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非遗项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苏莲托)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25-08-21 | 76 次浏览 | 分享到:


                        苏莲托

 

藏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藏族传统戏剧剧种。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西藏著名的传统戏剧之一。

 

藏戏从中国民族戏剧的角度来说,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藏民族的戏剧。是一个集音乐、舞蹈、宗教、器乐、说唱、神话、传说、民歌杂技、民间文学艺术等为一体的剧种。它流行于中国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市、地藏族人聚居区。

当然,作为藏族人的戏剧,也流行于印度、不丹等国家的藏族人居住区。

 

在没有去西藏之前,我对藏戏没有一点概念。

当然,去了以后,有所关注,了解了一点。

对于早就想去西藏的我来说,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去了西藏。

2015年拉萨雪顿节期间,我和朋友来了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去西藏。

我们并不知道那段时间正值拉萨雪顿节时节。

藏历七月一日,是拉萨雪顿节,意为“吃酸奶的节日”,由于雪顿节以藏戏汇演为主,故又称为“藏戏节”。

雪顿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因为主要在拉萨举办,所以也被称作“拉萨雪顿节”。


2006年5月,西藏的雪顿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火车在拉萨车站停靠后,我们出站打的前往事先预订的民宿。

在出租车上,师傅说我们来得及时,现在是西藏的雪顿节期间,他建议我们先去罗布林卡,因为那里节日期间天天演藏戏,而且演出的藏戏不会重复。在这里,藏戏演出一年只有这个时间段才有。

当然,我们到民宿休息后,第二天就去了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俗称拉萨的颐和园,藏语意为“宝贝公园”。始建于十八世纪40年代(达赖七世),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后经数次扩建,至20世纪初形成现有规模。

 

2015年雪顿节期间的罗布林卡大门处


去了,才看见罗布林卡非常热闹,大门口和里面有些地方有藏民支起的帐蓬,说明有不少藏民是远道而来的。

我们经过询问,直奔藏戏的演出地而去。离得好远,就听见音乐声、唱戏声。



在一个叫康松司伦的金色的宫殿前面,有一个较大的广场,广场上支着一个大大的帐围,帐围下围坐着一圈藏民,圈子中间正在演出藏戏。

康松司伦是达赖喇嘛看藏戏的地方。藏戏就在康松司伦前面宽阔的场地上演出。

现场秩序很好,圈子里面的观众坐着,外面的观众站着。


我们找了一个地方,站下,看着中间男女两队人演出。男队戴着面具,女队没有戴面具。

男女两队交替演出,一会又一起演出,或唱,或朗诵、或跳,男队跳、女队跳、一起跳,一直不停地演,没有休息。因为演唱、朗诵都是藏语,我们听不懂。但我们乐于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观赏和分享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


 

我拿出相机照像,然后用手机录了几小段视频,由于听不懂藏语,回家后,我根据录制的先后顺序把其中的几段连接在了一起。



演出中,戴面具的男队有时一部分人摘掉面具,一部分人戴着面具,有时又全都摘掉面具。因为听不懂藏语,我们只能静静地观看,并不解其意。

在西藏,我们参观了布达拉宫后,从导游那里知道藏戏过去除了罗布林卡演出外,也在哲蚌寺、布达拉宫里面演出。



布达拉宫里面有一个东庭院,也是一个叫德央夏的小广场,这里面积达1300余平方米。旧时西藏,每年盛夏时节西藏各地的民间艺术团体,都要在此或歌舞,或表演藏戏,向达赖喇嘛献艺。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在此举行的跳神-密宗黑帽舞。



17、18世纪,每逢雪顿节,西藏各地的藏戏班子都要到拉萨来演出。


 

              西藏拉萨大昭寺


布达拉宫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又加入了拉萨的大昭寺。2001年12月,拉萨的罗布林卡也被补充加入此项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名称: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

 

藏戏的文化溯源可以追溯到几个方面,苯教文化——"苯教"是藏族原始文化的总称。

公元四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到青藏高原。公元七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617-650年)推崇佛教,藏传佛教也成为藏戏的源头之一。

 

此外,民间文化及外来文化(印度文化、西亚文化、中原汉地文化)也对藏戏的产生与形成有着特定的影响。

 

总之,关于藏戏的形成与发展,公认的有三个方面:

一、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

二、民间歌舞

三、民间说唱艺术

 

面具是藏戏中的重要道具,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看藏戏的这一小段时间,我们只看见一种面具。



在参观西藏博物馆的时候,有一个展厅:馆藏藏族戏曲用具展。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多种面具。

这里对面具的介绍是:面具分宗教面具和民间面具两种,材质一般为皮革,呢料或绒布,通过制造出不同的造型,再运用不同底色,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命运。极具观赏性。



这部分展厅中,对藏戏服饰也作了简略的介绍:藏戏服饰是民族传统服饰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戏剧服饰。富丽、绚烂、凝重。色彩对比强烈是其主要特点。



对藏族乐器的介绍是: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为歌舞伴奏的各种乐器应运而生。藏族器乐有民间器乐和宗教器乐两类,可分为打击乐、吹管乐、弹拨乐、弦乐器等四种。其中又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居多。


 


藏戏的孕育完成也与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后的37任赞普赤松德赞(742-797)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位期间,取缔苯教,在政治上树立佛教的主体地位。

在西藏传教的莲花生大师,把佛教与藏族土风舞内容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用舞蹈形式来镇魔酬神的哑剧。这个应该算作藏戏的萌芽阶段。

十四、五世纪的汤东杰布(1361年-1485年,一说(1385—1464)对藏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汤东杰布,原名措吉达真,僧名尊珠桑布。密宗大师,建筑师,被认为是藏戏的创始人。

他主持建造了桑耶寺,创建了第一个蓝面具藏戏迎·日吾齐寺戏班。

汤东杰布吸收民间和宗教中各种戏剧因素编排节目,设计唱腔和动作,改进鼓钹伴奏,指导“仙女七姊妹剧团”演出。用演出筹集来的钱为藏区修建铁索桥,方便藏民出行。

在藏戏内容上作了改进,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以及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汲取一些藏族歌舞艺术形式,注重在藏戏中刻画人物性格,为藏戏的发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完善。汤东杰布为藏戏的形成、发展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五世达赖,法名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年)对藏戏的发展作出了大的贡献。

正是他的不懈努力,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藏戏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还使藏戏成为了具有一整套演出形式的藏民族表演艺术。

从五世达赖时期起,藏戏有了自己的剧本,演员走出寺院同民间艺人相结合,组成了很多职业性藏戏团。

 

是五世达赖让雪顿节期间在拉萨哲蚌寺演出藏戏,甚至把雪顿节的主题都置换成藏戏。雪顿节最早形成的地点就是哲蚌寺。

布达拉宫白宫部分修成后,五世达赖移居布达拉宫,雪顿节活动也在布达拉宫的“空中戏台”德央夏举行。

罗布林卡是18世纪中叶第七世达赖喇嘛初建,因七世达赖晚年多病,遵医嘱夏天到西郊罗布林卡(宝贝园林)养身。八世达赖强白嘉措时期,扩建了罗布林卡,修建了格桑颇章宫,这里逐渐成为达赖夏宫。雪顿节期间,罗布林卡也举行一年一度的雪顿节藏戏演出活动,并允许市民入园观看,一般开放5——7天。

其后,二百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雪顿、布达拉宫雪顿和罗布林卡雪顿并存的局面。

十八世纪的五世班禅罗桑益西(1663-1737)为藏戏作出了大的贡献,他创作的《顿月顿珠兄弟》是著名的八大传统藏戏剧目(《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卓瓦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之一。

八大传统藏戏剧目大多数藏戏剧团都演出过,是公认的保留剧目。藏戏剧本, 几乎都存在着比较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18世纪后,藏戏在西藏发展更快,并开始流行于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省、地的藏族聚集区。

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1876年6月27日-1933年12月17日)即位后,噶厦政府对藏戏在演出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管理上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使得藏戏在艺术上更加成熟。

 

藏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剧种和流派,

如: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德格藏戏、四川的康巴藏戏、安多藏戏、嘉绒藏戏、青海的黄南安多藏戏、华锐安多藏戏、甘肃的甘南南木特藏戏等等。

不同剧种又有不同流派。

如:白面具藏戏中有宾顿巴派、扎西雪巴派、尼木巴派;

蓝面具藏戏中有迥巴派、江嘎尔派、香巴派、觉木隆派;

康巴藏戏中有:巴塘派、理塘派、康定派、道孚派、甘孜派。

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藏戏发展更加成熟。1960年,拉萨在原觉木隆藏戏剧团基础上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古老的广场戏被搬上了舞台。

藏戏既有广场戏,又有了舞台戏。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9年9月30日,藏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族服饰,也2008年荣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本页图片视频均由作者苏莲托拍摄


主要参考文献:

《藏戏》

 著者  李云  出版发行  文化藝術士版社  20148月第1版次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