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李白走过的路(邱江陵)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25-04-10 | 95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者:邱江陵


                   作者授权


李白登临的巫山最高峰在哪里?

  近日在中国三峡杂志网页上读到简先生的《李白巫山 登峰相见》(以下简称简文)。全文6600多字,图文并茂,纠正了一个历史“错误”,指认1300年前李白登临的巫山最高峰是瞿塘峡中的白盐山(即我们现在所知的赤甲山)。我万分惊讶!百度了一下简先生,吓我一跳:台湾著名学者,当代大儒,曾任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晚学当该尊重前贤,但晚学以对本地山水的了解,又翻了几页地方文献,总觉简文的有些观点和结论值得商榷,忍不住要请教几句。

  简先生著有《唐诗现地研究》,以他的博学推定唐代瞿塘峡北岸的白盐山即现今赤甲山。见图1,白字为简文标注,红字为笔者标注。简文称“巫山巅(白盐山)”就是李白登上的巫山最高峰。

图1: 

                                             
                                                                                     
瞿塘峡口(简文插图)

  简文所指白盐山,当地人又叫桃子山,山形如桃;还叫火焰山,因崖壁呈铁红色,与今赤甲山命名因由相同。桃子山在唐代是否叫白盐山,笔者没有细考,不敢妄言。但简文称李白第一次出川登上的巫山最高峰就是桃子山,笔者不敢苟同。

  简文对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逐句进行了解读。抄录李诗全文如下: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

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

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

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

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

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简文承认:“元明清人的注释,一直到现代学者的解读,无人不把‘巫山最高峰’解读为今巫山县的神女庙和巫峡十二峰”,紧接着坚决否定:“这当然是不对的”。显然,简先生要纠正这个历史的错误。

  简文解读李诗题目,先定了性:“前人对本诗的解释有许多误解,起因在于误读‘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九字”。然后很认真的讲解了“自”的意义:“我通查了《全唐诗》”,认为“自”是目的地而非出发地,但“登巫山最高峰”并不是目的地,而是停泊在出发的奉节县,下船登山作本地之游,登上巫山最高峰之后仍旧回到原宿泊处来(原文这一段写得很乱,笔者宁愿相信是网页编辑删改有误)。“自巴东舟行”五字,指人在巴东,买舟待发,实际上人船都留泊于此。“经瞿唐峡”四字,并不是已经过了瞿塘峡,而是指自己即将经由瞿塘峡东下。“登巫山最高峰”,指登上山顶。“晚还题壁”四字,指登山之后,仍回到夔州城来作诗,题在壁上。

  笔者查了多种版本的词典,对于介词的“自”,都解释为表示时间或方位的由始,相当于“从”“由”,其后跟随的地点,是出发地而不是目的地。简文说“经”并不是“已经过了”。也令人费解。“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几乎是白话,没有简文解读的那么复杂。“自巴东舟行”肯定是从巴东出发行舟;“经瞿唐峡”肯定是经过了瞿塘峡。全句的意思直白明了:乘船从(自)奉节(原巴东郡,李白时代改为夔州)出发,经过了瞿塘峡,登上了巫山的最高峰,夜晚归来后在壁上题写此诗。

  简文解读“始经瞿唐峡,遂步巫山巅”二句:“承题目中‘自巴东舟行’的题意,强调‘始’字,说我开始出发的经由路线就是瞿塘峡,在开船之前,登上了瞿塘峡北岸的巫山最高峰。登山时不能骑马,所以用‘遂步’来形容。”

  以笔者浅见:“始”,不就是开始、初始、第一次么?“经”,不就是经过、通过么?“遂步”就是“不能骑马”?但末句不是还“挥策”(挥动马鞭)了么?

  笔者以为:“始经瞿唐峡”有三解:1.第一次经过瞿塘峡(李白第一次出川),2.开始经过了瞿塘峡,3.先是经过了瞿塘峡。“步”:行也。不一定是步行,骑马也是行。“遂步巫山巅”的意思应为:然后走到了巫山之巅。

  简文解读“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认为瞿塘峡中的巫山,是巴国的尽头。简文插图:1941年6月测图,1943年8月制版的《四川省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奉节县幅》(图2),标注了一条“楚蜀分界线”,并交代“李白所登巫山绝顶 宋代民燕子坡”就是“清代四川、湖北交界”处。注意:地图是民国的,燕子坡是宋代的,交接处是清代的。

图2:

 

                                                       民国《四川省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奉节县幅》(简文插图)

图3 

                                                                  巫山、巴东交界处的楚蜀鸿沟题刻(网络图)

  回到唐代,楚蜀界在何处?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置巴东郡,治今奉节,从那时起巫山县即纳入巴(巴东郡)的版图。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巴东郡改为夔州,亦辖巫山县。此后直至民国初,巫山县一直是夔州府的属县。李白时代的“巴”(巴蜀)的尽头应在巫山,绝不是奉节。显而易见,只有在巫山县的最高峰回望,才能尽历巴蜀山川。

  简文说到了清代楚蜀交界地,笔者见短识浅却看到过一个实物,即巫山与湖北巴东交接的鳊鱼溪岩石上的题刻“楚蜀鸿沟”(见图3),系清朝乾隆年间荆南观察使西蜀李拔率三峡修江劳工大规模整治河道时所刻。学者郭沫若经过这里曾留下诗作:“群壑奔荆楚,一溪定界边。船头已入鄂,船尾尚留川”。

  简文引用了李白的另外三首诗证明巫山不是巫山县的巫山、“巫山下”就是“夔州城下”、巫山的高丘在白帝城边。又引用了皇甫冉《巫山峡》、张潮的《江风行》等,都“称夔州奉节县的白盐山为巫山”。

  我惊掉了下巴!

  巫山的地理和历史方位,李白之前就有定论。作为山体,《山海经》所指灵山、郭璞所指巫咸山,都在巫山境内。屈原的《九歌·山鬼》中说到的“於山”就是巫山。宋玉《高唐赋》中的神女说:我就住在巫山之上,生活在阳台之下。简文也说到“巫山的神女庙和阳云台就在县城中。”阳云台估计是指阳台,也称高阳台、楚阳台,在巫山城北二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三峡》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早于李白200余年,那时候就清晰地把“巴东”的三峡分为三段,而且明确地说“巫峡”最长,显然不会是最短的瞿塘峡。作为行政区划的巫山县,春秋就设了巫郡,战国设巫县,晋太康元年(280年)就叫巫山县了。大诗人李白饱读诗书,难不成没读过屈宋、不了解巫山的过往?会把巫山、巫峡搬到瞿塘?

  再看简文引用的李白三首诗。

(1)《江上寄巴东故人》

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

东风吹客梦,西落此中时。

觉后思白帝,佳人与我违。

瞿塘饶贾客,音信莫令稀。

  简文称:“‘巫山’一词应泛指巫山山脉,不宜实指那一座山。”

  笔者认为:此处的巫山泛指大巫山没错。瞿塘在巫山之中,这是一个包含的逻辑关系,不能说瞿塘就是巫山。

(2)宿巫山下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简文称:“这首诗非常明确是在夔州城下。”

  笔者认为:此诗估计是李白登巫山最高峰后或之前,去拜谒了宋玉笔下的高丘山。一样的风流才子,李白不会放过缅怀宋玉的机会。高丘山在巫山城北两里,半山上有楚襄王及其先王做梦的高唐观。李白游了巫山的高丘,又会逆水行舟回到夔州城下留宿?诗中有瞿塘二字,那一句的意思也是春天的江水流下了瞿塘啊!

(3)巫山枕障

巫山枕障画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

朝云夜入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

  简文称:“巫山枕障画高丘”,高丘指的是巫山最高峰,就在白帝城边。

  笔者查了“枕障”,枕障也叫枕屏,是床头的小屏风。首句的意思是:枕屏上画的是高丘。唐宋人笔下的高丘,都是指巫山的高丘山。高丘山在巫山城北,山高不足300米,绝不是白帝城附近的最高峰,也不是巫山的最高峰。

  简先生是不是看到第一句写高丘,第二句写白帝城,自然联想到高丘就在白帝城边?笔者以为:这两句是并列句,无递进或补充的关系,各写一地一景。

  简文用大量的篇幅论述“奉节的火焰山(又名桃子山,唐称白盐山)”是“可登之山”。

  李白深知“蜀道难于上青天”。简先生实地测得桃子山顶海拔1359米,从江面看上去,全是悬崖峭壁;从后山绕道攀援,也是深谷峻岭且路途遥远。珠穆朗玛峰都能登上去,桃子山也肯定能上去。但是,李白那个时代的路况、李白那个时候的身份(一个小青年,地方不会提供强大的保障),而且简文还规定了“登山时不能骑马”,而且李白还在山水逗留了很久(“周游孤光晚”),要一天登上山顶又返回州府,我不敢相信。

  简文称李白登上的巫山最高峰“绝对不是巫山县的神女庙和巫峡十二峰”。笔者以为然。

  历史上的神女庙:战国有朝云庙,在阳台侧,今巫山县城内;唐凤仪元年(676)建神女庙,在神女峰对岸飞凤峰山麓(青石);宋宣和四年(1122),改称凝真观;清代所建神女祠,在巫山县城江东嘴箜篌山麓,又称庄严正大蕊宫仙。这几处地势都不高,李白绝对不会将其称为“巫山最高峰”。

  至于“巫峡十二峰”,那是真的有12座山峰,不知道李白登的哪一座?都藏在深山峡谷中,估计哪座山峰登上去都够呛。

  李白登临的巫山最高峰到底是哪座山?我们回到李诗中找答案。

  李诗中有“巫山高不穷”句,直接就是借用的以巫山为名的汉乐府诗体《巫山高》中的句子。南朝·南齐王融的《巫山高》中,巫山与阳台紧紧相连;南梁范云的《巫山高》首句“巫山高不极”,接着有“朝云”“暮雨”“枕席”等仅属于巫山景河情;南齐刘绘的《巫山高》首句“高唐与巫山,参差郁相望”说得再明白不过:高唐与巫山,隔江相望!

  高唐,从战国宋玉时代起,就在巫山县北两里,三峡移民搬迁前在这里设巫山县委党校,今天在高唐观旧址上修建了高唐梦园(又称楚王宫)。两千多年,高唐一直就站在巫山县城的北岸!与高唐相望的山,就是长江南岸的南陵山,李白眼中、心中、脚下的巫山最高峰,就是南陵山!看图4。

图4: 

                       南陵山(网络图)

图5: 

                                                              南陵春晓图(清光绪《巫山县志》图考)

图6: 

                                                                          南陵古道石梯现状(网络图)

  李白宿巫山高丘之侧,从他的视角看,南陵山就是巫山最高峰。从地形观察,南陵山陡峭的山体间有几条沟壑,地势较缓。图5笔者用红线标注了被黄庭坚称为“一百八盘”的古道,从南陵村盘旋而上,直达山顶。斑驳的石梯至今尚存(图6)、至今还能登山,步行约4小时、骑马约2小时。

  隋唐以前,今鄂西建始县是巫山(建平郡)的属地,从巫山去建始,必须翻越南陵,一定会开辟这条驿道。南宋陆游《入蜀记》记载:“二十四日早,抵巫山县,在峡中,亦壮县也,市井胜归峡二郡。隔江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屈至绝顶、谓之一百八盘。盖施州正路。黄鲁直诗云,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归梦绕羊肠,即谓此也。”黄庭坚、陆游走过的路,就是李白攀登巫山最高峰走过的路。

  回过头来再品味一下李白的《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24岁的小年轻李白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第一次“辞亲远游”远游,由岷江入长江,过渝州、涪州、万州、夔州,行进了几千里,月亮都圆了十五次了。船过瞿塘峡,来到了巫山。在阳台之侧,他看到了对岸的南陵山,遂迫不及待渡江攀登。当他登上南陵山顶,感慨这就是巫山的最高峰啊,整个巴国形胜都尽收眼底。日边有垂落的藤萝,巨石好像斜靠在霞光中。飞步登上顶峰,极目远望,没有一点烟云阻隔。回过身来却看不到霞光中的山谷,向上仰望就像挨到了天际。青天我都摸到了,那么银河又在哪里呢?看那云生的地方就知道是苍梧之所在,水流汇合的地方就可以辨识出瀛海。在山顶周游良久,虽已天色暗淡,观赏的兴致仍然不减。看积雪把空谷映照得通亮,凄厉的寒风在茂密的树木草丛中呼啸。归途上已经开始昏暗,而赏玩的情趣并没有停歇。再看江上寒风已起,青猿啼叫,模模糊糊的松林中吐出了月牙。月色是何等的悠闲自在,凄厉的猿声却响个不停。赶紧下山吧,实在不忍心继续听到青猿啼叫。挥动马鞭紧赶慢赶回到了停靠在江边的孤舟上。回到住处后,仍旧兴奋不已,一挥而就在壁上写下了这首《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如今,李诗中写到的山色风光,在南陵山顶仍历历在目。前不久笔者从三峡里·竹枝村(巫山南陵村)从南陵古道沿“一百八盘”向上攀登,心中冒出《听闻远方有你》那首歌,加一个“白”字哼唱出来:“我走过你(李)白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

(简锦松《李白巫山,顶峰相见》,中国三峡杂志网站,2024年10月18日刊发。原载《中国三峡》杂志 2018年第9期,网刊时有删改。)

                                                       2024年11月22日


本页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邱江陵 ,男,生于1962年。重庆市万州区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曾任中学教员、教科所长,并在教育和文化行政部门任职。获多项市(省)政府和市教委教育教学成果奖,在国家级及省级期刊发表教学论文二十多篇。多年担任市、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常委,乐于文史探秘、长于随笔记趣,在《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发表地方文史论文多篇,在《重庆晨报》《重庆文化》《神龙架报》《三峡文艺》《巫山文艺》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数十篇,创作的歌曲《黄葛谣》(作词)在央视“星光大道”播出。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