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莲托主页
www.suliantuo.net
我从事文学翻译这一行,也许有点特别。在偌大一个四川省,像我这样的人似乎就一个或屈指可数。曾参加了几次省翻译文学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同仁们也把我视为某一方面的典型。是呀,一般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多为大学教授,或至少与大学、出版部门有关。而我在一个机关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居然在文学翻译上干出了点成绩,现已翻译、主编出版各类译著30多部600多万字,并且我与出版社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的译著将源源不断问世。有关部门对我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表彰和奖励,使我倍受鼓舞,决心在这崇高的文化事业上作出更多贡献。
我是凭自学走上文学翻译道路的,并引以为豪。自学成才是件很光荣的事。我始终认为,人一生要干一番事业,更多的知识靠自学得来。能读大学、读名牌大学当然好,但如果以后不继续自学提高,知识总是很有限的。“活到老,学到老,”有多少时间是在自学,可想而知。许多名家的亲身经历,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受十年动乱的影响,我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初中毕业即下乡当知青,以便“早下乡早参加工作”。我为此苦恼过,但并未灰心。我相信“事在人为”这个成语,多年来“有志者,事竟成”一直鼓舞着我,使我得以战胜重重困难。处于我这样的环境,要在文学翻译上闯出一条路来,难度不言而喻。然而什么事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帆风顺当然好,坎坷曲折也不一定是坏事——只要处理得当,它可以磨练你的意志,使你变得更加坚强。
21年前,19岁的我喜爱上了英语。 那时主要跟着收音机自学,是收音机把我带进了英语大门,因为初中时根本没学到什么东西。学校很不正规,宣扬“白卷英雄张铁生”,“不学ABC,照样闹革命。”后来参加了工作,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不懈地学习,说分秒必争也不为过。休息时间、节假日几乎全部用上了。不断吸取知识的营养,我感到充实而快乐。10年动乱虽然夺去了我们这一代人宝贵时间,但我们又有幸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能有机会奋起直追。
当时自学,最大的问题在于保证时间,因为我首先得完成好本职工作。关于争夺时间一事,我至今脑中还留下美好难忘的记忆,也算是我人生中的“佳话”吧。为争取时间,我和同样好学的恋人约定每周见面一次,虽然我们两家近在咫尺!我们把相爱之情化作力量,用在了学习上。为争取时间,我们恋爱3年才结婚,婚后又3年没要孩子,坚持自学。我们白天工作,晚上就在灯下读书,一晚也不愿耽搁。记得那时在放《血疑》、《霍元甲》等电视剧,别人看得火热,我们仍学自己的。要取得成绩,没有毅力怎么行。想到我和妻子度过的那段时光,真是幸福(尽管就在那间不到十平方米的简陋小屋里)。
就这样,我一本本书地啃,自学完了《许国璋英语》、《徐燕谋英语》、《俞大烟英语》(后两种英语为《许国璋英语》之后的5至8册)、《灵格风》、《英语900句》、《美国文学精华》(3种教材均为原版)、《高级英语》等等。总之,除大学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外,我还读了大量古今中外书籍,不断丰富自己。1985年我开始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每次考2至3门课,且全部一举通过。我能比较轻松地通过各科考试,原因在于提前认真读了不少书,基础打得较扎实。由于成绩优良,表现突出,1987年我被评为内江市高教自考优秀毕业生。
尽管如此,像我这种处境的人,要打入文学翻译的圈子,困难还相当多。这主要表现在资料不足,信息闭塞上。从哪里弄到外文书籍?怎样向刊物投稿?(那时还谈不上与出版社联系),我均不得而知。后来经过努力,我了解到可以订阅外国原版书,于是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相当一部分钱买外文书。是啊,为了热爱的事业,有什么不愿付出的呢。这方面,我在周围也很特殊,因为太多的人几乎不买什么书,而是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管它的,人各有志,走自己的路吧。
拥有较多的书后,我一方面贪婪地读着,吸取知识的营养,一方面就开始了翻译实践,把喜爱的作品译成中文,并试着向刊物投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那时的我要发表一篇译作,谈何容易。我面临的是一次次退稿,或石沉大海。但我从不灰心,而是不断学习,探索,总结,不断投稿。我告诫自己,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失败虽使我苦恼不安,但希望更使我精神振奋。终于,我的第1篇译作、介绍艾森豪威尔轶事的《考验勇气的时刻》,1985年在《读者文摘》上发表了。眼见自己的译作变成铅字,喜悦之情无法形容。我和妻子、家人们分享了这莫大的幸福。我感到来之不易的果实最为甜蜜。这样,我跨出了文学翻译的第1步,后来就每年都有作品陆续问世。
这时,我自然而然想到了译书出书,这是追求的升华。学生时代我感到出书是件高不可攀的事,现在自己竟然也有了这个念头!我为这一想法而兴奋激动。可我所面临的,又是一道巨大难关:译什么书?怎样与出版社联系?出版社喜欢哪些书?等等问题令我困惑不解。这里,又有了一件我永生难忘的事,每当想到它我总是满怀感激,因为它是我从事文学翻译的一次重大转折。
有一天,四川省老作家曾渊如老师推荐我看一篇谈翻译的文章,作者是华西医科大学外语系的文楚安教授(后来我知他还是四川省翻译学会副秘书长)。我读后深有同感,经过一番周折,设法给文老师寄去了一封信,谈我的感想和困境,寻求帮助。没想到很快收到回信,洋洋4大篇,而我才写一篇呢!文老师说,他看了我的信后“印象很深”,所以详细向我介绍了翻译界的情况,并针对我的处境,提出具体奋斗目标。我如获至宝,反复研读文老师的信,豁然开朗,浑身充满了力量。特别是不久文老师又推荐我破例参加省的学术会议,使我得以跻身翻译圈中,结识了众多老师,眼界大开。我更加明确了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如不是文楚安及后来许多老师的热情帮助,我不知还要走多少弯路。我永远记得文老师当年告诉我的“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要耐得住寂寞”等等话语。我由衷地感谢支持帮助过我的人!
之后我懂得了“选题”这个词,不断与出版社联系。1996年我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第1部译著、34万字的《无名的裘德》。这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有关人士对译文作了“文笔不错”的评价,使我深受鼓舞。接着,译著《四签名》、《野性的呼唤》、《马克吐温幽默小说精选》、《嘉莉妹妹》相继在各出版社出版。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英语世界》、《中国翻译》等刊物也在发表我的作品。199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约我翻译并出版了《美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之一的《缤纷生活》一书,这是该社从全国100多位应征者中选出8人担任丛书翻译的,我即为其中之一。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感到无比欣慰。我饱尝了人生拚搏的甘苦。我感到“有志者事竟成”这句格言千真万确。勤奋使我获得一个个成绩和荣誉,但我始终把它们作为新的起点和新的激励——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事业将会就此止步。我深知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真是“学海无涯”,“越学越知不足”。我很喜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今后要做的事还不少,我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相信只要不断努力,还会出更多成果的。