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文具
“医药济贫会”创始人——卿贡三(卿宗虞)
来源: | 作者:probf84e9 | 发布时间: 2023-06-10 | 2522 次浏览 | 分享到:

    

           卿宗虞

1919年,在四川简阳石桥镇出现了一个叫“医药济贫会”的民间组织。凡加入该组织的医生,每年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为贫民送医。该组织一办就是30年,深受劳苦大众拥戴。创办者就是被人们亲切称呼为“卿二老师”的著名中医师卿贡三。因为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深受患者爱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中医师卿贡三当选为四川省简阳政协一届、二届、三届常委和县人大代表。

1956年9月,卿贡三从全县700余名中医师中被挑选出来,与名医余靖波、名针灸师徐敬臣,一起调进简阳县人民医院新组建的中医科。那时简阳城关人口仅两万左右,门诊量不大,但每天卿二老师那里却是患者盈室,下班时间一延再延。不言苦累,不分寒暑,兢兢业业,有患必诊,以86岁的高龄伏案而终。他仁术无私,仁者慈悲,全心全意奉献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实至名归的良医楷模。

1964年2月10日,卿贡三带着医书稿未面世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出殡当日,医院后面的棋盘山下,大小路上,房前屋后,挤满了医院干部、职工、病员、县里党政领导和闻讯赶来的群众,一起为这位“仁善、无私、德高、业精”的良医送别。

那么,卿贡三究竟是怎样一位老中医呢?


   

                                        卿贡三(卿二老师)

 

          

                       卿贡三(卿二老师)全家合影照(1960年)


                      苦心创业

1878年12月12日,卿贡三出生于简阳三星一中医世家,8岁入私塾,一读就是10年。良好的家风家教,使他从小养成勤学善思、尊老怜幼、知恩图报的好习惯。

据卿氏族谱记载,卿氏始祖虞卿,是虞舜后代。虞卿为周朝赵国国相,曾以睿智劝廉颇、蔺相如合好。为救魏国相魏齐,弃相位离赵,被困魏都大梁,后隐居白云山,潜心写著《虞氏征传》、《虞氏春秋》等十五篇,并改虞姓为卿。卿氏由此代代相传。卿贡三祖辈卿一举,1697年应朝廷诏书,携家从湖广迁至简州(今简阳)三星镇来新村,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垦荒种粮。其祖父、父亲择业从医,教导子孙:“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卿贡三19岁随父学医、行医10年,潜心研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著作,学习李时珍、张仲景、孙思邈等大医学家的理论、医术、医德,认真抄医书、学验方、背汤头、辨中药,随父坐堂、出诊,不论严寒酷暑,有求必应,送医上门,从不言苦。

1910年,卿贡三到石桥镇创业,人地两生,难入医道,只好靠打工糊口,先后在“三太号”锅碗铺、“顶太星”酱园帮人,白天干活,晚上读医书,几年后到“八百春”药铺当学徒。他为人诚恳,做事认真,得到老板认可,让其跟师学诊,两年后正式坐堂。以后又在“恒足祥中药行”坐堂看病。他对病者不分贫富,对贫困者尤为体谅,一般不收脉理钱,对特别困难的,还拿钱给病者买药。他一人行医,供养一大家人,儿女未读多少书,靠帮人和务农为生,在杨柳沟租富商周体仁的土地耕种,租茅屋居住。尽管经济拮据,依然积极参与兴办诚明中学(现简阳石桥中学前身),为九位校筹委员之一。

1919年为救治无钱看病的贫民,他着手创办“医药济贫会”,经常召集医生10余人,为贫民义务送医。1920、1931年,石桥一带接连两次发生霍乱,死亡者达百余之多。“济贫会”竭尽全力为患者送医送药,挽救了不少民众生命。1936年,卿贡三被中国银行、农民银行、石桥邮局聘为行医、局医,次年又被政府主管的农本局聘为局医,缓解了“医药济贫会”资金短缺之困,加之一些富商捐助和社会募资,使“医药济贫会”一直坚持办了30年,受到百姓好评。卿贡三也因此名声鹊起,他在家排行老二,百姓都尊称他“卿二老师”。 

 

               仁心祛疾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是卿贡三的毕生追求。他不仅对常见病医治有方,对疑难顽症也有独到之术。石桥镇马车夫黄道明患吐血病,那时西医也难治愈,卿贡三用祖传秘方将其治好。黄道明解放后活到了90多岁。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家住简城西夜月村贫民刘瀛洲,从小体弱多病,14岁从富顺来简阳帮人,长期劳累熬夜,饥饱无定,患上胃病,长时间吐血,有时吐出来的血水多到一瓢一瓢地倒,后来肚里又长了包块。他请卿二老师看病,卿老诊脉后根据他的阳虚体质,先止血,再理气,后健脾胃。刘服了一段时间中药后,吐血明显减轻。为增强其体质,卿二老师又专门教他练气功养身。经过较长时间治疗,刘瀛洲不再吐血,肚内包块也消失了,脾胃逐渐好转。身体恢复后,他辛勤劳作,家境变好,还培养了三个上重点大学的子女,自己也活到了78岁。

1949年冬,刘瀛洲5岁的小儿子得了一场重病。不停打寒颤,冷得浑身发抖,高烧乏力,不思饮食,反反复复。县城里好些医生开的药吃了不少,就是不见好转。家里去请巫婆画符、烧蛋、化水也无作用。刘瀛洲只好去石桥请卿二老师诊治。卿二老师看后诊断为伤寒,给他开了4味中药。小儿子服后病情好转,后经继续治疗,终于痊愈。后来他在2019年自撰的回忆录中深情地写道:“父亲经常给我们姊妹讲卿二老师的感人事迹:我五岁那年得了一场重病,差点活不成了,是卿二老师神奇地治好了我的病,救了我一命,在我们的心中,卿二老师犹如神医一般。”

 

                     精心履职

卿贡三从清朝、民国走进新中国,由农村娃成为县政府最早批准的执业中医师,县政协常委、县人大代表。他深切感谢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信任,以实际行动认真履职,无论在政协还是在医院学习、开会,他总是踊跃发言,建言献策,不顾高龄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单位起好带头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县人民医院仅两位内科中医师,每天看病五六十人以上,当时实行月薪制,没有任何提成及额外补助。他白天上门诊,晚上还要去住院部看望病人,耐心给病者讲医理、药理,调节患者心理,以激发患者的自愈能力。

“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是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的理念。他与石桥名西医师李文彬结为朋友,互相学习,相互看病。在政协或医院开会,他多次建言“中西医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出生西医世家、时任县医院院长的杨应湘,对中医药存有偏见。有一段时间,杨的爱人汤淑群患湿疹,瘙痒难忍,用了几种西药未见好转。卿贡三知道后,主动向杨院长建议,用中药试试。杨怀疑说:“西药都弄不好,中药还治得了?”卿贡三只好请本院王长槐医生给杨的爱人讲他的家人服卿贡三开的两副中药治好湿疹的经历,汤淑群于是背着院长丈夫,悄悄服中药,一吃果然见效,杨院长知道后,从此改变了对中医药的偏见,对医院的三位中医也开始器重。

 

1960年,简阳各地兴起“蒸汽疗法”治浮肿病。但有的地方却出现了蒸疗后死人的事故。卿贡三得知后主动请缨,受县里委托,同西医周继英、李立群、陶锡章等,前往棉丰公社了解情况。此时,已82岁的卿贡三,与西医医生们深入实际,走访病员,勘察蒸室,研究药材,虚心向华西医院下派的医生请教。他不顾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和劳累,在乡下一住就是三个月,经常为患者义务诊治。冬天寒冷,他的外孙叶德江每晚从三里外给他送烘笼取暖。他们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了比较完善的蒸疗方案:对患者先由中西医分别预诊,对患肺心病、冠心病、严重高血压和身体虚弱、器质性浮肿等排除在蒸疗之外。同时,向公社领导建议改善蒸汽室通风换气等设施,对蒸疗后的病人进行随访和续诊治疗。之后,当地蒸疗室治疗过的患者,再也未出现死人事故,中西医结合医疗,为全县各地提供了好的经验,一些外地医院也纷纷派人前来学习。他回县后,积极建议县医院建起设备完好的蒸疗室,使更多肿病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诚心待人

 卿贡三在六十多年从医生涯中,发扬祖先“仁爱、诚信”精神,认真做事、真诚待人。针对农村条件差,胃病患者多的实际,他毫不保留地介绍祖传验方偏方。比如:长期用灶心土煎水服,可止吐、镇痛,对头晕眼花、失眠者也有效;坚持用薏仁米化胃包块、肠炎、抗肺痨。县医院周继英医生,年轻时在农村就有胃疼毛病,又不想服西药,卿贡三诊断为胃寒型,叫她用藿香泡水,加肉桂咀嚼止痛,用后十分见效,周几十年一直保存这个单方,还介绍给他人使用。

原县政协主席曾中枢,上两代都是医生,少时患重感冒未找其父开药,去找卿贡三,吃了两三副药便好,他从心里钦佩其医术。

对病人负责到底,是卿贡三一贯的作风。1956年冬,家住简阳南街的县财办干部黄亚辉,因工作劳累致病卧床不起,全身乏力、失眠、咳嗽,先被诊断为肺结核,去省医院检查,排除结核后服药仍不见好。他托人找卿老师医治。卿贡三不顾年迈,冒着寒风徒步到黄家,仔细诊断后,认为是阴虚阳亢所致,给他开了几副中药服后明显好转,之后两个月又多次上门复诊,直到痊愈,未收任何报酬。两年后,繁重的工作压力使黄亚辉再次病倒。为了彻底医好病,卿贡三主动提出去找名医郑子壬会诊。黄亚辉去石桥找郑,被郑婉拒。卿贡三放下身段登门为黄说情,郑子壬终于为黄亚辉认真诊治,使黄的病情好转。之后,卿贡三又带黄去找对养身健体研究颇深的简阳名人李霜如教练气功,收到明显效果。身体恢复后的黄亚辉,更加努力工作,为简阳东灌工程在省里争取资金、物资做出重要贡献。现已近九旬的黄亚辉谈起这段往事,感慨地说:“卿贡三老师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极端热忱,一生爱做好事,无私帮助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医生,他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一生难忘。”

卿贡三以优秀医德和敬业精神,践行县政协常委和良医职责,在医院连年被评为先进,还出席省卫生先代会和内江地区群英会。在生活上从不向组织伸手,在院工作8年,与家人住在10多平米的旧屋内,从无怨言。他待人和善,在三年生活困难时期,组织给他特供的鸡蛋、猪肉、黄豆等食品,他常常分送给邻居共享。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同助手一起,精心将全家三代行医经验编写成书,奉献社会。1963年底,在书稿最后校正时,所有资料不翼而飞。有人提出报案,极度宽容的他却说:“算了吧,就让他们用我的验方为人治病吧!”

1964年2月10日,卿贡三带着未面世医书稿遗憾离开了人世。出殡当日,医院后面的棋盘山下,大小路上,房前屋后,挤满了医院干部、职工、病员、县里党政领导和闻讯赶来的群众,一起为这位“仁善、无私、德高、业精”的良医送别,永远怀念“医药济贫会”的创始人——卿贡三。

 

(此文载于简阳政协文史资料第三十四辑,标题《“医药济贫会”创始人——卿贡三》)


作者简历:

卿宗虞,生于1946年,曾在简阳市文教局工作,在简阳市委宣传部、广电局任职;曾在四川《招生考试报》任过记者编辑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等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报刊发表过不少新闻作品。多次获省好新闻奖,2001年获四川省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