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莲托主页
www.suliantuo.net
作者:王正可
作者授权
成都七中百廿年校庆/一个语文老师的回望/那年,我28岁,你们16岁。
亲爱的孩子们:
那天窗外很明媚,徐黎传给我的二十篇文稿,刚打印出来,墨香与春色扑面。
品着红茶,才捧读几页,就被你们跨越三十五年,浸润时光温度的文字打动。岁月封存的记忆匣子一下子叮咚作响,“那些远去的青春岁月,仿佛踩着阳光跳舞的影子,一幕幕回来”,恍然间,我看见匆匆那年的你们和自己。原来,“在七中的光影里,青春从来未远离”。——它们化作文字,在时光长河中流淌。
1990年的秋天,你们走进成都七中校园。那年你们十五六岁,我二十八岁。
穿上七中校服的你们浑身朝气,满眼憧憬,一脸青涩,那是我看到阳光映照下你们青春最美的模样。那时站上讲台没几年,青涩尚未消退的我怀着“我们看海去”的冲动和热忱,走进高93届的语文课堂,共同开启一段诗意与梦想的旅程。于是,有了同属于我们的三年不可更改的履历。
你们说:“见过最漂亮的七里香”是在七中;拥有“最真挚的同学朋友一辈子的陪伴”是在七中;“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被彻底点燃”是在七中;“塑造我们品格,个性和灵魂”的地方是在七中;“十分忙碌的16岁,除了没有忙学习,其他都很忙”的别样校园生活也是在七中;获得“失败也能上演另一番风景”的经验,还是在七中……你们说:“在这里,我们被看见,被信任,被关怀,被尊重,”,在这里“我们曾拥抱文字和公式和梦想”。 你们说:“如今七中学子屡登清北金榜,但比成绩更耀眼的,是当年共守的求真热望。”
林荫中街1号的三年,甚至“六个四季”的往事,恰似老式放映机里流转的胶片,“斑驳而弥足珍贵”:操场上的哨声和俄语班晨读声穿越三十五年,与七里香长廊下的《喀秋莎》琴音交织成复调;龚廉光老师用粉笔叩醒的物理公式,仍在某个平行时空里与文仲瑾,石家骏老师的美学和灯谜游戏翩然共舞;当番茄同学在化学课上坦然选择文科时,杨鸿吉老师眼中闪烁的,是教育者最珍贵的宽容;五四汇演的追光灯下,那些踩着《青苹果乐园》节拍的裙裾,分明还在眼前轻舞飞扬。还有“简阳农场的青柠酸涩”;军训时的星月夜岗;排球比赛的帅气扣杀……这些细碎的记忆碎片,遥远又清晰,在你们的文字里打磨成珍贵的琥珀,让审是迁善的墨气与少年心气交融生辉。
怀念,感恩,你们深情满满:个子小能量极大的班级核心王德琼老师,慈爱如母的陈祥玉老师,渊博学者风范的范学瀚老师,名士派头的罗国富老师 ,日本影星一样的王培慧老师,行事利落的张军老师,教会我们认识生活的钟裕文老师;严格又亲切的曾渊馥老师,慈祥而不失担当的黄婆婆……还有你们没来得及文字表达,却留在心里的93届每一位老师。你们说:恩师们的教育“是细水长流的浸润,让每颗星找到自己的轨迹。”
在成都七中那个充满理想的日子,我们共同种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种子,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令我欣喜的是,你们不约而同怀想着“大语文”学习。每学期100篇练笔,结果把你们“虐”得这么神彩飞扬,几十年难以忘怀。是的,那是你们想说的心里话,想写的眼中事,想记的梦中人。当贺瑛穿梭课桌间收发练笔本时,那些稚嫩文字里跃动的,是思想破土的倔强和心灵泉水的流淌。那时,没有太多习题要练,语文作业似乎只有练笔和读书笔记。阅读你们的练笔是我最喜欢的工作,也几乎占据了我在学校教学之外的全部时间。和一群看得见的有血有肉的青春文字会心交流,见证甚至参与你们辛苦又美丽的成长,能不让人喜欢和欢喜吗?每周一次的练笔交流是你们,也是我最期待的时光。那是你们展示才思的舞台,也是你们关注自我,眺望远方的窗户。当你们在讲台上分享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人性的思考、理想的憧憬时,“每一张脸上都有光”。你们还忆起当时由刘朝刚老师主持的《朝华》文学社,是啊,在文字中成长的日子,才是最值得回味的韶华。这一切,让“写字这个事情成了毕生爱好”。
还记得我第一堂课的主题是“慢慢走,欣赏啊”,这是阿尔卑斯山路牌上的一段话,是朱光潜先生追求的美学态度,也是我想送给你们的成长箴言。我想让语文带你们去海蓝蓝的远方遨游,冲浪。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广阔的世界和生活都是我们语文教材,更不用说唐诗宋词中外名著更是我们必登之堂必入之室。我希望你们以审美的姿态学习语文,学习终身受益的语文。
这就是我们成都七中,老师可以让你们随意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爱与哀愁也是妙词。一所好学校,可以让年轻老师随心所欲地教,而自有法度;让学生们随心所欲地学,而不逾矩。五节课敢用两节课来完成读和写的活动,学教材上没有的诗歌和文章,没人说你超纲。恰恰正是有学校的认可,语文组的倡导支持,老教师手把手的传帮代,经验丰富的文仲瑾师傅的鼓励和指点迷津,还有你们一点即通的心有灵犀,才有了你们回忆中有滋有味的七中语文。“作为七中人,是一件多么令人自豪和幸福的事情”!
你们告诉我“2025年母校百廿华诞,重翻泛黄的“百篇练笔”本,忽忆杨振宁先生所言‘物理之美’——教育的终极答案,何尝不是教会我们凝视万物之美?”说得多好,因为你们懂得,所以更美!
不止一个人津津乐道最热闹的戏剧活动月。我们改编经典剧目,排练中外名剧。从莎士比亚到曹禺,从古希腊悲剧到中国现代话剧,在排练与表演中感受文学艺术的力量。《雷雨》中的命运交响,《茶馆》里的世态百相,《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绝唱,都在你们这里得到了新的诠释。先在各班表演,每个组上场,甚至每个人上场。然后全年级戏剧汇演,洑洑同学将巴尔扎克的吝啬鬼演成七中版《守财奴》,我们班自导的《茶馆》获得了最佳戏剧奖!是谁一举摘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奖?是谁获得了最佳舞台美工奖?还有最佳导演奖……欢呼、掌声雷动。
那些关于语文的美好记忆,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永远定格在成都七中的校园里。
这些鲜活的场景印证着:真正的语文教育,从来不在试卷的方寸之间,而在让每个灵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
三十五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们早已成人成才成功。你们告诉我:“语文教会了我们观察、思考、表达;教会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教会了我们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人。这些收获远超过分数和名次。”
曦园的树木依然挺拔,教室里的书声依旧清脆,我们的话剧汇演还那么火爆,我们的《朝花》校刊已经185期,我们有了更丰富多彩的社团,我们再忙也还在阅读分享和随笔交流……这些好的东西在七中生根,源远流长。
重读这些文字,我触摸到时光馈赠的奇妙质感。当年那个为课堂发言面红耳赤的少女,如今已是法庭上妙语连珠的律师;总爱在历史课走神的男孩,终在简牍堆里寻得毕生志趣。你们用半生光阴印证着:那些看似“无用”的诗歌赏析,那些“耽误正课”的美学探讨,那些“不务正业”的文学社活动,恰是滋养精神成长的沃土,形成七中人的精神长相。就像王希平老师那堂《一碗阳春面》的数学课,看似突兀的文学植入,却在你们心田埋下人文精神的种子。
值此百廿华诞,特别想把你们的文集比作时光胶囊。这里封存着俄语班最后的晨读声,凝固着七里香花廊的春日私语,更珍藏着独属九三届五班的教育密码——那些允许在物理课打盹的宽容,那些在练笔本边缘滋长的奇思,那些包容“元子二”“红苹果”的善意玩笑,共同编织成自由生长的精神摇篮。
这种教育智慧,让审是迁善的校训不再是冰冷的训诫,而是可以触摸的生命温度。
不知道谁说的“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关于青春的感受”“时光带来的礼物,总是厚重而温润” “恍然间 你们不曾离开。”那些藏在你们心灵深处的爱与温暖,在时光中发酵,酝酿成你们用文字搭建的光影长廊。它们不仅让青春有了可供停泊的港湾,更让教育的真谛在叙事中显影。愿这些故事永远鲜活在七中的晨昏四季里,愿七中精神如江流不息,愿每个途经七里香花廊的少年,都能在此寻得照亮生命的星光。 合卷远眺,锦江水正载着七里香的花信奔向远方。
亲爱的孩子们,当年那个站在讲台上,带着满腔热忱与你们相遇的28岁的我,如今已是两鬓微霜。时光如水,带走了我们的青葱岁月,却带不走老师对你们的牵挂——我想对你们说:人生如同一条蜿蜒的长河,沿途的风景各有千秋:有时是巍峨的高山,有时是开阔的平原;有时是激流险滩,有时是平静湖面。重要的是学会在匆忙中驻足,在浮躁中沉淀,在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在这个AI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温度、触摸文字的力量、聆听内心的声音,是多么难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你们慢下来,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你们永远做一个有见识、有良知、有辨识的人,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独立的思想指引人生。
我还想给你们布置一道特殊的“终身作业”:做个幸福的人,读书运动一辈子!这两件事看似简单,却是通往幸福的重要途径。无论何时何地,请记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跑得多快,而在于你是否真正体验过、感受过、珍惜过这段旅程。愿你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激情澎湃;愿你们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愿你们在人生的长路上既有远方的目标,也有驻足欣赏的心情。
让我们一起:慢慢走,欣赏啊!
永远爱你们的语文老师:王正可
乙巳年孟春,成都林荫街1号
【后记】这是我们共同的青春身影!
《光阴流连如歌 青春从未褪色》是93届师生用心用情写出的一本成都七中120周年校庆纪念文集。从酝酿到正式付梓,短短两个月,49篇文章从五大洲汇聚成川,让散落世界的星火重新聚燃。49位作者的个体记忆,在编辑组的精心编排下,升华七中教育成长图景,沉淀为七中的集体潜意识。
数次碰头数次修订数次切磋,多少次深夜的云端会议……终于,校庆前从容出炉,闪亮登场!校庆的厚重,遇见49篇青春的轻盈,刚刚好!
最后保留的空白页,是整部作品最精妙的留白。这片等待书写的留白,是对未来的邀约?还是写给未来时光的密函?就让它成为成都七中120年教育长歌的延续符吧!让每个打开书页的读者,都可以成为这部未完成文集的续写者。多好的创意和用心!
最后,这本书在订价栏写下的两个字:无价!在这个数字化AI时代,依然存在无法被数据量化的价值——那些深夜的呕心沥血,那些七中人跨越时空的共鸣,那些对青春永不褪色的礼赞,都将成为时间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想说的话都在我的文章里了。
我会永远珍爱这本书!
谢谢你们!
爱你们!
(王正可,202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