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精神(诗论)(少杰)
来源: | 作者:probf84e9 | 发布时间: 2020-05-24 | 4566 次浏览 | 分享到:

                                                                         少杰
                              作者授权

 把幻想塑造成新型的现实,这种新型的现实是对实际的现实生活的有价值的批判和反映——这就是诗人利用自己的天赋(特殊的)在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使命,从而把诗要表达的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真实目的之一,或者说真实动机之一。

 

  心灵与宇宙的同一,是诗人内心状态的一个显着特征。与万物对话,诗人就成为了幻想世界里的主体,从而取代了诗人在现实世界里所处的被动地位。诗歌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幻象,诗人以心理方式(情感的模式)编织事件,赋予“诗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深刻的意义。但是,诗人在运用一种方式把现实生活的可信性和其它特征表现出来的过程中,不能给诗的世界圈定思想的范围,要求人们相信他所陈述的神话是真实的。

 

  诗人按照情感的模式所创造出的神话,反映着某种情感概念。在整个诗歌中,没有不具情感价值的东西。也没有无助于形成明确而熟见的人类情境之幻想的东西。可以这样说,诗人的任务是为自己,同时也是为他人弄清楚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发生的暂时性和永久性的问题。

 

  诗,是诗人观照现实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诗的特征,它不能也不可能做到准确意义上的观照现实,因为诗是——超越具体历史时空的。它所虚涵的时空跨度,远远超出现实世界。诗与现实之间有一段永远也无法填补的空白。在某种意义上,诗自觉不自觉地排挤了真正的现实。“现实只在记忆中形成。”(普鲁斯特语)——诗人精神的自我发展,也就变成了一种唯一的真正现实——这种精神体现在对心灵和宇宙的开掘和综合的过程中,而不是体现在注释历史,粉饰实际的现实生活的过程中。

 

  诗人有权力不让诗向历史倾斜和靠拢,诗人精神生活的理性方面和情感方面,即诗人的心理的思想和情感的运动,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诗人对现实或历史的把握(顿悟),是以表现的、直接揭示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容为基础的。所以,作为一种表面上看来使世界倍增虚妄的幻象——诗歌,能否最深刻地体现人类精神的主要内容——行动、感情和激情等,在有限和无限的范畴内宏大、拓展人类精神的视野,就决定于诗人自我精神的发展是否超越人类的现有精神和打破约定俗成的精神模式。

 

  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诗的本质不在于运用何种表现手段,构思的物化以及作品的构成程序,而在于诗人意识中酿成的特殊的精神内容。在诗歌中,没有不同内在的东西,没有无内容的形式,没有不被诗人精神化的物质,外在的东西,物质的和形式的东西的性质,直接决定着借助于它们得到表现的精神的、内容的和内在的东西的性质。因为诗人的双脚始终站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即使这个基础有时是值得怀疑的、不牢固的,诗人仍借助于这块现实的基石,树立明天的图腾。

 

  诗人不能仅凭幻想生活。虽然他创造的诗歌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幻象——这个幻象也许明天会成为现实。诗歌本身不是目的,诗人不是把他所塑造的“新型现实”当成一种不能实现的梦境,而是把它当成改变世界的一种工具。

 

“一个诗歌本身的世界”,并不是逃离现实的想象的乌托邦!

    

 

作者简介   少杰,网名:红尘浪迹,本名:陈绍杰,一九八三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自由职业者,现居成都。)


 

此文是笔者1989年的旧作,当年曾在公开杂志上发表过。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