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莲托主页
www.suliantuo.net
邱江陵
作者授权
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歌谣》(作家出版社,1957年)中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山歌是竹枝词。发现的时候已是中唐,其受七绝影响。”中唐诗豪刘禹锡将竹枝山歌雅化改造成文人诗歌范式,引爆大唐诗坛。宋代苏轼、苏辙、黄庭坚、范成大等推波助澜,竹枝词风靡大江南北。元代创写竹枝词风起云涌,形成西湖、北京竹枝词等多种地方流派。明清及民国,竹枝词长盛不衰,甚至传唱海外。唐宋已降,以竹枝词为题,有名有姓的作者1260多人、记录在案的诗文21600多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一种以竹枝词命名的诗式,如此源远流长,如此诗风浩荡,如此恣肆汪洋,在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
竹枝词源于何时?来自何方?
朱自清说是中唐“发现”。被“发现”之前,应早已在民间传唱已久。学界大多认同“起于晋”或更早。
宋人多说竹枝词出于巴渝。如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竹枝词本出于巴渝”,南宋朱熹:“竹枝词,巴渝之遗音……”但是,朱熹紧跟着给出了更准确的定位:“惟峡人善唱。”峡人者,三峡之人也。
因困居夔州的杜甫仿竹枝词写过《夔州歌十绝句》,刘禹锡改写并大力推广竹枝词也是在夔州刺史任上。夔州(治奉节),在巴地,隋唐属巴郡或巴东郡,宋代入四川,由夔而巴,后人便认定竹枝词出于巴渝。然而,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序》明说是在巫山(古建平)采集竹枝词。古建平曾是长江三峡的行政中心,两晋前一直归属荆楚。我们由此可以推定:竹枝词原生三峡,有巴韵楚风,但楚风更浓。
发现、改造、推广竹枝词,刘禹锡厥功至伟。刘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常德)司马。朗州在沅湘之地,楚大夫屈原曾在此久留。刘在朗州近十年,应已知屈原改古楚迎神土歌为《九歌》的传闻。唐穆宗长庆元年(821)秋任夔州刺史,第二年正月即赴建平(今巫山)听竹枝,唱的是“本乡歌”。随即写出了《竹枝词九首》和《竹枝词二首》。刘仿屈原《九歌》而作《竹枝词九首》,当知竹枝词与古楚民歌相近。
唐宋时的三峡,亦巴亦楚。文人竹枝词中多说楚水巴山、巴童楚女。巴与楚总是相连,有其历史渊源。春秋代包括巫山在内的峡江地区都属楚地,楚之属国夔子国(约公元前800多年)以巫山为国都(后迁秭归),其西大门即称夔门。战国楚设巫郡,秦汉巫属南郡、荆州。三国后期,蜀汉和东吴分别置建平郡,分治归州和巫山。晋代合并两郡,在巫山重置建平郡,其辖地大致包括今巫山、巫溪、建始、巴东、秭归、兴山等地,三峡尽在建平怀中。隋置巴东郡、唐置夔州,辖巫山。至此三峡才一分为二:巫山及巫峡、瞿塘峡进入原巴地(巴东郡),西陵峡仍留原楚地归州、硖州。上述历史经纬不难看出,三峡历为巴楚文化结合部,居于腹心的巫山受楚文化影响更深。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指:“江州(重庆)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姿态敦重。”苏轼也明了说“竹枝歌本楚声。”(苏轼《竹枝歌》序)苏辙亦述及“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苏澈《竹枝歌》)
刘禹锡之前,也有诗人仿写竹枝词。杜甫在流寓夔州期间,因“饱闻”“巴渝曲”而仿写了竹枝风格的《夔州歌十绝句》。约20年后,顾况第一个作了以“竹枝”标题的《竹枝曲》,诗中有“巴人”“荆云”等词句,料想也熟知三峡。曾写下“历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名句的元稹,曾任江陵士曹参军、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多年往来三峡之中,也作过《竹枝词》(已失传)。白居易曾任忠州刺史,常出入三峡,峡中人繁知一在巫山神女庙留笔,切盼忠州刺史“行到巫山必有诗”。白居易的确写了不少三峡诗,还留下了《竹枝词四首》。刘禹锡之后写下《竹枝词四首》的唐人李涉,也在峡州蹭蹬十年。晚唐诗人杜牧也留下了:“楚管能吹柳花怨,吴姬争唱竹枝歌”的诗句。宋代力推竹枝词的几大才子,苏轼、苏澈本是蜀人,熟知三峡,兄弟俩的《竹枝词》都作于邻近三峡的忠州(今忠县),黄庭坚两度到巫山,且其弟黄嗣直任巫山县令,庭坚在巫山驻留多时,范成大因贬谪、宦游多次游、居巫山,都就近聆听过巫山土风,有感而作《竹枝词》。
综上,文人摹写竹枝词,肇始于中唐、兴盛于两宋,重量级的推手,或为峡中官员,或在峡中驻留,所写风土人情皆有巴风楚韵,这足以表明,三峡地区就是竹枝词的原生地,
刘禹锡作为夔州刺史,何以舍近求远到属县巫山采写竹枝词?刘禹锡任朗州司马时,从屈原的《九歌》中已知楚人有迎神赛歌的习俗。他在南蛮之地颠沛23年,对当地历史文化背景多有研究,他揣摩“荆巫脉脉传神语”(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感知到巫楚(荆)文化的 -脉相承。他专程去巫山采风,又特意把巫山写作建平,应有深意。竹枝词“起于晋”,而晋代的建平郡,正是三峡地区的行政中心,也就是三峡竹枝歌的滥觞之地。奉节及以上的夔地入巴较早,巫山留楚时间更长。刘禹锡要听原汁原味的竹枝山歌,非巫山莫属。刺史大人主政夔州,写竹枝词始于巫山,三年后离任时写下《别夔州官吏》,仍念念不忘“巫山暮色常含雨”,任上少有建树,“惟有九歌词数首”,留给巫山的山民拿去参加赛神歌会吧(“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
还有一个千年之问:刘禹锡在巫山何处采集竹枝词?
《竹枝词九首·序》中似有答案:“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按唐制,城内设坊,城外设里,里下设村。刺史大人写得明白,是在城外“里中”听歌。唐宋间三峡地区多在人日(正月初七)举办迎(赛)神歌会,全民参与。人太多,只能在城外江边的碛坝举办。宋夔州知州王十朋《人日游碛》记叙了当地倾城而出,到江畔“踏碛而游”的习俗。《太平寰宇记》记述了万州乡市士女尽出,渡江踏游,唱竹枝歌,欢庆人日节的大场面。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录巫山县城对岸有琵琶峡(峰),北宋《蜀川胜概图》准确标注琵琶峰就在古南陵村后。明代《巫山县志》云:“琵琶峰下女子皆善吹笛。嫁时,群女子治具,吹笛,唱竹枝词送之。”这里碛坝宽敞(三峡水库未淹没前),正月又值枯水季,渡江易行。结合刘禹锡序言,参照邻近府县的旧俗,可合理推定:当年刘禹锡到任夔州之初,就打听到属县建平(巫山南岸至今仍叫建平)每年人日节在对岸江边举办竹枝歌会,于是在正月初七来到三峡里·南陵村(今竹枝村所在地),听了小青年们(儿)齐唱(联歌)竹枝歌,吹短笛、击鼓,欢庆节日,于是写下了传唱千年的《竹枝词九首》。如今的三峡里·竹枝村就该是三峡的竹枝源!
何为竹枝词?何为竹枝歌?
中唐以来,世人熟知的竹枝词,是记载于各种版本的历代文人所作的竹枝词,我们称之为文人竹枝词。许学夷《诗源辩体》将刘禹锡的竹枝词归类为七言绝句(“梦得七言绝有竹枝词”)。从句式看,竹枝词七言四句,类似七绝;从格律看,竹枝词则不符七绝声韵合律、对仗工稳的要求。文人竹枝词均冠名竹枝词或竹枝曲、竹枝调,也多写土风民俗,接近民歌风格。简而言之:文人竹枝词形似七绝,又不是七绝,它不是一种诗体,而是冠名竹枝、模仿竹枝、具有民歌风格的一种诗式或诗风。
原生态竹枝词则是三峡地区原生土长的山歌,我们称之为竹枝歌,以别于文人竹枝词。有以下特征:
1.早期的竹枝歌是迎神祭祀或民间欢会的山歌,集歌、舞、乐三位一体。文人竹枝词中多有记录三峡地区渔樵耕牧“唱竹枝”“踏歌”的词句。踏者,舞也。踏步为节,载歌载舞。伴奏乐器多为竹笛(横吹为箫)、小鼓。原生竹枝歌中也多有又唱又跳、又哭又笑的场景。竹枝歌的唱法有齐唱,即刘禹锡序中的“联歌”;有个唱,如唐人于鹄《巴女谣》的“巴女骑牛唱竹枝”;还有和声伴唱,即一人领多人唱衬词。
2.竹枝歌内容多唱土风民俗,以男女情爱为主,所谓“无郎无姐不唱歌”。
3.竹枝歌句式为七言四句,每句结构为前四后三。部分竹枝词在前四字后加衬词“竹枝”,后三字后加衬词“女儿”。如:
哪有毛铁烧不红?哪有棉花弹不茸?
只要两人心意真,冷水泡茶慢慢浓。
一根竹子(竹枝)四打开(女儿),
妹织簸箕(竹枝)郎打筛(女儿)。
妹织簸箕(竹枝)簸出去(女儿),
郎打筛子(竹枝)团拢来(女儿)。
4.竹枝歌不拘平仄,不求对仗,但讲求押韵,多押一、二、四句,也只押二、四句。
5.竹枝歌“词多鄙陋”,方言俚语,多用比兴。
大巫山完整地拥抱大三峡。这里是诗的长河、歌的奇峰、舞的热土。历代文人雅士不仅在这里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章,还以巫山、巫峡、神女、阳台、云雨的名义,创作了多种诗词牌,如:巫山高、巫山一段云、巫山十二峰、朝云曲、阳台梦、高阳台、阳台路、阳台怨、阳台曲、伴云来、彩云归、忆瑶姬、忆江南等。更为神奇的是,在三峡的高山深谷,古老的歌谣仍在渔樵耕牧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四时歌唱,踏歌起舞。现在巫山民间传唱的歌谣,有夜歌、孝歌、赞歌、号子、五句子(七言五句)、四句子(五言四句)、三句子(七言或五言三句)、排歌等。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古老的竹枝山歌仍在三峡的山川田野汩汩流淌。千百年来,三峡竹枝歌不受域外文化牵扰、不为文人诗歌浸淫,顽强地传承着农家的粗野和鄙俗、田间的淳朴和清新、山民的直白和幽默,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歌唱。三峡民间竹枝歌是三峡版的花儿与少年,是三峡歌谣的代表性符号,也是三峡风土人情的遗传密码。
2024.11.16
作者简介
邱江陵 ,男,生于1962年。重庆市万州区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曾任中学教员、教科所长,并在教育和文化行政部门任职。获多项市(省)政府和市教委教育教学成果奖,在国家级及省级期刊发表教学论文二十多篇。多年担任市、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常委,乐于文史探秘、长于随笔记趣,在《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发表地方文史论文多篇,在《重庆晨报》《重庆文化》《神龙架报》《三峡文艺》《巫山文艺》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数十篇,创作的歌曲《黄葛谣》(作词)在央视“星光大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