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都简阳石桥修谱(高亚夫)
来源: | 作者:probf84e9 | 发布时间: 2019-07-22 | 4931 次浏览 | 分享到:
                                                                      高亚夫

                                                               作者授权

               为石桥修
 

     成都简阳 石桥,居沱江流域四大古镇之首,自清末到建国初,一直是简阳的商业中心。因她位于沱江大弯道被河水冲刷的西边,岸高水深,水势平稳,易于停泊,成为天然良港。大批货物经此中转,是川西、川南、川北的交通枢纽,有小汉口之称。              
                                

           铁路和公路将原来的街区分割     

      最繁盛时,小小的石桥古镇周边盐井林立;有三十多个行业,商号、字号二百七十多家;银行、钱庄十二座;茶馆一百多个;六个会馆和二十多个寺庙;更有九个船运码头,三十多个船帮。只见沱江水面樯帆林立,舟楫络绎,满载各种物资的货船左右挤靠,从大码头排到了鄢家梯,有时竟达到千艘以上。
           

                                                   昔日繁忙的石桥大码头

                           

      挖掘和提炼简阳文化,石桥是绕不过的话题。但多数的家乡人,已经模糊了有关石桥过去的记忆,镇志、县志和不少文章上虽有记载,要么有所遗漏,要么语焉不详,或侧重于一景一观,没有明确的图画标识。为此,我收集汇聚了各方面的资料,拜访了很多资深老人,绘制了多幅地图,再辅以文字,惟愿人们通过古今对比,能直观地认识古镇石桥。

 

一、石桥地形、地貌变迁

 

      石桥古镇面积不大,但地形、地貌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到2018年已有较大改变。最早的变迁发生在1928~1930年修建成简(成都至简阳)公路期间。简阳到石桥一段,是在原驿道基础上向内凿石挖山,往外(河边)垒石填土拓宽的。沿途的牌坊、景观、房屋被部分被拆除,从上大街延伸到宝峰山(火车站背面)山腰的两湖会馆(又称禹王宫)被一分为二。1951年修建成渝铁路,又大幅度拓展路面,铁道向山要路,凿掉了宝峰山脚和山嘴的二堆栈,原来长两百多米占地数十亩的两湖会馆,只余下了山腰的建筑;公路进一步向江边移动,灯杆街(现江西街)至上大街一段的房屋遭挤占,上大街原牙医诊所到上回龙桥靠公路一边全部拆除,陕西街半条街的街房后院被扒掉。原从宝峰山脚呈圆弧形伸到杨柳沟的公路,改道成九十度从铁路桥下穿过,宽敞热闹的杨柳街也被压缩成一条窄巷。

 

      石桥西郊原贵州馆是一个没有住持的庙宇,背靠坟山,庙门至街道是一个敞坝。抗战时女子中学迁此,建国后女中迁走,粮修厂取代,房屋进行了全面改建。2018年该位置建起了占地几十亩的电梯高楼,让两三百米长的一段东大路也改了道。

 

       原蛮子湾是三面荒山围着的数十亩沼泽,山坡上乱坟累累,荒草没膝,1949年后几经改造,变成了现在的果园。湾口右侧荒山坡上建起了石桥小学。

 

       从镇上穿过的小溪把石桥分为南北两边,人们过往只能走上回龙桥或下回龙桥,很不方便。秀才万寿康筹款于1930年修建了中和桥,方便繁荣了两岸,也成为以后到养马的必经之地。


       新街是1943~1948年期间修建的,原来成简公路(现318国道)与中和桥街、新街不能直接相连,1972年修建到养马公路时,才在318国道旁(原邮电所后面)开凿了一个长约百余米的通道。新街建成后与锅铲湾街(现锅厂巷)北端交汇,修建养马公路时,拆去了锅铲湾街北端一段,凿掉背后的山嘴,新街从此穿出。1975年又在山腰建成了农药厂,山脚至山腰都建起了房屋。

 

      新街背后原来是坟山,也是集市贸易之地。建国后不久,在此修了两排房屋,建起了遮风挡雨的贸易市场,后又多次改建。1973年开辟成广场,现在又变成了高耸的楼房。

 

      上回龙桥位于杨柳街口,古称双凤桥,桥面为二尺厚的石板,桥面有顶盖,两侧有木制栏杆。1972年桥面石板断裂,1974年改建成钢筋混泥结构平桥。

 

      铁路桥下只有两个窄窄车道的涵洞是318国道,原来人车同行,流量增多后,既不安全,还易塞车。2016年在铁路桥另一个墩旁的下小溪上新建了一个人行便道,进行人车分流。

 

      下回龙桥紧邻沱江,连接中山街和民权街,原是木石结构有顶盖的平板桥。因年久失修,桥木腐烂,1956年夏又被洪水冲垮一侧桥基,1957年改建成两边有石头围栏坡度较大的石拱桥。

 

      上世纪五十年代,民权街一带原来的堡坎,经多年洪水冲刷已垮塌至房街屋基,1957年这一段得以修复。同年,从张家祠后面到灯杆街的汽车站(下栅子门外几十米),约400多米长的江岸被洪水冲洗一空,到六十年代,该段河岸高5~7米的堡坎,已垮塌向后退缩了20多米宽,有名的鄢家梯客运站码头上百梯台阶已被冲毁到屋基,石桥汽车站已经垮塌到围墙。简阳糖厂修建河堤时,石桥上游的巨石神仙膀蚌壳石被施工队分解取走,更加剧了洪水的泛滥。为此,石桥镇政府于1974年在石桥搬运站泵房外(原飞龙帮码头)修筑一条长120米的防洪堤,斜插向江心。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和桥东边有个亚丽相馆,对面没有房屋。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和桥街道两边都修建了新楼。上回龙桥到中和桥北岸边原来是一个宽敞的坝子,因地势很低,涨水会淹。岸边稍高处断断续续有一些住户,上百个大酱缸占据一角,这里称为小河边街,因柴火市场在此,俗称柴市坝。19933月,上回龙桥到中和桥四百多米长的河面被打桩开工修建起了吊脚的龙门市场,后改为中和桥街38,整条街的店铺都是XX。原来瘟猪巷子(文革期为反修街)与之相连,现在这条小巷两边已成高楼,称为珍珠巷。中和桥因河的两边都被房屋遮挡,再也看不出的痕迹。

 

       一年后,紧临福建街上段河边又新建了综合市场,占地上万平米,四周是住宅高楼,中间是家禽、家畜市场。中和桥至下回龙桥一段也竖起了框架,只是不知何故中止至今。昔日清澈的小河因无人也无路下去清理,如今成了堆满垃圾的大阴沟。

 

       新街口的圆觉寺,原来位于石桥镇中心,寺基是平地突起一个土丘,高约十丈,前门是复兴街,后面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左面(现幼儿园斜对面)是一个无名弯曲的小巷,围绕着半边寺院。中和桥街最先没有和新街连接,人们到新街只能从圆觉寺大门或左边小巷通过,1956年才把圆觉寺东西剖开直通。建国后简阳酒厂扩建厂房,将圆觉寺拆除。

 

      圆觉寺后面是一个黄泥巴广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场还没有房屋,经此翻山到蛮子湾上学的中小学生,只要下雨,冬夏只能赤脚,且随时有摔一身稀泥的窘迫。如今广场被高楼取代,石桥初中也迁建于此(新街口小巷左面)。

 

      建国后所有会馆、寺庙、祠堂被政府代管,改为它用。如今,除陕西会馆还能看见残破模样,其余的只有残垣断壁,甚至踪迹全无。石桥旧时街道的布局和走向虽没有多大变化,但房屋大多进行了重建或改建,只有江西街、中山街、大码头和九曲铺一带的房屋,部分保留了民国时期的旧貌。

 

       2018年,石桥至简阳沱江两岸全部修建了数米高的河堤。昔日原生态的斜坡河岸和石桥的九大石阶码头已没有丝毫踪影,江中(江西街到铜观音)千余米长一两百米宽的一个河滩,几十年被市民采砂挖石,而彻底改变了原貌,石桥只有仅存的几个通往码头的巷道,还在默默地述说着曾经。

 

二、石桥街道名称变化

 

       19668月,简阳县人民委员会发文,指示街道更名。石桥镇于来年1月正式执行:1、原来的陕西街、牛市街、糖市街、太平街、九曲铺(东大路一段)改为红星街;2、福建街、复兴街(又称筢筢街,过去卖筢筢等竹器的地方)、民族街、小河边街改为反修街;3、民权街、中山街(又称半边街)改为东风下街;民生街、大码头改为东风上街;4、锅铲湾街并入新街,后又改名拥军街;5、上大街、下大街、江西街、灯杆街、杨柳街改为人民街;6、和平街(又称水巷子)改为向阳街;7、上回龙桥、中回龙桥(又称中和桥)、下回龙桥改为上红星桥、中红星桥、下红星桥;8、蛮子湾改为红专湾(现在称石桥镇果园)。 

 

      1981年石桥街道被重新命名,有:大码头街、海潮寺街、锅厂巷、福建街、中和桥街、市场巷、陕西街、果园巷、杨柳街、江西街、和平街、交通路、宝华巷、中山街、新街、大街。现在宝华巷已消失,变成了宝华小区;原来的杨柳街因被318国道挤占后太过狭窄,变为杨柳村,上面318公路两边的房屋越来越多,2016年把杨柳街的名称嫁接给了它。

 

       人们常说沧海桑田,那需要上万年漫长的时光。而短短几十年,我的家乡石桥就浓缩了这个周期,怎能不让人感叹?!

 

 插图(钢笔淡彩)曾承举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