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布朗族节会(刘竹)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17-11-01 | 278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56个民族

 阿昌族   保安族 白 族 布依族 布朗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德昂族 东乡族  族 独龙族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H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回   族 

 基诺族  京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珞巴族 拉祜族 黎 僳僳族 

 毛南族 满 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 族 仫佬族 

 纳西族 怒   普米族 Q 羌 族  撒拉族 畲 族 水 族 

 塔塔尔族 塔吉克族 土 族 土家族  佤 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锡伯族  瑶 族 彝 族 裕固族  藏 族 壮 族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作者授权)


                                                                         布 朗 族 节 

                           布 朗 族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海县布朗山、西定、巴达等山区,其余分散聚居在临沧、思茅一带,人口五万八千多人。布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自汉代开始,云南保山、大理、永平一带地区就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方,而“濮人”就是包括布朗族在内的佤崩语支各族的先民。到了清代,布朗族的分布已和现在大体一样。解放前,布朗有“布朗”、“乌”、“翁拱”等称谓,解放后统称为布朗。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布朗族由于居住分散,形成了几个方言区,居住在西双版纳的普遍会讲傣语,而居住在临沧一带的则普遍会讲仅语。布朗族没有文字。
  布朗山寨大都座落在云雾缭绕的高寒山区。那里山岭高峡,森林蓊郁。他们崇拜自然,许多自然物被视为神灵。例如每个村寨都有一片特别葱郁的森林作为“神林”,任何人都禁止到那里去砍柴、放收和猎狩。在布明族的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至今仍有母子连名的习俗。他们的服饰古朴优雅,男子一般都要纹身,在四肢、腹部和背部刺染成各种花纹。抽烟、嚼烟、吃酸茶,是布朗人男女老幼的嗜好。嚼烟是用一种叫“割刻”的树木皮混合石灰和草烟放在口中细嚼。布朗认为这样可以保护牙齿,防止口臭。酸茶的吃法也很奇特,不沏不泡,平时放在口中细嚼,以帮助消化和解渴。布朗长期从事山地农业,擅种茶。西双版纳布朗山至巴达一带的丛山峻岭、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冲的主要产地之一。
  布朗文学基本上是扛头文学,神话、传说、诗歌、说唱、谚语、谜语等各种形式具有,形象地反映了布朗人民从氏族杜会到封建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的真实面貌。布朗族除了有自己的节日外,也有泼水节,关门节的风俗。节日薄西山的歌曲有“甩”、“宰”、“素”等十多种调子,还有刀舞、蜡条舞、圆圈舞等,自成一格。

              山 抗 节

  山抗节,是聚居在云南澜沧县一带布朗人民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四月十五日举行。据说,历史上的山抗节,是在种谷前祭祀造山神,析求丰收的活动。每到节日,布朗人就凑钱买米杀猪宰羊祭山神。解放后才逐渐变成了鼓舞春耕和大力进行清洁卫生运动的盛会,宗教迷信的色彩已慢慢消失了。
  为了迎接节日,从四月十三日开始,布朗的村村寨寨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清洁卫生活动。公共场所、场院、学校和村寨中的每条巷道,都被清扫得干干净净。房前屋后的畜粪、垃圾消除了;锅甑、家俱和衣被也彻底地清洗了,潺潺的溪边和自来水边,还挤满了洗澡的人们。据说这里过去是有名的瘴痢之地,历来都有霍乱、疟疾等传染病为害。解放后,布朗人民逐渐地形成了讲卫生的习惯,节日期间大搞清洁卫生,已蔚然成风。
  十五日的清晨,青年妇女们负责向寨子里的老人送礼(有的是亲戚间互送)。礼品主要是糯米耙耙、鲜芭蕉和春茶。如果是送老汉们的,还要加一支香烟,所有礼品都用宽大肥绿的芭蕉叶包好。送礼时,先把礼品恭恭敬敬地递给老人,然后又陈词恳切地说一番祝贺问候的话。据说,这种礼节也是佛教礼节的遗俗。旧时节日,各家都要向村里的佛爷送礼。解放以后,敬“佛,又演成了敬老的风俗。
  送完礼后,妇女们又忙碌地准备节日的会餐。她们每人都准备好一包饭和一分最拿手的莱。当傍晚的霞辉撒满山寨的时候,“大餐桌”上来自百家百户的菜肴争奇斗艳,布朗男女老幼围成一大圈,有滋有味地品尝这百家菜,主妇们则喜滋滋地站在一旁暗中观察,看哪家的菜人们最爱吃。吃到高兴时,人们就三五成伙地围拢一堆,唱起了祝酒歌:
  “我们幸福地聚会在一起,共同欢度这美好的节日。安定团结带来了大丰收,党的好政策使春回大地。”
  “尽情地欢跳痛快地吃吧!心情舒畅干活才有力气。更大的丰收等我们去争取,明天就要出动撒谷耕地。.

                冈 永 节

  在勐海县布朗山一带,每逢农历四月播种庄稼和九月收割的季节,当地布朗族就要举行传统的冈永节。
  从前,每到冈永节这天,全村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装,背起竹箩,拿起捕鼠工具,集体到竹林茂密的地方去捕竹鼠。他们把捉到的竹鼠拴在棍子上,并给它戴上花,由两人抬着绕寨一周。抬鼠者后面紧跟一人,他手持捶破的竹杆,不断地摇动,口中念诵着祝福的祷词。最后,竹鼠被抬到召曼(村寨头人)家,砍下鼠头留给召曼,鼠身砍成碎块,每家各分一块,拿到水塘边和三角架上连点三下,表示献给神灵享用。祭毕,将鼠肉丢弃。他们认为,这样做后,竹鼠就会给大家带来谷穗、盐巴。若是捉到了母鼠,还会被视为大吉大祥的预兆。
  传说,远古时候,人间还没有谷种,只有一个叫亚枯索的妇女有体形似南瓜的大谷种。一天,亚枯索忘了把仓库盖好,谷籽从屋角滚到了谷仓中,挤歪了谷仓。亚枯索生气了,她用木棍打这个大谷种,把它打碎。谷种都羞得躲到了没人住的地方。幸亏竹鼠跑进了岩洞中,衔出了被吓散的谷种,撒到地里,长出了谷物,从那以后人类才会种植谷物。为了感激竹鼠,布朗即使看到竹鼠吃谷也不打。
  解放后,布朗的冈永节也有了很大变化。节日里仍举行捕鼠活动,但不吃鼠肉的风俗早已被打破。他们进竹林后,根据长期的狩猎经验,判明竹鼠的洞穴,然后擂入一根苇杆试探。一旦发现苇杆沾有鼠毛,就用条锄将洞穴挖开,掏出竹鼠,就地架起火,烧光鼠毛,将鼠肉砍成数块,烤熟后集体分而食之。
  第二天,全体布朗人就开始了忙碌的春耕或秋收劳作。

《中国少数民族节会大观》(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竹

本栏目文字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作者:liuzhu0917@126.com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