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化遗产
从细微处见精神——由萧红的三篇散文所想到的
来源: | 作者:probf84e9 | 发布时间: 2018-08-05 | 8214 次浏览 | 分享到:

                                 禾  
                             作者授权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女作家,在她短短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作品的价值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她的作品,并重新审视她那短暂而悲惨的一生,不能不为她的坚强、执著,为她在逆境中宽广而深刻的思维,为她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

  萧红的感情是细腻的,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曾经有人说的那样不够深刻。这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我们从她的三篇散文《蹲在洋车上》、《失眠之夜》、《同命运的小鱼》中可以看到她思维的一些轨迹。

一、同情被压迫人民,为受苦的人们鼓与呼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6月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家境较为殷实,童年时也过了一段比较幸福的生活。这从她写童年时的一些散文中可以看到。《蹲在洋车上》,作者写她童年时的一段往事。在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家人对她的痛爱:祖母进街时问她要些什么?在家人的娇惯下,她说话时故意把舌头缩短一些,撒着娇说话;客人来了,她理所当然地找一个位置坐下,而又不受大人的驱赶;想要新皮球,而旧皮球没坏,敢于拿到祖父那里让他踏破;终于拿着钱自己出街去买皮球;洋车夫送迷路的她回家,家人以为她受了洋车夫的欺负,把洋车夫打将出门……

  可以说,萧红和同年龄的穷人家的孩子相比有过一段较为幸福的童年。但是,她和这个大家庭的其他成员有着不同的地方。很小,她就同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和感情上有着一些不一致,这也许注定了她是这个家庭的叛逆者,注定了她将走上另一条路。

  对待劳动人民的感情,她和她的家人是不一致的。《蹲在洋车上》这篇散文表达了她的思想感情。

  一个晴朗的夏日,她终于出外买皮球了。出门迷了路,惶恐的她问一个路旁的人:“你知道我的家吗?”

  这个人拉过他的车,开玩笑地对她说:“走吧,坐车回家吧!”这人是个洋车夫。

  在车上,车夫耐心地引导她说出家的方位,宽容而慈爱地对待她蹲在洋车上的行为。

  可是到家以后家人对车夫的态度却让她不满。家人以为车夫欺负了她,让她蹲在洋车上,于是不给车夫车钱,还把车夫打出门去。

  于是小小年纪的她,和祖父产生了隔膜,问祖父:“你为什么打他呢?那是我自己愿意蹲着。”

  这个细节的描写正如作者自己在结尾中自己总结的“在这样的年代中,我没发现一个有钱的人蹲在洋车上;他有钱,他不怕车夫吃力,他自己没拉过车,自己所尝到的,只是被拉着的舒服。假若偶尔有钱家的小孩子要蹲在车厢中玩一玩,那么孩子的祖父出来,拉洋车的便要被打。”

  在这篇散文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阶级社会中有钱人和穷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态度:反对有钱人对穷人的欺凌和压榨;对劳动人民表现出同情和支持。

  类似这样的情景在作者的其他一些散文中亦能看到。
 
如《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写父亲——有钱人对仆人和房客的态度。

 “有一次,为着房屋租金的事情,父亲把房客的全套马车赶了过来。房客的家属们哭着,诉说着,向着我的祖父跪了下来,于是祖父把两匹棕色的马从车上解下来还了回去。”


  “为着这两匹马,父亲向祖父起着终夜的争吵。‘两匹马,咱们是不算什么的,穷人这两匹马就是命根’”祖父这样说着,而父亲还是争吵。”

  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明显同祖父的一样,“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所以我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这温暖和爱已是广义的,它包含着亲人之间的温暖和爱,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包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温暖和爱,包含着一种作者理想的温暖和爱……

  萧红不仅在散文中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在小说中亦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如《王阿嫂之死》、《生死场》、《呼兰河传》等等。

  小说《王阿嫂之死》描写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迫害,描写了王阿嫂死亡的悲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还写了王阿嫂的善良。

  王阿嫂和其丈夫都给张地主打工,王阿嫂在自己生活都很艰难的情况下还收留了孤儿小环。

  丈夫给张地主烧死以后,大着肚子的王阿嫂在地里给张地主干活时,又被张地主在肚子上踢了一脚,最后难产而死。

  小说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没有激动人心的情景,有的只是受地主剥削和压迫的农民日常压抑的生活,可是这日常压抑的生活却让人在品读后久久不能忘怀,让人阅读后有想掉泪的感觉。

  《生死场》等一系列作品都有类似的描写。作者同情、热爱被压迫人民的感情自然流露在作品中,对阶级压迫作了愤怒的控诉,为受苦的人们呼吁、控诉、抗议;诅咒黑暗的社会、黑暗的现实。

二、宣传抗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失眠之夜》作于1937年日本进攻上海以后。当时,萧红和萧军同在上海。日本进攻上海之后,形势很紧张,天空中时常有日本的轰炸机耀武扬威,地面上有日本兵荷枪实弹地横行肆虐。在这样的环境中,二萧及任何一个爱国之人都不可能正常生活。《失眠之夜》写出了作者夜不能寐、思念故乡的复杂心情。

  “烦燥,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在受到战争侵害的上海,在受到日本铁蹄践踏的上海,作者自然地想到家乡——东北,它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就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了。

  此时,上海已是秋天,上海的秋天是美的,家乡的秋天也是美的,作者由家乡秋天的美论及到家乡一切都是美的,家乡的家常便饭,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乡情风俗……可是这一切如今都不属于自己,不属于东北的乡亲,不属于中国人民。而对于我来说,个中的酸楚和痛苦更是别人难以理解的。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萧红二十岁时因反对家庭的包办婚姻而与家庭决裂并离家出走,从这个角度说,她早已没有家了。大家都在想家的时候,想着家乡好吃的,想着家乡的亲人,想着家乡的亲情……她想什么呢?可是她的家乡仍是在东北,在黑龙江,在那片黑土地上……

  所以,“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家乡的风情,特别是通过对三郎——萧军叙说的描写,把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向读者宣传了抗战之情。

  在这同一时期,萧红还写了一篇散文《天空的点缀》,写日本飞机在上海的上空不时地飞来飞去,去轰炸虹桥机场,去轰炸某个地方。这些情景的描写真实地记录了上海战事的紧张,真实地记载了日本侵略者的猖狂肆虐罪行。

  接下来不久,萧红又写了《火线外(二章)》<窗 边><小生命和战士>,《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窗边》写了对从火线下来的受伤士兵的救护;《小生命和战士》写了因受伤从战场下来的战士和孩子的事情;感情基调平和,但读者能从这看似平和的感情中体会到战场上的硝烟和战斗的残酷。

  萧红是憎恶打仗、反对打仗的。她憎恶断腿、断臂。但在现实生活中,她看到了人和猪似的睡在墙根上,也就什么都不憎恶了。她说:“打吧!流血吧!不然,这样猪似的,不是活遭罪吗? ”(《〈大地的女儿〉与〈动乱年代〉》)

  相比之下,《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感情激烈,语言铿锵有力。呼吁沦落在异地的东北同胞们赶快投入到抗日工作中去。

  作为一个作家,萧红以多种方式宣传抗战,她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与人合作创作了描写山西农民进行抗日斗争的三幕话剧剧本《突击》,写小说宣传抗日,等等。特别是她的小说《生死场》使她跻身于抗战作家的行列。鲁迅在为《生死场》作序中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三、为自由而奋争——不自由勿宁死

  萧红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性,她的性格中有刚烈的一面,有温柔的一面,又有多愁善感的一面。她总在追求着幸福,追求着自由,憧憬和追求着“温暖”和“爱”。

  她自身的经历就已是一种最好的说明。从她的作品中能不能看到这一点呢?答案是肯定的。

  《同命运的小鱼》和其它一些作品都可看到这一点。

  《同命运的小鱼》是作者与萧军生活在一起时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他和萧军生活中的一个片断:盆中养的鱼全死了。为什么是“同命运”?因为这些鱼不是死在盆里,就是自己跳出盆子干死了。开始死的几条郎华——萧军还把鱼煎来作晚餐,但二人吃得很少,以后死的全用报纸包着扔进了垃圾箱。

  看着鱼儿死去,萧红愁肠顿起,面向窗外:窗外的小狗正在追逐红毛鸡,房东的使女小菊挨过打以后到墙根去哭……于是她由此联想开去: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人性的东西!

  这短短的几句在整篇文章中占的比例极小,可是就是这几句却把作者对世界的冷漠、对世界的凶残、对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悲愤心情表现了出来。

  鱼儿死了,和世界有什么关系?在萧红眼里,这关系大着呢。鱼儿是失去自由而死的,“有谁不爱自由呢?海洋爱自由,野兽爱自由,昆虫也爱自由。”这算是这篇散文的精髓吧。

  那么,把它送到江里去吧。可是,似乎鱼儿的命运注定是死,因为大江还没有开冻,就是找个冰洞把它塞下去,不是冻死,也要饿死。

  看看同命运的小鱼是怎么死的吧!在盆里游着的小鱼要么游着游着便忧郁地慢慢死去,要么不满意这小小的空间禁锢了自己,于是奋起反抗,冲出这囚禁自己的牢狱,可牢狱是冲出了,而自己却也死了。不自由,反抗是死,不反抗亦是死。可怜的小鱼最后死完了,他俩没能救活它们。

  “短命的小鱼死了!是谁把你摧残死的?你还那样幼小,来到世界——说你来到鱼群吧,在鱼群中你还是幼芽一般正应该生长的,可是你死了!”谁能回答作者的问题?

  自由对每一个生命都是重要的,对动物是如此,对人更应该如此。前面说了,作者自己就是一生都在为自由而奋争。为自身的自由,为民族的自由。她反对封建家庭的束缚,反对包办婚姻,反对男权主义,追求自身的幸福,追求自身的自由;反对封建压迫,反对阶级压迫,反对侵略战争,追求个人的解放,追求民族的独立。这在她的不少文章中都能看到。我们以《生死场》为例,可以看到她精神上的闪光点。

  《生死场》作于1934年,前半部的片断曾于19344月至6月,在哈尔滨《国际协报》的《文艺》周刊连载。后在鲁迅先生的关怀和帮助下,《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于193512月由上海容光书局正式出版。

  《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它描写东北农民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下,麻木而又愚味地生活着,麻木而又愚味地经历着生殖和死亡,可是,当日寇侵入这片土地后,这种麻木而愚味的生活,麻木而又愚味地经历着生殖和死亡都成为了不可能,在这种亡国灭种的警醒下,他们终于奋起反抗,走上了民族解放的道路。

  小说中有几个重要的人物:跛足二里半,麻面婆,罗圈腿,老赵三,王婆,李青山,金枝。

  在日本人未来到这块土地之前,他们和所有的农民一样,在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麻木而愚味地生活着。他们也似乎适应和接受了这种生活。

  日本鬼子来了,农民们开始还不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不明不白地村里出现了传染病,日本鬼子来给村里的病人和孩子打针,用针管将冷水注射进孩子和病人的肚子里,死的人多起来,人们只是麻木地接受了这一切。

  村子里日本旗子、日本兵到处都是;“王道”、“日满亲善”的言语也多起来。

  日本人抢劫牲畜,抓走妇女,强奸妇女,抓胡子兵、抓“红枪会”(义勇军的一种)杀胡子兵,杀“红枪会”,以抓胡子兵为名,随意抓人杀人。村里每隔二、三天就有一批人被杀。

  农民们终于明白了,日本人来了,人们没有了生的可能,反抗日本人的要死(胡子兵要死,“红枪会”要死,什么“党”要死),不反抗日本人的也要死(普通老百姓和孩子也要死)。

  萧红此时较为详细地描写了农民们起誓的场面,也是描写农民们觉醒的过程,描写农民们对国家,对中国人,对中国旗帜的认识,描写农民们懂得中国人、中国旗帜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描写中国人、中国旗帜对自由意味着什么。在日本人的烧杀抢虐中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亡国奴。他们集会起誓反抗了。

  李青山召集人们在老赵三的家里聚会,在找不到公鸡作为宣誓牺牲时,决定用跛足二里半的山羊代替。

  老赵三说:“救国的日子就要到来,有血气的人不肯当亡国奴,甘愿作日本刺刀下的屈死鬼。”

  萧红描写的这个老赵三——老农民没有文化,也不懂得什么高深的道理。他只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无论别人对他讲多少遍,他总不能明白他在中国人中是站在怎样的阶级。但他非常进步,他可以代表整个村人在进步着,那就是他从前不晓得什么是国家,从前也许忘掉了自己是哪国的国民。

  在李青山带领大家宣誓后,他流着泪说:“国……国亡了!我……我也……老了!你们还年轻,你们去救国吧!我的老骨头再也不中用了,我是个老亡国奴,我不会眼见你们把日本旗撕碎,等着我埋在坟里……也要把中国旗帜插在坟顶,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帜,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不……不是亡……亡国奴……”

  老赵三懂得的这朴素而简单的道理正是东北广大农民懂得的道理。他们宣誓:“今天……我们去赶死……决定了……就是把我们的脑袋挂满了整个村子所有的树梢也情愿”。“若是心不诚,天杀我,枪杀我,枪子是有灵有圣有眼睛的啊!”宣誓时,寡妇们也参加了,他们把自己的儿子又送上了战场。

  在这样庄严的时刻,要杀羊了,跛足二里半回来了,他不知从哪里捉来一只公鸡,换下他的山羊,走了。他没有宣誓,对于国亡他似乎没什么伤心。

  作者描写这个二里半,在火烧眉毛的关健时刻,仍然是麻木的,他关心的只有他的山羊,因为这是他唯一的财产。日本人以治病为由,给他的患病的小儿子打针,并置其于死地后,他也没有觉醒,那么多的人死了,土地也荒芜了,他也没有觉醒。他代表了那类麻木得不被逼到绝路上是不会反抗的人,代表了那类麻木得死亡不落到自己头上是不会反抗的人。

  他领着山羊走时,大家的眼睛,尤其是老赵三的眼睛在骂他:“这个老跛脚的东西,你,你不想活吗?……”

  这个似乎甘愿当亡国奴的人没能平平静静地过他那麻木而愚味的生活,日本人很快就把他的老婆——麻面婆,把他的孩子——罗圈腿杀了。并且似乎以两三天为一个周期地杀人。二里半终于在孤独而破败的家里呆不下去了,在李青山再次回来又准备离去时,他跟上他走了。二里半走上反抗的道路,是自发的,还不能算是自觉的,因为他尚不能明白这反抗对于自身、对于国家、对于中国人有着什么深远而广大的意义;也没有深思,也不可能深思怎样反抗;也没有考虑,也不可能考虑更为长远的生活,更为长远的将来。但是,他反抗了,作者写他的反抗这一节所用的标题是“不健全的腿”。他的腿本来是不健全,但作者这样写他的觉醒和反抗,其意远远超出了他的腿本身。何况他还仅只认识到反对侵略者,还没有认识到反对地主阶级,没有认识到反对剥削阶级,没有认识到反对压迫者。

  当亡国奴是没有自由的,在亡国亡家的日子里,死亡随时都会降临。象二里半这样,反抗是死,不反抗亦是死,不如反抗死。正如大家宣誓时所说的一样:“我们去赶死……决定了……就是把我们的脑袋挂满了整个村子所有的树梢也情愿”。

  八年抗战最终能取得胜利是和千千万万自发、自觉抗争的中国人分不开的,是千千万万自发和自觉抗争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萧红《生死场》里表现出来的精神代表了时代的呼声,也充分体现了她自己的精神境界。《生死场》的出版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从萧红的身世,从她的散文《同命运的小鱼》,从她的小说《生死场》等作品中,我们已能看出萧红思想上的闪光点,并能看见她心灵和思维的轨迹。

  当然,她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内涵并不仅仅只有这些,这里我们不再多述。

 
  萧红,这个三十年代不可多得的女作家,将自己的视觉投向社会变动和关系国家存亡的广阔的历史空间,创作出了大量反应社会现实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为中国文坛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