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电影《无问西东》的独特所在(苏莲托)
来源: | 作者:probf84e9 | 发布时间: 2018-03-21 | 6115 次浏览 | 分享到:

   苏莲托(原创)


 

 

近期上演的电影《无问西东》在观众中引起很大反响,票房价值也很可观。网络上不少观众对此片写了观后感和评论,谈了此片给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里,笔者简单地谈谈电影的几点独特之处。

 

独特之一:电影的结构

电影《无问西东》在上映前,广告打得很好。纪念清华校庆100周年而拍摄,西南联大、校舍、学习,梅贻奇校长,泰戈尔访华,抗战时期;演员章子怡、王力宏、黄晓明……

一连串的关键词和博人眼球的元素映入大众视野,喜欢电影的人、喜欢演员的人、对特定历史阶段有特殊情节的人、对大学特别关注的人、各类人等,恨不能马上坐进影院先睹为快。

一旦坐进影院,电影开始了,演了好半天,不见西南联大、不见清华大学、不见抗战情景、不见演员章子怡、王力宏、黄晓明出现,这是怎么了?明明是一部表现当代的影片,是不是进错了放映厅?甚至有人选择退场。

喔,好一阵,由开篇生孩子,到演员张震饰演的张果果张总,回家吃父母包的饺子,再到奶粉、再到四胞胎孩子及家人……

终于盼来了电影广告上的人物。

镜头切入医院,黄晓明饰演的人物陈鹏出现,到医院找章子怡饰演的人物王敏佳。下班了,铁政饰演的李想医生来了,三个中学同班同学下班相约去看中学老师。

广告宣传的人物出现了,但看那衣着与打扮,不是当代时间段。有点眉目了。

时空切换,昆明,汽车,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出现

西南联大南迁。

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但还没有理出张果果与后两个场景人物的关系。

也许这是电影设置的悬念吧!

果然,镜头切换,医院四胞胎孕妇生产危险,手术成功。

张果果张总给孩子起名字。

公司年度推广项目亿家奶粉掉单。

四胞胎家人不停地找张总述说着他们困难。

 

电影镜头不停地切换,时空不停地转换,20世纪20年代,抗战时期,20世纪60年代、当代,再不停地切换。

最后,电影在当代结束,张总和四胞胎孩子在一起,脸上少了凝重,现出了些许微笑。

终于在这时,才把电影里的人物关系搞清楚,才把整个电影的程序和想要表达的意思搞清楚。

 

 影片中吴岭澜(陈楚生饰)

 

      沈光耀(王力宏饰)

  

    陈鹏(黄晓明饰)

  

   张果果(张震饰)

影片中的吴岭澜(陈楚生饰)、沈光耀(王力宏饰)、陈鹏(黄晓明饰)、张果果(张震饰)是不同时代的清华学生。他们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经历。而四胞胎和四胞胎的父母是张果果故事的延续,张果果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这些人物的关系是:吴岭澜沈光耀的老师,飞行员沈光耀投下的食物救了陈鹏等一帮孩子。

清华毕业的陈鹏成为两弹一星的研究人员。

陈鹏(黄晓明饰)、王敏佳(章子怡饰)、李想(铁政饰)是中学同班同学。后两人在北京医院工作了。

在医疗队员支边的路上,李想救了张果果的父母,自己牺牲了。

后来有了张果果,张果果清华大学毕业进入职场。
  
  陈鹏(黄晓明饰)、王敏佳(章子怡饰)、李想(铁政饰)是中学同班同学

电影结构总体上以叙述当代清华学生的职场经历为支点,将时空、情节、人物关系、场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巧妙地在恰当的地方相互穿插、安排在一起。 

在整个电影剧情中,不同时代时空交替转换,形成几个故事交替叙述,情节并行发展。不到电影最后时刻,观众难以自行判断其中某个故事的结局。

电影这种时空交替转换,同时叙述有着某种关联的几个故事的方式,有着小说的叙述方式在其中。

这种结构方式,使其中的故事情节互为伏笔,互为悬念。也使电影情节显得跌宕起伏,增加电影的可观性,增加观众的观影激情,电影不到结尾,观众心中的那根弦始终被吊着。

可见,电影编剧和导演为这部电影的艰辛付出。

 

独特之二:对人物形象的处理

 

电影中没有脸谱化、概念化的人物。同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特征,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个性。

电影中有一句关键性的台词,点明了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和表现。

20世纪30——40年代时空段

电影镜头:昆明,美国援华空军飞行教官招收中国飞行员,好多学生去报考。

美国飞行教官对大家说: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真心,正义,无畏,同情

 

   电影中主要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不完美

    20世纪20年代清华学生吴岭澜

吴岭澜不完美。考进清华的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在辛亥革命后经历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好多学习好的同学报考大学时都选择了实科,吴岭澜就短避长,在选择学科时盲目地随了大流,选择了实科。在大学的考试中,他的文科成绩为第一名,而实科成绩不及格。他迷惘、迷茫。后来,在校长的引导下对学习的目的进行思考。泰戈尔到清华大学的演讲给了他启迪,让他顿悟,于是,他扬长避短转到了文科。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的教师。

沈光耀不完美,他不尊家训,违背对母亲的承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身体强壮的他考上了飞行员,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为国捐躯。

王敏佳不完美,她用那稚嫩的眼光看事物,偷取医院的病历用于写信的原始字迹来源。

小小孩子的一种虚荣心一直维持到她成年。在医院实习期间也不时把与领袖的合影与每年的天安门合影拿给别人看。

她有一颗善良而感恩的心,看见师母总是对老师采用暴力,为了帮助老师,与李想一起写信扔在老师住的院子里,恰好被师母捡到,事情闹大后,几件事合起来调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只有一条路了,接受批斗。

在被大家群起攻击,污蔑、批斗时,在解释、申辩无效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坦然。在众口烁金的时刻,她坦然地笑了。

在被陈鹏救下以后。在陈鹏老家住了一段时间,王敏佳按照陈鹏给他的信和包裹上的大体地址前往西部戈壁沙漠,去找寻陈鹏,要去跟随他一生,去照顾他一生。

陈鹏不完美,他爱上了王敏佳,在那个年代,放弃了毕业分配的工作,以有人要照顾的借口不服从学校分配。当误解了王敏佳和李想在一起针灸学习探讨的事情后,他又回到学校,同意去分配的工作单位。

回来找王敏佳,见王敏佳被打死,悲痛地将她埋葬。可是,夜里大雨的刺激,让处于深度昏迷的王敏佳苏醒了过来。陈鹏堆了一个假坟,带她去了自己的家乡。让她和纯朴的乡邻们一起生活、相处。自己则去西部为国防事业工作去了。

李想不完美,他与王敏佳一起写信给中学老师的师母,当王敏佳被师母举报,被批斗,被殴打的时候,他始终没有站出来说过一句话。他给自己的理由是,他想支边,因为医院名额有限。最后,一个人来到陈鹏为王敏佳堆起的坟头前痛哭。适逢陈鹏送走王敏佳回来,李想仍然对陈鹏说:他欺骗了我(指照片的事)。

在那特殊的年代,李想为了自己的心愿,歪曲了自己的内心。他想去支边的愿望实现,与医院另外两医护人员前往边疆。路上,因为迷路,而同伴中有人腿部受伤,不能继续前行,他把自己的那份粮食全部留给了同行的两名医护人员,自己只身前往寻找救援,最后牺牲在戈壁。

 

张果果不完美,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时候,遇到职场的规则,放弃自己的方案。在四胞胎家人对他事无巨细的述说,隐含着要求的时候,他的内心也惶惑。在诸多不如意的时候,也有选择逃避的念头。最后,还是坚守初衷,妥善地处理各种复杂和艰难的问题。

 

这些人物都不完美,都有着某些不足。但他们有着一颗真心,也有着正义,无畏,同情”的品质。

 

时代潮流中,伴随着主流,舍弃杂念,维护着内心的真诚,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而进行的选择都是值得得肯定的。

 

第二,人物具有责任感,时代感

电影中的人物没有说教的话语,老师、校长也没有明确地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时代感。电影也没有采用口白、旁白、对白、画外音或其他方式明确表述这类语言。但是人物故事将影片中人物的责任感和时代感表现了出来。

电影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故事情节。电影巧妙地将这些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情节、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景组合在一起,即表现了时代的整体性,又表现了人物的具体性。

而将这些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场景联系在一起的电影的核心,就是:真心、时代感、责任感。

观影人看到,每一个时代都有他的特征,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他的社会职责和社会责任。这些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不是空话,口号,是和具体的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独特之三:对高等教育的肯定

 

这种肯定是建立在引导学生思考、领悟、感受、分析以及触类旁通的基础上。这也是学校教育和各类教育的核心。

电影表现了四代清华大学学生的故事,严格说来其中还包括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学生。因为西南联大是20世纪抗日战争时期,三所大学联合内迁而使用的新校名。也可广义地看成是对高等教育的肯定。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

电影镜头:西南联大时空段

学校考试的成绩公布出来了。

众多学生在那里观看。有的同学考得好,有的同学有的科目考得好,有的科目考得不好。

张榜的老师说:考到这里来的,以前都是最好的。这次考得不好,下次考好就是。

时任西南联大教师的吴岭澜在回忆他20年代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的情景。

吴岭澜闷闷不乐。在一次考试中,他的国语和英文成绩都名列前茅,但是实科不及格

因为他选的实科,大家都选实科,以学实科报国。

清华大学梅贻奇校长找他谈话,问吴岭澜“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

吴岭澜“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但是,你还忽略了一些悟感,真实。”梅校长说。

“真实?!”吴岭澜重复。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梅校长再说。

“什么是真实?”吴岭澜问。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梅校长回答。

 

这段对话有三个点:一、只管学习,二、悟感,三、真实。

第一点来自学生吴岭澜,第二、三点来自梅校长。

可见,学习还须有感悟、求真。

吴岭澜终于由实科转向了文科。

 

西南联大的校长仍是梅贻奇。

后来,已是西南联大老师的吴岭澜,在躲避空袭时给学生讲泰戈尔的诗,然后对学生说:

“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物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78——1880到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文明的危机》等。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辛亥革命以后,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多。这对学生和民众了解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途径。

清华大学校刊也不时对泰戈尔有所介绍,同时,还不时有泰戈尔的作品译文出现在校刊上。

清华学子对泰戈尔已经不陌生了。

泰戈尔的到来,泰戈尔在清华的演讲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泰戈尔在演讲中谈到“对自己真实有多重要”的问题,给吴岭澜带来启迪也是很自然的了。

对人生的思考,对学习与未来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是那一代清华学子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每一代清华学子,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们值得思索的问题。

 

第二阶段,20世纪30——40年代

电影镜头:西南联大时空段

雨季到来,环境艰苦,照常上课。

教室里,老师在讲实科课程,满黑板的公式。

教室外,上体育课的学生在雨中跑操,还跑得很快。

 

日本的飞机轰炸昆明,师生在山上躲空袭。

躲空袭期间学生在听老师讲课。

 

来华援助的美国飞行教官在招收飞行员。

学生们去参加体能考试,沈光耀考上了。

于是,西南联大的大学生沈光耀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飞行员的体格训练要求,达到合格飞行员的训练要求;同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飞行驾驶训练要求及各种要求,达到参战水准。很快就驾驶军用战斗机飞上天空,执行任务,参加战斗。

电影镜头把大学教育的精华简结地在屏幕上清晰地展现出来,有些内涵留给观影人自己去感悟和体会。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

电影镜头:60年代前半期清华毕业季时空段

陈鹏分配去了9院,去了大西北。参加核方面的工作。

为解释核所展示的电影场景

什么是核,陈鹏带着王敏佳在校园里奔跑,用简单的、通俗的语言解说:

“假设我是一个原子,这个原子将被加速,而加速器有多大呢?清华园这么大,只有这么大的加速器,才能使原子被加速到必要的速度。当原子的加速完成,它会射向另外一个原子。当这个被加速的原子,和另外一个原子碰撞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其实我们古人,早就描绘过这样的情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有双关语的含义,有对核原子的解说,也有暗示对王敏佳的喜恋。

原子弹爆炸成功,陈鹏乘火车回家乡,去找王敏佳。

在为国家工作的同时,他还要去承担起另一种责任。

陈鹏这一代清华学子,也将自己的学习与自己的未来、国家的发展自觉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缺少大学教育,很多事情是难以办到的。

 

第四阶段,当代

电影镜头:张果果职场时空段

清华毕业生,年轻的张果果是北京一家4A广告传媒公司的管理人员。

电影展现的情节是:张果果在职场被几件事和几个人物纠结着。

张果果所在的广告公司为亿家奶粉公司年度推广项目,同时还有其它的广告公司也在竞争此项目。

他负责该项目的具体方案。他提出的具体提案是安全性为主,打安全牌。

同时,一个贫困的四胞胎孕妇来北京生孩子,陪同前来的还有孕妇的家人。

善良的张果果——张总希望拿下这个奶粉项目,同时用四胞胎来为奶粉打广告,赞助了四胞胎,对公司、对客户,对贫困的四胞胎家庭都有益处。而公司也是这种意图。

在给亿家奶粉公司提交提案的那天,张果果上司David因病没来,而作提案时张果果和上司David意见不一,David张以营养好味道为主。

在提交提案的这天,上司没来,他只有临时改提案为以营养好味道为主。理由是与上司一致。

结果,竞争公司的提案是以安全为主。竞争公司拿到项目,他们公司项目流标。

这下,谁来承担责任?应该处理谁?上司还是张果果?

四胞胎的赞助怎么继续下去?奶粉、四胞胎来北京的家人的种种困难怎么解决?谁来继续牵头做下去。是让四胞胎的家人失望,不再管吗?

复杂的问题和头绪让张果果纠结与烦恼。看来,只有文化知识是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的。经过多方头绪的梳理、问题分析,最后按着最初的、善意的、四胞胎救助方案继续下去,而这已经不是最初的设想,是他的个人行为了。职场的人际处理,他也以他自己的处事方式和处事原则采用了自认为可行的处理办法。

这里,我们再一次联想到前面的一句经典台词的提示: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真心,正义,无畏,同情

张果果在电影结尾处的16个字口白也许是对自己处事方式的解释:

爱你所爱 行你所行 听从你心 无问西东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大学教育有它的精髓,除了知识以外,还有其他的。有些时候,一个校训看似简单、抽象。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很大的。

由此可见,大学里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大学里身体体能的训练,大学里校训对学生影响,大学里教师对学生的训导和引领,除了学习以外对人生及许多问题的思索等等,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品格、品德方面的进一步形成与完善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电影《无问西东》在表现过去特殊年代的大学教育中,展现了特殊的学习环境和历史特征,而教育也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子,培养出肩负历史责任的一代学子。

电影没有直接表现当代的大学教育,但从陈鹏、张果果的身上却可以看出当代教育在陈鹏和张果果身上的印迹。清华毕业的陈鹏、张果果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工作上涉及专业方面的工作,而在专业之外,面对那些和社会有着方方面面联系的复杂的局面,他们同样作了服从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和处理。而这种处理方式涉及到真心、无畏、正义、同情;涉及到人的品格和品德。而这些也是学校教育秉持的宗旨,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无声地映衬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无问西东》除上述三个方面的独特之外,还表现在多个方面。

如影片中无数经典的、寓意深长的对话、口白,没有说教,却让人深思。

结尾处,四胞胎家人送给张果果四支胎毛笔,是四个孩子的胞毛做的。

毛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物件之一,是用来书写文字和画画用的。电影的结尾处特意使用这个场景,联系前面的故事及细节,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的深意。送礼物给张总,一、表示感谢。二、四胞胎家人要教会四胞胎自己书写自己的人生,自己画出自己人生美好的画卷。

同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书写的,每个人的人生画卷都是自己画出的。这给每个人都留下了一个思考的问题,答案也留给了每一个观影人。

……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