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非遗项目及传承人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17-11-04 | 9716 次浏览 | 分享到:

                                        苏莲托整理编辑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丝绸的国家。随着丝绸的产生和发展,刺绣也产生发展起来。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苏绣是中国特色刺绣的一种刺绣是用针穿彩线通过各种针法在织物上秀出各种花纹的一种古老的工艺。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丝绸的国家
    考古发现,距今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就开始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了。在此后四、五千年时间内,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因而被古代世界各国称之为“丝国”。

目前据考古发现,中国长江流域最早的丝绸文物是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中出土的绢片、丝线、丝带等。经碳-14测定,其年代大约是公元前2750年,距今已有4760多年的历史。


  汉代起,中国开辟的三条(南道、中道、北道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大量的丝绸制品。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墓葬出土的精美丝绸向世界显示出当时中国丝绸制品的丰富、精美及其高超的水平。该墓葬出土的丝绸数以百计出土丝绸不仅数量多,品种非常丰富,有锦、绣、素、纱、帛、绮、罗、绡、鲜支、缣、纨、绨、缟等十多种。其中单就的丝绸绣品看就有十几种,如: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茱萸纹绣、方棋绣、云纹绣、树纹绣、梅花纹绣、赤绣等。

 

可见,中国的刺绣随着丝织品的出现而产生。其年代久远令人称奇。而刺绣技艺存在于中国各地各民族中,各地、各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刺绣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地域来看,中国形成了四大名绣——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绣"中国中部湖南省的"湘绣",中国西部四川省的"蜀绣",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粤绣"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苏绣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特色更加鲜明,技艺更加卓绝。

特别是近几十年苏州刺绣业发展更加迅速。民营企业、民间绣庄不断涌现,从业人员不断增多,苏绣制品涉及面也增大,有艺术品。服装及其它生活用品。业务范围也迅速扩大,和不少国家都有业务往来。

在苏州近郊,活跃着几万名绣娘。苏州镇湖镇、苏州东渚镇是苏绣企业集中之地,从事苏绣工作的人员占镇总人口的一半多。苏州镇湖是苏绣的发源地,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这里有着一大批从事苏绣工作的人。

 

苏绣的特点:

苏绣的特点体现在针法、绣法、造型图案、画稿色彩、技艺、装裱等多方面

一、针法

针法是构成绣品各种艺术形象的语言。清末明初苏绣大师沈寿女士(1874-1921原名雪芝,江苏吴县人)归纳总结了的18种针法,经后人的努力,苏绣会法现已发展到43种。基本针法有:齐针、正抢、反抢、迭抢、平套、散套、集套、擞和针、施针、接针、滚针、切针、辫子股、拉梭子、平金、盘金、打子、结子、拉尾子、鸡毛针、绒、格锦编针网绣、水纹针、桂花针、挑花、松针、戳纱、打点、乱针、扣绣等32种;辅助针法有:扎针、铺针、施毛针、旋毛针、刻鳞针等5种;变体绣针法有:迭绣穿珠帘绣、钉绣、贴绫、虚实针等6种。

艺人们为更好地表现物体的形态特征,常常是多种针法并用。使绣出的物像真实生动、质感毕现。

 

苏绣的绣法是根据所绣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针法或者是多种针法,根据其所绣内容的顺序采用相应的针法。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

 

苏绣品种繁多,按用途分,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日用品。有生活小用品,如荷包袋、香料袋、眼镜袋、折扇袋、名片袋、顺袋、团扇面、镜子套、小挂件等。有衣饰鞋帽,如披肩、旗袍、裙子、马甲、围涎、衬衣、虎头鞋、虎头帽,以及加工出口的日本和服、韩服等。有室内用品,如被面、枕套、桌围、椅帔、椅垫、门帘、台布、沙发靠垫、电风扇套、电视机套、空调机套等。以及其他用品如官服补子、车轿装饰、戏衣、寿衣等。

 

二是欣赏品。有摆件(长、方、圆各种规格的台屏)、挂件(画片、立轴、镜片、中堂、对联等)、立件(单屏、折屏等)及册页等。其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卉、飞禽、走兽、静物、书法、装饰图案等均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苏绣绣品分,有双面绣、单面绣

 

按表现内容分,有人物、宠物、花鸟、风景、静物、特色建筑物以及中外优秀画作绣品。

 

现在中国苏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绣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

 

2006年5月20日,苏绣国务院批准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苏绣的拓展项目无锡精微绣、南通仿真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止2012年年底,苏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已有十人。他们是:李娥瑛顾文霞姚建萍  赵红育 金蕾蕾 余福臻张玉英 蒋雪英姚惠芬 张美芳

 

此外还有一批优秀的江苏省级、苏州市级的苏绣传承人及苏绣从业人员。

苏州镇湖还产生了“镇湖十大绣娘”。

1、卢福英工艺美术师,首届苏州工艺美术家

2、姚惠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

3、姚建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

4、姚惠琴高级工艺美术师

5、朱寿珍高级工艺美术师

6、邹英姿高级工艺美术师

7、蔡梅英高级工艺美术师

8、梁雪芳高级工艺美术师

9、王丽华高级工艺美术师  

10、姚惠珍高级工艺美术师 

 

苏绣历史上的名家

    吴母——明末吴江人。不知其名,擅绣观音,技艺精绝,每幅一金。
  薛氏——明侍御钱岱家中女教师,不知其名,钱家人称她薛太太。苏州人,寿五十余,工刺绣,兼擅丝竹。
  柳伴月——女,清代人,原籍浙江,住苏州虎丘东塔院,擅长诗、画、刺绣,曾在虎丘以卖绣为生。
  沈关关字宫音——吴江人。杨卯君之女,能绣人物、山水,曾为顾茂伦绣《雪滩濯足图》。
  赵慧君——昆山顾春福妻,能绣山水、人物,色丝鲜丽。
  程景凤——字侣仙,长洲人,彭蕴璨妻,年十五,刺绣于春晖楼,亦工绘花鸟草虫。
  陈芸——字淑珍,沈三白妻,绣艺精巧,曾为友人绣《心经》一部。
  周湘花——清吴中人。刘松岚妾,曾绣吴兰雪《石溪看桃花诗》。
  凌杼——清末吴江人。以擅绣著名,绣有《窅娘图》一幅,现藏南京博物院。
  沈寿(1874~1921)原名云芝,女,生于苏州城内海红坊。自幼习绣,艺术高超。丈夫余觉(兆熊)曾去日本考察,共创“仿真绣”。曾任清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刺绣作品《意大利皇后像》作国礼赠给意大利,《耶稣像》参加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金奖。著有《雪宧绣谱》。
  余觉(1868~1951)名兆熊,字冰臣,晚署石湖老人。浙江绍兴人。寓居苏州擅书画,与沈寿结婚后,专心设计绣稿,夫画妻绣,配合默契。与妻沈寿同去日本考察,共创仿真绣。曾任清廷农工商部绣工科总经理。在苏州创办“福寿夫妇绣品公司”。
  沈立(1864~1942)字鹤一,沈寿胞姊,曾在清廷农工商部绣工科、南通女红传习所教习,代表作品有《观音大士像》等。
  徐志勤——原名俞志勤,俞慧瑛,女。清末苏州东渚人。光福诸生徐云峙妻。由沈寿力荐任皇家女红教习,又任京师女学绣工科教习。作品仿沈南《松鹤中堂》获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优等奖。并综合运用前人多种针法,绣成贺慈禧大寿的《八仙上寿图》。
  丁渭琦(?~1952)苏州蠡墅人,1904年与丈夫顾聘儒合办私立“武陵女塾”(绣校),直至1937年停办。她和学生的作品曾在南洋劝业会、江苏省地方物品展览会获奖,1934年曾绣《英国皇后像》。
  金静芬(1885~1970)女,沈寿高足,曾任清廷农工商部绣工科教习,后在南通女红习所、苏州女子职业学校教绣。她的刺绣作品曾在南洋劝业会、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金奖。1958年曾任苏州刺绣研究所所长,代表作品有《鲁迅像》、《听琴》等。
  朱凤(1910~1993)原名寿臣,字瑞成,女。原籍常熟。毕业于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绣科,留校任教。1951年绣苏州第一幅毛主席像。高级工艺美术师。她创造了散套绣法,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代表作品有《敦煌供养人像》、《博古图》、《北海》等。著有《中国刺绣技法研究》、《苏绣》。
  杨羡九 (?~1957)女,苏州光福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随沈寿去北京,在农工商部绣工科设计绣稿,后又随沈寿去南通女红传习所工作。他设计的《松鹤同春图》,曾在美国巴拿马赛会展出。后在吴县刺绣生产合作社工作。
  王松林(1908~1983)苏州光福人。自幼去沪学画刺绣图案(俗称画白粉),遂终身为业。1950年参加苏州刺绣业第三集体工场,1956年参加苏州市第一刺绣生产合作社,后在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室、苏州刺绣厂做图案设计工作。曾参加《苏州刺绣图案》、《日用苏绣图案》的编绘,并在苏州市工艺美术职工大学授课。1977年退休。
  柳炳元(1908-1998)苏州人。自幼去沪学画刺绣图案。后回苏州自设作坊。1950年成立苏州刺绣业第三集体工场(画花工场)任主任。1956年并入苏州市第一刺绣生产合作社,后改为苏州刺绣厂任设计室主任。77岁退休。编绘《苏州刺绣图案》、《苏绣传统图案》、《苏绣图案》等出版。
 

2013年6月15日至6月23日在中国成都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上,姚惠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惠琴两姐妹和赵红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出现在成都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上,用她们的精湛技艺向到会的观众展示苏绣的魄力

 

姚惠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成都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上现场展示苏绣技艺。

  

姚惠芬是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10位代表性传承人最年轻的一位。1998年在苏州高新区镇湖镇与妹妹姚惠琴起创办了当地第一家刺绣绣计——琴芬绣庄。



     

    姚惠芬、惠琴两姐妹在中国成都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上现场,她俩身后的是两姐妹的精心制作的苏绣作品。

   

姚惠芬、姚惠琴出身于苏州刺绣世家,自幼就开始学习刺绣,两人师从近代“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苏州刺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彗娴先生。

姚惠芬能灵活地运用苏绣的几十种针法于传统刺绣,尤其擅长将苏绣平针绣及乱针绣的许多技法完美地应用于人物肖像及中国传统水墨画创作之中,使其绣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及独创性,赋于现代苏绣以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时代精神内涵。从一九九一年至今,姚惠芬所创作的苏绣艺术精品几十次荣获省市乃至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曾受邀赴捷克,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并举办绣品展。

姚惠琴,高级工艺美术师,从小喜爱刺绣,曾得到任慧娴等刺绣名家指点,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国画和油画专业进修两年,刺绣艺术理论知识扎实,作品富有创造性。在2001年举办的“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作品连续三届获得金奖,被中央电视台、NHK电视台、香港文汇报等新闻媒体报道。

   


赵红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成都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现场。玻璃柜中展出的是赵红育创作的苏绣作品。 

赵红育,江苏吴锡苏绣传人。从1973年师从著名刺绣工艺师华慧贞学习刺绣开始,赵红育在这个岗位辛勤耕耘了40年。

几十年来,赵红育在继承传统的刺绣的基础上有许多创新和发明,她特别擅长自已首创的双面精微绣,作品卷幅微小,构图精美,绣技精湛。如今,精微绣已成为特殊的刺绣技艺与刺绣的一个特殊类别。

2008年6月7日,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苏绣的拓展项目无锡精微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赵红育的创新发明有:

1 创新品种—马鬃绣

1981年创出“马鬃绣”这一刺绣新品种,用马鬃代替丝线,绣出的作品古朴典雅,线条挺拔,作品(八十七神仙卷)人选全国展览,并编人(苏绣精粹)书中。

2 创新品种—双面精微绣

1982年首创第一幅“双面精微绣”(寿星图),仅火柴盒大小,在5cm高的寿星的袍服上却绣出了8种不同字体的寿字108个,且正反两面完全一样,作品获得行家们的一致好评。

双面精微绣的创新发明成功,为无锡刺绣开创了新局面,也为中国刺绣增添了一枝奇葩双面精微绣的创新发明成功,使得赵红育的作品在国际巴拿马博览会和意大利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3 创新品种—异色异图声光精微绣

她将精微绣的刺绣技艺与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首创了中国刺绣史上第一幅异色异图声光精微绣(百鸟朝凤)

4 创作发绣长卷

91—93年参加发绣长卷(古运河梁溪风情图)研究创作工作,负责发绣长卷的刺绣创作及艺术指导,作品画面长11.5米、宽0.25米,规模之大、内容丰富94年获中国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5 创新、编制“戳纱绣针法样本”

在创作传统刺绣戳纱绣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收集、积累、总结、创新。编制出“戳纱绣针法”样本一套87种,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刺绣实物资料。

赵红育作品曾多次在全国、省市重大的工艺美术评比、展览中获金奖银奖。
  作品双面精微绣《丝绸之路》被国家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作品《百鸟朝凤》、《饮中八仙》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作品《百寿图》获全国旅游产品一等奖。
  发绣长卷作品《古运河梁溪风情图》获“中国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并获江苏省大阿福金奖。

赵红育多次应邀到日本、德国、意大利、澳门等地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许多作品被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著名人士收藏。许多作品曾多次在美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巴西、斯里兰卡、新加坡、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览,得到高度评价和赞赏,并为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品之一。  


本页图片由苏莲托拍摄于2013年成都第四届国际非遗节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