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驭术 (高亚夫)
来源: | 作者:probf84e9 | 发布时间: 2019-07-09 | 5001 次浏览 | 分享到:

 高亚夫(作者授权)

 

如果我告诉你这张照片隐藏着一个骇人秘密,你可能会嗤之以鼻:一张光影不佳,主体不明的照片会有什么秘密,不过是标题党拉大旗作虎皮的一贯伎俩罢了。请不要急于下结论,容我慢慢道来:

我在青城镇避暑时,常带上微距镜头进山,那姿态各异的昆虫是我捕捉的对象。那天,我像往常一样,走边边搜寻。草叶上看见了一只蚂蚱,它是直翅目中的一种,不知拍过多少次了,放过它。灌木间悬挂一只花背蜘蛛,这不属昆虫纲的动物也入镜数次。不久,水杉树上又发现了一只松毛虫,就是文章开头照片上那只。长不足一寸,灰不溜秋,毫不惹眼。

伏身于茧上的僵尸松毛虫

 

很多昆虫和它的幼虫都有一个特点,为了躲避天敌,藏身于与它身体颜色和形状差不多的环境里。松毛虫是鳞翅目枯叶蛾科昆虫中幼虫的一种,它也像它的成虫枯叶蛾一样会隐身,趴在水杉树干上,体身与环境融为一体,很难发现。

松毛虫的种类很多,长毛的、短毛的,胖的、瘦的,鲜艳的、素净的我都收集有。而这只松毛虫色彩太过平淡,加上天阴,身体与树干完全混淆,拍出来层次不清。我打算放弃,刚要转身,松毛虫身体下很多白色的小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它趴在上面是在进食么?吃的是什么呢?

我把身体靠近,仔细观看。这只松毛虫只是静静地用身体遮盖着小白点,像母亲慈爱地怀抱婴儿。我用树枝撩拨它,它也只是扭动了一下身子,懒洋洋地似生了病,不像往常那样迅速地逃跑。再细瞧,小白点是虫卵,有二三十个,外表毛绒绒的。奇怪,这个松毛虫在干什么,保护它生的卵?常识告诉我松毛虫是卵孵化而成的,卵是松毛虫的前身,只有松毛虫的成虫——枯叶蛾才能够产卵。带着疑问,我拍下了它。

 

                                                                                 像傻子一样用它的残躯守卫着杀害它敌人的后代

 

 回到住地,我在电脑中放大一看,更增添了困惑:这些卵表面的的确确有纤维,非常像蚕茧,只是体积小了百倍,每个似芝麻大小。如果这只松毛虫是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在保护、照看弟妹,这些卵怎么会长纤维呢?昆虫和任何动物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中也绝不会选择生育外表粗糙后代的方式,因为它会增加产道的摩擦,增大生产的难度。

上网查找答案,两天时间翻看了很多图片,从图片再文字,才恍然大悟。原来松毛虫身下的真是,它是一种叫茧蜂的昆虫后代。

 

身长只有一厘米的茧蜂

 

茧蜂是茧蜂科数百种昆虫的统称,属于膜翅目姬蜂总科的一科。茧蜂身长1厘米左右,别看它小,却是天生的杀手。它繁殖后代的方法很特别,不是自己孵化抚养,而是找代养。听过鸠占鹊巢的成语故事吧,说的是杜鹃鸟(而不是斑鸠)趁喜鹊外出觅食时,悄悄地把自己的蛋生在喜鹊的巢里。为了不让喜鹊发现,杜鹃蛋的颜色和大小与喜鹊的几乎一样,杜鹃还会把喜鹊的蛋从巢里扔掉一个,让喜鹊回来时看不到任何变化。小杜鹃最先孵化出来,还未睁眼,已经显示出与生俱来的凶残本性。它会把喜鹊的蛋一个个用背顶出巢穴摔碎,最终享用独食。直到它的个头长得比养父母还大了,还贪婪地张嘴索要食物。可怜那两只喜鹊,每天不停地辛苦觅食,还傻乎乎地庆幸自己孩子长得特别壮实。

茧蜂也有杜鹃这种本领,不,应该说比它更凶残恶毒,它是把卵产在活的松毛虫身上,让卵在松毛虫体内孵化,茧蜂的幼虫以松毛虫的身体为养料,长大后再一只只从松毛虫体内爬出来吐丝结茧。小时候我喂养过桑蚕,有一只蚕宝宝吐丝前被家蝇叮得扭动身子,最终结的茧明显薄而小。后来,从薄茧里爬出来的竟是几只蛆虫,而蚕蛹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原来家蝇用寄生方式,杀害了桑蚕,繁育了它的后代。

茧蜂的恐怖在于它在产卵时还附带注射了一种麻醉剂(一种说法是病毒),这种麻醉剂能让松毛虫不吃不喝麻木地活着,像一具行动不敏捷任其摆布的僵尸。这僵尸会无私无畏地用自己的身体喂养茧蜂的后代,而微小的茧蜂幼虫不会掏空松毛虫的身体,使它一下死去。等到茧蜂的幼虫长到一两毫米从松毛虫的体内爬出来后,这个十足的大傻瓜又拖着越来越弱的病体,心甘情愿地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忠实地守护它们。直到所有幼虫吐丝结茧,破茧而出,羽化飞去,它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各式各样的茧蜂有数百种

提示:在自然界中,动植物无所谓好坏,都是生物链中的一环。人们常说的害虫、益虫是鉴于它对人类有益与否来界定的。茧蜂大多被人们称为益虫,蚕食树叶的松毛虫则归为害虫。


高亚夫
1952年生,1971年下乡,后在简师、内江师专、南充师院读书,曾在贾家中学、经贸公司、简阳党校工作。业余爱好摄影,省、市有作品获奖,国际有作品多次入选和获奖。网易驻站摄影师,《亚夫旅游摄影博客》yfg111@163.com有几万张照片,上百万文字,(省、市有文章发表)点击率达530多万。

本文图片由作者高亚夫拍摄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