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莲托主页
www.suliantuo.net
苏莲托
我们在万州乘坐的游轮晚上启航了,开始万州下游的三峡行。
第二天一早,第一个目的地就是奉节的白帝城。
到白帝城,应该关注的是这里的历史文化吧。
还是先跟随我们的脚步写起吧。
因为三峡工程蓄水的原因,白帝城现在成了一个岛屿。
我们通过一座修建得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廊桥走向对面的白帝城。
这座风雨廊桥比我们想象的壮观多了,桥是仿汉代建筑。
我们很快走到了白帝城的大门处。三峡工程蓄水后,原本从山脚到白帝城山顶,大约有千余级台阶,现在没走多久就到了。
一
白帝城大门处,亭台间“白帝城”三个大字非常醒目。两边的亭柱上写着杜甫的诗句“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白帝城入口
进入白帝城里,就可以看到左边的白帝庙大门。
白帝庙大门
什么时候开始建白帝庙,年代已不可考。现在的白帝庙为清代所建。但白帝庙沿袭明代建筑风格。
从名称看,不难看出这白帝庙开始修建时,是为了祭祀白帝公孙述的。后来。清廷官员宣布白帝庙祭祀汉昭烈,孔明,后又补祀关羽与张飞。所以现在情况是:“白帝城内无白帝,白帝庙祭刘先帝”
大门“白帝庙”三个字的正上方雕塑有一条龙,龙头正面向外突出,嘴张开。“白帝庙”三字的两边各有两条竖着排列雕塑的龙,四条龙头为侧面。
大门左右外墙还雕刻有四条龙。象征九五至尊,帝王之像。
大门两侧,有两个花瓶,花瓶上有中国寓意富贵和吉祥的元素。
大门两边竖着有一副对联,右边上联“万国衣冠拜冕旒,潜号尊称岂容公孙跃马”,左边下联“三分割据纡筹策,托孤寄命赖有诸葛卧龙”。
在白帝庙大门的右边,有三副石刻引人注目。
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手书的李白诗:《早发白帝城》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手书的李白诗:《早发白帝城》。
进入白帝庙大门,左手边可看到两个雕塑,一个是白鹤,一个是白龙。
西汉末年,大将公孙述驻守蜀中,在夔门白帝城之处。因为这白鹤井中,常有白雾升起,其状似龙。遂认为是‘白龙献瑞’,便自称“白帝”,改城名为白帝城。
公孙述因其吏治期间,在当时封建割据时代,治下百姓相对安定。他被灭后,百姓为他建庙,为白帝庙。
进入正殿明良殿前厅,中央有一个大屏,整座屏风为红木,底座阴沉木镶边,正面雕刻的是毛泽东手书的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
毛泽东手书的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毛泽东手书此词时将“几度夕阳红”一句改为“满眼夕阳红”。
在前厅的右边,挂着一副大的书法作品,这是几个文学家写“白帝庙”的诗:
入瞿塘登白帝庙 宋 陆游
白帝庙 宋 杨安诚
题白帝庙 宋 苏洵
宋 陆游 宋 杨安诚 宋 苏洵写“白帝庙”的诗
然后,我们去了昭烈祠、武侯祠、文臣厅、武将厅。去了白帝城博物馆。
白帝城博物馆是一栋白楼。这幢白楼是西式建筑。最早建于1913年,因故没有完工。1918年,靖国联军豫军第一路司令李魁元率部驻进奉节,将白楼修好。1926年,吴佩孚在河南战败,投奔四川军阀杨森,杨森曾安排他住在白楼,1995年,白帝城文物管理所本着以旧换旧的原则,外观保持原样,里面重新装修,现在是白帝城博物馆。
抗日战争时期,奉节、夔门处,也驻有保家卫国、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国军队。
二
在白帝庙,还有几个地方值得仔细看看。一是碑林,二是十贤堂。
碑林有东碑林、西碑林、竹枝园碑林。
东、西碑林荟萃了从隋代至清代的70多块碑刻,其中有篆、隶、楷、行、草等各种字体的碑文,是中国书法艺术精品。
从众多碑文中略选一、二,点看:
一、简短的个人感受
半壁江山雷纪念
半壁江山留纪念,一楼风月助幽情。 李魁元
二、诗词
1、《康熙皇帝六言诗碑》。康熙皇帝御书的一首六言诗:“危石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桃源意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碑下方刻着“赐巡视北城河南道监察御史加三级臣傅作楫”。
奉节人傅作楫在京告假回乡时,康熙皇帝赐他御书六言诗轴一幅。此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寻张逸人山居》。
原诗为: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康熙书写时改了几个字,即“空山”改为“青山”,“定在”改为“意在”。
公元 1905年6月,夔州府官方旭,从傅作楫十世孙手中 求得诗轴,刻成此碑。这诗碑应该算当时的官方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世纪50年代,傅作楫12世孙将原轴献给国家,现存于白帝城博物馆内。
2、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楚言啁哳安可分,江中明月多风露。宋苏辙 竹枝词
3、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之七 翁王学仲书
4、新城果园连瀼西,枇杷压枝杏子肥。半青半黄朝出卖,日午买盐沽酒归。范成大竹枝歌之三 金鉴才书
5、过木枥观 苏轼
过木枥观 苏轼
诗后跋文:“右坡公过木枥观诗,向于集中读之,而未审其地。近游万县,偶阅图志。始知其在县西五林(武陵)镇上,相传古迹甚多,余爱其诗,因书一通,裨门人张颐刻石置”
碑刻后的跋文中写明了手书者和刻石者。
另:布衣暧,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三、石刻画,带诗画。 凤凰碑、竹叶碑
网络图片
凤凰碑碑上镌刻了一株梧桐、一簇牡丹、一对凤凰。此碑又称:“三王碑”——因为梧桐是树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凤凰是鸟中之王。
大清光绪十年冬春霆鲍超题。(此画题者有争议,两种观点)
网络图片
竹叶碑诗画合一,竹叶巧妙地组成了一首五言诗:“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日不凋零。”
“竹叶诗碑”又名“丹青正气图”,碑上刻还有一首七言诗:“异姓同胞远俗氛,明良遇合际风云。盘根 错节难磨灭,千古英雄让此君。”亦有小序: “光绪庚辰孟夏,舟次夔门游白帝城,想见当年托孤盛轨有感,臆仿字竹一幅”。
作者为:浙江会稽兰亭工艺名匠曾崇德,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游白帝庙时所作,并让其儿子、弟子镌刻成竹叶碑。
竹枝园碑林中,还有这类竹叶碑
竹枝园碑林中,还有这类竹叶碑
除此外,在竹枝园碑林中,还有上述这类竹叶碑。
四、墓志铭
其中最著名的是两块隋碑,一是《龙公山墓志》,二是金轮寺舍利塔碑。
“龙山公墓志”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12月4日刻,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于奉节县城西北角修炮台时出土,出土后,将碑与出土跋文合拓一起,在墓志底端刻上夔州知府罗升棓、奉节县令张尚裕二人题。隋碑内容是简介龙山公(公元531年---598年)的情况,并致以颂扬之词。楷书,十三行,行二十字。无撰书人姓名。
“金轮寺舍利塔墓志”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刻。清穆宗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修补夔州府城墙时出土。金轮寺是夔州城的一座古庙。楷书,无撰书人姓名。
这两块墓碑,刊刻时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五、官文刻石
重修蜀汉昭烈帝明良殿碑记
碑右:重修蜀汉昭烈帝明良殿碑记
碑左:大清咸丰壬子年知夔州府事蒙古恩成
单从上述所选碑刻,可以看到几点:
1、碑刻上无撰写者名、无日期、无刊刻者名。
2、碑刻上有撰写者名(辛亥革命义士的留名,李魁元),无刊刻者名。
3、有皇帝的手书六言诗。碑上无刊刻者名。
4、碑刻有作者名,有刊刻者名,有刊刻时间。
5、有发掘出来的隋代墓志,一为人物墓志,二为寺庙墓志。
6、有官府重修某个建筑的碑记(清官府重修白帝城蜀汉昭烈帝明良殿碑记)。这类碑记在其它地方也有,如:成都武侯词的唐碑、明碑、清碑。
而关于三国的几个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人,千百年来,民间也有自发修建的这几人的庙宇,甚至分布极广。到现在,还有保留下来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就三国方面的史书,有官方的,有私撰的。
三国方面的史书有:《三国志》,作者陈寿(233年~297年),生活在三国和西晋时期,三国时在蜀国,曾入仕途。
在《三国志》以前,记述三国历史的史书有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三国志》属于私撰。但是它是从三国的整体角度来撰写的。
一千年后,《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出现。这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写的,这是将《三国志》史,民间传说,作者创作融合在一起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
自小说诞生之日起,老百姓口中流传的三国故事,多来源于此。刘备为关羽报仇,伐吴,兵败,白帝城托孤的故事来源于《三国演义》。
随行的同伴有来过多次的,突然,同行的女伴发现了几个不一样的地方:
一、没有看到刘备托孤的众人塑像了。
二、没有看到凤凰碑和竹叶碑,找了一下也没有找到。
办事认真的同伴去找导游询问:怎么找不到刘备托孤的塑像与凤凰碑了呢?
导游简短地回答:刘备真正托孤的地方不在这里,所以撤了。
凤凰碑这些搬到其他地方去了。
看着忙碌的导游,同伴没有再问什么。
是啊,按照历史的真实记载,与相关史料的佐证,刘备托孤应该在奉节老县城。
三峡工程蓄水后,白帝城所在的奉节县将相关的历史遗迹、历史遗址、历史文物,作了更为全面、完整的规划、布局。新建了夔州古城、夔州博物馆、诗城博物馆等等,游人如果有时间,可以去相关的地方全面了解。
碑刻中,无论诗词、画作、个人感怀、皇帝赐于臣子的诗作御轴、官府文件、墓志铭等等,都以书写碑刻的方式传承下来,并且能够看到各个朝代的历史风貌、历史状态,时代特点,这些种种看点串联起来,足以构成一部历史厚重的史书。
碑刻,是中国文字、文化保留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
中国古代,石头作为一种最早的书写载体,就是刻石记事。
战国时的《墨子》上有说:“镂于金石。”,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石刻文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传令天下,“书同文字”,废弃六国文字。李斯等人推广改定后的小篆。小篆既成秦代官方文字。秦始皇东巡刊刻了七块石碑,《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均用小篆。内容为颂扬秦始皇。这应该算是统一运用文字的第一次官方石刻文。
第二次统一运用文字官方刻石,是东汉灵帝熹平年间刊刻的“熹平石经”。汉灵帝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经过文字校订,刻成石书,立于都城洛阳的太学门前。书写方式只用了隶书体一种,故又称之为“一字石经”。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
第三次统一运用文字官方刻石,是三国时期的“正始三体石经”,魏国邯郸淳奉皇命,以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刻儒家经典刻石,立于洛阳太学故汉碑“熹平石经”之西。因为是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其中完整刊立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全的有《左传》。
连续三个朝代官府运用统一文字刻石立碑,文字上有统一性和传承性。秦国废除六国文字,统一使用小篆的时候,据发掘出来的秦石碑看,也有隶书。说明秦时至少有两种书写字体在流行,只是看使用的场合。
汉代第一次刊刻儒家经书,统一使用隶书,三国时的魏国刊刻儒家经书,使用大篆、小篆、隶书三种书写体。这是进一步的规范和要求。
以后多个朝代、晋、唐、后唐、宋等朝代官府都有统一字体刊刻石经的举措。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刻石文是“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的,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十块圆鼓形的刻石,字体是大篆。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718字。这些石刻文,有认为是春秋时期的秦国物,有认为是秦始皇时物。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白帝城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是隋代的。前面提到的两块隋碑墓志铭。
“龙山公墓志”,楷书,无撰书人姓名。
“金轮寺舍利塔墓志”,楷书、无撰书人姓名。
如果我们把眼光上溯至隋代碑刻,会看到 ,隋代碑刻在书写形式上,以楷书居多。
除此之外,三峡白帝城地区还有一个值得一看的就是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遍及三峡地区。但仅就狭义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来看,摩崖石刻最为集中的地方在:
一是瞿塘峡"夔门天下雄"的峡口夔门处,二是宜昌西陵峡口处的三游洞。
2013年5月,瞿塘峡摩崖石刻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三游洞摩崖石刻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始的瞿塘峡摩崖石刻,在瞿塘峡南岸白盐山下,这里有一处俗称的粉笔墙。在约 180米长的绝壁上,有南宋至近代的13幅摩崖石刻作品。
2003年,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这些石刻将淹没在135米下。
重庆市政府为保护这些石刻,2002年,对这些石刻进行了保护性的切割搬迁。
搬迁后的地址离原址相距700米。
我们在游览白帝城接下来的行程中,在船上拍下了几处石刻。
右边“夔门天下雄 舰机轻轻过”孙元良题,左边,“巍哉夔峡”李端浩题
右边“夔门天下雄 舰机轻轻过”,是1935年曾经驻防奉节的88师师长孙元良所题,由他的秘书杨开鹏书写。每字高3.35米,宽3米。
左边,“巍哉夔峡”四个篆体大字,署名“李端浩题”。1937年驻奉节期间,第88师师参谋长李端浩书写。当然,刻写在瞿塘峡夔门处,是找人刻上去的。
第88师曾参加过淞沪会战、血战南京、武汉会战等战役。
“踏出夔巫 打走倭寇”,冯玉祥将军题写
“踏出夔巫 打走倭寇”,冯玉祥将军1939年题写。当时驻扎夔门的是九十四军五十五师,冯玉祥用红土汁写了“踏出夔巫 打走倭寇”八个大字,赠与其师部干部陈聪谟。陈聪谟找人刻于瞿塘峡夔门处。每字高2米,宽1.6米。
这些刻石用特殊的机械切割下来,在瞿塘峡夔门处更高的地方重新镶嵌在崖壁上。不仔细看,真看不出镶嵌的痕迹。
长江三峡自古就是重要的军事要地,近代抗日战争时期亦如此。日本鬼子侵略中国,进入内地,妄图通过长江三峡攻进陪都重庆。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1940年6月12日侵占宜昌。后来,一直企图通过长江三峡进攻重庆。飞机不停地在宜昌至重庆(包括重庆)间沿途轰炸,并派兵往西陵峡方向进犯。
1943年5月至6月间,国民政府部队在宜昌石牌镇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战斗,海陆空都用上了。这次战役称为石牌保卫战。石牌是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今宜昌市夷陵区境内)的一个小村庄。石牌下距宜昌城约20公里。这里地势险要,险峻的长江三峡是陪都的天然屏障。日军企图攻破长江三峡的第一道屏障——西陵峡。
当然,血战之后,日军惨败。
1944年,日军又通过广西进攻贵州独山,企图通过独山进攻贵阳,再经过贵阳进攻重庆。中国军队的独山保卫战也让日本侵略者的企图成为泡影。
所以,历史上所说的长江三峡是重要的军事重地,西陵峡、瞿塘峡口的白帝城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历史上远的我们看不到,不到一百年前的抗日战争,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是非常清楚的了,因为我们的父辈们,有很多亲身参加了这场打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战争。在这里,谨向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前辈们致敬。这瞿塘峡口的抗日摩崖石刻,刻下了抗日军士的决心和保家卫国的精神,也刻下了他们打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丰功伟绩。
瞿塘峡口搬迁的摩崖石刻,除了这些抗日将士手书的刻石外,亦有南宋至近代的十余幅摩崖石刻。
三峡白帝城,从古至今,历史的沉淀,让这座古城积淀了厚重的文化与文明。久远的、近代的、当代的一并都有,未来的,还将会继续增添新的元素、新的生机。
四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一个值得观看和值得一提的地方——十贤堂。
白帝城十贤堂,也是奉节十贤堂
十贤堂,是白帝城十贤堂,也是奉节十贤堂。古已有之。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十贤的名单有一些变动。
记载奉节十贤堂的是清光绪《奉节县志》,上述:奉节十贤堂为宋庆历时建,祀先贤仕蜀者。郡守王十朋有《十贤》诗并序,序曰:“初名岁寒堂,一名忠孝堂,祀屈原、诸葛亮、严挺之、杜甫、陆贽、韦昭范、白居易、柳镇、寇准、唐介十人,画像于堂中,外栽修竹,林栗有记。”
岁月沧桑,十贤更替。到清代时,所祀十贤多“以文章勋业著者”。后人赞之:“千载以来贤哲萃,十人而已姓名香。丰功直比巴山峻,遗爱还偕蜀水长”。可见当时的十贤享有极高的声誉和美誉。
只是,时间久了,十贤堂废。.公元2012年,白帝城修葺,相关机构从奉节历代众多著名诗人中,遴选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范成大、陆游、王十朋,傅作楫、张朝墉等十人建堂祀之。
奉节,古属夔州,从汉代起至20世纪初,一直是辖区治地。无论大区名称怎么变化,一直为巴蜀东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一生三过三峡。
杜甫,(712年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在夔州奉节住过两年。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诗人。曾任忠州(重庆忠县)刺史。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夔州刺史。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一生无数次过三峡。特别是第一次从家乡眉山进京(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赶考一事,在渝州租船东下,把渝州至三峡的每一个地方都游历了一遍。
王十朋(1112年—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曾任夔州知府。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诗人。曾任夔州通判。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至能,南宋名臣、文学家。二过三峡,一次上行,一次下行。
傅作楫(1656~1721),字济庵,号圣泉,奉节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举人,后升左佥都御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康熙五十六年,还乡。著有《雪堂诗集》。
张朝墉(1860年-1942年),字伯翔,号半园,奉节人。近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工诗文,精书法。清秀才,清光绪14年(1888年)拔贡。先后组织了“龙城诗社”、“清明诗社”等,在诗坛颇有影响,著有《半圆诗稿》。有“夔门才子”、“三峡文豪”等美誉。
由上可知,这十贤,要么在夔州任过职,要么和三峡、白帝城有关。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历史上文学成就卓越。
这宋代、清代、当代所选的三代“十贤堂”人,当代与宋代的名单,有杜甫和白居易二人重合。这近30人的阵容,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说奉节白帝城是诗城,仅从现在流传下来的诗词看,便可知。历代歌咏三峡的诗作就超过4000首,《唐诗三百首》中,有30首写长江,有12首写三峡。
历史上,来过长江,及沿途忠州、丰都、万州[(万县)历史上曾隶属于夔州]、云阳、奉节,巴东、秭归、宜昌等地的人何其多。长江是贯穿东西的水上交通要道,奉节白帝城在历史上处于重要的军事位置,长江三峡是自然风光奇特而壮美的地方,这里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都非常丰厚。感谢他们把长江三峡的壮美、秀美、豪气、雄阔、奔腾、怒吼、刀劈斧削的气韵、气势都表现出来了。
五
我们随着导游走向下一个景点。
在夔门观景点拍下了壮哉夔门的影像,在这下行的一大段路上,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拍摄瞿塘峡夔门,我们四个同伴也的确拍摄了不同角度的夔门,也领悟到中国人民币 10元面值上那雄伟的夔门图案的内涵。
瞿塘峡夔门
在这路上,还伫立着一座杜甫亭,与一尊杜甫的塑像。杜甫的塑像昂着头,双手交叉置于身前,神情肃穆。杜甫在这里居住了二年,留下了四百多首诗。在长江沿线、忠州、云阳也留下足迹的杜甫,他的诗、他的情怀、他的胸怀,留给三峡白帝城的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含义。
杜甫亭、杜甫的塑像
沿着游览白帝城既定的路线,我们走到了忠义广场。忠义广场2012年建成。广场有7000平方米,与旁边的白帝山和长江形成一个整体,大气磅礴,并兼具庄严的仪式感。
广场上迎风挺立着诸葛亮的大型青铜塑像,总高7.9米、人像高5米。
诸葛亮青铜塑像后面,《出师表》汉白玉碑刻正面
在诸葛亮的青铜塑像的后面,有一块大型汉白玉碑刻,该碑身长16米、高 4米,正面为《出师表》,背面为《后出师表》。书写字体为隶书,字体工整、秀丽,展示了中国传统的书法之美。
汉白玉碑刻背面,《后出师表》
同时,碑前还配有两棵百年罗汉松,相邻的还有一个仙贤诗笔艺术墙,艺术墙即“后人评价碑”。这些评价,展示了后人对诸葛亮的的认同和赞誉。
21世纪,中国的国家政府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与以往任何朝代都不一样,从2012年新建的忠义广场可以看到,广场在整体上融入了新的规划理念、设计理念,在整体和细节方面都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制作和修建这些文化元素的工匠们,也把他们的智慧和精益求精的技艺融入其中。
而精心保护这些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人们,早已从自发的行为转向了自觉的行动。
数千年历史,能够一脉相传地传承下来,并将继续传承下去,这就是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实力。
历史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官方的举措,也有民间的方式;有多种文化载体展现,亦有民间口口相传。
本页图片除网络图片外,均由作者苏莲托拍摄
网络图片如侵权,请告知,马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