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精神力量 塑造艺术形象一一京剧现代戏编演漫议(秦华生)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24-06-03 | 182 次浏览 | 分享到:


                                               讴歌精神力量   塑造艺术形象

                                                                        一一京剧现代戏编演漫议

 

                                                  秦华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作者授权)

                       

        提要:京剧具有编演现代戏的传统,二十世纪初叶,称之为“时事新剧“、“时装新戏”,至六十年代初,提出“三并举”戏曲剧目方针时,才确定用“现代戏”这一概念。近三十多年京剧现代戏创作编演,成绩斐然,亮点突出,但成为保留剧目、精品剧目较少,成功率相对很低,因此,笔者呼唤成功率相对较高的移植改编。

 

       关键词:时事新剧    时装新戏     现代戏     移植改编

 

      近三十年京剧现代戏创作编演,成绩斐然,亮点突出,形成了三种创编模式:第一种乃是全新原创 ,例如,湖北省京剧院《膏药章》青海省京剧院和浙江省京剧院联合创编《藏羚羊》。第二种模式;根据小说、电视改编,例如江苏省京剧院《骆驼祥子》天津市京剧院《华子良》北京京剧院《大宅门》。第三种模式:根据歌剧、外国剧改编,例如国家京剧院的《江姐》《党的女儿》,北京京剧院的《党的女儿》。三种创编模式所编演作品,各有特色,各具精彩。其中许多成功之作,都为当今的京剧舞台,塑造了典型的人物新形象,例如,《膏药章》塑造了被誉为京剧的阿Q形象,《华子良》塑造了华子良这一革命英雄形象,《骆驼祥子》塑造了祥子、虎妞的艺术形象,丰富了当今京剧舞台形象系列。与此同时,创造出新的舞台表现形式,例如《骆驼祥子》的拉洋车舞,《华子良》的扁担舞,《藏羚羊》的藏羚羊舞等,丰富了当今京剧舞台的表现形式。这样,从内容到形式,使京剧别开生面,探索了京剧表现现代生活之路,具有新鲜感和生命力,尤其是有的唱段,广为流传,有的片段,成为保留片段。这次在成都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开幕式,选用了《华子良》的片段。

        第十届京剧艺术节在成都成功举办,活动众多,其中最突出的重头戏是在“三并举”剧目方针指引下,各京剧院团新排参演的21台大戏,好戏连台,各具风采,精彩纷呈,仿佛在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上空,出现一道京剧艺术彩虹,美妙动人。

         新编参演的多台现代戏中,尤以表现英勇抗战戏颇有亮点,歌颂坚守民族节操,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塑造了个性特色鲜明的英雄形象。

        山东省京剧院《燕翼堂》,描绘了堂主及其子孙们在抗日烽火中大义凛然,毁家纾难,抗击侵略,重新审视抗战史,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时代特色,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文化相融互拥,从而深刻地阐释了为何能从燕翼堂走出了26名为国家为民族赴汤蹈火的革命先驱,其中7名壮烈牺牲。

       宁夏京剧院《红高梁》又对这一题材深入开掘,重新演绎了这一抗战故事。开场送九儿成亲的“颠轿",放纵的轿夫与浑不吝的九儿,在唢呐嘹亮声和锣鼓喧天声中,激越狂舞,表现了生命里原始野性的疯狂。九儿答应了十八刀的求爱后,以一段“双人舞"似的京剧身段组合表演,传达二人炽热爱情。最后,九儿夫妻决心赴死,与日寇同归于尽时,安排了二人大段对唱:告别亲人,告别人生,并惦念孩子,眷恋生命,唱生唱死,为生而死,向死而生,感天动地。其壮烈扺抗,慷慨赴死,宣泄得淋漓尽致,具有野性的二位个性形象,高耸入云般永远矗立在当代京剧舞台上,光照千秋!

      江苏省京剧院《梅兰芳、蓄须记》描述温润如玉,儒雅谦如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正气浩然,拒绝为敌伪演出而蓄须明志,充分表现他在国难当头期间的铮铮气节与爱国情怀。剧本角度新颖,结构独特,仿用元杂剧“四折一楔子”,以拒票、拒演、写画、读本四折,前一楔子,后一尾声,并且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安排梅兰芳面对敌伪威胁性强地邀请,务必参加中日亲善行动。他毅然拒绝了好友劝之乘船逃避,而祭奠亡友,重读剧本《豫让桥》从豫让漆身吞炭中得到启发,决心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蓄须出席,把全剧推向高潮,从而使“蓄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妙用。

      另外三台红色题材戏,也各具特色,风光无限。北京京剧院《石评梅》以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描述石评梅革命加爱情的浪漫故事,表现“五四”时期激越高尚的青春热情与人生追求,力求对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戏剧化表达,诗意盎然,抒情性浓郁,给当代观众带来思想心灵的强烈震撼。二度创作理念清晰,严格遵循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创造性地将戏曲的歌与舞,唱与念等艺术语汇,转化为揭示人物情感外延的精神象征,营造出浪漫诗化的舞台情景,运用“围巾”这一道具,成为人物心理的外化,内外结合,自然默契。音乐唱腔设计,突出意象传达,诗意化音乐宣染了时代人文气息和主旨内涵,尤其是根据角色与程派唱腔特色的设计,安排了多种唱腔板式,有效地配合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优秀的程派传人郭玮,把握住行当与流派特征,将流派表演注入真实的体验及个性化创造之中,通过唱腔、眼神、身段动作,把所扮演人物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与复杂纠结的心理层次,清晰地表现得恰到好处,实现了自我超越。

       福建省京剧院《林祥谦》选取了这位中国工人运动先驱的几个人生片段,完整而清晰地勾勒出他领导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从基层工人组织者迅速成长为工人运动领袖的人生历程。全剧叙事流畅,细节生动,戏剧冲突紧张激烈,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逐渐推向壮烈牺牲的高潮。其中痛别妻子小女,从容就义,感天动地。

        河南省京剧院《突围》描述红25军长征途中受到围追堵截的突围,以独特的视角,着力表现旧式妇女嫩芽的不幸遭遇,痛苦困惑,受到红军模范言行影响之后,深受感动而幡然悔悟,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剧中安排女主人公连结起在特殊环境下与红军官兵及反动力量的丈夫,构置了复杂的三角关系,让戏中红军突围情节与嫩芽内心冲突交织,进而形成戏剧矛盾和悬念,使此剧更具有机趣与可看性。

       反映解放后的几部戏,也很精彩。广西戏剧院京剧团《瑶山春》整理复排半个世纪前的佳作,重新回顾解放初期瑶山剿匪的峥嵘岁月,抓住“智取”及粉碎“石碑会阴谋”这条主线,以京剧化的唱念做打,表现剿匪战斗的惊险过程。剧中扬溢着丰富多彩民族风情,瑶家山寨的民俗民风,民歌民舞,从而赋予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和瑶族特色,增添了格外鲜活的生命气息,成为一部瑶族色彩浓郁的民族京剧。

       由青海省京剧院和山东威海市梦海演艺公司联合创排的《长空烈焰》以长藤结瓜式的戏剧结构,截取郭永怀不平凡及短暂一生中的几个闪光点,重点描绘他在科研领域的不朽贡献,抒写他与妻子的夫妻情,与女儿的父女情,突显他的高尚人格和情操,颂扬他的家国情怀,从而成功塑造了“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的光辉形象。

        青岛京剧院《东方大港》编剧数次深入生活,几易其稿,以七场加序幕和尾声的戏剧结构,描绘新时代的工人科技人员代表张连钢,带领他的创新团队,不畏艰难,刻苦攻关,战胜一个个难题,历时10年,自主研发出智能无人全自动化港口设备的真实而动人故事,艺术化地表现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矢志报国,勇于创新突破的爱国情怀。导演组采用戏曲美学大写意手法结构全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当代舞美手段,尤为突现多层次电子大屏与智能港口建设相得益彰,把科技之美与京剧唱念做舞有机结合,熔时代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炉,使舞台面貌焕然一新,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听觉交响诗般的审美感受,成为一部反映当今工业题材京剧的翘楚之作。

      国家京剧院《主角》作为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闭幕式演出的压轴大戏,将具有史诗性近80万字长篇小说浓缩在京剧舞台上,贡献卓越。首先是二位编剧,立主脑,减头绪,采用“无场次戏剧”结构,重点突出忆秦娥从学艺到成名,进而成为主角,最后坚守传承的艰辛历程,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剧中幼小的女主人公早年不幸父母双亡,被迫投奔在县剧团当演员的舅舅。在亲舅用心辅导督促下,几经周折,终于成长为省剧团的主角。导演精心布局二度创作,以象征写意手法,使叙事转换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付佳、魏积军、李博、毕小洋、姜美伊等扮演剧中人物,鲜活灵动,不同行当和不同流派竞相争艳,彰显了国家京剧院演员阵容的强大。尤其是付佳舞台表现力强,张弛有度,有爆发力和光彩度,塑造了所扮演的女主人公忆秦娥这一新形象,成为新的京剧现代戏有光彩的艺术形象之一。

       京剧具有编演现代戏的传统,例如,辛亥革命之前,上海夏月珊、夏月润兄弟与潘月樵等,编演了许多“时事新剧”,如《好姻缘》《国民爱国》《党妻同报》《黑籍冤魂》《潘烈士投海》等,鼓吹革命,欲唤醒民众,推翻满清。又如,梅兰芳民国初年编演了“时装新戏”《一缕麻》《邓霞姑》《宦海潮》等。我曾经看过新改编的杭州越剧《一缕麻》,极力鼓动梅葆玖,复排编演梅兰芳的《一缕麻》。可惜葆玖正兴致勃勃准备复排之际,却不幸驾鹤西游,留下一大遗憾。但愿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继承葆玖遗志,继续实施这一遗愿。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并举”戏曲剧目方针的提出,才确定用戏曲“现代戏"这一概念,把时间订在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不穿古装及清装的戏。

 

       京剧编演现代戏,对于善于表现古代生活的剧种,具有相当的难度,进一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乃是当务之急。

       首先,我觉得,重起炉灶的新编现代戏,尤其是抓改革开放近几十年的题材,由于离当今社会生活太近,很难开掘出深度与拓展出广度,因而容易浮在浅层与表面。根据1964年全国现代戏会演之后,选择其中的较为成功之作,进一步组织攻关,精心打磨而成的8个样板戏,革命历史题材的6部;《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杜鹃山》,都成了精品保留剧目。而离现实很近的《海港》《龙江颂》,却因为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不再传承复排演出。因此,可以较多排演革命历史题材剧,而少去创编近40多年的现实题材戏,如新农村建设剧、村官戏、劳模戏等,费力不讨好,成功率很低。

      其次,应该着眼于改编小说,寻找小说中合适的故事和人物,创作改编。应该从小说改编的《骆驼祥子》《华子良》,以及这届京剧节国家京剧院改编《主角》的经验中得到启迪。

     第三,应该寻找适宜于京剧改编的歌剧、话剧、电视、电影的作品,象《冮姐》《党的女儿》那样,去创作改编。

     第四,移植其他戏曲剧种的成功剧目。例如,陈彦编剧的“现代秦腔三部曲”:《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又如,柳萍主演的秦腔《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王贵李香香》三部曲。再如,陈涌泉编剧的鲁迅小说题材的豫剧,冯玉萍主演的平剧《风流寡妇》《我那呼兰河》等,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改编外国现当代有关作品,象把前苏联描写卫国战争题材的小说《这里黎明静悄悄》改编成为电视连续剧,收视率很高。我曾经鼓动有的京剧院改编演出。而俄罗斯、法国、美国等戏剧大国现当代戏剧,我们的京剧及各地方戏剧种移植改编几乎没有,可否进一步关注呢?如果能够移植改编这方面的话剧、歌剧、音乐剧等剧目,给当今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产生舞台新鲜感,吸引中外观众审美关注,可以让京剧走出国门,传播京剧艺术。

 

    总而言之,当前京剧现代戏的改编和移植,比重起炉灶的新创,成功的比例大很多,因此,我个人呼唤,关注京剧现代戏的改编与移植。

 

       本文刊载于2024年《戏剧文学》第5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