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莲托主页
www.suliantuo.net
苏莲托
作者授权
松山,因为山上长满了松树而被人们叫做松山。
这里所说的松山是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松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由数个山峰组成。主峰海拔2020米。滇缅公路绕着这些交错、相拥的山峰穿行。
70多年前,抗日战争的决战时期,1944年6月-1944年9月,这里发生了一次重大战役——松山战役,又称松山会战、松山之战,
那场血战一打就是三个多月。
一万六千战士的血染红了这片山区。(松山战役伤亡一万六千人)占据这片山区的日本侵略者最终被歼,中国人夺回了自己的领土。
松山战役的获胜,抗日战争在云南到缅甸的战场得以顺利推进,最后获得全胜。
那场持续三个多月的松山战事,中国士兵的进攻,与日本侵略者的肉搏,最后炸毁日军坚固的堡垒,战场的惨烈程度没有亲眼所见是无法想象的。一片焦土的松山,已不见昔日满山的松树。
据当地老百姓讲,那场战役以后,山上大片大片的地方寸草不生。每逢下雨,山上流下的水都是红的。老百姓认为那流下的红水是牺牲士兵的血水。
那些寸草不生的地方,是牺牲士兵倒下的地方,是中国士兵和日本鬼子肉博的地方。由于战争持续了三月余,又是雨季,无法清理战场掩埋遗体,尸体腐烂,尸水横流。尸水流过的地方,草也枯死。多年来,仍然寸草不生。
为什么中国士兵和日本侵略者在这里打了一场恶战。
那是因为松山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松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里是抗战时重要的援华交通线——滇缅公路的必经之地。
松山扼守着滇缅公路惠通桥至龙陵段的咽喉,被西方称为为“东方的直布罗陀”。
直布罗陀(Gibraltar),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城市和港口。扼大西洋和地中海交通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直布罗陀海峡长90公里,宽12公里至43公里,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唯一的海上通道。
日军扼守松山,在这里修筑了永久性的工事,扼守住滇缅公路的咽喉。主峰上的火炮可以覆盖怒江两岸80公里以内滇缅公路上的活动目标。
松山还与日军占领的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势,相互呼应。同时在龙陵以后的滇缅公路要道上的芒市、遮放、畹町都在驻军。有一些根据军事谋略而设立的据点。日军的意图非常明显。
我一直想去松山看看,看看松山和滇缅公路的地理位置。因为我的一个长辈参加了1944年5月——1945年3月的滇西缅北大反攻。作为汽车兵,他在滇西缅北这段路上运送军需物质,包括枪枝弹药和给养。任务结束,回到昆明。
滇缅公路是一条抗战重要的交通线,起于昆明止于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
滇缅公路云南段全长959.4公里,中国在原来已筑成的昆明至下关公路的基础上,负责修筑下关到畹町中国境内的路段,全长547.8公里;缅方负责修筑腊戍至畹町的缅甸境内段。
滇缅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
1937年12月,滇缅公路工程正式开工。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终于提前竣工通车。
当时的滇缅公路线路图(网络图片)
1938年12月,至1942年5月,在日本侵占缅甸为止的3年半时间里,滇缅公路承载了抢运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的运输任务。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
在滇缅公路之前,还有数条国际援华通道,它们是;
从香港经广州到武汉的华南通道。
由苏联至新疆转甘肃的西北通道。
以滇越铁路、桂越公路为主的中越通道。
这几条通道都在1938年到1941年这段时间被日军阻断,西北通道因为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而逐渐中断。
1942年5月,日军侵占缅甸,同时,在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日军出动数百架次飞机,对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功果桥等重要桥梁进行轰炸,以滇缅公路为主的西南国际通道被彻底切断。
1942年,中国第一次派远征军入缅作战,因为种种因素,战事失利。一部分远征军经过野人山退守走到印度。
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撤退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余部与日军隔岸对峙。
为了控制这条交通线,日军在战略上作了长期据守的准备。他们从中国滇西、缅甸、印度等地强征民夫1670余名,在松山修筑工事。而且没有让他们全程参与,工事完成后,还将这些民工全部秘密处死,焚尸掩埋。可见其工事的重要与保密程度。致使后来,中国军队进攻松山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松山战役70多年后,一个油菜花开的季节,我与朋友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这里还不在旅游规划线路之内,我们自行前往腾冲,去祭拜那里的抗日将士。当时,滇西缅北大反攻中国境内同时进行的三个战场是腾冲(1944年5月11日——9月14日)、松山(1944年6月2日——9月7日)、龙陵(1944年6月4日——11月3日)。
我和朋友当天留宿腾冲,第二天,我们乘坐头班从腾冲——龙陵的县际班车前往龙陵,在龙陵汽车站再转去往腊猛乡的车,这班车要经过松山。于是我俩在松山脚下下车。
松山山脚平整出了一大片土地,黄土地上有几辆工程车停在工地上。显然,这里还在修建,想来应该是松山战役旧址纪念园的接待中心或其他一些相关设施。
县际公路有一条路沿着工地通向山边,连接着通向松山上的公路,我们顺着这条柏油公路向山上走去。路上人较少,不时看见几个当地村民,看到一群十二、三岁的学生说笑着走过。也不时有当地村民骑着摩托车,从我们身边快速地通过,或是上山,或是下山,山上已经长出了好多的笔直的松树,松树已经成林。路边的树上挂着防火的标语。山上安宁而平静,我和朋友边走边浏览着山上的一切,不时交流几句。
我心中亦是不平静,这里的曾经是松山的主战场,那场战争把这数座山全部变为焦土,曾经满山的松树全部变为灰烬。
在这山上,攻打松山的远征军士兵的鲜血浸透了这片土地;同时,这里也成为侵略者日军的葬身之地……
我和朋友沿着已经修好的公路一直走到管理中心。这里有一幢建筑物。
有一些人在这里或站或坐地交流聊天,一看就知道是当地人。看见我们走来,有当地人就走到我们面前,要给我们当导游作解说员。
我和朋友迟疑着,选哪一个作为我们的解说员呢。
他们似乎有默契,不相互竞争。最后只有一个五、六十岁的女性站在我们面前,自我介绍说她是获得了政府颁发的导游证的,并把她戴在胸前的导游证给我们看,导游证上的名字是:邱祝英(他的丈夫叫杨金满,是松山的护林员。)并说她是当地人,当年日军占领松山时,她家被日军强占,并设为野战医院。于是我们选择了她作为我们的导游。
在她的引领下,我们沿着修建的木质通道向山上走去。这木质通道是为保护战场遗址而修建的,木质通道高于地面,两侧有栏杆。
栏杆两侧,有着密集的当年的战场留下的遗迹,那场战役留下的遗址保存得较为完整。当地政府为还原历史,对遗址作了保护和注解。
有些还配有当年的图片作为对比说明,让在这里来凭吊的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知晓那场战斗的过程,知晓战斗的血腥和惨烈,知晓那场战斗中,中国军人的英勇和顽强。
一路走着,我们看见了:
日军补给车道
日军补给车道、日军暗堡、日军单兵掩体、日军多联体堡垒、日军战壕、日军战马掩蔽部、盖沟式射击位、日军典型公式遗址、日军散兵坑、日军地堡、日军猫耳洞、日军有盖式重机枪掩体、日军兵舍(两种:普通兵舍依山而建,与普通房屋一致;半洞穴式结构,具有战争期间不必可少的隐蔽防护功能) 弹药崖口:战壕外侧修建的用于放置弹药的小平台。
神秘的远征军信件
松山爆破落坑之一:松山主峰爆破坑落。
我们看见的一个比半个篮球场还大的坑,中间最深处大概还是有三米以上吧。
70多年前,这个刚刚被炸毁的地堡,留下的坑应该比现在还大,还深……
……
看着这一切,我的头脑中出现了实景与早已熟悉的由相关史料组合成的画面:
在这相关的若干山峰中,日军修筑起永久性工事。
此时,我们站的这座山是松山主峰。
这些山上修筑的堡垒工事是连环型,内部互相连通,看看现在的战场遗址,可见,堡垒内外编成了密集的火网,可以互相支援,如果其中一个堡垒被攻陷,不影响其他堡垒继续作战。
而堡垒内部的修筑真正是按照永久性来修筑的。有人形容这些堡垒,相当于将三、四层楼埋在地下。
堡垒上将圆木直径二十至七十公分的木柱,排列成行,竖着叠积四五层,上面铺三公厘厚的钢板数层,导游说钢板总合有十公分厚。钢板上面又是土,堡垒出了地面以后,又用装满砂石的大汽油桶,竖着排列三重,桶与桶之间又加钢板。外面再是土。
这样的堡垒工事坚固得能够经得起炮火的打击,为了阻止中国军队的进攻,山上还设有数重铁丝网,同时还埋有地雷。日军又居高临下,主峰上的火炮可以覆盖怒江两岸80公里以内滇缅公路上的活动目标,驻守松山的日军,远、近都掌控着绝对的主动权。
同时,松山坡度6、70度,中国士兵向山上进攻,几乎要手脚并用。
中国军队从6月2日开始进攻,由上表述可见日军工事布署大致情况,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中国军队进攻严重受阻,好不容易夺得的阵地,不时地又失去,阵地上出现了拉锯战……
战斗进入胶着状态。直到进入7月,随着战场的推进,远征军将指挥部推向前沿阵地,这才弄清日军堡垒工事的整体部署。于是,远征军改变作战方案,摧毁一个一个的堡垒,然后,挖掘Y字型通道,填埋炸药,炸毁两个主峰上的主堡。
在一个一个地摧毁日军堡垒的时候,当时的美式新式武器火焰喷射器起了重要作用。远征军士兵冲到地堡前,将火焰喷射器对准地堡喷射,地堡里的日军鬼哭狼嚎……
最后,工兵Y字型通道打通,运输、装填炸药,点火,主峰主堡飞上了天……
1944年9月7日,随着松山战役的结束,这个被西方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回到了中国手中,滇缅公路在这里恢复了通行。
运送各种军需物质的汽车,和运送大型辎重的美式牵引车在公路上排成长龙前往龙陵。
在松山、龙陵、腾冲战斗同时进行中时,给养弹药的运输就是依靠当地民夫,以及骡马走小路山道进行运送。
松山攻下以后,运输部队为后来的龙陵、芒市、遮放、畹町运送弹药、补给。
随着日军在滇缅线上的据点一个一个被攻克,设立在关键地段的日军军事堡垒被攻破,运输线在往前推进,武器弹药及战略补给也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1945年,1月20日远征军攻克了中国云南境内日军最后一个军事堡垒畹町。滇缅公路中国段全线打通。
各种武器弹药和后勤补给继续运往缅甸前线……
占领缅甸的日军此时也想切断中印公路,阻止和击破中国驻印军与国内远征军会合。
滇西缅北大反攻,当时是两路军队向缅甸的日军进攻。
一路是在印度南姆伽集训的中国驻印军(X军),(当时退走到印度的远征军,后来又通过驼峰航线运送了一批士兵到印度);一路由中国国内由滇西向缅北进击的国内远征军(Y军)。
1945年 1月 27日,中国远征军(Y军)与孙立人率领的驻印军(X军)在滇西畹町附近的缅甸北的芒友会师。(广义来说,中国远征军(Y军)与驻印军(X军)都称为远征军;还有1942年赴缅甸作战的也称远征军。)
1945年1月28日,中印公路全线打通时,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宣布,把这条国际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史迪威公路”包括从印度雷多至中国云南边境段,包括中国境内的畹町至昆明段,还有认为包括昆明至贵阳的滇黔线。因为著名的24道拐位于滇黔线贵州晴隆县境内。据相关资料称,这是美军参与修建的。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可见其险要。
中印公路1942年11月动工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由中美两国合作修建,是由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为起点,经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最后都与滇缅公路对接。
我的一位长辈是远征军汽车兵一员,他所在的部队担负着继续为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运送军需物质的任务。
他告诉我们:在激烈的战斗中,有不少的青年远征军将士在他国的土地上血洒疆场,为国捐躯(这部分士兵当时征招的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学兵,为了保卫国土,打击侵略者,他们报名参战)。为了告慰捐躯年青的将士们,他们奉命去的时候运送枪枝弹药、各种补给,回来的时候将为国捐躯将士的遗体运送回国。
遗体运送回国以后,这批牺牲的军人埋藏在哪里,遗憾的是他当时没有说,我们也没有想到要问。
按照推理,从中国云南畹町入境,当时距离边境最近的兵站在遮放,这批遗体应该埋藏在兵站所在地——遮放。但也不确定,是否一进入中国畹町境内就埋藏的,这都不确定了。我的参战的远征军汽车兵长辈在2000年离世了。这让我们深感遗憾。
值得欣慰的是:当年,抗战胜利后,在中印缅战场旧址(国内部分)保山、腾冲、松山、龙陵、芒市、遮放、畹町等地都修建有中国抗日烈士国殇公墓和纪念碑(馆)。
而抗战胜利7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地方仍然有着中国抗日烈士国殇公墓和纪念碑(馆)。可以说,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上的不同国家的人到这些地方缅怀、凭吊抗日英烈们。
……
在松山战役主战场遗址主峰上,我们随着导游走到了远征军雕像群所在处。
远征军雕像群在老干塘旁边的一处高地上,我们沿着石砌的台阶向上走去。
一组按照一定的队例布阵排列的远征军雕像群出现在眼前。气势宏大。
这组雕像群于2013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8周年纪念日当天正式落成。由中国著名雕塑家李春华先生捐赠。
雕像群由402座单体雕塑组成,以中国“兵马俑”为代表的东方造像方式,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以士兵为主体,分为跪射俑、炮兵俑、驭手俑、女兵俑、娃娃兵俑;从方阵的排列来看,分为:将军方阵、娃娃兵方阵、驻印军方阵、女兵方阵、夏装士兵方阵、秋装士兵方阵、冬装士兵方阵、老兵方阵、战马方阵、吉普车方阵等12个方阵。选取抗战名将戴安澜、孙立人、史迪威三位独具个性和影响的军官为军官代表。
这组的雕像群屹立在山顶上,四周的青松簇拥着,陪伴着他们。
为保卫国土,打击侵略者的远征军们的精神永远长存,他们的热血,他们年轻的生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可以告慰他们的是,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侵略者再也不可能踏进中国的国门。
今天,人民子弟兵用他们的身躯构筑起钢铁长城。御敌于国门之外。
国门内,静好的岁月,美好的时光,是长长的边境线上,无数的子弟兵用他们的热血和身躯换来的。
在松山上,看着活泼,健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孩子们在自己的家园幸福健康地成长,看着乡民们在自己的家园自由自在地生活,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远征军士兵们,为夺回中国土地的抗日将士们,为保家卫国的抗日英烈们,也应该欣慰了。
安息吧,抗击侵略者的将士们,你们永远与天地同在,日月同辉!
本页图片由苏莲托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