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莲托主页
www.suliantuo.net
世上有伟人和普通人之分。既然是伟人,他们当然是屈指可数的。既然是伟人,他们当然具有很多不同凡响的地方,有很多优秀杰出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当你面对一位伟人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怀有怎样的心情呢?我这里要说的,就是自己面对一位伟人时的感受和心情。
面对伟人,并不一定指和他真的面对面地在一起。当你读着他写的书时,你便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你便聆听着他的心声。于是他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你眼前,你犹如听见了他的声音,看到了他的容貌――此时,你不是面对着一位伟人了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直接和他面对面时还更能接近他。因为他是在宁静中从容地倾吐着自己的肺腑之言,你也是在宁静中从容地倾听着他的肺腑之言,难道这不是在近距离地聆听一位伟人亲切的话语,探索他的生命轨迹,并从中明白很多人生的道理?人与人距离的远近,不在躯体而在心灵。有的人看起来离你很近,实际离你很远;有的人看起来离你很远,实际离你很近。我这里所面对的一位伟人,离我可谓遥远了,我根本不知道他的具体位置。但是,他又离我非常非常近,仿佛就在我身边,和蔼可亲地向我讲述着他所走过的在我看来真是光彩夺目的人生道路。当然,他不只向我一个人讲述,而是向千千万万的读者讲述。但我读了他写的书,我就有幸面对了这样一位伟人,有幸从他的敦敦教诲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我所说的这位伟人就是在学术界、文化界等大名鼎鼎的季羡林先生――我就称他为季老吧,这当中包含着我对他无比的钦佩与敬意。也许有人认为称季老为伟人不恰当,应该称名人什么的;但我觉得这不足以表达季老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位伟人,了不起的伟人。难道只有杰出的政治家才能称作伟人吗?我不这样认为。无论什么领域的人,只要取得了卓越非凡的成就,只要在人们心目中有着高大的形象,他就应该被称作伟人。而季老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文化界的声望和地位,难道还不配称作伟人吗?现在的名人太多太多,一首歌就可以让人成为名人。所以只把季老说成名人是远远不够的。
在我面前,季老既像一座巍峨雄伟的高山,又像一位和蔼可亲的慈父。我仰慕他,敬佩他,因为他无私地把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告诉了我。而让我如此接近他、面对他的,就是他写的《学问之道》一书。这书让我如获至宝,这书又给我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季老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的一生。他的勤奋,他的天赋,是很多人都无法相比的。而这两个方面,我认为也是他能成为“国学大师,东方文化大师”(见《学问之道》P1)的根本原因。我们很多人也许可以很勤奋,尽管达不到季老那样的程度。但天赋就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了,这一点必须承认。如果没有天赋,你再勤奋也比不上那些既勤奋又有天赋的人。贝多芬如果没有音乐方面的天赋,他怎么能成为大师级的人物?有人说“九十九份勤奋”,季老把它纠正为“七八十分的勤奋,二三十分的天才”,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伟业,天赋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自己开脱,不管天赋如何,都应该尽最大努力,也就是要尽量勤奋地工作、学习。这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而很多人并没做到的。
那么季老究竟有哪些不凡之处呢?那就太多太多了,这里就举出一些吧。
首先看看他所掌握的语言。季老真是一个语言天才。他学习过的语言有:梵文,巴利文,阿拉伯文,俄文,斯拉夫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文,英文,德文。学习外语的人都知道,能精通一门外语已不错了,可季老竟然通晓这么多语言,尤其在梵文、巴利文(这两种语言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说过)、英文和德文方面堪称专家中的专家。由于通晓这么多语言,季老因此能够站在世界的高度,广泛阅读各国的书籍。有了语言这门工具,他的起点就远远超出许多人,他的视点就远远高出许多人。没有天赋,他能通晓那么多语言吗?
季老在文化方面的学术成果,独树一帜,博大精深,谁要想超越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即使你有那个雄心,但没有他那种天赋也不行。我从《学问之道》这本书中,对于中外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懂得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懂得了东西文化“综合”与“分析”的差别,懂得了世界文化“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的发展趋势。我仿佛从原来的井底之蛙,跳到了上面更广阔的天地――尽管即使我现在这样的天地,在季老这样的大师看来仍然是井底。这没关系,重要的是我在大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跳出了原来一个个狭小的井底!
即使就翻译而言,季老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包括我在内的无数译者难以企及的。仅仅他翻译的印度古代两部梵文史诗之一的巨著《罗摩衍那》,就足以奠定他在中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的地位。而这还是他在“‘文革’后期,利用劳动空余时间,着手偷译”(见《学问之道》P379)出来的呢!此外季老翻译的作品也不胜枚举,比如安娜·西格斯的短篇小说集、梵文剧本《沙恭达罗》、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和文剧本《优哩婆湿》等等。而翻译仅仅是他的一个小小的“副业”!面对这样的大师,我怎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令人惊叹的是,季老在散文创作上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一般做学问的人是很少能这样的。他的思想极为活跃,他对人生有许多新的想法和认识,于是他又写出了一篇篇真切动人的散文来。我也是个以写作散文随笔为“副业”的人,自然又从季老那里收获良多。多年前我曾读过他的一本散文集,并情不自禁地写了一篇《走进季老》的文章。我觉得季老的散文情真意切,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而这也正是他的散文能够吸引人的地方。由于季老也是一位散文创作的高手和大家,所以多年来他不仅出版了不少散文集,而且主编了一系列的散文作品。或许很多人对他的了解,还是来自于他的散文创作呢,而这仅仅是他的另一个“副业”啊!(正如一般人对钱钟书先生的了解,是因为他创作了《围城》一样)
季老专攻的主业是历史文化,但从《学问之道》不难看出,他的文学修养与功底相当深厚。他读的书不计其数,并且记忆力特强,这使得他能够把读到的许多知识熟记在心,随时广征博引,加以充分运用。他的记忆力的确是很多人都无法超越的,这一方面在于他的勤学苦练,另一方面也与他非凡的天赋分不开。他读一篇文章、一本书就能够记住许多东西,而一般人就做不到,必须读两遍、三遍甚至更多才行。不承认这个差别是不行的。在他的《学问之道》中,你随时可以读到他引用的文学作品里的无数词句和书名,感到他记得那么清楚,引用得那么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超强的记忆,怎么可能呢!具体的例子我就不在这里举了,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读这本好书,那样就可以尽情地领略到这位大师的风采。
为了比较全面地说明季老所涉及到的、蜚声世界的研究领域,这里不妨抄录一下他自己“大概分类”的情况(见《学问之道》P327),读者即可更多地体会季老是怎样一位大学者:
(1) 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
(2) 吐火罗文
(3) 印度古代文学
(4) 印度佛教史
(5) 中国佛教史
(6) 中亚佛教史
(7) 糖史
(8) 中印文化交流史
(9) 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之差异和共性
(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12)德国及西方文学
(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
(14)散文及杂文创作。
这真是季老竖起的一座座光彩耀眼的丰碑啊,普通人简直难以想象!能够在一个领域里有所建树已经相当不错了,能在十多个领域里驰骋的人,在人类历史上有几个?的确屈指可数。注意到了吗,在研究文化的时候,他甚至还意外地收获了对糖史的研究――仅这一点,他在学术研究上作出的贡献也是惊人的。他在书中谈到自己为写《糖史》搜集资料的情况,那种克服困难的精神令人感动不已。他说:“经过了两年的苦练,我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能目下不是十行、二十行,而是目下一页,而遗漏率却小到几乎没有的程度。”(见《学问之道》P349)。我们听说过一目十行的事,觉得这已经相当厉害了,可是季老竟能一目一页!也许有的人不相信,但只要读读他的书,更多地了解季老,就不会有怀疑的。他的知识之丰富,正是凭借了他的勤奋与超强的记忆。
除以上讲到的外,季老的人品也非常好,这也是他能做大学问的重要原因。一个人要能成大气,首先得把人做好才行,这是不言而喻的。我在文学翻译中,也始终把译德放在首位,坚持走正道,而不像有的人那样去做抄袭之类的荒唐事。因而也才有了今天的一点收获。季老在《学问之道》中,有一篇《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见《学问之道》P357)专门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学术是老老实实的东西,不能掺半点假。”他特别痛恨那些剽窃别人成果的人,说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学术骗子”。那样的人,或许可以一时得利,但终究成不了大业,为人们所不齿。我从季老身上学到的,不仅有勤奋、刻苦以及诸多做学问的方法等等,而且也更多地、更清楚懂得了如何做人――尽管这个道理自己早就明白,并始终努力体现在行动上,但季老所竖立的榜样,更给我增添了无尽的精神力量。
面对季老这样的伟人,我真的有“高山仰止”、“高不可攀”的感觉,在他面前渺小的我真的只有“望其项背”的份。他所取得的成果,所攀上的高峰,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无法实现的,无论怎么努力勤奋。但我觉得这不要紧,重要的在于自己是否尽力了。只要在所热爱的事业上尽了最大努力,也就今生无悔,也就会感到生活充实而快乐。我认为,面对伟人,自己虽然达不到他那样的高度,但只要努了力,那么所获得的人生的充实与快乐是一样的――这算是我从不懈的追求中所获得的一点感悟吧。我相信很多人会同意这点,至少我自己是这么体会的。每天,我都充实而快乐地追求着、从事着自己热爱的文学翻译事业。我觉得对于做学问的人,甚至可以说对于任何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最重要的是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结果不是你想要就能得到的,那只能是“水到渠成”,完全看你努力如何。根据我的经验,自己的目标只是一个大的方向――比如我希望在文学翻译上取得成绩――但具体的结果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最初要取得成绩会很难,但只要不断努力,你会觉得越来越容易,有时甚至会“左右逢源”。所以一个人努力的过程相当重要,这也算是我给年轻人的一点经验之谈吧。
最后我要衷心地感谢季老,感谢您使我这样一个读者懂得了很多很多有益的东西!我在一个遥远(其实也并不遥远)的地方,默默地祝愿您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