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脚奶奶(山西晋中 王成良)
来源: | 作者:probf84e9 | 发布时间: 2022-10-08 | 1615 次浏览 | 分享到:


                                   王成良

                                独步集公众号 授权 


我的奶奶出生于二十世纪的第二年的1月27号。是个小脚女人,姓赵叫保兰,昔阳县庙头(今北关)村人。

 

童年与婚事

 

奶奶出生时,正逢社会动荡,百姓生活极为艰难。9岁以前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父母亲十分疼爱她,事事惯着她。9岁那年父亲因病不幸去世,生活直落千丈,9岁的奶奶每天忍受着缠脚的疼痛,跟着母亲走村穿户,吃了上顿没下顿,过着半乞讨的生活。11岁后就开始跟母亲学缝补衣服、洗衣做饭等日常家务营生,母亲若揽下活就和母亲一起干,就这样,奶奶练就了一身好手,生活略微好点。转眼到了出嫁的年龄了,奶奶的婚事却是这样一段戏剧性的故事。

 

那是1916年,奶奶15岁,经媒人说合要嫁至思乐村王五桂(我的曾祖父)家当儿媳。人常言娶媳妇容易,嫁闺女麻烦,谁不想让自家的女儿嫁个家庭条件好点;找个本分点,有点能力的人过日子。奶奶的母亲在我奶奶出嫁的前两天突然提出要退婚,这下急坏了我的曾祖父。眼看日子到了,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等花轿进门了。王家多少年来没办过喜事,好不易说好一件,眼看就要黄了。本想给老二办了,再给老三,老四说个老俩的事就完成了,谁知这事尽办成这样,心里实堵。若这婚结不了,不说东西浪费,传出去村里人如何看待?谁还再敢给老三,老四说事?于是曾祖父请来媒人打听,才知道:人家打听到老二性格烈,人都说是个愣头青,不愿意把女儿嫁给这种人才提出退婚的。听后曾祖父对媒人说:“你这事遇得多,给想个办法。”媒人思考了一会说:“办法是有一个,老二不能给老三办。”曾祖父深知老三有主见,这事更不好说,经再三考虑还是让性格亲和听话、忠厚老实的老四(我的爷爷)顶替办吧。媒人就再去说合,靠着他三寸不烂之舌才把这事说通。王家终于能办一件喜事了,就这样,爷爷理了理发,换了身衣服就和我奶奶拜了花堂,入了洞房。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奶嫁到王家后就和我大奶奶一道扛起这一大家子的锅罩来了,奶奶是个手勤眼快、干净利落,做饭缝衣都是好手,婆婆公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等我二爷爷,三爷爷的事都办了,曾祖父就分了家,让各自过各自的生活。爷爷除耕种着一亩多薄田外,还靠着他从小学下的编织芦蓆的手艺,农闲时帮有法人家打工编蓆;奶奶帮人家洗洗衣服、做点针线活挣点小钱补贴家里的日常开销,日子还算过得去。1920年奶奶生下大伯,因为那年物价特高,奶奶就给大伯取名叫生贵(王元福),大伯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不少的欢乐;1925年,家里再添一丁,二伯王元毅出生;1929年3月6日姑姑王素祥出生;1931年12月16日三伯王元贞出生;1935年3月10日我父亲王元祥(王双命)出生;1941年我的叔父出生,3岁后夭折。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经济状况急剧下降。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奶奶重新干起她的老本行,她背着孩子给别人给缝补衣服、洗衣服挣钱补贴家用。

 

1937年10月,日寇占领昔阳,组织了黑鬼到处杀人放火,无恶不做。还给各村下了应差命令,应差很危险,论不好会掉脑袋,儿是母亲身上的一块肉,谁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干这事。可没法办为了糊口,奶奶就让大伯顶替本村王素卿去给日本人应差,应差时结交了八路军潜伏人员——王昌(王昌建国后70年代任长治军分区司令员)。这为大伯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大伯去应差,奶奶每天望着村口等着儿子平安回家,看着儿子入睡,自己才回屋休息。

 

 

情怀与奉献

 

奶奶是一个苦命而又坚强的女人,更是一个做事有主见的女人。15岁嫁到王家后,才结束了顶蓆片、穿房檐的生活。靠她和爷爷的勤劳把儿女拉扯大成人。日子虽不富裕,但也算凑付过去。奶奶常和孩子们谈心,教育孩子们:“做人要本分诚实、知恩必报,决不能干对不起良心的事”。大伯也给奶奶讲王昌给他传说的革命道理和外面的世事,就是这样奶奶的心就越来越亮堂了。并让孩子们将来一定要跟共产党走,干对老百姓有意义的事。

 

1945年8月昔阳解放,过上幸福生活的奶奶深知这好日子来得不易。坚决支持大伯参军的想法,大伯临行时拉着大伯的手说:“儿啊,你出去娘没有别的可说,就是给你提两个要求,第一就是要儿保护自己,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再一个就是决不能干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决不能当逃兵。”望着大伯远去的背影,奶奶的泪水流了下来,还不停地喊着:“儿啊,保护好自己,娘等你回来……”。大伯牢记母亲的话,边走边回头看看自己的爹妈,看看自己的家,泪水不停地往下流。就这样大伯跟着八路军登上菜岭山,翻过回黄沟,向和顺进发。

 

这一年,奶奶45岁,我大伯走后,大伯母、二伯分别受丈夫和哥哥的影响,在奶奶的教育和支持下,积极参加村农会组织。45年冬,二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村里的第一任武委会主任,大伯母成了村妇救会主任,他们分别领导村里的青年、妇女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由于二人干工作认真负责,多次得到乡、县、区的表彰。由于他们都忙于农会的事,家里的日常生活所有事都是奶奶一个人扛着。

 

前线上的大伯,战斗中冲锋在前、勇敢顽强。1946年春,大伯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子弹不长眼,在一次作战中,大伯右手腕负伤,由于受损了腕筋无法持枪。1947年春,中国革命第十八集团军朱德总司令签发退休证,大伯退伍。奶奶看到儿子平安回来,出去又没有给自己丢了脸,还入了党,虽负了点伤但不碍事,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47年10月10日,人民解放军总部公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解放战争进入高潮,为了加速解放进程,扩充兵员成了全国的头等大事。身为武委会主任的二伯,第一个接到征兵的消息,回家后就和父亲、母亲商量自己要参军,申明大义的奶奶同意儿子的想法,爷爷和二伯母还有点想不通,奶奶就帮儿子做他们的工作,很快爷爷和二伯母的思想就做通了。刚回娘家的姑姑得知二哥要参军,心想让自己的丈夫也参军上战场,就和我奶奶说,奶奶高兴地说:“去吧,让他们兄弟二人出去互相关照点不是更好”。儿子要走了,女婿要走了,奶奶连夜为他们分别缝起一双新鞋,让儿穿着新鞋多杀蒋匪,争取早日解放全中国。这一次昔阳县共有7000名青年奔赴前线,1947年11月,入伍出征那天县里给他们开了欢送大会,奶奶又是靠她的那双小脚走到县城给孩子们送行。送行时奶奶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你们要出发了,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白孩(二伯)你是哥一定照顾好双虎(我姑父)。决不能给咱王家脸上抹黑,要多立功,多杀敌,绝不能当逃兵。娘等着你们回来……。”奶奶目送二伯、姑父身影远去,泪水再次流下。谁知这一别就成了奶奶和儿子的诀别。二伯和姑父出去经过短时间的集训就参加了太原解放战役,战斗极为残酷,在敌人的狂轰乱炸中二人不幸壮烈牺牲。二伯年仅24岁、姑父23岁。就是这样二伯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姑父告别了新婚的妻子,俩人永远地走了。这就是当时传遍昔阳的“弟接哥枪、血洒疆场”的故事。

 

1948年4月底,太原战役结束,家里才接到部队二伯和姑父牺牲的通知,并要求家里人上太原接二伯和姑父遗体回家。爷爷奶奶沉入极度的悲痛之中,奶奶晚上在油灯下,眼含泪水,一针一针为二伯缝着最后的衣服,白天望着村口,等大伯把我二伯和姑父接回家。二伯的遗体回来后安放在村里官房前的小广场上,奶奶给孩子穿上她亲手缝的衣服,让孩子体面上路。安葬当天村里给二伯开了追悼会,会上全面总结了二伯的一生。

 

二位亲人的离世,没有压倒奶奶这个小脚女人。1949年冬,我三伯和本村的陈小成婚,婚后生活过得很幸福。次年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可老天爷就是这样不长眼,三伯母在生娃时不幸去世,留下刚出生的婴儿奶奶给养着。1953年春,孩子4岁,一次玩耍中跌折了腿,后致高烧不退感染肺炎而夭折。接二连三的事,让三伯再次跌入深谷,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奶奶看着日渐消瘦的儿子,心像针扎似的。这一年,我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粉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的企图,在全国开始征收后备兵员。奶奶就和爷爷商量让老三去当兵,这样换个环境也许会好一些。奶奶把想法给三伯一说,三伯也有此意。就这样三伯报了名,和村里的几个小伙踏上北上的征程。这是奶奶第三次送子参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故事。革命军烈属的牌匾又一次悬挂在我家究安堂的大门上方。从此,奶奶也成了全县军烈属的先进典型。

 

亲情与责任

 

1942年,我大伯结婚。大伯母李维荣才14岁,现在来说还是个孩子,因自幼失去母亲,一些家务事还不太会做,我奶奶既当婆又当妈,手把手教她做饭、缝补衣服,俩人相处得如同母女。

 

我二伯牺牲后,开明的奶奶忍着悲痛劝二伯母说:“孩啊,娘知道你苦,你看你还年轻,如果有好的就再找一个,娘不拦你,以后你放娘也好放心。”二伯母在奶奶的再三开道劝说下,1952年改嫁他人,奶奶像嫁闺女一样,把二伯母嫁了出去,从此二伯母成了奶奶的第二个女儿。

 

1954年1月11日,是我父亲和母亲的大婚日子。奶奶踮着小脚,穿着深蓝色的偏大襟小袄忙里忙外,张罗着儿子的婚事,招呼着来庆贺的亲戚朋友。三伯入伍了,我父亲的婚事也办了,奶奶的任务基本完成,自己的责任基本尽到了,本应该想点清福了,可奶奶是个处处不敢落后于他人的人,等待她做的事更多了。

 

至解放后,村里的事奶奶处处走在前。随着互助组和农业社的成立,村里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支援国家建设。因为当时没有现在的化肥,只能发动社员广积农家肥,当时奶奶负责村里的卫生,于是带头领导社员开展大扫除、广积肥,支持农业生产、支援国家。奶奶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吆喝全村妇女起床打扫卫生。就是奶奶那双小脚踏破山村的宁静,垴上沟里都留有她的足迹。在奶奶的带领下,每条街道都打扫得无半点灰尘,夏季连个苍蝇也难找到。那时候,家家户户连房梁都洗得干干净净。经过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思乐村成了全区、全省的卫生先进村。

 

1954年,下思乐村率先开展扫盲活动,奶奶更不敢落后,为了学文化炉灶台、墙壁、地面、门板、碾盘都成了奶奶练字学文化的场所和工具。当时靠着简陋的学习工具奶奶认识了三千多个字,经扫盲考核领取了扫盲毕业合格证书。奶奶不仅自己努力学习,还采取互提互问、上门共学的办法帮助那些不能参加夜校学习的妇女一起学习、一起提高。大大促进了全村的扫盲工作,使我们村的扫盲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1956年下思乐村成了山西省太行山西麓的第一个脱盲村和全国扫除文盲先进村,下思乐村编写的《记工识字课本》被选为全国扫盲示范课本。1958年下思乐成了闻名全国的文化村,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客人来我村参观学习,奶奶也被评为扫盲工作积极分子。

 

1956年,为了村里的集体生产,村里办起了昔阳县第一个农村幼儿园,奶奶任负责人兼管理员。幼儿园的成立解决了村里那些妇女因孩子小而不安心参加生产劳动的后顾之忧。下思乐村的办园经验在全县进行了推广,《下思乐村是如何办幼儿园》的办园经验资料已作为县档案馆永久珍藏资料藏于昔阳县档案馆。

 

1958年全国进入大跃进时代,奶奶和爷爷进入村里的养老院,奶奶因长期思儿,有泪水常往肚子里咽。奶奶的眼因长时间思儿痛哭渐渐看不清东西了,但奶奶还是踮着她的小脚,还坚持参加大炼钢铁运动,帮队里砸矿石支援村里炼铁炼钢。

 

1961年,奶奶虽双目泪干失明,但身手特干净,仍然保持着特有的清洁和坚强,自己做饭洗衣,每天还坚持清扫我们的院子和街巷。

 

1973年林彪事件发生后,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批林运动。奶奶当时已73岁了,村里一次召开批判大会,奶奶还登上会场讲台,进行了批判发言。奶奶的发言县里录了音,县人民有线电台对全县进行了录音播报。

 

我记得奶奶蒸的玉米面发面窝头特好吃,每当蒸下馍馍,奶奶就分给我们这些淘气的孙孩们吃,那时候我们每天放学后,就围着看奶奶蒸窝头,坐在奶奶的热炕头吃着她蒸的窝头,看着爷爷舞弄着手中的芦苇条,编敲着他的蓆角,听着奶奶给我们讲述她的故事和那昔阳童谣:“狼打柴,狗烧火,猫儿上炕捏窝窝……”,是多么幸福哟!

 

1979年2月11日,一生爱干净、刚强的奶奶去世,享年79岁,儿孙们仰天痛哭,千呼万唤也叫不醒入睡的奶奶……

 

                                             2022.5.8.


作者简介  王成良,昔阳县印刷厂退休职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

 

  独步集公众号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