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莲托主页
www.suliantuo.net
苏莲托
作者授权
成都这个城市和武侯祠联系在一起,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的符号。
祠,类似于庙,就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地方。最早起源于汉代。
武侯祠,国人都知道是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领益州牧。牧是官职,州最大的官职。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雄居一方,蜀国的都城——成都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又因为刘备、诸葛亮及一帮蜀国的文臣武将,与其他两国一起共演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使得蜀国成为众多故事中的主角之一。
三顾茅庐,煮酒论英雄、桃园三结义、七擒孟获、空城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火烧连营、白帝城托孤……
一千多年,将近二千年过去了,经历了历史长河的冲涮,在全国众多纪念诸葛孔明的武侯祠中,成都的武侯祠依然那样兴旺,依然历久弥新,依然是成都——三国蜀国的历史符号,长久以来到成都来的外地人,甚至不少外国人,总想到这里看看历史留存下来的故迹。就是成都的本地人也不时光顾这里,来对这民间与官方认同的,可算是历史的有功之臣进行凭吊,对久远的历史进行回顾。
其实,三国鼎立,如果只从三国各自建国的时间来看,并不算长,都只有数十年的时间,如果算上东汉末期到西晋初期这段历史动荡时期,就有上百年历史。
如,曹魏立国,公元220年,魏王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死,接替魏王的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禅让,自立为皇帝,国号魏。改年号为黄初元年。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魏国消亡。
263年魏国司马氏攻蜀,蜀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吴国立国,公元229年,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建国号为吴。年号为黄龙。
公元280年,西晋司马炎(236年~290年)灭东吴。三国归晋。
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一本史书记载,这就是《三国志》。《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当时魏在三国之中占据的地区最大,又在中原, 有汉室汉献帝刘协禅让。)
《三国志》撰写时间是:三国结束不久的西晋,作者陈寿(233年~297年)。他的前半生在三国立国时期,在蜀国度过,曾入仕途。所以,他是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此外,在陈寿之前,记述三国历史的另有几本史书.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
可见,当时的史书,有官修的,有私撰。陈寿的《三国志》属于私撰。
一千年以后,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写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这是中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小说。演义自然就不是史了。作为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有一些史实,有上千年来民间流传的故事,自然也有作者的创作成份。在政治倾向上,小说是“拥刘贬曹”。民间很多人拥护刘备,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认为曹氏是窜位。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
现在,三国的故事仍然家喻户晓。这不仅有小说和史书三国志的原因,还有诸多的因素。如遍布全国的三国文化元素符号,祠堂和庙宇,各朝各代,官方对三国一些祠堂和庙宇的整修和重建,民间自发修建的祠堂和庙宇,民众的祭拜……
就拿成都武侯祠来说吧:
如果从成都武侯祠最初修建的时间算起,成都武侯祠已经存在一千多年,将近二千年的时间了。
成都武侯祠始建于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当时不是修建的武侯祠,而是修建的是刘备惠陵,在修建惠陵的同时也修建了汉昭烈庙。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后灵柩回成都,秋天,八月,葬于惠陵。
后来,刘备下葬后,刘禅又将其生母甘夫人,刘备的皇后吴夫人的灵柩迁来,合葬于此。惠陵为合葬墓。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陕西关中五丈原,享年54岁。
后来的东晋政权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
诸葛亮去世后二十九年(公元263年),蜀后主刘禅下诏为诸葛亮在沔(miǎn )阳立庙。沔阳即勉县,勉县武侯祠是中国最早修建的武侯祠,故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
成都何时出现诸葛亮庙?据相关资料显示,时间为东晋末年。东晋末年十六国(304年~439年)时期。公元304年李雄在巴蜀汉地建立成汉国,在少城建诸葛亮庙(现成都正府街一带)。南宋末年被毁灭。
而公元221年,修建的刘备惠陵与汉昭烈庙,因蜀国灭亡,汉昭烈庙逐渐破败毁坏。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时期,南齐高帝萧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命益州刺史傅琰,在惠陵东建先主祠,即最早的昭烈祠。
此时,据说,在刘备惠陵区,出现了,昭烈祠与武侯祠相邻情况。这算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这里写的孔明庙指的是夔州的孔明庙。(《古柏行》)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bì)宫。”回想前一年在蜀地(成都)锦江草堂东,先主刘备与武侯同祠庙。(《古柏行》)
可见,在唐朝时,刘备与诸葛亮是君臣合祀祠庙。
以后,唐朝,宋朝。明朝,清朝,民国,成都武侯祠都有变化,或祭祀情况有变,或庙祠有变,或毁,或重建,或修建,或修复,或修缮,或移迁……民间和官方都注重纪念诸葛亮的庙祠的修建,修缮和保护。
且自诸葛亮逝世后,全国很多地方除官方修建的纪念诸葛亮的祠庙之外,民间也修建有纪念诸葛亮的祠庙。据统计,现在全国现存的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还有十余座。
分布在山东、湖北、河南、重庆、四川、云南、甘肃、陕西、浙江、台湾等省,其中陕西、云南、湖北三省甚至各有2个。
如湖北襄樊襄阳古隆中的武侯祠,
河南南阳卧龙岗的武侯祠,
重庆奉节白帝城白帝庙内的武侯祠,
甘肃礼县祁山的孔明庙,
陕西歧山县的孔明庙,陕西勉县的武侯祠,
云南保山的武侯祠,
山东临沂县的诸葛亮记念馆,
浙江兰溪市诸葛镇的武侯祠。
……
在这些众多的记念诸葛亮的馆所、祠堂中,成都武侯祠,无疑是最出名的一个。
文臣武将廊分为东廊和西廊。
东廊称文臣廊,以人称凤雏的庞统为首,共塑有14人塑像(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
西廊为武将廊,以智勇双全的赵云为首,也塑有14人塑像(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
东廊称文臣廊
西廊为武将廊
1961年3月,这里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目前,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
2020年11月18日,成都武侯祠·锦里当选“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三国时期并不长,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这自有诸多的历史因素。也许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诸葛亮这个史上实有的重要人物,他被后世的人们当作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在有史记载中,诸葛亮除有诸多事迹流传下来以外,还有一些著名的篇章流传下来。如:著名的《出师表》,千百年来为大众所推崇。
《出师表》中的“表”,是中国封建时代一种公文文体,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诸葛亮在决定出师北上伐魏,出发之前给蜀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文中表达了自己北伐的决心,而又表现出对刘禅的不放心,告诫刘禅应怎样用人,怎样处理国事。其用心,其情感,其对国家的忠诚,表露无一。
历史上,又有认为《出师表》分为两部分,《前出师表》与《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出现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默记》,通常被视为诸葛亮的作品,但也有争议。
《后出师表》作于三国时期,公元228年,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这一篇是诸葛亮第二次出师北伐临出发之际,上书给蜀后主刘禅的。
《前出师表》表达了北伐的决心,讨伐汉贼、兴复汉室。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后出师表》表述了这种形势,提到了,有些事情的发展已是世事难料。南面,西面,东面的敌人也需要迎击。此次北伐,面对的强敌,以及蜀国所面对的种种现实和困境,“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后出师表》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至于成功还是失败,顺利还是困境,不是为臣我的聪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诸葛亮在篇中结束时提到了一个著名的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弯着身子;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在这里意为:为国家的事竭尽全力,直到死才停止。
这句话,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已经是一个成语,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成语。人们都知道它的含义,它应该用在什么地方,用来形容什么。
同时,提到这个成语,人们也都知道这个成语故事来自哪里?就来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成语故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中国的成语数不胜数,成语故事的数量也可以说与成语并驾齐驱。
在成都武侯祠,人们从大门进去,走向昭烈祠,就能够从围墙里面的墙上看到石刻的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用中国传统的书法书写的《出师表》,刚劲、豪迈 、隽永、荡气回肠。让人一下就融入到特定的氛围中。更让人心动的是,看这石刻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书写落款,竟然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
从整个书写的字体看,开始时,字体端正,多为行书,写到后来,龙飞凤舞,逐渐转为草书。由这字体的变化,可见岳飞当时内心的变化,越写越激动,越写越与诸葛亮出师北伐,抗击敌人,精忠报国的精神高度一致。
《后出师表》的后面,有岳飞自己写的跋:
“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正如跋中所说,公元1138年,南宋绍兴八年八月十五的前一天,岳飞领兵路过河南南阳,到南阳武侯祠拜谒诸葛亮,遇雨,住在祠内。夜观祠中壁上昔日先贤赞颂诸葛亮先生的文章、诗词,还有祠前石刻的诸葛亮先生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激动不已。第二天早上,就用祠中道士送来的笔墨纸砚书写了《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写完了,胸中的郁闷之气才稍稍舒展。
跋,是一种文体。写在文章后面,或书的后面,通常用作说明、评论或阐释。
岳飞在手书《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之后,特地写了跋,可见他当时的心情和对诸葛亮及出师表的敬仰。
对于这是否岳飞的真迹,自古至今的争议一直在持续,双方各持己见。但无论如何,均可见诸葛亮对后世的影响。
成都武侯祠,这里古木参天,柏树林立。古石碑,林荫道,传统建筑,昭烈祠,武侯祠,文臣武将廊,三义庙,孔明苑,三国文化陈列馆,让人融入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如果不受外来干扰,真会产生穿越的感觉……
当然,由于某种历史的原因,那个封建时代,对君王的忠诚具有特殊的意义。但诸葛亮一生为蜀国,为老百姓所作的巨大的贡献历史早有定论。
人们不停地,络绎不绝地来到成都武侯祠,回顾那段历史,那段文化;回顾那段历史的风风雨雨,回顾那段历史的厚重文明;回顾当时中国老百姓对国家的认知,对忠诚的认知;对为百姓,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的精神的认同、纪念和追思,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成都武侯祠成为这段历史,这段文化,这段文明的标志。
在这里,也是守望这份情感,守望这份忠诚,守望这段文明,守望这段历史。人们会在这里世世代代守望下去。
现在,21世纪的20年代,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三国时代的故事更是以更为丰富的形式被再创作,传播渠道也更为多样,流传更为广泛。
只要国家存在,只有国家存在,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才能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老百姓才能在国家博大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和文明中,吸取文化和文明的精髓,才能不断地将国家、文化、文明传承下去,延续下去……
本页图片均由苏莲托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