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文具
完公粮( 闲云野鹤)
来源: | 作者:probf84e9 | 发布时间: 2019-07-14 | 4574 次浏览 | 分享到:

                                                                          闲云野鹤


                                                                                     作者授权

       送公粮,又称“完公粮”,是每年农历八月末至九月初一项大的集体活动。土地要缴农税,农税折成现粮缴纳。我记得那时完公粮,主要完稻谷,称为细粮。稻谷有壳,要打折,一斤稻谷折七两细粮。麦子、玉米和豌豆、胡豆完得少。八月中下旬,水稻收完,晒干,首先就是完成国家任务。把公粮完了,留足储备粮和来年的种子,才能按人头和工分进行分配。社员对完公粮当然有抵触情绪,但也无可奈何。完公粮前,各生产队都要开动员大会,对社员进行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的思想教育,让大家提高完公粮的自觉性。

 

      参加完公粮的主是要男人。有些生产队也让妇女参加,如果路平顺,又不远,妇女也愿意挣这工分。但我们那里不行,一是路远坡多,二是土地面积较宽,理苕藤、捡棉花、翻晒谷草等手脚活正等着妇女们做。即使体力好的妇女想挣这工分,队长也不会同意。

               

       官堰村的公粮送到石板粮站,要走十来里山路,途经泉水坳、长堰、付高山……翻越付高山最为辛苦,从沟底翻上垭口,石梯路,蜿蜒直上,长约两三百米。体力差的人,爬这段陡坡如过鬼门关,要在坡上歇好几次。上了垭口,沿山梁的路比较平坦,之后又是长约三四华里的下坡路。“上坡脚杆软,下坡打闪闪”,挑着百十来斤的挑子,无论上坡下坡,都非常吃力。过了大堰塘,顺着一条小溪,绕过石板中学,再往北走两里,就到石板粮站了。石板粮站是全区最大的粮站,负责棉丰、莲花堰、石板三个公社的粮食收存和管理。各乡根据粮站安排的时间,提前安排好其它农事活动,为交公粮腾出时间和组织好劳力。

 

      装公粮的工具,为青篾编成的箩篼,由各家自备。挑轻挑重也由个人决定,生产队以秤斤计算报酬。一百斤算满工,即十分。谁不想多挣工分呢?但一想到途中要经过的那座付高山,很多人都不敢冒险挑得过重。有的公社顺公路,可以借助架子车、鸡公车等工具多装,但我们生产队不行,因为离公路远,只能依靠双肩,用苦力完成。

 

       完公粮前,保管员特别注意天气。

 

      那个时候的天气预报很不准。每天只能通过县里的广播了解天气情况。广播里的天气预报经常与人开玩笑。报的是晴天,结果下雨;报的是雨天,又出太阳。社员们戏称县里的气象预报要反起听才准。保管员对天气的把握,完全凭经验,他预感到明天是个好天气,就迅速组织人手翻晒稻谷。

 

      有段时间,生产队出了个叫安安的奇人。当时正是麦收季节。他曾连续三天报准了的天气,成了生产队的红人。一次打麦子,他突然说,晚上有雨。大家抬头看天,连云巴巴都没得一个,就取笑他是屁股眼回潮了吧。谁知晚间十一时许,突然大雨如注,造成那年堆积在晒场上的麦子发霉生芽,损失很大。之后,保管员遇到把握不准的天气就会找他,这让安安神气万分。安安为何能报准天气?据说他家有一口能出汗的百年老缸。老缸不出汗,是晴,出微汗,是小雨,出大汗,则可能下大雨。缺牙巴咬虱子──碰巧咬着了几回,安安就开始装神弄鬼了,说老缸出汗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掌管风雨的神附在了他身上。但他报准的时候并不多。

                    

      又说完公粮的事。午后一时,保管员抓几颗谷子扔进嘴咬。干透了的谷子,一咬就嘣,壳是壳,米是米。觉得行了,保管员立马拿起铁皮喇叭,对着沟上沟下一阵呐喊。然后,几架风簸箕马力全开,铁柄摇得嘎吱嘎吱响,风掉瘪谷及杂质,饱满的黄亮亮的稻谷,则从风簸箕一侧的扁嘴,哗哗地流进箩篼。因为生产队的晒场小,完公粮一般会分两次甚至三次才能完成。

 

       全部工具装满,过秤。队长或是副队长喊一声:拿扁担!

 

      大家站在自己的家什面前,穿好扁担,拿起打杵,打杵上端系着一个软布做成的垫肩。完公粮必须集体行动。一次没交完,就立即转成别的生产队了。还有,生产队也要防止社员中途做手足。准备就绪后,领队又喊:走起!然后二三十副挑子,二三十条汉子,腰系汗帕,上身赤裸,一字排开,沿着弯弯的山道,蛇行一般逶迤前行。

 

      打杵,在行进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平路时,挑者将打杵从空肩插到身后扁担下方,既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又可以适当分担承重肩的部分重量。路不平,或是杂草多,打杵则起试探和平衡身体的作用。打杵在上坡下坡或是快速前进时,还有换肩的用处。至于打杵上吊着的那个垫肩,用与不用,则看挑担者的体力如何而定。经验丰富的挑者,无论用不用打杵,他们走起路来,借着扁担的弹力,一上一下,忽忽悠悠,节奏感强,似乎不费多大力气。尤其换肩时,只见他们双手抓住扁担,没咋个用力,那扁担便轻松地从这个肩头滑到了另一个肩头。初入行道的,则是另一种状态——脚步、扁担、箩篼互相扯皮,形不成合力,走起来十分费劲。换肩时,总觉得肩背上的肉皮子,被刀子拉掉了一层皮似的疼痛。

           

      领头和押尾的,由干部担当。领头的不喊停,队伍中任何人不能擅自停下。如果谁的体力不支,掉队了,后面的则满嘴脏话,咒骂不休。轻松一点的是走平路。但经验不足的人又最怕走平路。说的是走,其实是跑。这时,所有挑者大步流星,扁担两端忽闪忽闪,极有韵感。利用扁担一上一下的弹性,大踏步奔跑。但节奏稍有不准,则可能闪腰跌倒。初次参加完公粮的男性,总要事前与后面的人说一筐好话,或者递一支叶子烟,怕的就是自己一旦掉队,他们在后面骂,人一慌乱,就容易出事。

 

      领头的干部,时不时地往后望一眼。如果发现队伍散了,则用打杵顶住扁担,让箩篼一只着地,一只悬空,等后面的人跟上。从生产队到石板粮站,中途只歇一次,就是爬上付高山的垭口后。如出发时间晚,担心粮站关门,中途便不能休息,须一气挑拢。体力差,或是中午没有吃饱,完一趟公粮,就如到鬼门关走了一遭。

 

       交完公粮回家,则各走各的。有的要到镇上买点日用品,有的要到附近探望亲戚,还有的要到猪巷子去喝二两老烧酒,各行其便。反正完公粮的任务完成了,干部不再担心出啥差错了。但有一年还是出了问题。曾报准过天气的安安,交公粮时老显得神经兮兮的,盯着那些小山头似的粮堆发神。有一次交完公粮,其他人都走了,他不走,把粮站周围的旮旮旯旯转了一遍。事后不久,忽然听说安安遭逮住了。原来他盗粮失手,被判了三个月土劳改。此后,生产队完公粮,便多了一项规矩,党员、团员优先,平时表现不好的,或者干部认为他们可能有作案动机的,即便身壮如牛,也没资格参加了。

本页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