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非遗项目及传承人
来源: | 作者:pmo38c9ab | 发布时间: 2017-10-28 | 6848 次浏览 | 分享到:

                              苏莲托整理编写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用特制和特定的道具配上民间乐器和民间音乐,用照明灯具将表演道具投射到白色屏幕上形成剪影进行演出的一种戏剧。这些道具有: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和剧情需要的物件、有白色幕布或白纸屏幕,还有照明灯具。[在历史上,皮影使用过的照明灯具有:油灯、汽灯、电石灯(俗称石灯),碘钨灯电灯(白质灯泡日光灯)等]

这种戏剧在中国各地民间广为流传。根据各地的习俗,演出道具有各自的差异和特色。各地皮影的乐器、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也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

如;甘肃皮影、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浙江皮影、广东皮影、辽宁皮影等皮影风格都各具特色。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据考证,中国的皮影戏起源于汉代。各地的皮影戏有各自的历史起源。

皮影戏在十三世纪就已传到南亚各国,十五世纪传入埃及,十七世纪由波斯传入土耳其,十八世纪中叶传入欧洲各国。

由于中国皮影戏流传地域广阔,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而且风格多样,特色鲜明,成为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

201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众多皮影戏中,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又称环县道情皮影陇东道情皮影戏”。 民间称其牛皮灯影子老道情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民间皮影戏。

20065环县道情皮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道情皮影艺人史呈林、高清旺和敬登岐分别被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杰出传承人。

20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三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并最终发展为甘肃惟一地方剧种——陇剧。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特殊,从其名称就能看出来。

 环县是地名,隶属中国甘肃庆阳市。

 道情,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表现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情原是道士布道、化缘时唱的道歌,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说唱。发展成为民间说唱以后,其说唱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音乐表现形式也有所变化。这种道情说唱形式在中国不少地方都存在着。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早在宋元时期就已形成,广泛流布于环县及周边地区。

四百多年前的明代,环县人把起源于道教文化的道情音乐与当地广为流传的皮影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而这个剧种很快被老百姓所接受。这个道情皮影戏有音乐、说唱,有民间喜闻乐见的皮影,有故事、有表演、有灯光,表演形式不受场地、环境的限制,灵活、自由。所以,数百年来,环县道情皮影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历史上,环县道情皮影有影响的人物有清末民初的解长春,他对环县道情皮影有突出贡献。如今,解长春大师的第六代传人解珍继续在从事着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工作。

在当今电影电视及多种娱乐活动的冲击下,环县道情皮影戏仍然受到一些人的喜爱,甚至受到一些人的追捧,这和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民间艺术性质是分不开的。环县道情皮影的皮影制作非常讲究、精美,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品,即使不看皮影戏,这个皮影也是一种装饰和收藏的艺术品。

 甘肃环县的道情和皮影结合,真正成为一种民间艺术的奇葩。

 不过,这里应该明确的是:道情皮影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道情皮影戏(piyingxi),一个是皮影戏演出的道具。

 环县道情皮影戏班是由民间的个体人员自由组合的一种演出组织。这个组织通常由五人左右组成。

道情皮影演出的道具用两只木箱就能装下。无外乎就是皮影、乐器、幕布、照明灯具,简便而易于携带。至于那些乐谱、剧本、唱段、台词,在传统艺人那里,通常是装在心里的,那是一个不需要物质空间储藏的博大的仓库。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表演的屏幕通常是一张几平方来的白纸,行话称亮子。演出时,先搭好亮子,把需要用到的皮影从箱子里拿出来依次挂好,然后表演者在屏幕后双手拿着安装好操作扦子皮影开始表演。前台挑的水平和技艺决定着表演成功与否此时乐器齐上,根据剧情锣鼓、镲子齐呜,表演者一边操作皮影一边唱,其他人适时跟进,形成合唱或和声,气势不凡,在这个过程中,剧情所要表现的故事在延续。

所以民间称这种演出为"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观众在屏幕正面看见的是灯光照出的皮影剪影所表现的故事情节。真象一部特殊而有情趣的电影。而这电影中不同人物的台词对白及唱腔或许就是一个人表演的呢。

 

在环县、庆阳、甘肃,当地人把演出道具皮影看得很重,人们认为皮影做得好,演出效果就好,皮影做得不好,演出效果就不好,且这个戏班子都不好。可见,当地人对皮影制作的质量要求胜过乐器和唱功。

 

环县道情皮影的制作

皮影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主要表演道具,俗称线子,用牛皮刻制,有人物、动物、神怪,大小场景等造型极为丰富精美。人物造型按戏曲的生、旦、净、丑行当设计,彰显出中国民间艺术夸张写意的特征。皮影雕刻借鉴了民间剪子纸的传统手法,按照制皮、过样、雕刻、着色、出水、装订等工序进行,以线条缕空进行刻划,用阴刻、阳刻区分不同人物性格。

 

环县道情皮影的制作是非常讲究的。

皮影材料必须用上好的牛皮。因为据老一辈人皮影传人说,皮影人演戏是敬神的。

皮影制作有很多工序。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选皮制作皮影的最佳皮子一般选用口轻的肥壮公牛皮,这种皮子透明度好,韧性强。

制皮,过去是制作人自己制皮,现在艺人们通常是自己买皮后,拿到到专业制皮的地方去制皮。

画稿,用铁笔把图样画在皮子上。

雕刻:用刀具按纹路进行繁复的雕刻。这一步非常重要,稍有不慎,制作过程就半途而废,皮子也报废了。

上色:在雕刻好的皮影上涂上颜色,上色前,必须把皮子潮湿、使其稍带柔软,便于吸收颜料。环县皮影的用色以黑、红、黄、绿为主。

发汗熨平:用熨斗将浸润颜料的皮影熨干、熨平整。

出去水分后的皮影再刷上清漆,安装好操作的扦子,皮影制作就完成了。

环县皮影的制作,大量采用了甘肃庆阳剪纸的技法,大量采用镂空的手法。可见,民间技艺有相通的地方。

 

在甘肃庆阳环县,高清旺是专业制作皮影的大师。2008年,高清旺由于高超的皮影制作技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中国更加重视民间艺术的推广和传承。

1987年,环县道情皮影戏成功出访意大利,享誉海内外曾被西方人认为是“来自东方魔术般的艺术”。1992年,环县道情皮影戏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2002年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环县为中国皮影之乡20028月,环县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20039,环县道情皮影戏参加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大赛,获铜奖;200310月,中国文化部确定环县为首批10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20065月环县道情皮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11月,甘肃省环县农民苟富生等80名民间艺人,获得了环县文化局颁发的“道情皮影传承人证”。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甘肃庆阳环县仍有52家道情皮影戏班,300多名艺人从事着这门古老的原生态的艺术工作。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推广和传承工作在继续进行着,这项工作将会持续不断地继续下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高清旺在2013年成都国际非遗节上现场展示皮影模型。

  

  

  

  

  本页图片由苏莲托拍摄于2013年成都国际非遗节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