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怒族节会(刘竹)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17-11-01 | 3556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56个民族

 阿昌族   保安族 白 族 布依族 布朗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德昂族 东乡族  族 独龙族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H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回   族 

 基诺族  京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珞巴族 拉祜族 黎 僳僳族 

 毛南族 满 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 族 仫佬族 

 纳西族 怒   普米族 Q 羌 族  撒拉族 畲 族 水 族 

 塔塔尔族 塔吉克族 土 族 土家族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锡伯族  瑶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 族 壮 族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作者授权)


                      怒 族  节  

                         怒  族
                      


  怒族是云南境内怒江、澜沦江两岸的古老居民,有人口二万三千多,主要分布于怒江傈傈族自治州的碧江、贡山、福贡三县及兰坪兔峨区,由当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自称阿怒、阿龙)和“庐鹿蛮”后裔(自称“诺苏”)长期共同生活融合而成。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差别较大,普追通傈傈语,没有文字。
  怒族聚居区,丛山逶迤,江河汇聚,怒江大峡谷两岸,雪山峭壁千切,峰崖嶙峋。解放前,这里交通极为落后,山上是羊肠小道,河上是令人心惊的溜索桥,大部地区还保持着原始公有和伙有共耕的土地所有制,以物易物是交换商品的主要形式,耕作粗放,粮产量低,每年要有半年的时间是靠狩猎、采集度日。解放后,人民政府从内地派来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在这里修起了公路,架起了桥梁,岩羊无路走,猴子也发愁的天堑变成了通途,怒族民族工业从无到有。怒族人民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  节

  怒族人民的年节,主要根据自然物候来确定时间(樱花花、月亮盈亏等),一般都选择在农历十二月五日至第二年正月十日之间举行。
  节前三天,各家各户就开始预备年食:舂籼米粑及糯玉米把、酿制香醇的“咕嘟”酒(包谷面包发酵酿成)等。当第一臼籼米粑舂好后,要分出少许,放置于房前屋后的桃、梨、李等果树之上,以祈来年果实累累。有的人家还借此机会,把籼米粑放置于日出的东方,献给怒族的始祖——女神茂英充(相传为一母蜂所化)。
  节日的第一天,所有人家在吃第一餐团圆饭之前,都要把年食的一部份,送到一块最肥沃的耕地旁,举行“祭土”仪式。据传,仪式还是从怒族最早定居的“老母登”承袭下来的。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怒族祖先,就是在这里发现了谷种之后,才开始了农耕生活。所以怒族人民总是要用上好的年食献祭沃土,以示不忘祖先的开创之功。
  在贡山一带的怒族村庄,每逢年节和新居落成之时,人们还有互赠“恰盖”的古老礼俗。“恰盖”即火塘上支的三角架,重十五至二十公斤,圆口直径约六十厘米,每支脚上还刻有花纹。怒族传统习惯认为,“恰盖”的一支脚是丈夫的支撑力量,另一支是妻子的支撑力重,还有一支则是其子孙的,三只脚联成一个圆形,是一家团结、合睦的象征,亦象征兴旺与幸福。解放前,怒族人家为买一只“恰盖”需跋山涉水,历尽风险,因为没有“恰盖”,小伙子们是娶不到媳妇的。现在“恰盖”已很容易买到,互赠“恰盖”也就成为一种珍视友爱的习俗流传下来。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

本栏目文字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作者:liuzhu09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