多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如他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人对事态度严肃,不苟言笑,文质彬彬;他品德高尚,他和女学生始终保持距离,他的宿舍是拒绝女学生的;他是成都市区人,家里只有一位母亲,他很孝顺他的母亲,每逢节假日都要回家探望。


带领师生度饥荒的红管家 

      

学校总务处主任李道昌老师,瘦高个子,身躯挺拔,目光深邃,时常行色匆匆地穿梭于校园,人称红管家。

 

          

我们61级二三班第一学期的教室与总务处的办公室仅一个天井之隔。开始,我们透过玻璃窗看见对面办公室坐着的好像是一位戴眼镜的“老头子”,整天忙个不停。后来才知道,他是总务处李主任,才39岁,因劳累过度,容颜褪色,显得十分苍老。               

师范校总务处是人少事多,李主任是管钱管物一把抓。学校的经费收支、设施设备和师生的一日三餐他都得管。特别是当年学校搬迁时,要将一片二十年代修建的古建筑,按师范学校办学的要求进行改建和维修;又要在短时间内,将学校从人民公园搬迁到新校址;加之当年学校扩招,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等,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李主任是日夜操劳,都说他累垮了一身肉。

李主任管钱管物是滴水不漏。为了避免发生纰漏,他是事必躬亲,样样都得亲自过手,过目。比如,师生厨房一日三餐的用米、用菜、用料等,他都要先计划测算,确定用量后亲自过称,不得有半点差错。

“三年困难时期”,李主任更是精打细算,严格管理,开源节流,带领师生们度过饥荒之年。为了让师生们多吃一点蔬菜,学校把内操场开垦为蔬菜地。李主任亲自组织和带领学生参加农场劳动,甚至还经常看见他一个人在菜地里拔草、浇水。  

为了严加管理,杜绝漏洞,李主任严肃地处理了在学生中发生的两件事:

其一:为了改善师生生活,李主任总是绞尽脑汁,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还节约钱来中秋节给同学们发月饼。

1958年中秋节发月饼,李主任是亲自点数,亲自分发。然而,61n 班的同学发完月饼后,有人把头伸出教室窗外对着总务处喊:“李主任,我们班的月饼差一个!”

李主任听到对面教室的吼声,感觉奇怪,立即跑去61n 班教室弄个究竟?有同学重复了那一句:我们班的月饼少了一个。李主任沉思片刻后,严肃地对同学们说:月饼分发是不会有误的,这个月饼如果不在你们班上,那就有可能在我李道昌的身上,为了向全校师生有个交代,我们大家都清理一下。然后,他组织全班同学两人一组,相互清查。那位A同学眼看李主任要认真了,脸由红变白,全身哆嗦,便主动把月饼从自己的裤兜里拿出来,放在课桌上,然后满头大汗,双手抱头,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巴不得把头埋进书桌里去。

其二:有天晚上,61x 班的C同学,半夜起来感觉饿得不行,就偷偷摸进教师厨房,想找点剩余食品充饥。结果啥也没有,只发现几瓶临江寺豆瓣,他便往裤兜里揣了一瓶带回寝室。

第二天厨房工友发现豆瓣少了一瓶后向李主任作了汇报。李主任认为这是总务处发生的重大事件,专门召开了各班班长和生活委员会议,在全校组织大清查。

李主任说:目前生活困难,食品短缺,这不是小事,小事不管就会发展成大事,必须搞个水落石出。他要求凡是接触过豆瓣的人都可以立为怀疑对象,“包括我李道昌”。

61x班的班长和生活委员组织全班同学从教室到寝室,对书桌、床铺、衣箱等进行逐一的清查时,那位C同学看见要清查自己的衣箱了,一屁股坐到自己的箱子上说:“我的箱子不准查”!大家都觉得这是“此地无银……”,生活委员便笑着说:那就其他的都不查了,就只查你这个箱子。C同学无奈,只得把箱子打开,显得十分难堪,事后因尴尬而蒙头大睡了一天。

这两件事在全校引起反响,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小事一桩,这两位同学也是饥饿所逼,出于无奈;更多的人则认为生活无小事,我们将来都是人民教师,必须从小事做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足以说“德高为范”。所以,绝大部分师生都支持李主任的做法。学校对这两位同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但未给予处分。同时,全校各班围绕此事件开展了各种类型的主题活动,教育了所有同学。从此,全校风清气正,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了。

李主任处理学生中发生的这两件事,其意义不只在对事件处理的本身,而是反映了李主任对事业之忠诚,工作之认真,管理之精细和廉洁自律之精神等,这对广大学生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爱生如子的班主任


第二三学年,我们班的班主任是郭德芬老师,中年女性,性情中人,活泼开朗,是一位共产党员。       

她工作负责,爱生如子,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她和学生谈心时,都要作详细的记录,一年下来她和学生的谈话记录就有厚厚的几本,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她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细致入微。各科考试后,她都要和考得不好的学生座谈,分析原因。我们班有位女同学,有考试恐惧症,每考必哭。她找这位同学座谈时,学生哭她也哭。我们班还有位女生,姓H,家庭条件很不好,父母都是一身病,生活极端困难。她每次回家返校后,都要在几位要好的同学面前痛哭一场。郭老师知道后,很关注这位同学,经常找她谈心。每次谈话后,郭老师都是一双泪眼把她送出自己的寝室门。还听说,郭老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了不少钱来安慰这位同学。

有一天,我们班有五位同学星期天去搞“勤工俭学”,到火车站扛大包,推滑车,为红塔粮站仓库搬运粮食,挣点零花钱。当时,从火车站货场到红塔站仓库是一个斜坡地带,粮站从货场到仓库铺设了一条简易轨道,用滑车运送粮食,既省力,又快速。不料,D同学推着滑车,出了货场,就坐上滑车,一进入坡道,滑车就脱轨了。D同学被摔下滑车后,滑车顺着他的右小腿碾压下去,小腿骨与肌肉完全分离,肌肉被榨成肉浆。那时还没有救护车,同学们用驾车把他拉去人民医院抢救。郭老师知道后,立即赶赴医院。当她看到D同学血肉模糊的小腿时,几乎哭出声来,并马上落实住院问题,还垫付了入院时所需费用,保证了D同学的及时治疗。

郭老师特别注重同学们的学习。当年简阳师范面向社会招生,我们班的往届生和同等学历生比较多,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她就在班上组织帮扶小组,将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按优、中、差分类,帮扶小组由3人组成,优中差组合,由优等生当组长,开展学习互助。他这办法很凑效,差生的成绩提高很快。我的数学科成绩很差,影响理、化科的学习。他就把班上数学成绩最好的袁仕忠同学选来当我们的组长。我在袁仕忠同学的帮助下,数学成绩进步很快。后来,数学还成为我最喜爱的一门学科,物理成为我的学科特长。

郭老师很关心我,在接任我们班的班主任后不久,就找我谈心。她说:我知道你这一年在学习上花了不少功夫,很努力,进步快,为了把全班同学的学习都带动起来,我推荐你进班委,担任学习委员。

 我知道,这是郭老师的“激将法”,他想促使我更加刻苦努力。郭老师这么信任我,我很感激,表示一定要认真负责地把学习委员的责任担起来。

  我们第二学年的学年考试,提前一年就宣布全内江地区实行统考。全年级同学掀起了迎统考的学习竞赛。

  我的鞋磨破了,因“备考”没有时间回家换,也没有钱买。郭老师发现了,把我叫到寝室去对我说:我看你那鞋子已磨破了,现在“备考”在急,你就不要回家去拿了,我这里有一双,你拿去穿吧她把鞋塞进我的手里时,我一看,是一双崭新的鞋子。郭老师单身一人在校,哪来这样的鞋,明明是专为我买的。我半天说不出话来,含着热泪,向郭老师深深地一躹躬。我对这慈母般的恩师感激涕零,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在这次统考中取得好成绩。

  郭老师还特别关心我的思想进步。一天晚饭后,她约我去外操场散步。她突然问我为什么初中都没有毕业就失学了呢?我把我的家庭情况向她和盘托出,当我谈到我母亲的艰辛和我的求学之苦时,她很感动。她告诫我说:一定不要忘记过去,一定要刻苦学习,一定要回报你的母亲。三个“一定”,何等的分量,令我刻骨铭心!接着她又说了个“一定”:但一定要把振兴家庭和贡献社会结合起来,明确学习目的。不久,她送给我一本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中国共产党《党章》,叫我好好学习。我心领神会,郭老师是在培养我入党,我的心情特别激动。

  此后,我认真地学习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党章》以及有关党的知识的文章,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学校各项活动中争取走在同学们的前面,起好带头作用。1960年春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向学校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成立班委会时,郭老师推荐我担任班长,团支部改选时同学们又选我当团支部书记。我知道,这一切,都是郭老师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有意让我到实践中去锻炼,去接受考验。我也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积极努力,认真完成了各项任务。

1960924日,经班主任郭德芬和校团委书记刘顺福的介绍,我被批准入党了。


三年受益匪浅


  我在简阳师范读书的三年,是收获多多,受益匪浅。

  在政治上,我由一个只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满足一日三餐、只求个人温饱的山野青年,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在学习上,我是一年一个台阶,三年三大步,实现了三大跨越。

  第一学年,我利用一切休息时间,完成了补课任务,补齐了初中阶段遗漏的知识,跟上了全班同学的学习进度,算是从小学文化程度跨越初中三年,学习中师课程。

第二学年末,我的各科成绩优秀,参加内江地区的统考成绩跨越全年级,名列前茅。当年我被评为全县的“学习标兵”,照片贴在了人民公园。暑假期中,我和简阳中学的学生会主席马博宣,代表简阳全县学生出席了内江地区学生代表大会(马博宣后为经济学家、哲学家、首都经贸大学党委书记)。

第三学年,61级实行文理科分组,我被分到“理组”学习,学校要我主攻物理,我被定向培养为师范学校的物理教师。因此,我的物理课学校委派刘兆霖老师为我的专职辅导老师,给我开“小灶”,每天安排两节课的时间,学习师范专科学校的物理教材。

最后一学期的实习,我也留校实习,担任63级两个班的物理教学,兼任632班的班主任。我再一次实现了跨越,由一名仅具中师毕业生知识水平的学生,跨越任教中师课程。

但是,毕业分配时,省教育厅批复的分配方案是,一律分配去小学,我被分配去了简阳师范附小。但我无怨无悔,认为“高处不胜寒”,也许这样更适合于我的发展。



当我踏进师范附小的校园时,我想,我真的要站上讲坛,握上教鞭,实现我的人生梦想了。我踌躇满志,决心以母校恩师和学友们的优良品德为范:做人一地肝胆,用人格书写人生的答卷。

1961年至1999年,我的39年教育生涯,矢志不渝。我在学校工作了13年,其中担任小学数学专职教师2年,担任小学教导主任2年,担任小学校长9年;在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了26年,其中从事教学视导和小学数学教研工作12年,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14年,曾获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曾担任教研室副主任、教育局分管业务的副局长和调研员职务。我在教研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致力于教育科研和教改实验,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共编著(或合著)出版专著3本。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个人的研究成果和撰写的论文,有11项在全国、全省交流,被省以上书刊、出版社出版发行;有15项在地区级获奖。比如:由我担任主研,和课题小组经过十年的努力,成功结题的《大面积提高村小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成果,获省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教育实验研究学术交流会上交流,获全国教育实验优秀成果一等奖。其《研究报告》刊载于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实验研究论文集》。由我主笔,有贺宗爱、田文惠合作拟定的教育系统28个序列的《工作目标体系》及与之配套的《评价方案》曾被采用,让教育系统每个工种每个人员都进入到目标管理体系的框架之中,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此方案于1999年省教育厅在南充营山县召开的全省教育评价研讨会上交流、推广,后获省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我撰写的《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系统工程》一文,1996年在庐山召开的全国教学管理经验交流会上交流。

我担任行政领导,分管教育、教学业务期间,在教育局领导班子的主持下,和相关同事一起建立了一套教育质量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让全县基础教育质量迅速提高。全县教育质量由内江地区的中等水平一跃为第一名,高考升学率保持“五连冠”,跻身于全省百万人口大县的前三名。


以我的学术成果和工作业绩,我被载入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当代名人词典》和人民日报社出版的《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


作者简介


 邓治简,教育工作者。站过讲台,管过学校,搞过教研,曾任简阳教育局副局长职务。喜欢教育科研,曾是内江市教育学会理事,四川省教育学会会员,四川省中小学学校管理专委会会员。已退休二十余年。


本文图片由作者邓治简提供

 

  我的导师赵晚珍(邓治简)


         赵晚珍和赵世炎及他们的革命家庭(卿宗虞)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