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郭亮村与红旗渠看《愚公移山》精神(苏莲托)
来源: | 作者:probf84e9 | 发布时间: 2023-12-24 | 329 次浏览 | 分享到:


                       苏莲托

我们到河南去,专程去了两个与山打交道的地方:郭亮村与红旗渠。

郭亮村是一个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太行深处沙窑乡。这里海拔1700米

 

让郭亮村闻名于世的是:一条连接山下至山顶郭亮村的挂壁公路,挂壁公路在悬崖上,从郭亮洞中穿过,靠悬崖的一边凿有一些大的洞口,透光。挂壁公路长1250米、宽6米、高4米


 

悬崖上的这条公路非常奇特,我们特别关注到几点:

 

挂壁公路又称壁挂公路。这类公路在人们的认知里只有一个字:“险”。

1、这条挂壁公路是一个村的人修的。修建年代是上世纪70年代(1972年初--19775月1日)

2、修路人,山顶上郭亮村的村民。

3、组织者,郭亮村新上任的大队党支部书记申明信

4、修路专业队人员13人。(郭亮大队下面六个生产队,每队出二人,大队管理人员一名)入人3万个

5、修建所费时间:5年。

6、解决的问题:交通问题。

过去进、出山的路是先辈在绝壁上修建的天梯。天梯是由不整齐的岩石在山体上成,有的陡峭的地方是在崖壁上凿坑,山崖的坡度有的地方达到90度。这种进、出山的天梯维持了数百年,丧身在这条路上的人不少。

要么就绕道30里山路上、下山。

我们在郭亮村里看到不少的家庭纪念馆,里面收集有当时修建郭亮洞——挂壁公路时的工具,有当时的照片,有当时的生活用品实物。游人进去参观仅需交一元钱。在一个家庭纪念馆里,一个年龄偏大的男士告诉我们,当年他哥哥参加了修路。他哥哥是1975届的高中生,读书的两年时间,实行勤工俭学,上午上课,下午修路。

 

红旗渠,从字面意义上可知,是一条水渠。

一条从山西穿过太行山到河南安阳林县(现在的州市)的水渠。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全长1500公里

1、工程名称:引漳漳河)入林(林县)水利工程

2、修建者;林县人民。

3、组织者;林县县委、县政府。

4、修建时间上世纪60年代。1960年2月——1969年7月,近10年。

5、参与人数:10万

6、解决的问题:水源问题。林县由缺水变为有水,灌溉面积,由之前的1.24万亩水浇地,到灌区有效灌溉面积54万亩解决了56.7万人的饮水问题,也解决了37万头家畜的饮水问题

 

 

     

    

 

 

 

郭亮村的挂壁公路、林县的红旗渠,这两个工程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罕见的,是通过爆破,铁锤加钢钎,人工肩挑手刨,以大山为对手挑战拼搏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工程位于太行山脉。

位于太行山与王屋山之地。

太行山脉号称“八百里太行”。从现在的行政区划看,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

北京西山,南面到河南与山西交界区的王屋山,西边连接山西高原,东面连接华北平原。

王屋山:位于河南省属太行山脉西南段

太行山与王屋山有交集的地区是河南。

河南,地处中原。就其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它存在的时间,就文明产生以来看,可以说是名列前茅。

这里有中国四大古都:洛阳、开封、安阳郑州

此外,河南鹤壁市也闻名于世。商朝的都城朝歌(zhāo gē)位于今天的鹤壁市。为什么叫朝歌,因为商朝的都城沬邑西边,朝歌山,便将沫邑改名为朝歌。

这里又提到山。中国的历史与文明史,都离不开山。

 

河南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讲述的地方,大家都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名称是什么了:《愚公移山》。

愚公要挖掉横亘在家门口的太行、王屋二山,带领他的子孙挖山不止,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被智叟嘲笑。愚公不为所动。这事感动天神,派手下将两座山移走。

这故事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典籍《列子》,列子”是书名,也是人名。列子——列御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

相传《列子》为列子——列御寇所作。

《列子》中有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人们熟知的有:《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提到这些篇目,人们都知道故事里蕴含了什么样的意义。

《愚公移山》来说,其寓义很明显地是表现中国古代人们对困难的态度,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

有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一个理论:某国外国人不理解中国古代的愚公为什么要移山,说搬到山外去住就行了。殊不知,这个故事并不是就事论事,其蕴含的意义并非“搬到山外去住”这么简单,这么直接。

可是,有中国人附和,甚至还有冠以学者名称的人附和。其观点引申而来的还有:破坏环境、浪费时间,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要去做?

 

说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吗?好像也不全对。中国还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嫦娥奔月……也是属于不可能、浪费时间的故事。

 

我只是觉得这种观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相符,与中国的地况、地貌不相符,并且对事物的认知与故事的本意有所偏离。

 

其一,中国地广,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都有,从地势走向上看,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

在每一个阶梯层,都有人居住,只是根据资源分布与相关状态,人口多少分布情况不同而已。不可能说山上的人都搬到山下去,山里的人都搬到山外去。至于解决交通问题,那是另一个问题。而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平原或相对平缓的地区的人们,向山地或高原迁徙的情况并不鲜见。

 

其二,山高有人居住,正常。

但山高也挡不住侵略者入侵的企图。上个世纪中国14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持久战。东北的山川、八百里太行、王屋山区、云南的十万大山、湘鄂川山区、粤桂皖山区、冀晋鲁山区……都是打击侵略者的战场。

 

中国古代的神话、寓言故事,并不是就事论事。而作为中国人,在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之后,通常都能从这类故事中读到故事之外的寓意。

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特别是自己国家的历史相对较短,没有悠久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文化的国家的人,对中国相关文化史籍中的故事、寓言,只能就事论事了,让其大惊小怪的事情也多了去了。

 

再回到愚公移山的诞生地,河南太行山与王屋山同在的地方。当代的河南县郭亮村的挂壁公路,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就是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悬崖绝壁上打造出来的公路,悬崖绝壁上开凿出来的水渠,就是挖山不止精神的传承。愚公的后人,子子孙孙都在与山打交道。

 

今天,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在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的层级状态的地表上,无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交通四通八达。从行政区划的最基层的乡、镇下的村级地区来看,全国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国家村村通公路后的下一步规划,是全国村村通公交,这个规划已经在持续不断地实施中。在村村通公交的工程实施过程中,村级公路将会随着公交的开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

全国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山里山外、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连接成巨大的交通网,资源互通,困难一个一个的克服,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继续传承。

 

此外,移公移山的精神并不仅仅体现在交通和与山打交道本身,它贯穿在各行各业,各个方面,早已深化到中国人的精神层面中,这种精神还会不断地延续下去……

 

《愚公移山》精神会在中国人中世世代代传承……

 

 本页图片由苏莲托拍摄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