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展现 (苏莲托)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17-11-18 | 7242 次浏览 | 分享到:

                                                                    苏莲托
    
   听朋友介绍说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很有特色,于是,马上抽出时间前往一探究竟。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所处的位置离我们的住地有点远,但周边环境还不错。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位于渝北区双龙大道二支巷,渝北城区的中心地区,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3公里,,距重庆城市中心20公里,于碧津公园相邻。

我们去时,是穿过碧津公园直奔博物馆而去的。一路上,我心中在揣测着博物馆内的物品有什么?像什么样?期待和想象让我一直保持着兴奋状态,对周边的景色无暇关注。


远远地看见博物馆了,看那房屋布局,心中有些许失落,这个博物馆不大耶。

进去左右环顾、目测,一个不大的四合院,左中右三幢二层小楼及进入四合院的平房门厅,组合成一个小巧而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小四合院。三个屋顶为绿色的琉璃瓦屋面,一个屋顶为小青瓦屋面,白墙红柱,正中的主楼一楼为黑色的清代古门窗,其余均为红色的中式窗框。整体造型小巧、典雅,外观布局有古色古香之韵味。看那门窗处安配得恰到好处的以清代为主的古匾,给整个院落增添了文化氛围,让人的心情为之一振,先前为这博物馆的小而有的些许失落感此时顿消。

细细观赏里面的展出物,更让人有不虚此行之感。

在这里我们来看看博物馆里值得一看的民间文物。


黑色镀金木雕屏风

进入大门,室内正对大门的地方有一个黑色镀金木雕屏风,这个屏风是一个正方型,目测高宽有一米八。屏风两旁配上两个精致的大花瓶,气势不凡。走近细细观赏,一个木质的屏风雕刻精美,黑色的底色上,雕刻的画面涂上了金粉。增加了屏风的精美和靓丽。


“中国第一龛”木雕中的精品

龛,也叫神龛,小的叫神椟,是供奉佛像、神位或祖先灵位等的小阁子,家庭用的一般为木制,中国古代的石窟雕刻中也有神龛,祠堂、宗庙里也有神龛。

神龛没有固定的造型,有的制作精美,造型复杂,有的制作简洁,造型简单。

制作精美的神龛和制作者的文化背景、审美意识、对神佛的认识、对祠堂、宗庙祭祀的认知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般来说,大型的神龛出现在宗祠及寺庙中,而小的神龛——神椟置于居室内。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的木雕精品——中国第一龛显然是设置在祭祀祠堂正厅的神龛。

根据中华传统民俗,民间祭祀祖先的场所是祠堂,祠堂是血脉的圣殿,祖先的象征。神龛是祠堂内最重要的器物,是陈列祖宗牌位的地方,设于祠堂正厅,神龛前设香位作放置香炉及供品之用。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展出的这座神涂金雕花、高大壮观,内容颇丰,制作精致,表面涂层金与黑漆交替使用,看上去庄严,大气。被称为“中国第一”。


清代的节孝牌坊

石制的清代节孝牌坊移动伫立在博物馆门外一侧,高大壮观。上面雕刻着人物、器物、禽类兽类、图案、器物等,而这些雕刻的内容都有着特定的故事。


床铺之王——八柱六檐,双榻雕花床

这是一张被称为床王的雕花床,排面宽大,高3,32米,宽2。92米,面积近10平方米,是重庆巴渝博物馆展出的几十张大床中体积造型最宽大的,当之无愧的床铺之王。

由内向外看,其装饰共有六层。各层装饰精美、雕刻内容不一,就连扶手都是设计得非常精美,制作得非常细腻的。

而这一切装饰内容无一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让人欣喜之余回味无穷。


木雕奇葩——满金雕花床

这张六柱五檐的满金雕花大床是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誉为“中国第一床”。其内容丰富,做工精湛,雕刻奇妙,用金厚重。这张大床来自民间的一豪绅之家,制作它时,三位工匠用了三年的时间。装饰的黄金达两百克以上,这张大床,由内向外看,共有五层,每一层的雕刻和浮雕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在巴渝民俗博物馆,这样的床有若干,造型不一,装饰不一,特点不一,每一张床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张床都反映了一个特定的家庭的审美特点和家庭状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清代的古门窗和以清代为主的古匾

从局部体现出中国一个时代的审美格调和文化内涵。毫无疑问,这里有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


清代、民国为主的各种民间器物


这里陈列着来自巴渝民间的中国过去了的时代的妇女鞋。我和同行的朋友在观赏这种鞋时,旁边两个年轻人也好奇地看着这鞋,这两年轻人看上去是一对情侣,姑娘说:“这鞋这么小,这么尖,怎么穿啊?”

我和我同行的朋友说,那个时候是要缠足的,女子以三寸金莲(足小)为美,足大了还嫁不出去。姑娘说:“怎么走路呢”,我同行的朋友足跟着地,翘起足掌一拐一拐、一摇一摆地走给她看,我们都笑。我们这一代人是见过小足女人的。而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见过,如果不是专门关注这个问题,是很难想象那样一种情景的。现在我们说笑着轻松,学着轻松,可是那个时候这种畸形的审美观给妇女带来很大的痛苦,这种陋习是对妇女的摧残,女孩子五六岁开始缠足,用布条一层一层地把足缠起来,使足只能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卷附于前脚掌,两足成锥形。缠足要把掌骨缠断,足不再长大,足也变形了,缠足很痛的,很多孩子痛得不停地哭。缠小的足,走路、生活、劳动都不方便,行动一生都受限制。


中国女子什么时代开始缠足?研究者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

无论始于哪个朝代,中国女子的缠足史就是一部血泪史。

中国何是开始大规模反对缠足?   

清兵入关,满清统治者实施统治后,反对汉人女子的缠足,并下了禁止缠足令,对汊族男子也下了“剃发令”,但由于当时的历史现状,汉人反对满清统治,汉族男子在满清高压下剃了发,而女子却没有放弃缠足,所以当时还有“男降女不降”之说。甚而至于缠足之风更甚。


道光年间(公元1821),由外国人开办的耶稣教会发起天足运动。“长老会后学”的史子武编著《劝入脚图说》是第一部宣传放足大众性读物。

同一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极力反对缠足,倡导女子天足,并在在上海、广东成立“天足会”,影响很大。

辛亥革命后,各地方政府采取种种具体措施实行“放足”。

提出口号“不要小脚女为妻”,马路上树立“二十五岁以下小足女子,不准在马路上行走”,向缠足女子征收“小脚捐”等方式促使女子脚之解放。渐渐缠足陋习走向绝迹。

我的一个长辈曾经缠过足,她告诉我,她的足掌骨刚刚缠断,辛亥革命反对缠足的条令就传到了他们家乡,她就没有缠足了。所以她的脚小,但没有完全变形,还不影响生活和走路。那时我很小,好奇地问她缠足痛不痛?你缠了多久?用什么缠?怎么缠?……

她的缠足故事让我第一次听说了中国“辛亥革命”这个词。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陈列着多种清代、民国为主的服装、各种民间器物。

看着这些物品,思绪总免不了要回到过去的年代。这些民间物品,成为我们探视、研究、发现、观察已经过去了的时代的民风民俗及时代特征。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叫穿越时代。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大门外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正楼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局部

  

这里二楼处的窗棂是民间收集来的,装修在这民俗博物馆里,窗棂上方和门框上方的横匾左右两个是祝寿的匾额,右边“阆苑长春”,书写年代是清代光绪三年(1877)。左边“朝尊鸠杖”书写于清宣统三年(1911)。中间“巴风渝俗”没有书写年代,只有书写人的名字。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黑色镀金木雕屏风

    进入大门,室内正对大门的地方有一个黑色镀金木雕屏风,这个屏风是一个正方型,目测高宽有一米八。屏风两旁配上两个精致的大花瓶,气势不凡。走近细细观赏,一个木质的屏风雕刻精美,黑色的底色上,雕刻的画面涂上了金粉。增加了屏风的精美和靓丽。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的木雕精品——中国第一龛


细节图:龛顶最上面,二龙抢宝

在图上的五层板面中,雕刻上反映忠孝节义,幸福吉祥的内容。有花鸟纹、槐荫送子图、八仙上寿图、教子有方图,玫瑰花鸟图、祭祖应天图、等等。

在天地君亲师牌位两侧,有四条龙腾空飞翔在两旁

圆型部分群仙图,群仙个个栩栩如生。两旁还有寓意吉祥的“三阳开泰”图,等等。

   底部是神位


  
      
清代的节孝牌坊

龙溪节孝牌坊,原址在龙溪镇街道的新牌坊,因城市建设拆迁、1997年迁址到重庆渝北民俗博物馆大门处,该牌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坊名“诰封夫人蒙母王太夫人节孝坊”。该牌坊为石质仿木结构牌楼,四柱三间五楼,高12.5米,宽8.59米,雕刻图案精致。上面雕刻着人物、禽类兽类、图案、器物等,而这些雕刻的内容都有着特定的故事。据称,当时立此牌坊是表彰诰封夫人蒙王氏含辛茹苦养育独子的功绩。

  

  床铺之王——八柱六檐,双榻雕花床
  八柱六檐,双榻雕花床
  这是一张被称为床王的雕花床,排面宽大,高3,32米,宽2。92米,面积近10平方米,是重庆巴渝博物馆展出的几十张大床中体积造型最宽大的,当之无愧的床铺之王。
  由内向外看,第一层的上部为深浮雕,立体感强,刻有牛、马、鹿、麒麟等12只动物。或坐或卧,或嬉戏或奔跑;另有飞6只,或栖息于树上,或飞翔于天空,下部为镂空雕,正中为横推式的凤凰牡丹二龙相对图。
  第二层为一完整的圆洞型门,其上部为各式造型的宝瓶、花篮、果篮呈放于几上,桌上,共有19个。圆门用整整300个珠子串成,间以蝴蝶、蝙蝠、牡丹菊花等图案,圆门左侧为楼房,宝塔、花草。有飞鸟、瑞兽6只散列于其间;右侧为山石楼台,有一猴以绳索套一虎。下部左右两侧内容大致相同。有苍松飞鸟,还有一艘扬帆之船,方向相对。

     两个榻板,内榻两侧为带蝙蝠的图案的花窗,外榻两则为“寿”的变体图案窗花。
     第三层,即排面一层,为全床雕刻的重点,上部为16只各种瑞兽,有的正在哺乳,有的正在相斗,有的正在吃草,有的在嬉戏,情态各异,有8只飞鸟,或飞或栖于松三石之间;有三人形动物,均坐于石上休憩。排面的正中的戏剧人物3个。两侧圆形开光的图案为深浮雕人物图案,有骑牛的,有打虎的,有做游戏的,有划船的,有赶考的;下侧还有垂钓的,晾衣服的……其服饰、情态很明显地区分出各类人物的身份。雕刻这样众多人物的雕花床在巴渝地区是不多见的,其价值也非同一般。
  床的扶手为各式瓜果,一派丰收景象。
  扶手以下的两侧花板雕刻松石,瑞兽、群鸭、楼台、民居等内容。排面的其余部分为多层镂空雕,以葡萄、藤蔓、花草为主。
  外面三层的图案,就比较简洁,一般为浅浮雕或线雕。
  第四层为相对独立的五副花鸟图案。
  第五层为牡丹、兰草、修竹、秋菊、寒梅等组成的6副图案。
  从里往外数的第六层,即从外面看的最上一层,有六副图案,中间横排四副图案,两侧竖排两副图案,以雕刻瑞兽为主。
 

  这张堪称床王的床真是不凡。

    

        

      木雕奇葩——满金雕花床

     这张六柱五檐的满金雕花大床是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誉为“中国第一床”。其内容丰富,做工精湛,雕刻奇妙,用金厚重。这张大床来自民间的一豪绅之家,制作它时,三位工匠用了三年的时间。装饰的黄金达两百克以上,这张大床,由内向外看,共有五层,每一层的雕刻和浮雕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中国清代、民国初年缠足女子的绣花鞋

  清代、民国为主的各种民间器物


本页图片由苏莲托拍摄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