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莲托主页
www.suliantuo.net
邱江陵
作者授权
说到竹枝词,世人耳熟能详的是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殊不知,这是刘大人在长江三峡中抄写的作业。
刘禹锡世称诗豪,其社会政治地位也十分显赫:出道即巅峰,在朝廷辅佐宰相王叔文,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谪到巴山楚水间23年。晚年回京也享受尚书待遇。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冬赴任夔州(治今奉节)刺史。听说属县巫山每年“人日节”(正月初七)都要举办盛大的歌会,次年正月便兴高采烈地亲临歌场。山歌此起彼伏,刘大人最感兴趣的竹枝歌。兴奋之余,他即用屈原改写沅湘民间迎神词的手法,创作了九首竹枝词(后又作二首)。因为刘大人的加持,竹枝词即刻引爆诗坛,成为酒肆歌坊的流行歌曲。以至于到了晚唐,孟郊还在抱怨:俚俗的竹枝词抢了正牌诗歌的风头也砸了正统诗人的饭碗。
竹枝词源于三峡,并非只有刘禹锡的孤证。诗圣杜甫困居夔州时“饱闻”当地人唱竹枝歌(杜甫《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竹枝歌未好,画炯莫迟回”)。白居易在忠州(今忠县)任刺史时听到的山歌是竹枝歌(白居易《江楼偶宴赠同座》“江果尝卢橘,山歌听竹枝。”)黄庭坚、范成大等都在峡中听过竹枝歌。宋代《乐府诗集》编撰者郭茂倩也肯定地说:“竹枝词本出于巴渝”。宋代的巴渝非今日之大重庆,而是与荆楚接壤的三峡地区。六朝之前长期为楚地,隋唐称巴东,宋代叫夔州,元代后称(下)川东。苏轼、苏辙兄弟以蜀人的耳朵听出了竹枝词的“楚声”“楚语”。“巴风楚韵”正是三峡文化的特质。南宋朱熹说得更明确:“竹枝词,巴渝之遗音。惟峡人善唱。”峡人者,三峡之人也。可见,三峡就是竹枝词的原生地。
山歌野曲经文人雅化改造而大行其道,诗经、乐府都是这个套路。一如鲁迅先生所言:“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留传下来的。”(《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刘禹锡把竹枝词带出三峡,经两宋诗人苏轼、黄庭坚、范成大、杨万里等推波助澜,在元明代形成波澜壮阔之势。至清民时期,不仅形成了北京竹枝词、西湖竹枝词、潍坊竹枝词、汉口竹枝词、回疆竹枝词等流派,还远播日本、越南、朝鲜、欧美。以单一诗牌“竹枝词(曲)”为题的诗文多达21600多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如此源远流长、恣肆汪洋,在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
三峡原生态的竹枝山歌叫竹枝或竹枝歌。当文人竹枝词在三峡以外风起云涌之时,直到宋代,三峡竹枝歌仍在当地民间演艺的重头戏。《夔城图经》生动地描述了当地节庆期间踏踢的盛况:“俗传正月初夜,鸣鼓连腰以歌,为踏踢之戏。”同治《万县志》记述了万州人日节歌会的6个W(六要素):“正月七日,乡市士女渡江南蛾眉碛上,做鸡子卜,击小鼓,唱竹枝歌。”巫山人婚嫁必唱竹枝:“琵琶峰下(今南陵岸边)女子皆善吹笛。嫁时,群女子治具,吹笛,唱竹枝送之。”( 明代《巫山志》)在开州,唱竹枝则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全民娱乐:“俗重田神。渔樵耕牧,好唱竹枝歌。”惜乎,以上记载大多来源于宋代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记》。两宋之后,三峡竹枝歌似乎悄然消失。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三峡地区各县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出了12000多首民间歌谣。遗憾的是却没有一首以竹枝歌命名。原生土长的竹枝歌真的就烟消云散了么?
二
唐宋代是三峡地区的高光时刻。许多高官名士被贬谪到这块南蛮之地,文人骚客在这里写下了许多绮丽的诗章,也记录了这里的土风民俗。三峡作为南宋最后的堡垒,在蒙古人的铁蹄下殊死抵抗了数十年,生灵涂炭、百业凋敝。明末清初,张献忠等暴军多次血洗三峡,致当地土著十死八九,清初实施湖广填川,才逐渐恢复三峡的生机。兵燹匪患虽多次致三峡土著几近绝迹,但仍有十之一二得以在峡谷峻岭中存留。所谓山水养人,农耕时代,习俗人情与当地水土气候息息相关。只要有一个唐宋土著的后裔在,唐宋遗风就一定会世代传承。竹枝歌是在三峡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歌谣,一如二人转附生白山黑土、信天游扎根黄土高原。竹枝歌是三峡人的日常起居、家务劳作、情爱媒介、精神寄托。男耕女织劳筋骨,三峡人何以解忧?唯有山歌;男欢女爱开情窦,三峡人何以传情,唯有山歌。
笔者生于巫山深处的大昌古镇,听着街坊金木匠的山歌长大(金木匠,民间艺人,大号金美华。巫山和万县地区的民间文学《三集成》中收录了他演唱的许多山歌)。现在回忆起来,金木匠的山歌里就有竹枝歌。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我走访了许多民间艺人,研读了许多学者的文献,在田间地头、在当地民间文学辑录的案卷中,我欣喜地发现,竹枝歌还在我们身边,还在高山峡谷中汩汩流淌。
笔墨记录下来的文人竹枝词已然成为一种诗牌或诗体,同样源于三峡的诗(词)牌还有巫山高、巫山一段云、朝云曲等。在渔樵耕牧口中传唱的竹枝歌是一种歌名,在三峡地区另有五句子、四句子(五言四句)、薅草锣鼓、抬工号子等山歌。把口传心授的竹枝歌唱词记录下来,就是七言四句的诗歌。其主要特征是:七言四句,有韵无律,打情骂俏,方言土语。在这个定义下,我搜集整理了500多首三峡竹枝歌。
——七言四句
七言为4+3结构。早前的竹枝歌有“竹枝”“女儿”衬词,衬词也是和声,即胡震亨《唐音癸签》所云:“竹枝七字为句,破四字和云‘竹枝’;破三字,又和云‘女儿’。
例1:
一根竹子(竹枝)四打开(女儿),
妹织簸箕(竹枝)郎打筛(女儿)。
妹织簸箕(竹枝)簸出去(女儿),
郎打筛子(竹枝)团拢来(女儿)。
后来将衬词简省,只记主体部分的七言。
例2:
山歌不唱不开怀,花不逢春不乱开。
磨子不推不转来,郎不招手姐不来。
——有韵无律
竹枝歌有韵,通常是二、四句押韵,也有一、二、四句押韵。竹枝歌与文人诗《七绝》最大的区别就是格律宽松,平仄、对仗不求工稳,也不用典故。修辞手法常用比兴。
例3:
想郎想得心里慌,好像喝了迷魂汤。
走路忘见跨门槛,煮饭忘见沥米汤。
对不上平仄吧?韵是有的,但用了两个汤。跨,本地方言读kǎ。忘见,即忘了。
例4:
哪有毛铁烧不红,哪有棉花弹不茸。
只要两人心意真,冷水泡茶慢慢浓。
也是两个“哪有”、两个“不”,显然不合格律。烧毛铁与弹棉花都是起兴,以物寓人(或以景寄情)。茸:细软的意思。
——打情骂俏
竹枝歌多为情歌,所谓“无姐无郎不唱歌”。
例5:
妹妹假装眼睛咔,哥哥忙去吹渣渣。
哥哥吹得呼呼响,妹妹笑出眼泪花。
乖巧的妹,憨憨的哥,调情的画面令人忍俊不禁。
例6:
姐是林中一根笋,郎是山中一笼竹。
竹抱笋来笋抱竹,抱得越紧越舒服。
比喻很生动,表达也直白。男情女愿,就直接上手了。
——方言土语
竹枝歌“志风土详习尚”,只有方言土语才能传神地表达当地的风土人情。
例7:
情哥嫖妹莫好高,大脚小脚不重要。
要得好看眉头上,要得好耍半中腰。
三峡方言中的“嫖”,其实是撩、逗的意思。裹小脚的时代,“大脚”是女子审美的硬伤。“要得好看”“要得好听”就是好看、好听的意思。“半中腰”简直妙到毫巅,给你无限的想象。峡中的方言看似鄙俗,其实也保留了古代的许多雅词,比如“好高”,就是好高骛远之意。再比如,峡中人把床单称卧单,把伺候称经佑,也是古代的雅词。
例8:
远看姐儿白漂漂,好像豆腐没开刀。
豆腐开刀一包水,姐儿开刀水直滮。
滮,读biāo。土语,喷水或射水的意思。用豆腐喻姑娘,鲜嫩之意跃然纸上。
三
三峡竹枝,是诗,是歌,也是舞。但是歌怎么唱、舞如何跳?
在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引》和其他的文献中能找到一些零星记述:
演唱形式有合唱与个唱两种。顾况诗:“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说的是“齐唱”。刘禹锡听到的是“联歌”,即节会上的唱歌比赛。赛歌的规则是以唱得多少决胜负。赛歌时必有笛、鼓伴奏。姑娘出嫁,姐妹们也要唱竹枝歌相送。另一种唱法即个人清唱,放牛、砍柴时见物唱物、见人唱人,即兴歌唱。如唐人于鹄的《巴女谣》描述的就是一个峡中女孩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唱着竹枝歌的场景。白居易也听到“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竹枝歌的曲调大概也有两种,一是迎(娱)神的歌曲,“中黄钟之羽”,高昂激越;二是自嗨的曲调则含思宛转、优美动听。
歌者边唱编舞,其基本动作是扬起衣袖、仰面而歌。围观者也持竹摆手,踏歌起舞。白居易在正月举办春宴,他看到的是“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郡中春宴因赠诸客》)鼓点和舞步都是踢踏的节奏。
这些年看过一些创编的竹枝歌舞,要么仿江南丝竹,要么学巴人战舞(殷商代巴人在南阳作战时“前歌后舞”),都没有三峡的味道。回到民间,也听过很多山歌,看过许多民舞,查过许多资料,却没人告诉我哪个歌是竹枝歌?哪种舞是竹枝舞?难不成,三峡竹枝歌舞真的失传?
我想到小时候在大昌老家春节期间满大街舞动的连箫,会不会就是陆游任夔州通判时看到的“通衢舞竹枝”?我又听到老友黄长龙先生唱的“竹枝女儿”歌,再想到小时候金木匠唱的一些七言四句的情歌,会不会就是古老的三峡竹枝歌?于是我请了两位万州的音乐人根据我掌握的素材,创编了竹枝情歌、竹枝连箫歌、竹枝女儿歌三首歌曲并制作了音频。常驻巫山三峡里·竹枝村的恩施经伟艺术团深耕三峡民间舞蹈,该团用我们创作的竹枝歌,正在排练三峡竹枝舞,将在竹枝村景区常年演唱。
我不敢确定我们找回的竹枝歌舞成色如何。但我们相信,竹枝歌舞来自三峡民间,到民间去找寻她们的踪迹,这个方向一定不会错。
三峡竹枝歌是朱自清先生认定的华夏民族“最早的山歌”(《中国歌谣》作家出版社,1957年),是重量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三峡风土民俗的遗传密码,是重庆民间艺术的代表性符号。愿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寻找三峡竹枝歌的行列,让沉寂千年三峡竹枝歌重出江湖,填补中国传统歌舞的历史空白,接续三峡歌舞的千年华彩,将其打造成三峡文化和重庆文旅的新IP。
附录:
1.[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引文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2.[唐]于鹄《巴女谣》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3.[唐]白居易《竹枝词》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辞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4.[宋]苏轼《竹枝歌》序:
竹枝歌本楚声,幽怨恻怛,若有所深悲者,岂亦往者之所见有足怨者与?夫伤二妃而哀屈原,思怀王而怜项羽,此亦楚人之意相传而然者。且其山川风俗鄙野勤苦之态,固已见于前人之作与今子由之诗,故特缘楚人畴昔之意,为一篇九章,以补其所未道者。
5.[宋]苏辙《竹枝歌》:
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
楚言啁哳安可分,江中明月多风露。
6.[宋]黄庭坚《竹枝词》:
三峡猿声泪欲流,夔州竹枝解人愁。
渠侬自有回天力,不学垂杨绕指柔。
7.[宋]范成大《夔州竹枝歌》:
当筵女儿歌竹枝,一声三叠客忘归。
万里桥边有船到,绣罗衣服生光辉。
8.《太平寰宇记.巴渠县》(巴渠,今开州):
其民俗,集合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歌以为乐。
2025年03月04日
作者简介
邱江陵 ,男,生于1962年。重庆市万州区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曾任中学教员、教科所长,并在教育和文化行政部门任职。获多项市(省)政府和市教委教育教学成果奖,在国家级及省级期刊发表教学论文二十多篇。多年担任市、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常委,乐于文史探秘、长于随笔记趣,在《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发表地方文史论文多篇,在《重庆晨报》《重庆文化》《神龙架报》《三峡文艺》《巫山文艺》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数十篇,创作的歌曲《黄葛谣》(作词)在央视“星光大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