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云的故乡(三)—— 热血腾冲(山如黛 )
来源: | 作者:probf84e9 | 发布时间: 2019-01-12 | 4351 次浏览 | 分享到:

                                                                   山如黛 
                                                          

                                   薇与佐伊公众号授权

                         


腾冲,自然景观神奇天造令人赞叹不已,滇西抗战纪念馆与国殇墓园带给人的则是久久难以平复的心灵震撼。

现今位于腾冲市区的滇西抗战纪念馆是国家投巨资重建,于2013815日正式开放的。它的前身是和顺镇的滇缅抗战博物馆。

新落成的滇西抗战纪念馆气势恢弘、庄严凝重。

步入大厅,三面高墙上矩阵式列队的钢盔扑面而来,直击心灵。布阵森然的1300顶头盔,幽幽地发着铜光,诉说着70年前10万中国赴缅远征军的悲壮,让人仿佛瞬间穿过历史的烟尘,置身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场。

馆内大量鲜活详实的资料影像,揭露了日寇一桩桩骇人听闻的罪行,再现了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英勇顽强。滇缅之战、腾冲收复战的惨烈,以及远征军战士的历史遭遇无不令人感慨唏嘘。

静卧于纪念馆一侧的国殇墓园,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正面战场阵亡将士陵园。

墓园肃穆得让参观者敛声缓步。5元一枝的菊花,人人持握手里,在导游的引领下敬献给长眠于地下的英灵。

无数的小石碑像列队的士兵整齐地布满坟岗,悄然无声,仿佛持枪静待冲锋号响杀出战壕。

漫坡的石碑,一列一列,有的至今仍无姓名,仅有“一等兵”、“无名烈士“等字样。他们,大多数都只有二十来岁,好年轻的生命!

据说,这个坟冢最初是腾冲市民自发捐地捐资修建造的。他们亲历了残酷的腾冲巷战,见证了年轻的生命为保卫腾冲、保护父老乡亲的英勇不屈。当疯狂的造反派毁掘坟冢时,不少市民挺身而出奋力阻拦,甚至偷偷将一些遗骨私藏家里保存起来。

腾冲的抗日故事,个个感人。

张问德,这位被腾冲人誉为“抗日县长”的读书人,年过花甲,本已养病在家,得知日军逼近腾充,军政官吏闻风逃窜,县城不战而陷敌手即刻挺身而出,临危受命出任“县已不县”的腾冲县长,在沦陷区开始了保家卫国的艰苦抗争。他组建战时县政府、建立腾西北抗日前方根据地;面对日军首领的诱降书,张问德以其智勇凛然予以回复,留下一篇浩气长存的檄文《答田岛书》。

                    张问德先生

《答田岛书》历数日寇侵入腾冲所犯罪行,断然拒绝田岛的所谓面商,更特意在信之末尾堂堂正正地署上了自己的临时头衔:大中华民国腾冲县县长张问德。

腾冲城光复后数天后,张问德即挂职而去。他说“我只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读书人”。

几乎同时,另一位老先生,国民党元老李根源,也是挺着60多岁的老病之躯,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振臂高呼抵御日寇,保卫家园。他书呈国民政府万不可放弃腾冲,并毅然从昆明出发直奔保山抗日前线。

他在《告滇西父老书》中,直陈滇西危机、云南危机、中国的存亡危机,表达自己对腾冲的故土深情,呼吁“云南一千七百万民众,立刻要发挥保省即是卫国的牺牲精神...但苟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亦在所不辞”词情恳切,家国情怀感人至深。

李根源曾是朱德在云南讲武堂做学生时的教官,是他坚持破例收了当年四川籍的朱德,二人的师生情谊一直保持了几十年,直至李先生去世。

 在墓园入口不远处,一个小战士铜塑像很引人注目。这个娃娃兵入伍时年仅12岁,还不及枪身高,但他软磨硬求定要上阵 杀敌,最后当了勤务兵。

12岁的年龄,今天有多少还在父母面前撒着娇,而他却走上了杀敌战场。

他的天真稚气、他的纯朴微笑,或许曾慰藉过战场上浴血拼杀的战友吧。

庆幸的是这位小战士还活着。他在乡间隐姓埋名了半个多世纪,直到某一天他走进了墓园,在铜像前惊呼着指认自己才为人知晓,相关部门多方查证后确认属实,他叫陈友礼,已经80多岁。他终于等来了迟到的鲜花。

同样的娃娃兵,这位“酱油小战士”的故事却是无比酸楚。

也是个腾冲孩子,做饭的母亲叫他快去快回打瓶酱油,出门却遇上了抓丁充军,自然,母亲望眼欲穿也再没等到儿子归来。小战士参加了滇缅之战,幸存下来后去了台湾,从此音讯阻隔50多载。

垂暮之年,这位酱油战士终于返回故乡。

他走出机舱,脚一踏上腾冲的土地,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面向家乡叩头哭喊:“娘!我终于把酱油打回来了,可您在哪儿呀!”他颤抖的双手还高捧着一瓶酱油!

泪眼朦胧中,我似乎看见了我故去的叔父,也是在兵荒马乱中去了台湾。当他再度踏上故土时,日思夜念几十年的亲娘已住在了坟里头。浅浅的一湾海峡呀,曾阻隔了多少骨肉亲情啊。

还要提及的是,墓园对面的矮墙根下有一堆丑陋的小坟丘,里边押着几具日军头目的尸骨,碑上“倭冢”二字为李根源先生亲笔,据说也是李先生力排众议坚持要在此留下日军的罪证。

     李根源先生塑像

曾经,几个财大气粗的日本名企老总,提出将其运回本土,以帮助腾冲修建公路为交换条件。腾冲人坚决地回绝:路,我们有钱了自己修!这几个战争犯必须永远地跪在这里向阵亡烈士、向中国人谢罪。

浴火重生的腾冲啊,今日山川更美丽,高速公路、驼峰机场齐通,正以其自然和人文的魅力感召着海内外千千万万的游人。

魅力腾冲,明天更美好!

 
       本页图片由作者山如黛拍摄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