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莲托主页
www.suliantuo.net
少杰
作者授权
吴宓(1894年8月20日—1978年1月17日),原名玉衡,又名陀曼, 字雨僧(亦作雨生)、玉衡,笔名余生。陕西省泾阳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1907年就读于三原宏道学堂,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科班。毕业后赴美,先在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学习,再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1921—1949年先后任东南大学、东北大学教授;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国学研究院主任、外文系教授代系主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部聘教授);相辉学院、勉仁学院、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其间曾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大学,重庆大学教授;曾参加创办江津白屋文学院。1950年起任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历史系、中文系教授、院务委员、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重庆市文联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市文联古典文学研究会副主任。讲授过英语、英诗、翻译、英散文、西洋小说、外国文学、欧美文学、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批评、西洋文学名著、英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中西诗韵律比较、中国旧诗及旧小说研究、世界史、世界古代史等课程。吴宓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1978年1月17日因病辞世,享年84岁。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人物如流星般划过天空,留下了耀眼的光芒。吴宓,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师。他以其深厚的学养、高尚的人格和对文化的执着追求,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吴宓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作为学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学术著作《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等,展现了他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他对《红楼梦》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为红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曾说:“凡古今中西之人,其生活及事业,皆有外阳(功业、道德、思想、责任)与内阴(生活、情感、思想、幻想)之二方面。”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他对人生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吴宓先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多所高校任教。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充满了智慧和激情,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当今的教育事业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吴宓先生有言:“大学之要务,在培植通才,其方法则在博选专家之教授,课以综合之课程,而使学生自由研究。”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大学教育的深刻思考。
据说吴宓先生上课极为认真,每堂课都精心准备,讲课时激情澎湃。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到动情之处,竟热泪盈眶,学生们无不为之动容。他对学生的关爱也是无微不至,有学生生活困难,他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甚至拿出自己的薪水来资助学生。十分遗憾的是:我1979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时,吴老已于1978年1月17日因病辞世,享年84岁。因而无缘亲见大师风范,更无缘聆听其教诲。吴宓先生的人格魅力同样令人钦佩。他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权势所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化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他敢于直言,不畏强权,为了维护学术的尊严和自由,不惜与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他的正直、勇敢和坚韧,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他曾感慨:“道德理想功业,为吾人一生之三大目的,不可不勉力以赴之。”吴宓先生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他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政治的动荡和生活的困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在困境中坚守着文化的阵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风范。今天,我们缅怀吴宓先生,是为了从他的身上汲取人格和知识力量,传承他的精神。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应该像吴宓先生那样,坚定地守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少杰,网名:红尘浪迹,本名:陈绍杰(陈少杰),出生于1962年,四川省大竹县人,198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西南大学)。《草堂诗词雅集》《草堂雅韵》丛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