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莲托主页
www.suliantuo.net
苏莲托
到南京,去了中国科举博物馆。
为什么在南京建中国科举博物馆。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于何时,有几种说法:起于汉朝、起于隋朝,还有说起于唐朝。现在主流观点是起于隋朝,中国科举博物馆在介绍科举制度的起始时间是:起于隋朝。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581年—618年),终于清朝(1636年—1912年)。
隋炀帝大业三年(605年)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科举制废除时间:1905年。1904年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清政府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废除科举。
科举制度,时间跨度1300年。经历了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时期。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中国有两大科举考场,一个是北京的顺天贡院,另一个便是江南贡院。
北京贡院,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在元代礼部衙门的旧址处建院。明、清两代贡院位于今北京建国门内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也被称为“北京贡院”。1906年废除科举制度,北京贡院建筑用作它用。一百多年过去了,历史变迁,当初的“北京贡院”早已不复存在。只是,还有一个地名——贡院街流传下来。
建康(南京)贡院(江南贡院),据《南窗纪谈》记载: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最初为县府学考试场所。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举行。
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江南贡院考生号舍最多时有20644间,占地3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
江南贡院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建筑是明远楼。
明远楼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复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
“明远”二字取“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这里“明”通“民”。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祭祀远去的祖先,人们的德行与民风就能归于敦厚朴实。
明远楼楼高三层,楼上四面有窗,底层四面为墙,各开有圆拱门。在当时,明远楼相当于现在的考场指挥部,兼监视所。下面有考场的考生号舍,监临官等站在明远楼上俯视,考场一览无余。
所以,现在中国科举博物馆和江南贡院实际上是一体的。明远楼是历史上保留下来的江南贡院的建筑。
在江南贡院明远楼的对面就是夫子庙。南京最早建夫子庙的时间是东晋(公元317——420)时期。东晋时期的首都在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地区。
真正意义上的供奉、祭祀夫子的庙宇,建于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当时名为文宣王庙。
从南宋到明清,夫子庙成为南京及至东南地区重要的教育中心。
在这条南京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的核心地段,江南贡院、明远楼与夫子庙距离如此之近,可见中国历史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与教育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深远。体现孔子儒家思想的《论语》及相关史书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所占的地位有多重。
科举博物馆分为地下部分(新建楼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地面部分在科举博物馆大楼旁边的秦淮河边。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在原江南贡院基础上扩建而成,2017年1月28日正式开馆。
中国科举博物馆是唯一反映中国科举制度的专业博物馆。
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有十朝。自公元229年算起,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所以,南京有“十朝都会”之称。
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成立,民国考试院也设在南京。
这一带既是人文中心,又是商业中心。
由上可见,为什么在南京建中国科举博物馆?是有考量的。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参观分三个点,第一个点,明远楼,第二个点,秦淮河旁边地面展览馆,第三个点,就是科举博物馆的地下部分。
我们先去了秦淮河旁边地面展览馆,从博物馆大楼旁边的一个小院进去,这里就是依托秦淮河修建的展览馆。这里介绍了科举制度的一些具体状况与考试考场等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展馆秦淮河边还有吴承恩、吴敬梓、郑燮、唐寅等人的塑像。
展厅收集展示了一些过去时代流传下来的油灯,说明古代读书人对油灯的偏爱与爱惜,出门赶考也要带上精心制作的油灯,清代时有了玻璃,将玻璃与铁皮捆绑在一起,制作成可以防风雨的油灯。
油灯是古代读书人夜间发奋苦读的工具。元代诗人谢宗可有一首歌咏油灯的诗:
吾咿声里漏初长,愿借丹心吐寸光。
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
芸编清逼兰膏煖,花烬时粘竹汗香。
明日金莲供草制,几人风露在秋堂。
其中“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成了名句。
唐代·颜真卿《劝学》中有诗句: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古时将油灯写入诗词的人不少。
在中国古代曾经将“孝廉”作为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汉代这样实行,到了隋代只举秀才。明清时俗称举人为孝廉,虽然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孝廉科被废止,但以“孝廉”为标准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评判渗透在选官用官的各方面。
这又与前面的明远楼牌名的来历联系在一起。
地面上这一部分的内容也丰富。
展览介绍部分结束,在展厅尽头我们进入了魁星阁。据说魁星阁始建于乾隆年间,现在的魁星阁应该是后世所修。魁星是古代传说中掌管科举文运的星官,在众多参与科举的学子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参观江南贡院南院的同时,也欣赏到这一段秦淮河的风光。
中国科举博物馆新馆位于地下,有四层,参观时直接下到底层,一步一步的向上参观。这样设计博物馆展出顺序与参观过程,博物馆有一个牌子说明: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有如尘封已久的宝匣,游客经坡道的狭长空间环绕而下,在漫步中逐渐远离市井的嘈杂,洗涤胸中的浮躁,开始体验当年科举路途的艰辛。
整个展馆将科举制度的兴起、发展到兴盛,直至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取缔都一一介绍。
隋文帝于开皇年间(581——600)以“分科举人”取代九品中正制。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创立进士科,即狭义的科举。此后,科举发展成为士子仕进的主要途径。
唐代是科举制的奠基期,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沿用隋制,以科举选士。此后科举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科举制得到明显的加强。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公元702年。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
宋代,自宋太祖赵匡胤起,科举制度建设明显加强。
辽金元时期,统治者结合自身的需要,在发展唐宋科举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科举制度。
明代在前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订立了号称“永制”的科举程式,科举制至晚清中叶到达高峰。
到晚清时期,科举制无法满足近代化对于实用人才的需求,弊端逐渐暴露。
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中,产生800多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百万名举人,在科举制度中,参考的不计其数。
其中,人们熟悉的通过科举考试的名人有: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王维、岑参、王昌龄、白居易、李白,杜甫、贾岛、李贺、孟浩然、张继、杜牧、王勃、陈子昂、张九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沈括、李遵顼(1163年-1226年,西夏第八位皇帝)、司马光、包拯、朱熹、文天祥、陆游、施耐庵、唐寅(字伯虎)、蒲松林、施耐庵、汤显祖、史可法、吴承恩、海瑞、张居正、李时珍、刘光第、刘墉、林则徐、刘统勋、孔尚任、郑板桥、李鸿章、曾国藩、翁同酥、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等等。
……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为救中国于危亡,一批知识分子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维新派,提倡改革科举,培养新型的实用人才。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中国东北成为日俄两国的战场,为尽快培养新型人才,在袁世凯等封疆大吏的呼吁下,清朝政府在1905年9月下诏停废科举。
停废科举后,清廷继续实行生员考取优贡,拔贡与举贡考职,为生员、贡监生和举人提供出路,同时清廷还对新式学堂学生和留学生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奖给功名,授予官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规定,每年八月在学部考试留学生,最优等者授予进士出生,优等者、中等者授予举人出生。
辛亥革命胜利。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五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理论,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考试院。经过筹备、选址、修建,最后正式成立的时间是1930年1月。戴季陶为首任考试院院长。
民国考试院的地址选在南京鸡鸣寺附近。
中国科举博物馆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对科举制度在历史上起的重要作用作出了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清末,科举制度就取消了。
想要了解中国的科举制度,去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是最好的选择。
本来页图片由作者苏莲托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